曾国藩为什么一定要杀了李秀成?

用户59278281768


曾国藩和李秀成是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阶级立场、各为其主,曾国藩肯定必杀李秀成。

首先,意识形态。

曾国藩是传统的儒家思想,忠君卫道,誓死捍卫封建统治阶级。

李秀成是太平天国的中坚力量,尤其是天京事变之后,李秀成是唯一可堪重用的将领了。但李秀成代表的太平天国将领,对传统的儒家思想是完全否定的。也就是说太平军成了天下读书人的敌人,因为太平天国否定了孔子,推翻了几千年束缚老百姓的儒家思想。

所以在儒将曾国藩眼里,李秀成就是个“异类”,曾国藩为了维护儒家传统思想,是不会放过李秀成的。

其次,阶级立场。

曾国藩是地主阶级,而李秀成出身广西农村,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阶级。土地是地主和农民两个阶级的矛盾焦点。

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直接剥夺了地主的所有分给了农民,耕者有其田是具有历史的先进性的。

李秀成带领太平军占有曾国藩地主阶级的土地,这是地主阶级所不可能容忍的。

所以曾国藩和李秀成的阶级立场是对立的,不可能成为盟友。也就是说“李秀成要抢曾国藩的地,曾国藩必须灭掉李秀成”。

再次,各为其主。

曾国藩是满清的湘军领秀,李秀成是太平军的主要将领。两军对战,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成王败寇,李秀成的太平军战败了,曾国藩也绝对不会再留下李秀成,让太平军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不光是李秀成,太平天国的很多将领被俘后,都是被处以私刑。这说明在满清统治者眼里,太平天国是要推翻满清的封建统治,触及到了统治者的底线,太平军的残余力量,满清一个都不想留下。

所以按照满清统治者的诏书,曾国藩不得不杀李秀成。

因此,曾国藩的儒家思想、地主阶级立场、满清大臣的身份,他和李秀成是死敌。

曾国藩必杀李秀成。


语文360


曾国藩是晚清时期著名大臣,他一手创办的湘军,对日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起到了极大的作用。而李秀成,则是太平天国后期,支撑起衰弱的太平天国的将领之一。李秀成在太平天国历史上,占有的分量非常之大。在太平天国衰弱之时,仍然能带领太平军获得二破江北大营、三河大捷、二破江南大营等战争的胜利,可以说正是有李秀成这样的将领在。因为天京事变而元气大伤的太平天国,才没有那么快的走向衰亡,而是又延续了好几年。

李秀成被太平天国封为忠王,同时作为太平天国后期重要将领的他,在清朝黑名单上所占的地位绝对不低。像他这样地位出众的“反贼”,照理来说,应该是要押解进京,进行具体的审问之后,再斩首示众的。可是令人奇怪的是,在李秀成写下自供之后不久,不能押解进京,曾国藩就提前将他杀了。

对于这样一件事情,后世人保持有很多疑问。对于曾国藩有这样的一个做法,也做出了许多的猜测。

民间流传着一个说法,说的是李秀成在被俘之后,曾经向曾国藩投降。表示敬佩曾国藩,希望能够投靠曾国藩。

看《李秀成自述》,里面的确存在有对曾国藩极具奉承的言语。如:“久悉中堂恩深 量广,切救世人之心,玉驾出临瑶。”,“我见老中堂大义恩深,实大鸿才,心悔莫及。”

如果只有这样,也没什么。关键是在曾国藩家族中流传有一个说法,说的是李秀成在投降之后,曾经便是愿意拥戴曾国藩自立为王。“李秀成劝文正公做皇帝,文正公不敢。”

曾国藩那个时候的处境,的确非常的尴尬。曾国藩开办团练,创办湘军,是清王朝在面对内外压力之下,无法从容应对之时,特别开的特例。地方开办团练,虽然是清朝统治者自己放宽的限制,但是等局势差不多稳定之时,统治者又会怎么想呢?

