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工業化到來之後,原來的遊牧民族不能強盛起來了?

看破紅塵不剃頭baby


為什麼?因為它跟不上時代了。我們都知道在冷兵器時代遊牧民族是特別能征善戰的,這點我們漢人王朝最有發言權,到清代之前,我們中原王朝時時刻刻是提心吊膽的提防著北方的遊牧民族。為此我們不惜花重金修築長城來阻擋遊牧民族的鐵蹄,在古代我們是用了各種辦法來解決北方威脅,比如和親,比如給予好處,比如通商...但是沒辦法,這個問題始終是沒法解決,因為對於遊牧民族來說南下就是他們解決生存危機的唯一途徑。因為遊牧民族所居住的地區環境惡劣,他們又不種莊稼,所以他們完全是靠天吃飯,如果遇上災年,他們就會等著餓死。而南下就是他們獲得物資和生存的最便捷的方式。

而且遊牧民族打仗成本比我們漢人軍隊成本小的多,他們只要組建一支軍隊,每個人騎上一匹馬,帶上兵器過來就行了。至於糧食和金錢,那完全靠搶。搶完一次回去,夠他們一家生活幾年的。但是我們漢人軍隊打遊牧民族成本就大了,我們必須首先準備糧草和飲水,因為你進入草原是很難找到補給的。因為當地都是牧民,他們也沒有城鎮或者村寨的概念,今天這裡是一個村子,明天可能就在幾十幾以外了,他們是流動的。而且草原上地廣人稀,你就算搶你都搶不到東西,因為他們不種莊稼。除非你遇到一夥牧民,搶點牛羊什麼的。而且那邊沒有大河大湖什麼,氣候乾燥,你不帶飲水的話,人生地不熟,渴都要渴死人。所以說我們漢人軍隊去打遊牧民族那代價太大了,而且你還不一定找得到他們的主力,因為他們是流動的,你就像在大草原上貓捉老鼠一樣,很多時候是白忙活。就算你打贏了,你也的不到什麼好處,你只能得到一些牛羊戰馬,戰馬可以利用,但是你總不能趕著一大群牛羊千里迢迢回國吧。所以我們中原王朝對於遊牧民族真的是很頭疼,打又不好打,只能抵禦,所以才有我們看到的長城和一座座關隘。

言歸正傳,遊牧民族為什麼在冷兵器時代那麼善於戰鬥?我覺得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遊牧民族機動性強,我們中原王朝軍隊是以步兵為主,步兵對騎兵本來就吃虧。騎兵在戰場上衝殺自如,來去方便,步兵面對騎兵的衝殺是很難阻擋的。

第二遊牧民族士兵身體素質好,遊牧民族長期吃肉喝奶,他身體素質比我們中原吃糧食的士兵要好。我們現在不是提倡孩子要喝牛奶嘛,遊牧民族天天都喝,所以他們一個個都人高馬大,我們中原士兵普遍矮小,單兵作戰能力你就比不上人家。

第三遊牧民族生存環境惡劣,他們那邊由於寒冷、乾旱、風沙等惡劣環境,所以養成了他們從小就要與環境作鬥爭的性格,在這樣的環境裡只能造就強者。

第四遊牧民族的戰馬善於長途奔跑,而我們南方的戰馬耐力和爆發力就不行,可能戰馬也跟環境有關,合適的環境才能造就優良的戰馬。因為我們南方缺馬,所以和平時期我們中原王朝總是從北方進口戰馬。

所以以上種種就可以說明為什麼遊牧民族在冷兵器時代那麼善戰,論單兵作戰一個遊牧士兵可以戰勝好幾個步兵,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蒙古人,他們在成吉思汗領導下幾乎打下了半個地球


此岸情彼岸花180269099


成吉思汗之所以能夠以蒙古為中心,征服中國內地、新疆、中亞、阿富汗、印度、波斯、俄國東部,而在近三百年的時間裡得以稱霸歐亞大陸的中心地區,當然,主要是因為他具有非凡的天才和能力。

但是蒙古人飼養大量馬匹,擁有當時最大的軍事機動能力以及蒙古民族擅長騎術、精於狩獵也是一個原因。時至今日,要徒步到這些地區旅行仍是極其困難的,無法與騎馬相比,天然的地形和地勢依然是巨大障礙。

