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乃林
辮子大帥張勳
清朝滅亡前,張勳曾經被封為雲南總督,甘肅總督,但是張勳都沒去上任,日俄戰爭以後去了奉天,節制東北三省軍務。接著從東北又給調到江南,總統江防各軍軍務,官封江南提督。
武昌起義以後,張勳曾經帶軍在雨花臺打敗起義的新軍。被封為兩江總督。末代皇帝溥儀遜位以後,袁世凱還派人去慰勞過張勳,大概是因為張勳手裡還有兵的緣故。袁世凱準備稱帝之前,為了哄住張勳,說要給張勳一大堆官職,包括什麼定武上將軍、江北鎮撫使、長江巡閱使、江蘇都督、安徽督軍。
結果袁世凱稱帝以後,張勳第一個跳出來反對,而且要求袁世凱優待清朝皇室,保護好故宮。
袁世凱死了以後,各省有想復辟滿清皇室的,群集徐州,推舉張勳為盟主。然後張勳帶著這群人領兵北上,復辟清朝,還讓宣統皇帝下了一道復辟諭旨,前清的各類部院大臣還在者,都一一招致麾下,官復原職,搞得有模有樣的樣子,張勳自己做了直隸總督,北洋大臣。這時候是1917年。
結果這道諭旨下了以後,根本沒有響應的,接著北洋軍系的段祺瑞,在京畿馬廠誓師,要討伐張勳,稱之為逆賊,段祺瑞還以討逆軍總司令名義發出討伐張勳的通電。然後討逆軍攻入北京,趕走張勳恢復共和。馮國璋任總統,段祺瑞任總理。
討逆軍攻打北京的時候,張勳曾經帶軍與之作戰,但是沒打過,張勳本人聯絡了荷蘭使館,荷蘭使館派人偷偷把張勳接走了。張勳先是在荷蘭使館躲了一陣子,然後逃到天津。
從復辟失敗以後,張勳一直住在天津,1923年9月12日,張勳因病在天津逝世,終年69歲,溥儀小皇帝還煞有介事地賜諡“忠武”。
張勳也是個好色之徒,號稱一妻十妾,喜歡在女人身體上睡覺,還被帶過綠帽子。他到天津以後,可能是人老了,他的三姨太王克琴跟他的馬伕好上了,還好馬伕頭腦還行,裝瘋賣傻逃出張府,跟三姨太終成眷屬。
張勳跟張作霖是兒女親家,張作霖的四女兒嫁給了張勳的長子,但是沒等成婚兩個大帥都掛了,最後是張學良把自己的妹妹嫁出去的。
末代內務府大臣陸潤庠
陸潤庠在光緒朝就做了體仁閣大學士,內務府大臣,軍機大臣。宣統皇帝繼位後,因病休假,宣統三年官復內務府大臣。宣統皇帝遜位以後,隆裕太后著他領頭跟袁世凱洽談優待條件一事,還加封他為太保。接著讓他接管光緒皇帝陵墓崇陵的工程,並加封太傅。
張勳想復辟的時候,他害怕引禍上身,持反對意見。等到事情急了,陸潤庠常躲到大內侍衛的房子裡,還隨身帶著殮服,覺得真的復辟了自己可能會死在皇宮裡。
陸潤庠1915年病死。
陸潤庠是清朝第一百零一名狀元,是同治朝最後一位狀元。這傢伙非常保守,反對留學生出國留學,特別是學法律。
不過此人書法倒是不錯,畢竟是得過狀元的,晚晴取士,書法好是加分項。
西堤君
滿清舊大臣大多都混得不錯,很多都在北洋政府中擔任高官。當然滿清皇親國戚都退出歷史舞臺了,但是漢族大臣並沒有受太大影響。下面列舉一些在民國依然風光的滿清舊臣。
袁世凱,清朝時擔任直隸總督、軍機大臣、內閣總理大臣,民國時擔任大總統。
徐世昌,清朝時擔任尚書、東三省總督、軍機大臣,民國時擔任大總統。
張作霖,清朝時候為奉天巡防營統領,民國時候為東三省巡閱使。
段祺瑞 ,清朝時候為副都統、江北提督,民國時為國務總理。
馮國璋,清朝時候為副都統、陸軍部軍諮處正使,民國時候為大總統。
李經羲,清朝時是雲貴總督,民國時擔任內閣總理。
錢能訓,清朝時是翰林、御史、巡撫,民國時擔任內閣總理。
岑春煊,民國時是四川總督、兩廣總督,民國時擔任廣東護法軍政府主席總裁。