曾国藩所创办的湘军,是最早办团练的那一波。而且势力非常强大,后来李鸿章创办淮军,也是在曾国藩分了一批湘军过去,才能迅速的办成的。

对于地方团练,是个人都知道清朝统治者的思想。想要依靠这支力量,安定江山,镇压内部反叛,抵抗外国侵略。但是这笔力量没有掌握在自己手中,又始终是不放心的。曾国藩手中掌控着这支力量,自然受到朝廷的忌惮。

在攻陷武昌后,曾国藩短时间内收到过两封圣旨,一是封曾为湖北巡抚,二是下令撤封。湖北巡抚的位置还没有坐热呢,就被撤封了。要说曾国藩不知道朝廷在忌惮他,那是不可能的,除非曾国藩是傻子。但是曾国藩是吗?显然不是!所以如果李秀成真说过辅助曾国藩当皇帝的话,那么曾国藩急急忙忙将他处决也就说的过去了。

还有一种说法是,实际上曾国藩在诱哄李秀成写自供书的时候,就已经有了提前杀他的打算了。“昨夜承老中堂调至驾前讯问,承恩惠示,真报无由”,这说明曾国藩一定是给了李秀成说明承诺,或者说是希望,所以李秀成才有这么一种说法。

但是在拿到李秀成的供述之后,曾国藩与赵烈文商议,赵烈文说:“生擒已十余日,众目共睹,且经中堂录供,当无人复疑,而此贼甚狡,不宜使入都。”这并不仅仅是赵烈文一个人的想法,实际上也正是曾国藩心中所想。

关于李秀成后代的说法有很多,但是很多都是不可信的。明确知道的一支,李秀成的次子忠二殿下李容发。在江西被俘之后,被湖南巡抚陈宝箴收养,后来娶了一个婢女。但是按照一般被抓住的反贼后代,沈葆祯奏章中说“监禁,俟岁满后按例处置”。也就是说,先是收禁,年满十二岁之后,就阉割给功臣为奴。

按照这种处置,如果李秀成后代没有侥幸逃脱的人,那么自然就没有后代了。


太史公记


历时两年多的天京保卫战失败后,曾国藩俘获了当时湘军所能俘获的太平军最高级别将领和最高威望领袖李秀成。对于这样一个特殊人物的处置,正常的做法是等待最高指令。

事实上,当时清廷也已下旨命曾国藩将李秀成押送北京。因此,正常情况下曾国藩实在没有必要冒着抗旨和专擅的风险,借口李秀成“甚狡”、“不宜使入都”,私自在南京处死这个朝廷点名要的“逆犯”。

即使曾国藩原本就决意杀死这位多年来给自己制造太多麻烦的对手,那么他也完全可以将李秀成的被俘运作为毙杀来上报朝廷,而不用等到李秀成写出“乞降”的自诉后,再匆匆将他处死。这事办的怎么看都有点杀人灭口的味道,不由得人们不猜疑李秀成在写作自诉的那几天时间里是不是发生了什么,让深谙保身之道的曾国藩只能选择就地速杀之。

其内在鲜为人知的原因,或者说当时曾国藩内心的考量,最主要的方面就是他必须为降低自身及家族的风险,而做出伤害最小的选择。身为当世大儒,他肯定在《史记》中读过“勇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之语。身为满清朝廷中的汉人大员,曾国藩对年羹尧的前车之鉴也肯定颇有一番记取。身为数十万胜利之师的主帅,这位只差向前一步的曾侯爷也已有了“烛光斧影”的寒意。

曾国藩私自处决陈秀成的杀心,便是源自于这位“伪忠王”乞求般的劝进,他自愿收拢太平军余部助曾国藩取代满清,助曾国藩干成天平军未竟的大事。

所以,在自己的掌控下杀掉这样一位“贼心不死”妄想拉自己下水的“逆首”,能够将“劝进事件”可能在清廷中引发的舆论危害扼杀。即便事后有关的劝进流言流进京城,自己身为封疆大吏亲手杀“逆首”在先,而后又主动请求裁减湘军的既成事实,也能让清廷的“主子”了然自己是一个心有敬畏、没有非分之想的可靠臣僚。