軍事機動力,還有精於騎射,以及天才的能力,是成功的遊牧民族所具備的三個條件。但是一個工業化國家成功的條件,首先就是要有大量的人口可以形成可觀的國內市場,以及足夠數量的勞動力,最後讓勞動力成為商品,完成資本的積累,隨後逐漸建立起完備的工業體系,這都需要大量的人口。

但遊牧民族最大的特點就是人口太少,外蒙古總共才300多萬人,怎麼發展大工業?一個大型鋼鐵集團上下游,都動輒幾十萬。要想建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可觀的國內市場,首先要有5000萬以上人口保底。外蒙古這種才300萬人口,一個縣城的水平,怎麼可能發展出像樣的工業體系?人口規模,人才基數,國內市場都太小了,也就只能是能歌善舞了。

蘇聯當時對外蒙古也進行了各種技術和資金援助,但是同樣無法在這裡發展出現代工業,人口不超過500萬人口的國家完全沒有必要搞完整的大工業。


深度軍事


事實上從長遠來看文明先進是必然戰勝野蠻落後的,即使在工業化到來之前遊牧民族在和農耕民族的征戰中絕大多數時間是受到壓制的:在東方宋以前中原王朝一直壓制著北方遊牧民族,宋以後雖然遊牧民族崛起,但明朝還是一度與之抗衡;在西方羅馬帝國長期保持著對日耳曼民族的壓制,直到其國內出現三世紀危機,從亞洲遠道而來的匈人又從天而降,這才導致形勢逆轉。

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是遊牧經濟相比農耕經濟天然要脆弱許多,所以即使遊牧民族弓馬嫻熟軍力強盛,但從國家整體實力上而言是萬萬不及農耕民族的。由於農耕民族經濟文化更發達,這意味著他們可以養活更多的士兵,即使每個士兵的單兵作戰能力弱於遊牧民族,也完全可以質量不夠數量湊。況且農耕民族也不是不可以練習弓馬騎射呀,甚至他們還可以有步驟有計劃地系統地培育優良馬種訓練精銳騎兵,所以嚴格說起來農耕民族士兵的戰鬥力也並不一定就低於遊牧民族。事實上歷史上每次遊牧民族戰勝農耕民族大多是因為農耕民族自己內部先出了問題。

可既然農耕民族在自身內部出問題的情況下有可能被遊牧民族征服,那為什麼我們從沒見過工業化之後的工業化國家因為自身問題被遊牧民族打敗呢?這是因為相比農耕文明工業文明的生產力更加強大,而且大得多。我們可以仔細想想:在幾千年的農耕文明時代人類都創造出了什麼,再看看進入工業時代後人類用短短兩百餘年又創造出了什麼,可以說從農耕文明到工業文明之間是經過了質的飛躍的。試問遊牧民族的馬和箭再快能快過槍炮嗎?完全不在一個量級,根本不具有可比性,這也就註定了當人類進入工業化之後遊牧民族再也無法強盛起來的宿命。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這說法是錯的!這些遊牧民族不僅得到了快速的發展,還成為世界級的強國。比如,德國,俄羅斯。這兩個國家就是由遊牧民族建立的政權。他們幾乎成為工業化時代最大的獲利者。

遊牧民族在早年之所以會落後主要是因為氣候與地利問題。由於處於寒帶地區,他們的土地不適合種植,只能通過長草放牧來維持經濟,這使得他們的經濟非常脆弱,一直被農耕政權壓制著。但是隨著工業化的發展,通過建立廠房都到車間裡去生產,這個氣候問題得到了解決。比如以德國為例,德國的崛起是從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在當時英國法國這種老牌資本主義國家捨不得淘汰那些落後的機器與產業,而德國方面完全沒有這個顧慮,除餓死無他。所以,德國在當時取得了相應的產業突破,並順利超過英國,成為當時的第一工業強國。

真正落後的遊牧民族只是被清朝統治下的蒙古遊牧部落而已。這就是所謂的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以一窩,在冷兵器時代也是需要武器的,士兵的刀槍劍戟弓箭全部都是武器。這些玩意兒遊牧民族自己也生產,當時在遊牧民族地區,每個軍營都得配備鐵匠,專門打造箭簇,刀劍,長槍等等武器。而進入熱兵器時代後,遊牧政權根本沒法加工這些類似子彈頭炮彈等武器,這些武器需要的是大型兵工廠,由兵工廠統一加工生產。這時候遊牧政權沒有武器,只能拿燒火棍打仗,根本不起作用。這是蒙古騎兵衰弱的主因。