陸榮廷,清朝時候是廣西提督,民國時候是廣西都督。
程德全,清朝時候是江蘇巡撫,民國時候是江蘇都督。
週數模,清朝時候為黑龍江巡撫,民國時候擔任袁世凱政府平政院院長。
丁振鐸,清朝時候為廣西巡撫、雲貴總督,民國時擔任袁世凱總統府參政、審計院院長兼大總統高級顧問。
薩鎮冰,清朝時候為海軍統制(總司令),民國時候是海軍總長。
楊士琦,清朝時候為郵傳部長,民國時候為政事堂左丞。
蔭昌(滿族),清朝時為陸軍大臣,民國時為袁世凱總統府高等顧問、參謀總長。
袁世凱喜歡任用清朝舊官僚。袁世凱解散國會後,於1914年5月成立了參政院,代行議會職責。參政院大多數成員都是滿清舊官僚。第二任參政院院長是乾隆五世孫愛新覺羅溥倫。
國史拾遺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清朝滅亡了,這些大臣們由大臣們有人歡喜有人愁,不同的選擇,決定了他們不同的結局,且看他們的粉墨表演。
一、一些大臣搖身一變成了中華民國的官員,辛亥革命爆發後,各省紛紛宣佈脫離清政府的統治,大部分的清朝官員投機革命,特別是清末的新軍將領直接倒戈,他們搖身一變成為了所謂的“革命黨”,由於當時革命黨的勢力太小,大量的政府職位繼續原來的清政府的官員擔任,只是換了一個官名而已,和之前並沒差別。
二、一部分大臣錯過了投機革命的機會,只能賦閒在家,過著富家翁的生活,他們不問世事,有些人寄情于山水,有些人從事於教學事業,還有一些花天酒地,生活美滋滋。
三、有些人投身於實業救國,例如張謇等立憲派人士,他們投身於實業救國。
四、一些頑固的遺老遺少,他們伺機復辟。例如張勳等人,一直企圖復辟帝制,還是以清朝大臣自居,頑固不化,在張勳復辟的時候,他們又跑出來了。即使溥儀在東北建立偽滿洲國的時候,他們依然不遠萬里去參與復辟,冥頑不靈。
1911年武昌起義的一聲槍響,各省紛紛宣佈脫落清政府的統治,響應革命,清政府在眾叛親離中迅速滅亡,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結舌,並且還沒有大臣為之殉國,可見清政府是多麼不得人心,大勢已去。
密探零零發
清朝立憲失敗,加上革命黨如火如荼,最終在袁世凱的調停也可以說是威逼利誘之下,最後滅亡了。但是清朝的大臣們都去哪兒了呢,猥員長認為有這麼幾種結局。
第一種是跟隨袁世凱成為了北洋新貴。清王朝在袁世凱的威逼利誘和革命黨的壓力下,清帝選擇了退位,一大批能臣跟隨袁世凱這個新的大總統開始了北洋的任職。當張之洞這樣忠於大清的一輩能臣落幕,留戀清朝的人可能早已經不復存在了,起碼漢臣之中少有為清朝殉國的。著名的北洋三傑更是才剛剛拉開了他們人生的精彩部分,所以甭管是清朝還是民國,只要有本事,在那兒都吃的開。
第二種悄然等待復辟。雖然民國了,但是清遜帝畢竟還在紫禁城裡住著呢,所以給了保守派復辟的可能。北洋軍閥張勳就是其中之一,他利用黎元洪和段祺瑞的府院之爭,率領辮子軍開進北京城,領導復辟。他不僅自己復辟給自己封了北洋大臣直隸總督等大官,同時還大加封賞清朝曾經賦閒在家的前清遺老,數量不在少數。雖然張勳復辟是場徹頭徹尾的鬧劇,但是依然有人和他一起鬧,著名的維新派守舊大臣康有為就在其中。而滿人更加居多。當然啦,最後張勳復辟僅僅十二天就宣告結束。復辟失敗後張勳一頭扎進天津租界不出來,其他人自然從哪兒來回哪兒去了,也有部分人陪著遜帝溥儀去了偽滿洲國任職。