曾国藩私杀陈秀成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借机杀退身边人要给自己黄袍加身的心思。九弟曾国荃,僚属彭玉麟、赵烈文、王闿运等等许多人都有跟随曾国藩求取更大富贵的心愿,他们明里暗里试探,只等曾国藩点头便就要踩着天平天国的废墟去造满清的反。而手中的天平军大佬陈秀成,不仅出乎意料地乞求归降,更是拿出一片诚心要号召太平军余部助曾国藩取代满清,简直是如虎添翼。

但曾国藩显然是理智的,陈秀成这种情势下的诚心有几分靠谱且不论,帝王之路的艰险也不说,单说成为帝王后对子孙后代的福祸,就已足以让这位讲求处世之道的大儒打起退堂鼓。

所以,曾国藩宁可抗旨,也要亲手杀掉陈秀成,另一层意思就是向身边人表明心志和示警:陈秀成虽是朝廷点名要的人,但犯了我的忌讳,一样照杀不误;你们要是在这等事上有过火的言行,那就想想后果吧!


读历见闻


太平天国运动,在前期主要靠杨秀清、冯云山、石达开等五个王掌握军政大事,为洪秀全分忧。待天京事变以后,杨秀清、韦昌辉两人身死,石达开带兵出走,太平天国的这五根支柱轰然倒塌。

洪秀全为了维护太平天国的统治,便从第二梯队的管理层中选了三人册封为王,管理军政大事,其中以陈玉成、李秀成为“提兵符之令”,总领天国军事。

不得不说,洪秀全有知人之明,他任用的这两位将领都能征善战,尤其是李秀成,先攻破江南大营,解除了天京城的威胁,又率兵北上,在上海大破美国人华尔组织的洋枪队,大大涨了中国人的士气,也给正处于衰落之中的太平天国带来了一线转机。

可惜的是,太平天国本身不合理的制度以及高层领导的腐朽注定是无法成功,灭亡只是时间问题。

但比较令人诧异的是,李秀成这个被洪秀全封为“忠王”的太平天国的功臣,在被俘以后,却向曾国藩乞活求降,还花几天时间写了三万余字的《自述》,在文中大力褒扬曾国藩兄弟。

太平天国城破之时,洪秀全已死去四十余日,但李秀成依然保留着对洪氏家族的忠诚。天京失陷以后,他放弃了自己的家人和孩子,却保护着洪秀全的儿子突出重围。

被俘之时,清兵问他:“汝今计安出?”李秀成概然回答:“死耳。”

洋洋得意的敌人在他面前张牙舞爪,讥讽这位成了阶下囚的忠王。李秀清非常淡然,不过一死而已。但不足几天,这位英雄却转变成了狗熊,不仅老实交待罪行,还乞求活命,前后反差太大,令人咋舌。

对于李秀成这种行为,大体有几种看法,有的人认为他是贪生怕死,被俘后投降变节,玷污了自己,有的人则认为他是假降,是苦肉计,想先活下来,再逃出去重振旗鼓。但笔者以为这两种说法都不太准确。

先看第一种贪生怕死说。在李秀成刚被俘的时候,遭遇了曾国荃的刑讯,“置刀锥于前,欲细割之”,“此勇割其臂股,皆流血,忠酋殊不动”,行刑的人用刀子和锥子慢慢地割他的肉,身上血流成河,他却不作声,默默承受这一切。

在乞降失败后,行刑就义前,他“复作绝命词十句...叙其尽忠之意”,可惜的是这首诗没有流传下来,不知所终。但如果李秀成已经决意投降清廷的话,肯定不会写这样的绝命词。

至于假降之说也不太靠谱,当时太平天国运动已经失败,天王洪秀全病死,有生力量所剩无几,在《自述》中李秀成也极尽悲观,认为太平天国的灭亡是天数,不是人力能挽回的。

被俘之前,曾经有人劝李秀成剃头假降,李秀成说:“我为大臣,我国破主亡,若不能出,被获解送大清帅臣,我也不能复语,若果有命,能逃出去,亦难对我官军。”李秀成早已清楚一旦成了阶下囚,即使逃出去,也不能再取信于太平军官兵,更何况

