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95名基層軍醫復員,他們退役的決心為何這麼大?

當年綠網:聞香知酒; 美編:紫妖;

兩年95名基層軍醫復員,他們退役的決心為何這麼大?

幾乎一個建制連的基層軍醫復員,誰之過?

拴心留人是個根本問題基礎問題

某戰區級單位,近兩年共有95名基層軍醫選擇復員,差不多相當於一個建制連的編制。在戰時,這樣的數量完全可以撐得起一個戰役規模的野戰醫院了。所以,聽到這樣的消息,無疑是感到痛心和惋惜的。

進退走留本是常事,但這95人是復員,不是轉業。這意味著,當中很多人不夠轉業條件,大多是剛畢業沒幾年的年輕幹部;也意味著,他們寧可不等相對有保障的轉業安置,也要復員走人,足見其毅然決然、決心之大。

耐人尋味的,是這些事情並非發生在郭徐流毒時期。是什麼造成了這樣一支普遍高學歷的、年輕幹部隊伍的人心不穩?是個人原因,還是環境因素?是政策原因?還是運轉不暢?是他們再也等不起了?還是已經喪失了信心?


兩年95名基層軍醫復員,他們退役的決心為何這麼大?


必須承認,這麼多的基層幹部選擇復員走人,一定有我們的思想政治建設沒有跟上的重要原因,導致他們理想信念不堅定,以及職責使命意識的淡薄。

但這麼多同一個圈子的人集體做出那樣的選擇,只歸咎於思想政治教育也未免不客觀。

分析研究這些問題,有益於我們管中窺豹,搞清楚當前基層官兵思想現狀和真實的利益訴求,以利於更好地把改革推向深入。

那麼,基層軍醫到底是一個怎樣的群體?他們真的處於一個“被遺忘的角落”嗎?


兩年95名基層軍醫復員,他們退役的決心為何這麼大?


2.

2017年,解放軍報依託南部戰區公眾號,搞了一個名為“關於基層軍醫,你怎麼看”的網絡匿名調查,共有2228名基層軍醫填寫了問卷。

結果顯示:84.78%的軍醫為本科學歷,13%為碩士以上學歷,95.5%的軍醫被分配到營連衛生所或師旅級衛生隊,而91.1%的人從事醫療衛生工作都在8年以下(請讀者思考為什麼?)……這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年輕、高學歷的幹部群體。

統計中,有78%的基層軍醫認為自身價值不被重視,被邊緣化。除了立功受獎沒份和上級關心不夠,更多的人是在為“沒人看病”而苦惱。更有59.1%的軍醫認為自己的崗位在部隊“完全沒必要”。說基層官兵平時有個頭疼腦熱,一個大專學歷的衛生員就能應付;而再大一點的病,基層既無相應醫療設備、官兵也不放心,要麼去體系醫院,要麼去地方醫院,都令基層軍醫崗位形同“雞肋”。

88%的基層軍醫認為自己的醫術下降,擔心喪失立身之本。由於基層缺少先進的醫療設備,科班出身的軍醫們“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加之基層的病種病例較為單一,使得他們很難在基層一線積累豐富的臨床經驗。

一名基層軍醫說到休假當中,導師問可不可以替他完成一項手術,而被自己心虛地拒絕了。曾作為導師得意門生的他,既怕砸了導師的牌子,也怕因為手生弄出醫療事故。軍醫們常調侃的“老待在基層,連包皮都不會割了”,雖然未必是真,倒也說明一些問題。

在群眾眼中,軍醫的水準一向是很高的,電線杆上貼滿“老軍醫包治百病”廣告即是明證,如今的現實卻是軍醫連手術刀也不敢拿了,真不知讓誰難堪、又諷刺了誰?

還有75.2%的基層軍醫,打算通過考研“改變命運”。與眼前艱難無望的困境相比,他們更怕“一眼就能看到頭”的未來。

更有94.3%的基層軍醫有轉業打算。在部隊待遇顯著提升和改革強軍前程可期的大背景下,這一比例遠遠超出部隊基層其他崗位和群體。在通過正常手段無法實現轉業時,“義退”即按義務兵復員更成為年輕軍醫的主要選擇。這種情況,顯然是我們都不希望的。


兩年95名基層軍醫復員,他們退役的決心為何這麼大?


3.

有人說,國家好不容易培養出來的軍醫,沒幹兩年就要死要活地走,是否太過“無情無義”?

其實,也不全怪他們。他們的“無情無義”,更多是因為無奈和無力。捨棄自己的理想,捨棄相伴多年的事業,用復員這種“什麼都不要”的“慘烈”方式走人,並不容易。背後也許是道不盡的無奈、不捨和傷感。

《紅十字方隊》這部影視劇,點燃了許多年輕人的軍校夢、軍醫夢。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高分錄取,低分待遇,無病可醫,技藝生疏……還有抄不完的筆記,開不完的會議,拔不完的青草掃不完的地……

有軍醫留言道:“40%的時間在訓練、修路、種樹和拔草,40%的時間在開會和政治學習,還有20%的時候在從醫,但也僅限於治療感冒和腳氣……”如此境遇,又怎能怪他們由夢碎而至心碎?