第三種則是真正賦閒在家不聞不問。最典型的一定要數清朝最後一個攝政王愛新覺羅載灃。他曾經留過洋,在慈禧死後一度成為清王朝實際掌舵人,但是最終也沒有力挽狂瀾,擋不住歷史的車輪。清帝遜位之後,他遍賦閒家中再不拋頭露面。即便是張勳大張旗鼓搞復辟的時候依然深入簡出,不參與其中。等遜帝溥儀要去長春做偽滿洲國皇帝的時候,載灃不僅未隨他去,甚至還勸溥儀也不要去,當然一心想當皇帝的溥儀最後還是去了。
清朝滅亡最慘的地方是居然沒有朝臣為清朝殉國,要知道被儒家思想浸染的大臣都有以身殉國的先例。就算元朝被朱元璋推翻也有很多人為它或以身殉國或歸隱山林,但是清朝可就沒這個待遇了。不論滿漢大臣,都沒有,看來清朝已經徹底失去人心了。
史有餘故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朝內部迅速崩潰,1912年,隨著一紙退位詔書,清朝成為歷史。
由於清朝滅亡得太快,而且沒有經過大規模地對抗,大臣們的結局,也隨著自己的選擇而不同,悅史君給大家舉幾個例子,可以管中窺豹。
第一,清朝湖廣總督博爾濟吉特·瑞澄
博爾濟吉特·瑞澄出身顯貴,在江蘇為官多年,1910年擔任湖廣總督。
武昌起義爆發後,博爾濟吉特·瑞澄立即逃跑到上海,後來怕被朝廷治罪,又去了日本。
清朝滅亡後,博爾濟吉特·瑞澄回到上海,直到1915年去世。
在自己的駐地發生大事,博爾濟吉特·瑞澄顯然有重大責任,但他只顧自己逃生,之後的歲月估計也不好受吧。
第二,清朝廣州將軍、兩廣總督張鳴岐
張鳴岐是舉人出身,由於得到清末重臣岑春煊的賞識,開始平步青雲,1911年擔任廣州將軍、兩廣總督。
武昌起義爆發後,張鳴岐立場多次變換,最後連夜逃跑到香港,接著去了日本。
袁世凱上臺後,張鳴岐積極支持,再次獲任廣西巡按使、廣東巡按使等職務。
袁世凱去世後,張鳴岐先後在上海、天津等租界隱居,秘密與日本人勾結。
抗日戰爭爆發後,張鳴岐徹底投靠日本人,成為漢奸,直到1945年在唾罵聲中去世。
第三,清朝江蘇巡撫程德全
程德全是廩貢生出身,由於黑龍江都統袁壽山的賞識,逐步成為齊齊哈爾副都統、黑龍江將軍等。
清朝宣統二年(1910年),程德全成為江蘇巡撫,武昌起義爆發後,程德全被推舉為江蘇都督。
袁世凱當政後,程德全逐步退出政壇,1926年出家為僧,直到1930年去世。
第四,清朝四川總督趙爾豐
趙爾豐沒有考取功名,以納捐進入仕途,後來得到山西巡撫巴嶽特·錫良的重視,曾武力解決地方土司,平定西藏叛亂。
1911年,趙爾豐成為四川總督,由於鎮壓保路運動,被各方反對。
武昌起義爆發後,趙爾豐企圖穩定局勢,但被抓捕後槍殺。
第五,徐世昌
徐世昌是進士出身,早年與袁世凱有交情,後跟隨袁世凱小站練兵,成為軍機大臣、兵部尚書、欽差大臣、東三省總督等職務。
清朝宣統元年(1909年),徐世昌被任命為體仁閣大學士,武昌起義爆發後,徐世昌與袁世凱聯手,擔任太傅太保,最終讓袁世凱成為大總統。
1915年,徐世昌擔任北洋政府國務卿,但因反對袁世凱稱帝,辭職避居鄉下。
1918年,徐世昌擔任北洋政府大總統,直到1922年在直系首領曹錕逼迫下,到天津做了寓公。
1939年,徐世昌去世,此前曾多次拒絕日本人拉攏,沒有當漢奸。
……
可能還有其他的出路,但在錯綜複雜的形勢下,他們的選擇,也只是上面的框架罷了。
作者:悅史君(資深媒體人,文史專家,作家,多平臺簽約作者,觀止讀書會發起人,書評人,文學專欄主編 公眾號:歷史這樣說)
寫有趣的歷史,講真實的傳奇……
我是悅史君,2018我們一起努力!