曾国藩更不可能让他简单逃走。所以假降之说很难成立。

那李秀成为什么态度转变如此之快?笔者以为有两个原因,第一就是李秀成本人爱惜百姓,他想通过乞降减少曾国藩对太平天国军民的屠杀,以达到护民的目的 。第二就是李秀成在给曾国藩挖坑,想逼他与清廷决裂,起兵造反恢复汉人的江山。

与洪秀全这种一旦富贵只知贪图享乐的行为不同,出生于农民家庭的李秀成对于贫 民有着同情和关怀。

在封王之前,他就上书给洪秀全,要“定制恤民”,鼓励发展农业,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

1860年在苏州有大批难民存在,李秀成“当即发粮发响以救其寒”,让难民每天有粥饭吃。1861年冬,李秀成率太平军攻克杭州,他又安抚难民,“在城饿死者发薄板棺木万有余个”,还主动发米粮给难民。

即使是在天京被围困,看不到突围希望的危急时刻,在城内百姓陷入饥荒之时,李秀成也没有只顾自己和家人,“将自己家存之米谷发救城内穷人”之外,还“将家内母亲以及妇女首饰金银概变给为军资”。

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曾国藩变成了卫道士,在他看来太平天国的军民都是异教徒,大逆不道,需要清洗,因此每攻陷一城,都会发生残酷的屠杀事情。

李秀成担心太平军的余部在各地继续作战,将遭受遭到镇压。为了保军保民,李秀成在自述里写道:“我兵数十万众在外,我不能卫天国,又听我兵害民,皆我之罪也”。

“我肯与中堂中垂出力,凡是天国之人,无不收服”。

“要求中堂今将南京城内不计是王是将,不计何处之人,求停刀勿杀,赦其死罪,给票给资,放其他行”。

李秀成把一切罪责扛在身上,并且愿意为曾国藩效力,劝服那些还在顽抗的太平天国军民投降,只是希望曾国藩能够不滥杀无辜。

另一方面,李秀成也是在给曾国藩下套。自古以为,功高震主者大多没有好下场,曾国藩建立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立下盖世奇功,可身为汉人的他,也成为了慈禧的眼中钉和肉中刺。

因此在李秀成的《自述》里,除了说太平天国的往事和保护军民的话以外,还花了大量的笔墨颂扬曾国藩,其实就是在诱惑曾国藩造反,他说自己降汉不降清,就是希望曾国藩能和清廷决裂,成为汉人的代表和朝廷开战。

不过可惜的是,李秀成虽然机关算尽,但他碰到的却是老辣的曾国藩。曾国藩或许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手段有些过激,但他本人却是大儒,他希望的是成为圣人,而非帝王。他只是想做好一个卫道士,替清廷清除太平天国这些乱臣贼子,而不是自己当皇帝。

李自成的《自述》一写完,曾国藩就明白了李秀成的想法。他首先对李秀成四万多字的《自述》进行删减,改成了三万多字。在将修改后的《自述》上奏进行朝廷后,曾国藩便找了个借口将李秀成处死,“李秀成自知必死,恐中途不食,或窜夺逸去,转逃国法,故于当地凌迟处死”。

曾国藩之所以急于处死李秀成,是担心李秀成押解到刑部后,供出与《自述》中不符的东西,如冒功请赏、纵兵为祸等恶行。万一李秀成无意中再说一句“我和曾国藩很熟”,到时曾国藩就是百口也莫辨。

而李秀成在《自述》中希望曾国藩能“停刀勿杀”的要求,曾国藩依然没有听从。南京城破以后,太平军进行了残酷的屠杀,“本地人民不能挑担,又无窖可挖者,尽遭杀死。沿街死尸十之九皆老者”。

李秀成不惜牺牲自己的一世英名,希望能换得两样东西都没有实现,真是令人惋惜!


康乐史徒


不是一个伙的。













笑看世间平


对李秀成先诱骗,后诛杀,不少人因这事将曾国藩视为伪善厚黑之人,其实这有些苛求曾国藩了。

深陷其中难言圣,置身事外方显真。换是其他任何圣贤,只要面临曾国藩当时的处境,恐怕李秀成都难逃一死,而且必须还得是速死。

一切只因为李秀成触及到的必死大忌不是一个两个。

先说他触及到的第一个必死大忌。

现在有些大佬喜欢说这么一句话,有些能人,不把他关在适当的笼子里,他的能力就是破坏力,能力越大,破坏力越强。

这所谓的“有些能人”指的是哪类人呢?