優己


在16世紀之前,亞洲內陸草原上的民族四處擴張,征服;在進入17世紀之後,亞洲內陸草原上的民族開始被大清帝國、俄羅斯帝國一點點吞掉。原因就是有蠻族屬性的定居政權在新式火器裝備下對傳統遊牧政權佔了絕對優勢。

(清朝平定準噶爾)

1、遊牧族群能擴張的幾個條件

遊牧民族抗天災能力很差,很容易形成難民,向四處流動作戰。至於他們本身的優勢有:機動性強,擅長騎射,沒有固定根據地。

(蒙古擴張:遊牧民族的巔峰)

第一個特點可以使他在廣闊的戰場作戰,能實現集中兵力,破其一點。

第二個特點能在不進行近距離作戰中消耗、甚至消滅對手;或者是消耗之後重騎兵衝擊。

第三個特點就是無後方作戰,很難將其擊敗。

這三個優勢,在十六世紀之前遊牧族群頻繁攻擊定居民族。但這一切在新時代轉變了。

2、有蠻族屬性的定居政權

俄羅斯帝國脫胎於金帳汗國,有很強的蒙古性;大清本身就是邊疆民族政權。

他們即有遊牧民族的特質,又有農耕民族的特質,能迅速利用農耕民族的資源進行戰爭

(俄羅斯帝國擴張)

俄羅斯帝國對遠東的開拓用的是哥薩克冒險家,他們本身就是優秀戰士,加上先進火器裝備,沿途修建據點,限制遊牧族權,擴大己方範圍。在16世紀末就攻滅了西伯利亞汗國。之後用同樣的方式向伏爾加河、克里米亞、中亞等地擴張。

(準噶爾的征戰範圍越來越少)

大清也是如此。裝備紅衣大炮與新式鳥槍的部隊在烏蘭布通擊敗了準噶爾的精銳部隊;在與準噶爾爭奪藏區的過程中,大清的資源優勢更是顯露無疑。在西北戰場上也是修城節節推進,至少可以限制準噶爾的活動。在形勢具備的時候迅速出兵平定準噶爾。

(清軍的武功)

可以說火器掀開了新的一頁。推薦看南開大學博士《火器與清朝內陸亞洲邊疆之形成》與勒內·格魯塞的《草原帝國》。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在這裡首先講一個互聯網時代的新概念:降維打擊。

降維攻擊,顧名思義,首先要降維。比如說我們的世界是個四維的世界,3維表示立體,外加一維的時間,3維世界能看到2維世界,但2維世界卻看不到3維世界,但是3維世界的生物是無法生活在2維世界的。當採用2維世界的生物生存方式,向3維世界發生攻擊時,我們就叫它為降維攻擊。

比如喬布斯做蘋果機時,他就明白按諾基亞的標準來生產手機,根本超越不了諾基亞。那我就重新定義手機,用一新的理念來設計手機,讓手機脫離原有的概念,這就成為一個新的品類。

所以諾基亞的高管說,我們什麼也沒做錯,就失敗了?

你跟別人就不在一個維度上,根本沒有辦法競爭和對抗的。我們下邊要說的工業文明和以前的農業文明遊牧文明就是如此。

遊牧文明的軍事特點

  1. 講究速戰速決,進退迅猛,往往出奇以制勝。

  2. 善於突然襲擊,他們往往不宣而戰,出敵不意,驟然臨陣,攻其不備,使敵人無所措手足。

  3. 大迂迴。遊牧人的主力,主攻中路,左右翼迂迴兩側。探得虛實,乘虛而入,一路得手,眾路齊進,然後集中全力,擊潰對方。

  4. 遊牧人常用伏擊戰。他們熟悉各種地形、地勢,如關隘、谷地、叢林、草澤、險地及丘陵。因而常利用有利地形設伏兵,誘敵人,聚而殲之。伏兵隊伍,騎步並用。

而工業化的軍事特點:

  1. 專業化程度高,講究多兵種配合,立體式進攻和防禦,殺傷面大,敵人往往沒有靠近就死傷太半。

  2. 結合科學技術,依賴武器的先進化,而對人的依賴大大減輕,很容易在短時間內培訓出一支隊伍。而遊牧時代的軍人就需要數年甚至十幾年的培養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戰士。