歷史這樣說
從武昌起義到宣統退位,中間有四個月的混亂期。因此在
清朝滅亡的前後,官員的結局也是不一樣的。首先是宣統退位之前,由於清政府在理論上還沒有完蛋,因此各省督撫一級的官員還沒有意識到清朝將會完蛋。多有為清室殉國的情況。在面對起義軍或者新軍衝擊時,清朝省級官員自盡或拒降被殺的有十二人。按照自殺和被殺的時間排序:1911年10月24日:西安起義軍攻佔滿城,西安將軍文瑞、西安副都統承燕、克蒙額三人自盡身亡。
1911年10月29日,山西新軍起義,控制了省府太原,山西巡撫陸鍾琦被殺。(陸鍾琦是高曉松外婆的爺爺)
1911年10月31日,江西新軍起義,控制了省府南昌,江西巡撫馮汝騤自盡。
1911年11月8日,江蘇新軍第九鎮於秣陵關誓師起義,控制鎮江,京口副都統載穆在交接完繳械手續後,回家自盡。(載穆是胤禵的五世孫)
1911年11月9日,福州起義軍攻佔滿城,福州將軍樸壽、閩浙總督松壽二人自盡。
1911年11月27日,入川平定保路運動的湖北新軍在資中起義,四川總督端方被處斬。
1911年12年10日,湖北起義軍圍攻荊州的八旗兵,荊州左翼副都統恆齡自盡。
1911年12月22日,成都軍政府抓獲前四川總督趙爾豐,將其處斬。
1912年1月8日,伊犁起義軍攻佔惠遠城,伊犁將軍志銳拒降,被處斬。
除了以上這些,一些低級別的漢人官員也有自殺的。比如甘肅提法使張義,他恰好在辛亥革命期間調任四川,經過乾州時,碰上的了新軍起義,驚恐之中,張義投井自盡;最可悲的是一個叫楊立潮的知縣。當時他已經有六十多歲了,辛亥革命時剛剛調任華縣知縣不久。這個很博學,但卻一腦子忠君愛國思想的人。先是在革命之後,逃到甘露寺避禍。後來聽聞大清滅亡後,多次想要自盡成仁,但每一次都身旁人所救。直到有一天,他在沒人的時候終於上吊自殺了。
準確的說,這些人自殺或被殺時,清朝還沒有正式滅亡,不過也差不多了。通過對這些殉國者的分析可以發現,督撫一級的十二人中,有九位都是滿人。而那三位被殺或自殺的漢人督撫,陸鍾琦和馮汝騤是由於山西和江西起義較早,清朝滅亡態勢未顯,有害怕朝廷追究,畏罪自殺的嫌疑(高曉松說陸鍾琦是死於亂軍之中)。
而在1911年11月5日,江蘇巡撫程德全宣佈反正,並在革命黨的擁立下出任都督後,各省的漢人督撫就開始紛紛效法,或主動反正,或被動配合,而不再是畏罪潛逃或自殺了。至於四川總督趙爾豐,他是因為在保路運動時手染鮮血過多,所以被人民處斬了,死的活該。
等到清朝正式滅亡之後,滿人混吃等死,乞求袁世凱保他們的一條活命。至於漢人官員,大致分成了五派。首先是三派推翻清政府的漢人官員:
第一派:北洋新軍系統。這一派以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為首,是當時最強大的武裝力量。但從收復漢口、漢陽之後就不再忠於清朝。是清朝滅亡的最大收益群體。
第二派:清朝舊軍系統。這一派以張勳和薑桂題為代表。他們手握重兵,對革命黨仇視,但在是否維護清帝權威這方面,屬於牆頭草見風倒,與北洋新軍共進退。
第三派:清朝的文官派。這一派以廣西巡撫沈秉堃、安徽巡撫朱家寶、江蘇巡撫程德金等人為首。他們對滿人的政策十分不滿,辛亥革命後,屬於主動附和革命。
以上三派都是實權派,要麼手握重兵,要麼控制了各級衙門,有很高的威望。清朝被推翻之後,他們大多數都混的還可以。哪怕是不當官了,在民國依然是紳士名流,有一定的政治地位。
比如辛亥革命時期的江蘇巡撫程德全,他屬於立憲派代表。他一開始是想維護清王朝的,但無奈載灃這些人,實在是無可救藥,程德全只得另謀生路,與革命黨展開合作,還被革命黨推舉為江蘇都督,繼而宣佈江蘇獨立,脫離了清朝。二次革命後,國內政局換亂,程德全對政局深感無能為力,便脫離政壇,終日吃齋誦佛。後來還在常州剃頭出家,於1930年去世。(安葬於蘇州寒山寺)
除了以上三派官員之外,原本作為清朝統治機器一部分,即
各省諮議局,也是推倒清朝的巨大推手。這些人普遍地同情或參加革命,更有甚者,很多人直接就是地方反清革命的組織者和領導人。為清廷殉國的幾乎沒有,選擇跟革命黨合作的卻大有人在。比如著名的張謇,他作為清朝的狀元,主動倒清,據稱是退位詔書的起草者。後來對政治失望,開始投身實業和教育,為國家民族作出了長遠的貢獻。還有著名的北大之父蔡元培先生,他也是科舉出生,考取過進士,當過翰林院編修。但是他對腐朽的清朝恨之入骨,因此早早的就加入了同盟會,參與倒清事業。清朝覆滅之後,他就任南京臨時政府教育總長。後來還坐過南京國民政府的大學院院長、司法部長和監察院長等職。為中國的教育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