沒有到大醫院交流、輪崗的機會,缺少外出進修、學習和參加業務培訓的機會,無病可治,沒有途徑可以提升,想走又走不了,要麼以編制要麼以學歷卡著,某些領導還放出話去:“誰越想走,就越不讓誰走!”只有考研……然而考研也卡!而且考上之後又如何,能確保自己不被重新打回基層嗎?如此境遇,又怎能怪他們集體走復員這條“窄”路“險”路?

最關鍵的,誰也不能保證自己能在部隊幹一輩子,同樣也會離開部隊回到地方,重打鑼鼓另開張,自己的專業技術一天比一天萎縮,還夠不夠安身立命都不好說。與其如此,何不早走一步,既不至於業務生疏,又能夠積累經驗和人脈呢?

人最怕攀比又習慣攀比。當年高考分數不比別人低,上的同樣的醫科大學,大學期間學習成績也不比別人差,何以畢業若干年後,學民醫的在大城市瀟瀟灑灑,學軍醫的在窮山溝苦逼邋遢?

醫術是醫師的看家本領。如果在地方醫院,隨著時間推移和臨床經驗的積累,一名科班出身的醫生往往經過5至7年就可以成為科室骨幹,可以說“越幹越值錢”,與基層軍醫的“越混越不值錢”形成巨大反差。

而且別人平日忙歸忙,總歸忙的是價值實現、價值增長的事情,且收入可觀、有妻兒可以共享天倫,為何我卻在忙著一地雞毛,收入差一大截、還要跟妻子兒女天各一方呢?這樣一比,就算連搞十次教育、連抄十頁筆記也難以療傷吧?

“人們奮鬥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凡事皆有因果。


兩年95名基層軍醫復員,他們退役的決心為何這麼大?


4.

還有人說,既然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何不取消基層部隊軍醫的編制,放開他們的走留?——還真不是那麼簡單。

軍醫的作用,是平時用不大上,但關鍵時刻往往又非常重要。比如2003年的“非典”,小湯山醫院的大部分醫護人員都來自軍隊醫療體系,很多人是寫了遺書前去報到的,也確實有人犧牲在一線。如果沒有這些思想過硬、技術精湛的軍醫們,很難想像會在那麼短的時間內就能夠取得勝利。

2008年汶川地震,同樣如此。一旦國家出現危難,一聲令下,軍醫們就立刻開赴前線,一夜之間就搭起一座野戰醫院,軍醫的身份和他們超強的野戰外科專業,也讓他們在救治工作中比地方醫生更有效率,更深受災民的信任。

“危難關頭,還得是靠解放軍!”這是無論黨和政府還是人民群眾的深刻共識。

加之未來我們可能會面臨的諸如基因武器、生物武器等新型戰爭樣式的威脅,以及高科技戰爭條件下不可想像的戰爭烈度,都警戒我們:無論如何也不能自剪羽翼、自斷雙手,廢除掉軍醫大、軍醫院和軍醫們。

軍醫在平時是軍隊衛勤保障資源,在戰時和搶險救災當中就是國家的戰略資源。

因而,我們的反思,就應該更廣泛地集中於如何改革我們的軍醫培訓體制、如何建立科學而有效的軍隊醫療體系、以及如何讓軍醫發揮作用而又不抹殺他們的個人價值上,而不是陷於“有沒有必要存在、有沒有必要培養”的無謂爭論。


兩年95名基層軍醫復員,他們退役的決心為何這麼大?


5.

比如,關於基層軍醫的定位。當前對基層軍醫的定位準確不準確?包括他們自己對自己的認識到位不到位?部隊把他們首先當軍人,其次才是醫生;而他們把自己首先當醫生,其次才是軍人。這種定位的不同,必然導致使用管理上的一些觀念是矛盾和牴觸的。而實際上,基層軍醫應是衛勤指揮軍官+全科醫生這樣的定位。

解決軍醫不適應基層、基層留不下他們的矛盾,最根本的是加強改革,使軍醫這一職業定位更加準確,職能更加完善,更加符合實際和作戰。

比如,軍醫大學要不要培養那麼多技術軍官。有人說過,在中國,軍醫的醫生身份更突出,而在外國則是軍醫的軍人特質更突出。還有人說,也許那些醫療士官學校畢業的衛生兵,比軍醫更適合基層也更能發揮作用。去年幾所醫大分別改為各軍種所有,應該是體現了一種專業性更強、更貼近應用的趨勢。但我們的軍醫大學,是不是可以不用再培養那麼多的軍官身份的軍醫了?如果以無軍籍的方式統招、然後在畢業之際尊重個人選擇,以進入指揮崗位確定為軍官、普通技術崗位確定為文職的更多方式,進行合理分流呢?