降将或者野心家。

毫无疑问,李秀成就是这样一位有契机就能呼风唤雨的降将。

说到曾国藩决意要杀李秀成,有一幕很有名。

金陵城破后,曾国藩到曾国荃大帐,第一件事就是审讯李秀成。见面之后,曾国藩用他那老辣的攻心话术很快就将李秀成搞成了一个降人,然而就在成功拿下李秀成的同时,曾国藩无意间又看到了另一幕。

审完李秀成,湘军部将赵烈文正押着太平天国投诚过来的陈德松刚好经过曾国藩这里,于是曾国藩就把这个也是王的陈德松叫了进来。哪知道,陈德松进屋见到李秀成,当即就施了跪拜大礼,嘴里还虔诚地直呼:忠王殿下——

这一幕让曾国藩见识到了李秀成在太平天国中的恐怖威望。倘若果真把李秀成放了,只要他振臂一呼,那得是多大的号召力。

如此眼见为实,这样的人怎能不杀。

接着说李秀成触及到的第二个必死大忌。

在残酷的风云争斗中,有一条残酷的潜规则,一个能揭开谜底的人,多半会在谜底未揭前被干掉。很不幸,李秀成就是这样一个能揭开谜底也注定将被干掉的人。

他能揭开什么谜底呢?

主要是两点:一、天京城究竟是在什么情况下被攻破的?二、天京城是否存在传说中的“圣库”?

在当时,因为缺失对方的权威说法,一切只能以曾国荃的说法为准,毕竟他是攻城破城搜城的第一负责人。那曾国荃的说法是怎样的呢?一、湘军破城是血战,守城的太平军有十多万之众,城破后被悉数杀毙,秦淮长河尸首如麻;二、天京城绝无传说中的圣库,打死也没有。

但在李秀成口头以及书面供词中,曾国荃的脸却几乎被打肿了。

李秀成口头告诉曾国藩,破城时,城中军民不过三万,太平军兄弟最多一万有余,其中大部分已病饿倒下,能守城者,只有三四千而已。

三四千之敌被曾国荃篡改成十万之众,如此谎报战功,朝廷知道了会作何感想?

再说圣库,李秀成在书面供词中称,天京城里有圣库一座,系天王私藏,另王长兄次兄各有宝库一座,传说里面有稀世珍宝,但我未见过。

比起第一条,第二条就更要命了,要知道,当时朝廷上上下下几乎全在盯着这笔可能存在的钱财,李秀成如果活着,那曾氏兄弟以及湘军私抢私藏巨额财富的罪名必将坐实。

既有虚报,又有不报,既有心虚,又有手脚不干净,任凭什么样的圣人来面对曾国藩的现实,李秀成恐怕都得赶紧去死。

说到这,提一句曾国藩,曾文正百分之八十是俗人,百分之二十是圣人差不多。因为百分之八十的时间他都在世俗中,剩下的那百分之二十勉强无尘而已。

所以不能苛求他!

再说李秀成犯的第三个大忌。

这第三个大忌说起来就有些晦涩纠结了。

李秀成几万言的潦草自述中藏着这么一句话“罪将谢中堂大人不杀厚恩,愿召集大江南北数十万旧部归中堂统率,为光复我汉家河山效力。”

李秀成这句话可谓是暗藏杀机!敢这么写,有意这么写,李秀成即是在赌在试探,也是在给曾国藩挖坑。

读到这句话,如果曾国藩本就有反清自立之心,那他的生机就大了,再有作为的机会也就出现了;而如果曾国藩犹豫,这则是对他的一种鼓惑;而如果曾国藩绝无此意,那这句话就将成为曾国藩的烫手山芋,此话不仅有提醒满清朝廷之意,更别有用心地在暗示自己和曾国藩曾达成过某种交易。

遗憾的是,李秀成遇到的曾国藩不仅视此意为当前的最大忌,而且甩烫手山芋一点不含糊!