除了以上三派推倒清朝的官員之外,另外還有兩派群體。分別是擁護清室的遺老遺少派,明哲保身的混吃等死派。
先說遺老遺少派,這些人以北洋三傑之一的王士珍為代表。他們的理念是抱殘守缺,混沌度日,整天就盤算著推倒民國,擁立宣統重新復位。比如說王士珍,他雖然是北洋系的元老之一,但是他只效忠於清朝。袁世凱逼迫清帝退位後,他就不願意北洋系的老哥們混了。後來張勳復辟時,王士珍還是帶路黨,主動授意給九門都督打開北京九門,放辮子軍進城。等到復辟失敗之後,王士珍屁事沒有,居然還當了國務總理。後來雖然隱退了,但只要是軍閥混戰,比如直皖戰爭、直奉戰爭,他都以北洋元老的身份居中調停,面子大的不得了。甚至於北伐軍佔領北京後,王士珍還是各方實勢力都拉攏的對象。真可謂是哪朝哪代都是爺……
王士珍命好,他剛好死在溥儀投日之前。否則真不知道會鬧出什麼么蛾子!而那些跟王士珍抱著同樣想法,卻晚死了幾年的遺老遺少,就沒有那麼好命了。比如說幫助日本人建立偽滿洲國的五個敗類:鄭孝胥、羅振玉、臧式毅、熙洽和張景惠,這裡面除了張景惠是純粹的牆頭草之外,其餘四個全是整天做著恢復大清美夢的老頑固。
他們在民國混的其實還可以,但就是腦子缺根弦。整天就想著藉助外部勢力,比如日本人的勢力,恢復大清的江山。然再借助其它列強力量的,跟日本抗衡。接著再週轉於各個列強之間,發展勢力,最後進兵中原,推倒民國,恢復大清在中國的統治。
於是日本人一忽悠,他們就全上了賊船。結果後來幫助日本人建立偽滿洲國後才發現被日本人給坑了。原來日本人是打算搞共和制,他們擁立的溥儀去東北,不是皇帝,而是元首。這四個遺老遺少跟日本人好說歹說之後,日本方面才同意讓溥儀登基稱帝。然而登基之後,實際操控者仍然還是日本人。包括溥儀在內,這四個賣國賊都是有名無實的傀儡。五人之中的羅振玉和熙洽羞愧難當,惶惶不可終日,自知犯了賣國的大罪。
後來羅振玉和鄭孝胥早死,逃過了後來人民對他們的審判,而臧士毅、熙洽這兩個賣國的遺老遺少則死在了撫順戰犯管理所,受到了他們身為賣國賊應有的懲罰!(張景惠這個牆頭草也死在了撫順戰犯管理所)
除了這幾個敗類之外,還有比他們更敗類的存在。比如前清陸軍大臣鐵良、末代恭親王溥偉等人。他們的可惡在於,明知道勾結日本是賣國,卻還義無反顧的跟日本合作,終日就在盤算怎麼恢復大清。
比如說鐵良,他在清朝滅亡後,就一天都沒有消停過。以“遺老”身份在青島、大連、天津等地,積極參與清帝復辟活動,後來參與了日本人挾持溥儀到東北的計劃,給中國造成了巨大的傷害。
而溥偉這個人,比鐵良還渣。他在光緒皇帝死後本來很有希望繼位,結果沒能如願,讓他一直耿耿於懷。清朝滅亡後,溥偉就一直勾結日本人,在東北搞滿蒙獨立運動,妄圖將滿蒙從中國分離,後來被北洋政府鎮壓。九一八事變之後,溥儀之所以會去東北,有一個原因就是日本人誘導溥偉,別有用心的安排他在瀋陽祭陵。溥儀害怕日本人選定溥偉,就不顧長輩的勸解,跑去了東北。等到溥儀繼位後,他就對溥偉各種打壓,既不給他官做,也不給他錢花,就把他晾著。最後溥偉憋屈的死在了一個旅館裡。
最後就是明哲保身型的官員了。這些人中既有漢族官員,也有滿人官員,還有宗室成員。以前清湖廣總督瑞澄、新軍第八鎮統制張彪、溥儀的叔叔載濤為代表。他們既不給民國政府效力,也不從事復辟大清的事業,有的老老實實活完下半生,有的活到了新中國建立之後,為建設民主共和的國家而奮鬥。
先說瑞澄和張彪,他們兩人在武昌起義之後的一段時間裡面,對鎮壓革命黨很賣力。後來瑞澄因為清廷要治他棄城而逃的罪,他就乘坐海軍的軍艦逃到了上海,後來又逃到了日本。一直到清帝退位後,才返回上海,後來病死於上海。
張彪則是在清帝退位後,卸職東渡日本。後來民國建立之後,回國被政府聘為高等顧問,授予陸軍中將銜。再之後隱居於天津,並在天津日租界地置田二十畝,修建花園住宅。民國十三年孫中山北上和談時,他就是住在張彪的府上。溥儀被趕出紫禁城後,張彪邀請溥儀和婉蓉到自己府上暫住。每日清晨,他都要親自灑掃庭院,以盡所謂的“事君”之道。後來張彪病死於天津,黎元洪在給張彪送終時,哭的稀里嘩啦。
再說溥儀的叔叔,有濤貝勒之稱的載濤。他是溥儀的七叔,屬於近支皇族。清朝滅亡後,載濤基本不參與任何政治活動。溥儀在東北當上偽滿洲國皇帝后,載濤明確表示不躺溥儀那個渾水。溥儀就派人跟他說,你都破產了(載濤因為經營不善,清朝滅亡不久後就破產了,曾經還在德勝門外面擺過地攤),還是來東北跟我混吧,被載濤當即拒絕。並且載濤還回信給溥儀,說我不跟日本人幹事,願意你也不要給日本人作數。如果你繼續做賣國賊,我就跟你斷絕來往。