  3. 組織方式更合理,機動靈活 在戰爭中結合武器特點,組成小分隊就可以展開一些特殊任務。

  4. 科學化系統化性強,可以組織幾十萬甚至上百萬人的有序戰爭,而遊牧文明下的軍隊最多隻能有十幾萬人,正常情況下只有幾千人或上萬人的戰鬥。

  5. 工業化條件下後勤保障更高效,漢朝時中國在西域的兵力只能維持在二千人的規模,因為東漢的後期根本供應跟不上,從長安或洛陽出發,運送的物資能完好到西域不到百分之一。

因此說,工業化時期的戰爭和組織特點,對遊牧文明時期戰爭和組織特點,根本不在同一維度上,根本沒有辦法打。

所以西歐工業化完成後,不管是大國英法德,還是小國荷蘭西班牙,都在對外戰爭無往而不利,都能快速完成佔領統治,甚至有幾百人打敗幾十萬人的成功戰例,在清朝就有幾百英法士兵打敗上萬僧格林沁騎兵的實例。

高維對低維的打擊,根本是沒有還手之力的。工業化對遊牧化的戰爭就是如此。在工業化面前,遊牧民族對農業民族的優勢蕩然無存。

遊牧文化是一種非常落後的文化,他主要以掠奪為主,對社會就有強大的破壞作用,是非常野蠻的一種,文化。

他沒有辦法和現代文明對接,在現代文明中間,遊牧文明被農業文明所兼併。

遊牧民是沒有發展潛力的一種文明,他必然會會被現代工業文明和互聯網文明,替代。


新知傳習閣


你這是個違命題遊牧民族重來都沒有打敗過漢人:其實你不進過調查研究完全胡騙是不切實際的我55歲參加過毛澤東時代的農業生產我親身經歷過也看到過漢子的力氣有多大有一個壯漢一天能扛450斤且走30公里路北方人能嗎現在我不知道了但我可以自信的告訴你無論是智力還是體力在民國前南方人都是勝北方人的你打開真實的歷史我一們一步一步來分析研究問題都出在王帝身上說白了王帝制必敗;無論宋朝還是明朝期實王帝與軍帥是分離的利益團體但漢朝的神!將霍去病說白了是劉徹的外甥是王親國戚其實做人都有底無山鬼為才打仗嶽非為誰打仗沒有王帝靠山必敗從歷代的戰爭看英宗王帝率大軍遠征歷史上是沒有成功過的並非瓦刺強大本身王權內部矛盾而非南方士兵無能


Rock181538653


從夏商周開始,來自北方的遊牧民族即對中原王朝造成了極大的威脅。

事實上,中原很多王朝就是被遊牧民族滅亡的,比如西周、比如西晉,再如之後的女真滅亡北宋、蒙古滅亡南宋。

至於最後一個,就是關外的滿洲取明而代之,這一系列的歷史,已經足夠說明這一切了吧。

當然,作為農耕民族,中原王朝對遊牧民族也不是沒有打過勝仗,如漢武帝時期擊潰匈奴,唐朝時期也曾擊敗突厥,等等。

不過,筆者想請各位讀者特別注意的是:

以農耕民族為主的中原政權對遊牧民族的勝仗都集中在唐朝之前,唐朝之後幾乎決定性的勝仗,這是為什麼?



筆者以為:

在軍事技術上,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其實都是前工業化時代的農牧文明,在層級上並沒有絕對優勢。

尤其是隨著時代的推移,遊牧民族也掌握了鐵器生產技術後,其挾帶騎兵的優勢,因而唐朝之後,其在對付中原政權屢屢佔據優勢,也就不難理解了。

這個優勢,直到工業革命的成果傳到遠東後,蒙古騎兵的速度優勢才最終被大炮與機關槍所打破。



作為一個標誌性事件,在1860年八里橋之戰中,當蒙古騎兵如稻草般在炮火中倒下時,遊牧民族的榮光也就此一去而不復返了。

事實上,在清朝統治時期,由於旗人本身就是遊牧起家,因而開國之初仍具備較強的戰鬥力,而蒙古在其束縛之下,並不能發揮多大的作用。



從這個意義上說,在清朝時期,北方遊牧民族的威脅已經被解決,不用等到第二次鴉片戰爭了。

至於在1860年八里橋之戰後,遊牧民族已經成為弱勢群體,早已沒有翻身的機會了。

畢竟,戰馬再快,能扛得住大炮的轟擊、比得過子彈的速度?