或许李秀成认为曾国藩不敢擅杀他,不敢大肆删改他的自述!

但在遇大事不纠结的曾国藩那里,这算得了什么!

所以说李秀成挖出的这个大忌很让人觉得纠结!

貌似值得一试,实则只能加速自己被宰。

细细品来,曾国藩与李秀成之间其实是一种很残酷的历史或者说是现实,无论曾国藩跟他怎么推心置腹,结果都是必下杀手;反过来,无论李秀成如何鼓惑效忠,结果都是必死无疑。


黑句本


李秀成是天平天国的重要将领,被洪秀全封为忠王,在太平天国后期,尤其是“天京内讧”后更是太平天国的核心人物,天国的许多大事都有他来拟定,他精明能干,懂军事,会调兵遣将,苏杭等军事重镇,都是由他亲自率领军士打下的,而且李秀成痛击过外国侵略者,就是华尔洋枪队进攻上海青浦时,李秀成率兵保卫上海,而且包括安庆保卫战他率军救援,天京保卫战他是核心总指挥,曾国藩的湘军围困天京两年多时间,李秀成都拒不投降,他忠君爱主,对洪秀全更是死心塌地的效忠,洪秀全死后,他是托孤大臣,一心一意想辅佐幼天王突围天京,但后来被曾国荃所抓。

李秀成从小就跟着洪秀全起兵反清,了解天国的发展史,而且他在南征北战中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很多太平军将领都佩服信任他,况且天京陷落后,天平天国的侍王李世贤是李秀成的堂弟有十多万人在江西,而且都是效忠李秀成的,所以李秀成在天平天国威望高,本事大,而且死心塌地的和朝廷对抗,如果曾国藩不杀他,后患无穷。所以李秀成在狱中写完自述和太平天国的发展史后,在1864年8月被曾国藩杀害,年仅四十二岁。


清谈点点滴滴


曾之湘勇,无国饷之抚,止靠激发人性之恶一城破时劫掠充酬,故兵勇多赌命一搏,死则家属优抚,生则一夕暴富,民可使由者,不可使知之,湘民为曾所驱使,所过处烧杀抢淫,民不聊生,为掩罪行,多委以太平军之过。再则秀成怀三国姜维故计,劝曾帝进,曾权利弊不敢为之。故曾怕秀成解京之曰刑台会审,烧杀不惧,深恐劫财为西后知,秀成惑之以曾不臣之心,引族灭之祸,故诛秀成!惜一代良将殒命!以秀成之智,岂不知乞命无异痴人说梦,唯惑曾可保命以求天国再启!非惜命矣。曾之才略无他,唯循规耳!非无问鼎之心,实无定国之才!左李出其门而无臣意,驱勇立功而无抚民之念,身丧之时不敢归乡,何来完人之誉!设若器大,彼时英美共和已知,驱满以共和之号,和左李,抚秀成,千古伟业,方是大功!人言续命满清,避国之分裂,有大功,然则华夏百年辱史,非曾之后愈烈乎?破立之时,止求自保顶戴,置大义于不顾,穷独之家书,无兼济天下之志,有戮民掠财之实,何功之于华夏!若主席亦怀其意,止李宗仁矣,何来今日之盛世!


国学宸叔


这个问题本来无需要问,了解太平天国运动历史的人都知道,李秀成,贫农出身,初加入拜上帝会,后参加太平军,历次战斗中,功勋卓卓,被封为"忠王",是太平军后期最重要的将领,担负着指挥全局的重任,对后期的太平天国做出很大贡献,和曾国藩是死对头、是上了清廷黑名单的眼中钉。

曾国藩,人称"曾剃头",只要认为是太平天国军民,无论男女老幼,格杀勿论。因此当天京失守,李秀成被俘,在写完自供的当晚,被曾国藩杀害,实属正常。

关键引起争议的是,传言李秀成被劝降,己写"自供书",曾国藩在明知朝廷己下旨,命押解李秀成进京,仍冒着貌似"抗旨"的风险,将李秀成就地处决,这对于一贯谨慎的曾国藩,却是件不正常的事,难怪朝野上下,议论纷纷,而曾国藩上呈的理由是:李秀成是"逆首",威望高,党羽众多,如不迅速处决,怕有逃脱,引来后患"。