後來日本人佔了北平後,讓大漢奸王揖唐專門去請他出山合作,也被他拒絕了,載濤很坦白的說,求你們放過我吧,您那豪華的小轎車我可坐不起,我自己的小破自行車騎慣了,比較舒適自在。然後就繼續做自己的小本買賣,不摻和政治上的事。說實話,以載濤的身份能做到這一步,確實挺不容易的。
總的來說,清朝滅亡後的官員結局,要按時間線和官員的職務來劃分。如果是手握實權,尤其是軍權的官員,大多數都在民國混的順風順水。如果是閒差,那基本上就沒人搭理了。臉皮稍微厚一點的,會巴結民國的官員給自己謀個一官半職。臉皮薄的就退出政壇,選擇隱居生活。因此用一句話總結就是:
民國建立後,前清的漢人官員只要不是刻意與民國對抗,大多都能安度晚年。甚至很多官員改頭換臉,直接就當上了民國的高官。Mer86
清朝亡國之後,前清大臣除去辛亥革命中殉國或被殺的以外,其他封疆大吏尤其是擁有兵權的巡撫總督之類的地方實力派是換湯不換藥。換了一個馬甲叫成各省督軍之類的,而這種舊有格局的變相保存之下,說明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更是埋下了民國軍閥混戰的巨大隱患。
這些前清大臣大部分還是很成功的,身為前朝舊臣,基本上保持了原有的地位和實力。當然之後軍閥混戰時被拉下馬就是後話了。
接下來宋安之來具體說說,這些大臣的待遇。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在手握重兵的袁世凱連哄帶騙之下,宣統帝溥儀發表了退位詔書。
詔書具體內容如下:朕欽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因民軍起事,各省響應,…特命袁世凱遣員與民軍代表討論大局,議開國會、公決政體。…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義於前,北方諸將亦主張於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特率皇帝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予與皇帝得以退處寬閒,優遊歲月,長受國民之優禮,親見郅治之告成,豈不懿歟!欽此”。
詔書由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署外務大臣胡惟德、民政大臣趙秉鈞、署度支大臣紹英、陸軍大臣王土珍、署海軍大臣譚學衡、學務大臣唐景崇、司法大臣沈家本、署郵傳大臣梁士詒、農工商大臣熙彥、理藩大臣達壽副署發佈。
次日在袁世凱的領導下,內閣全班人馬不動,僅僅是將各部大臣改稱為各部首領。
這些內閣大臣基本上是袁世凱的心腹或者是德高望重但又屈服於袁世凱的大臣,可以稱之為袁記內閣。
以這些大臣在民國時的待遇就可以看出辛亥革命的不徹底。
首先前清大臣中的袁世凱在辛亥革命時與南方革命黨談判扯皮中成為民國大總統,身為國家的最高元首,可以說是權傾一時。
外務大臣胡唯德成為了外交次長,後來成為北洋政府的駐外公使。(來自宋安之獨家原創)先後任駐法公使兼駐西班牙、葡萄牙公使、駐日公使。
民政大臣趙秉鈞先後任內務總長、國務總理。
度支大臣紹英在辛亥革命後成為清朝小朝廷的內務府大臣。
陸軍大臣王土珍先後任陸軍部長、總參謀長、北洋總理。
海軍大臣譚學衡先後擔任過海軍部長和海軍總長。
學務大臣唐景崇辛亥革命以後稱病隱退,不然估計和前面幾位一樣得一個換湯不換藥的相等職位。
司法大臣沈家本辛亥革命後本可以得到一個司法部長,但歷經宦海沉浮無心再為官,隱退而去。
郵傳大臣梁士詒先後任總統府秘書長、交通銀行總理、財政部次長、國務總理。
農工商大臣熙彥先後擔任民國政府蒙藏院副總裁、總裁。
理藩大臣達壽先後任高等文官懲戒委員會委員、內務部次長、蒙藏院副總裁、將軍府將軍。
而地方上那些趁亂崛起手握重兵的將領或者巡撫總督之類的清朝大臣基本上沒有改變格局。先後換官職名稱為都督、督軍、督理等。
像清庭的江蘇巡撫兼署兩江總督張勳,民國時成為江蘇督軍,後來轉任長江巡閱使,移駐徐州也是大概在其勢力範圍一帶行動。
可以說清朝亡國以後,除了殉國或者死於戰亂之中的大臣,民國時這些大臣除了少數隱退的,基本上是換湯不換藥的獲得同等地位,換個官名罷了。
所以就形成了一種很奇特的現象,清朝亡國以後,袁記內閣成員大部分成為北洋政府的各部部長,地方實力派大臣依舊稱霸一方,只不過換了一個民主旗幟,官職名稱改了一下罷了,而這正是為什麼辛亥革命不徹底的原因,更是民國軍閥混戰的根本原因所在。