坑爹史冊


簡單說,工業化的到來,拉大了生產力差距,使得遊牧民族在物力上被碾壓。

農業時代前期,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處於僵持。農耕民族生產力要強大一些,可以產生出更多的食物和人口,也能冶煉更多金屬。但是遊牧民族則有更多馬匹,而且更加彪悍。兩者的這種差異基本屬於“各有所長”。

最主要的是遊牧民族的生產不大受時間地點限制。於是農耕民族面臨窘迫是,你辛辛苦苦幹半年活,他來一次就給你全搶了、燒了。這段時期,農耕民族要麼賄賂遊牧民族,要麼就得修建很多城防堡壘,駐紮很多大軍。漢武帝后來憋不出了,直接出動大軍反推,也是長痛不如短痛的道理。

不過,到了農業時代後期,隨著生產力不斷進步,面對擁有盔甲、長矛和弩機的農業文明國家,單純的遊牧民族已經很難佔到上風了。中國歷史上,雖然還是有多次遊牧入侵,但這些遊牧民族在趁著中原內亂取得一系成就後,紛紛都引入中原先進機制。如五胡亂華中,這些五胡國家雖然保留了精銳騎兵,但同時紛紛學習華夏體制,保證生產力。蒙古人也引入了大炮。

等到工業時代,工業國家的生產力達到了飛躍,生產出大量的物質。甚至工業較為落後的農業國家,也可以通過貿易獲得不少工業品。相對來說,遊牧民族的生產力提升就很有限了。而在戰場上,火槍、大炮的出現完全壓制了遊牧民族的騎兵戰術。這時候,他們當然就不能保持農業時代早期那種往來如風的戰略優勢,只能不斷遭到弱化。


天外村藥房


瀉藥。@看破紅塵不剃頭146960516

第一,遊牧民族在歷史上的強盛也是建立在聯盟的基礎上的,並沒有穩定的組織管理體系。一旦有個別部落強大起來,就可以征服其它部落,形成要給比較大的部落聯盟。之後,再通過擄掠農耕地區來維持和發展自己。所以,歷史上有個有意思的現象,每個遊牧民族的強大和衰落,幾乎都是和中原內地的農業王朝大體同步的。

工業的前提是什麼?就是高度的組織化和科層化的管理,才有可能形成工業生產。遊牧民族連定居的傳統都沒有,組織比較鬆散,也很難進行有效的組織管理,所以很難發展工業。

第二,遊牧民族的興盛與衰落,在冷兵器時代,最主要的優勢是他們有騎兵的優勢,尤其是馬鐙被髮明和普及之後。騎兵的長項是機動性好,但一旦農業國家的軍隊佈陣完成,遊牧民族的騎兵就很難發揮優勢。

所以,歷來遊牧民族和農業帝國的軍隊打仗,如果來自農業地區的軍隊已經完成步兵和騎兵、弓箭手、槍兵和盾牌兵等兵種的配合佈陣,遊牧民族就很難佔到便宜。

也就是說,遊牧民族在冷兵器時代最擅長的其實就是從側翼或迂迴到後方發起突然襲擊,而且可以以少勝多。但如果發現對方已經完成了戰前準備,就會選擇撤離戰場。

而在進入工業時代以後,尤其是有了能夠快速、連續設計的重機槍之後,騎兵的優勢就不復存在了。

第三,遊牧民族更擅長搶掠,而不擅長在定居的土地上進行生產。連穩定的農業生產都做不到,更不用說技術要求和組織化要求更高的工業了。

與農業時代對應的是冷兵器戰爭,而與工業時代對應的則是熱兵器戰爭。遊牧民族在冷兵器時代可以發揮騎兵優勢,而在熱兵器時代則完全無從發揮。你的騎兵再強大,在飛機、坦克、大炮和機槍面前都是渣。

自己不能進行工業生產,打仗也打不過工業化地區,搶不來東西,自然沒有辦法強盛起來。

第四,也許有人會說,中東那些國家不是有石油嗎,賣石油賺了錢買那麼多武器,就不落後了。

表面上看,確實是這樣。但對一個學過中學歷史的中國人來說,應該都很清楚,洋務運動是什麼結果。你可以買來堅船利炮,可以買來先進的武器,也可以買來高樓大廈和一切現代化的設施,但你買不來工業化,買不來現代化。

工業化最重要的是人的工業化,你的生活和生產方式、知識結構都是符合工業化時代的需要的,這才是真正的工業化。光有現代化的機器、設施,沒有現代化的人,是不可能搞成現代化的。所以,那種造不如買,買不如租的想法,是不可能實現工業化、現代化的。

第五,對後來的遊牧民族而言,他們還沒有搞清楚,為什麼要搞工業化、現代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