又比如,軍隊醫院如何利用自身資源提升軍醫技術水平的問題。臨床醫學最講究實踐經驗的積累,沒有大量的病例參考積累,醫術很難提升。現在儘管不讓軍內醫院對外經營了,但那是限制營業性收入,如果是採取面向社會義診的方式呢?再一個辦法,就是准許軍內醫院為退役軍人及其家屬服務,全國那麼多退役軍人都沒有幾個“榮軍醫院”,這樣一來等於是雙贏的結果。至於要不要收費和收多少費,只要全國全軍統一管理起來,那都不是問題。

還比如,如何推動軍醫人才的流動。當前現狀,一面是大批的高素質的高考生被吸納進軍醫大,但是這批人才的最終流向卻幾乎都是基層,很難進入更大的軍隊醫院平臺提升自己、發揮作用;一面又是駐大城市軍隊醫院的人才流失和人員老化,不得不從外面聘請大量地方醫科大學畢業生,何以厚此薄彼如斯?這種不公平不合理的現象,難道還不足以說明,我們的軍醫大學分配體制、軍隊醫療系統的人才流動機制,都存在問題嗎?

要打破“一分定終身”的畢業分配製度,實行全軍全系統的定期輪換和輪崗制。人既然生而平等也應該“分”而平等,不能有的人天生就是蹲基層,而有的人卻可以輕鬆進入大城市大醫院,並且一成不變。再一個就是加強大型軍醫院與基層衛生系統的人才交流,在基層某一級可以

設立“軍醫工作站”,由保障醫院選派得力人員進行輪流值班,從而既能保證基層官兵想看病時有人看,也不至於造成軍醫一輩子“耗”死在基層得不到提升。

另外,就是要大力探索軍民融合式衛勤保障方式。平時和戰時要有所區分,在確保一定戰略儲備的基礎上,平時可以多向社會化保障方式靠攏。當前,基層衛勤系統改革、體系醫院改革正在進行,很多辦法看起來都很科學、前瞻。但一定要力戒“不管就亂,一管就死”,以及手握權力的人只向對自己有利的方向改、而無視改革大局與強軍全局的問題。改革的最終成敗,決定於有沒有覺悟和勇氣向自己動刀。


兩年95名基層軍醫復員,他們退役的決心為何這麼大?


6.

基層軍醫大量復員,只是一個縮影。實際上,基層存在的年輕高學歷幹部人心不穩、想走想轉的問題,並不僅限於軍醫群體。

軍醫的問題突出一些,是因為:他們的學歷含金量相對較高、思想也更為活躍和激進;對自身專業更為看重,也自恃有真才實學,不容易做出改行軍事、政工、後勤等的選擇,客觀上軍事職業發展路徑更窄更受限,因而在遇到瓶頸時也更決絕;確有一技之長和真才實學,即使不需要計劃安置也幾乎都能找到一個還不錯的飯碗,使得他們較之一般群體少了很多顧慮。

而其他基層年輕高學歷幹部的想走想轉問題,同樣不容忽視。只是由於任職年限、行政命令手段以及各種口惠而實不至的誘惑,使得他們暫時保持了“穩定”。不過此次國動系統從野戰基層招文職,從基層年輕幹部報名踴躍的情況看,“兵心不穩”已經可見一斑,必須引起有關方面的重視了。

明明改革正在進行,尊崇正在推進,傳說中的福利待遇改善也近在咫尺,為什麼基層軍官還是想走想轉?一名基層軍醫的心聲或許說出了答案:

我的生活裡充滿了等待,一分鐘、一小時、一天、一月,一年……可惜等著等著就老了,等著等著夢就破了,等著等著路就看不見了。曾經,我驕傲地考入軍醫大學,認真學習,積極考研,努力工作……可時光漸漸過去,我卻從一次次希望到失望。如果這是病,或許我能治,如果這是命呢?如果需要我,請你善待我;如果不需要,請放我離開……

讀畢,令人心酸。我想,這應該代表了很多基層官兵的心聲吧?

如何讓個人價值實現與改革強軍同頻共振,如何從根本上解決基層年輕幹部認為自己沒前途、沒價值、沒地位、沒意義、沒後路、沒待遇的問題,是改革要抓緊做好的下篇文章。畢竟軍心士氣才是戰鬥力生成的內在基礎。

希望持續深入地推進改革,破除那些體制障礙和利益藩籬;希望有那麼一天,所有如他們一樣的年輕人,夢想都能夠實現,人人都能被善待,價值都能被重視,理想之火永不熄滅!即使一定要離開,也始終心懷感恩和眷戀,而不是酸楚和埋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