宋安之
有錢的依舊有錢,有勢的依舊有勢。失去只是權力,有能力依舊可以在新朝高官得做。沒有能力的也依舊可以富家翁。但無一個為大清國捐軀的。更沒有一個保家衛國的,乾隆在世之日,嘲笑明思宗崇禎一朝無為國捐軀之忠臣,但如果地下有知,看到他後世子孫的行為,是否覺得自己笑的太早?而那些落魄王孫甚至不如明末宗室。
我們現在就以滿清所謂“立憲”成立的皇族內閣的主要成員最終結局,也就此品評滿清是如何作死的。也可以看出大清不亡也真是老天無眼。當然大清朝真是有人才啊,但人才都是漢臣,滿人宗室如豬狗,大清一亡國。這些人連要飯都不不會。由此也可以說明大清亡國也真有點理所應當。在公元1911年5月8日。也就是就是宣統3年。滿清政府成立由十三名國務大臣組成的新內閣,以慶親王奕劻為總理大臣。十三人中,滿人九人。具體如下:內閣總理大臣:慶親王奕劻。時年73歲(宗室)
- 內閣協理大臣:那桐(54歲)、徐世昌(56歲。袁世凱摯友)
- 外務部外務大臣:梁敦彥(54歲)
- 民政大臣:肅親王善耆(宗室。後改授理藩大臣。主管地方邊疆民族。45歲)、趙秉鈞繼任(袁世凱心腹。52歲)
- 度支部度支大臣(財政部):鎮國公載澤(宗室。43歲)
- 學部學務大臣(教育):唐景崇(67歲)
- 陸軍部陸軍大臣:蔭昌(52歲)
- 海軍部海軍大臣:貝勒載洵(宗室,26歲)
- 法部司法大臣:紹昌(宗室,54歲)
- 農工商部農工商大臣:貝勒銜溥倫(宗室,37歲)
- 郵傳部郵傳大臣(郵政電報):盛宣懷(後免職。67歲)唐紹儀繼任(袁世凱心腹。49歲)。大清的“內閣”真是皇族大聚會啊,而且基本上都是宣宗道光的直系子孫。我們以幾個最優秀的來說,海軍大臣載洵。這位26歲大清最高海軍統帥(人家的軍銜可是海陸大元帥)居然暈船。這真是蔚為奇觀了。在宣統二年,滿清準備再建北洋艦隊,派載洵去英國考察,載洵去英國第一件事是就是逛妓院,而奇異的是,那個風塵女子居然拒絕給載洵服務,大清的臉都丟盡了。在辛亥革命以後在北京、天津閒居。錢自然是不缺,但值得稱道的是在日軍侵華期間,載洵堅持氣節,拒絕到偽滿州國任職。民政部民政大臣肅親王善耆。就是大名鼎鼎的川島芳子的父親。可以說,善耆在辛亥革命以後,把一切的精力和家財都用在恢復大清上了,善耆可是大清嫡系皇族、是豪格十世孫。善耆在滿清屬於在開明之輩。釋放了刺殺監國攝政王的汪兆銘、辛亥革命的時候,拒絕在清帝退位詔書上簽字,兩次發起滿蒙獨立運動,均以失敗告終。在旅順病逝。在所有內閣皇族中, 最混蛋就是內閣總理大臣慶親王奕劻了。奕劻屬於遠親宗室,是有清一代最無能,最貪婪的“宰相”。以批發和零售大清官員的職務和官位公司發家。公司大號是“慶記官員貿易公司”一手交錢,一手給官,童叟無欺,而且奕劻頗有超前意識,知道大清的銀行不保險,慶王的銀子都存在英國銀行。僅在匯豐銀行存款高達712萬英鎊。在英國本土一個帶花園豪宅不過3500英鎊,誰說大清沒有錢。奕劻家就比大清的國庫有錢。
- 而漢臣呢,各個都是社會精英,執掌大清外交的梁敦彥,美國耶魯大學學習第一名(差一年畢業),你能想象到大清的外長居然是美國常春藤大嗎?在辛亥革命以後。曾任北洋政府交通總長。因為支持張勳復辟,後被通緝。又解除。在天津病逝。結局也算不錯。副總理大臣徐世昌,進士出身,袁世凱一生摯友。但反對袁世凱稱帝,但在袁世凱去世以後。主持了袁世凱的葬禮。對袁世凱的子女也頗為照顧,辛亥革命以後,出任北洋政府總統。有“文治總統”“翰林總統”之稱。國民黨政府對徐世昌評價頗高。國府主席林森以國家元首的名義為徐世昌下褒獎令。郵傳部大臣,盛宣懷。晚清和民國初年第一首富,有近代中國商父”之稱。中國的輪船招商局,中國電報總局。都是盛宣懷首開,交通大學和天津大學的前身都是盛宣懷創建的,而且中國紅十字會第一任會長就是盛宣懷。而且盛氏家族至今不衰,歷經晚清,北洋,民國,當代。依舊擁有巨大的影響力。
- 可以說,在晚清時代,真是群雄並起,真是應了那句話,亂世出英雄。但對於一個皇族來說,幾百年的錦衣玉食,如同豬狗一樣圈養起來的宗室,根本無法出現人才了,從根子上已經腐敗了。這是制度造成了,和他們本身關係不大,指望這些宗室來“恢復”大清實在是有些為難他們。
-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辛亥革命爆發,清王朝腐朽統治被推翻。清王朝被推翻了,皇帝都沒有了,那麼清朝臣子自然也失去了飯碗。這些曾經的清朝大臣後來都去做啥了呢?