事实上,曾国藩一定要就地处决,杀死李秀成,归纳起来,有这几个真正的原因:

其一,李秀成令人恐惧的号召力

对于李秀成,曾国藩从来就没有让他活的想法,但曾国藩用自己非常深厚的攻心话术,诱哄了李秀成,他肯定是给予了很大的承诺,误使李秀成相信,作为汉人的曾国藩,只要自己能积极配合,帮助曾国藩自立为帝,就可以完成天国未完成的反满清大业,既保存性命,待日后东山再起,又能保护下属军民,给他们争得生机,否则,作为深知自己,必死无疑的太平天国"忠王″的李秀成,是不可能写下"自供书″,自毁形象,让后人诟语的。

曾国藩在审问过程中,亲眼见到太平军封王级别的军官,遇见已经被俘的李秀成,依然跪拜叩见的场景。

曾国藩联想,具有如此令人恐惧号召力的李秀成,有契机就能呼风唤雨,对大清江山社禝,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后患无穷,因此,先诱哄,后诛杀。

其二、传言中的"圣库"和攻城

当时天京城,流传着一个传言:天王有个"圣库″,金银财富,稀世珍宝,不计其数。

而攻克天京城,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是攻城搜城第一。

据曾国荃向朝廷上奏:

(1)湘军攻城,血战,守城太平军有十多万之众,城破后被全部杀毙。

(2)天京城中绝无传说中的"圣库"。

而李秀成的供词却截然不同。

(1)攻城,太平军3万人,天国兄弟一万多,大部分已经病饿倒下,真正能守的只有三四千。

(2)圣库,有圣库一座,天王私藏,另王长兄次兄,各有一座,传说有稀世珍宝,但我未见过。

关于攻城,曾国荃篡改人数为十万之众,谎报战功。

再说圣库,朝廷上下,都在盯着这笔可能存在的财富,如真如李秀成所说,那曾氏兄弟及湘军冒功请赏、私抢、私藏巨额财物的罪名,就将坐实。

其三、"自供″书,既有鼓惑,又藏离间。

李秀成自述中,藏有一句话:"罪将谢中堂大人不杀厚恩,愿召集大江南北数十万旧部归中堂统率,为光复我汉家河山效力"。

除叙说天国功绩,保护军民以外,还颂扬曾国藩,鼓惑曾国藩与清廷决裂,造反,自立为帝,自己降汉不降清,就是希望曾国藩能成为汉人代表,并愿召部追随。

当时曾国藩已控制整个统治集团,他起兵是为了保卫清朝,维护地主阶级利益,捍卫明教,个人的追求是希望成为圣人,成为大儒,做个中兴明臣,封侯拜相,光宗耀祖,替清廷清除乱臣贼子,而不是自己当皇帝。

他深知,自己曾在建湘军,平定太平天国中,立下赫赫战功,功高盖主,伹身为汉人的他,也成为朝廷的眼中钉和肉中刺,年羹尧是他的史鉴。

如由李秀成,洋洋洒洒,挑动朝廷本不信任自己的神经,节外生枝,反间计成功,那将殃及家族子孙,蒙遭灭族之灾。

其四、杀鸡吓猴,明志示警。

当时的曾国藩,位高权重,跟随之人,力推曾国藩"黄袍加身",但曾国藩很理智,他一贯讲求处世之道,深知帝王后代的福祸,所以宁可"抗旨",也要亲手杀掉李秀成,向身边人的表明心志和示警:即使李秀成是朝廷点名要审的人,但他犯了我的忌讳,定斩不饶。杀鸡吓猴,谁想策反,一样下场。

综上所述,曾国藩一定要杀了李秀成!

而"忠王″李秀成之死,是个悲剧!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

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死的那一个是假的。其实洪秀全也没有死了。太平天国就是一场坐地分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