第一種結果,投靠袁世凱成為北洋政府官員。袁世凱當了第一任大總統,身旁需要能人相助。而清朝大臣本事還是多少有一些,而且還有蠻大的影響力。清朝大臣也需要找尋新的靠山,袁世凱曾是他們同僚,如今又掌握大權,自然是最好的人選。
第二種結果,等待清朝復辟,最典型就是張勳和他的辮子軍了。民國雖然建立,但是不少滿清遺老還是希望能夠讓清朝復辟。不過時代在進步,歷史是不可能逆轉,倘若不能看清大勢所趨,民心所向,那麼只能被埋沒在歷史長河中。
第三種結果,那就是閉門在家待著,從此不管世事,例如攝政王載灃。其實他們也並不是想當閒雲野鶴,實在是沒有辦法。他們看清了中國形勢,復辟清朝已經不可能了。目前最好就是閉門在家,以此來躲避亂世,求得自己與家人平安。
麥地傳奇
1911年夏天,湘、鄂、粵、川等省爆發保路運動,運動在四川省尤其激烈。9月25日,榮縣獨立,成為全中國第一個脫離清王朝的政權。把保路運動推向高潮。10月10日晚,新軍工程第八營的革命黨人打響了武昌起義的第一槍。漢陽、漢口的革命黨人分別於10月11日夜、10月12日攻佔漢陽和漢口。起義軍掌控武漢三鎮後,湖北軍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舉為都督,改國號為中華民國。
武昌起義勝利後的短短兩個月內,湖南、廣東等十五個省紛紛宣佈脫離清政府宣佈獨立。1912年2月12日,清朝發佈退位詔書。至此,延續了2132年的帝制歷史告終結。清王朝在宣統三年( 1911) 覆滅,固然因革命的衝擊所致。但是我們需要進一步追問的是,清王朝何以在武昌起義後迅速土崩瓦解?
茅海建認為:清朝的滅亡完全是內部的崩潰。在中央,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絕對不忠於清朝;在地方,廣西巡撫沈秉堃、安徽巡撫朱家寶、江蘇巡撫程德金等人是主動革命。作為清朝統治機器一部分——各省諮議局,普遍地同情或參加革命,許多人就是地方反清革命的組織者和領導人。作為清朝統治機器最重要部分的軍隊多有反叛,尤其是新軍,在鎮(師)、協(旅)兩級的高級軍官中,忠清和殉清的幾乎沒有,叛清的卻大有人在。在上海進行南北議和的南方人士,如伍廷芳、趙鳳昌,都曾是清朝官員。
張謇作為清朝狀元,主動倒清,據稱是退位詔書的起草者,這在明朝是不能想象的。清朝遺老纂修的《清史稿》則直接歸罪於地方督撫,謂:
“鄂變猝起,瑞澂遽棄城走,當國優柔,不能明正以法。各省督撫遂先後皆不顧,走者走,變者變,大勢乃不可問矣。”
面對武昌起義後的革命風潮,各省督撫如何應對? 這裡主要考察武昌起義時各省在職督撫的態度,因為之後新任的督撫實際上多未到任或任職時間極為短暫,對大局無關緊要。當時在職督撫共計 24 人,其反應大致可以分為六種類型。
( 一) 棄城革職。湖廣總督瑞澂與湖南巡撫餘誠格是這方面的典型代表。
( 二) 光復後去職。在革命光復之後自動去職的督撫有 5 位: 護理陝西巡撫錢能訓、雲貴總督李經羲、貴州巡撫沈瑜慶、浙江巡撫增韞、兩廣總督張鳴岐。
( 三) 反正獨立。由清朝巡撫搖身一變為革命軍都督者有三位: 江蘇程德全、廣西沈秉堃、安徽朱家寶。
( 四) 自殺與被殺。光復後自殺的督撫有江西巡撫馮汝騤和閩浙總督松壽,被革命軍殺死的督撫有山西巡撫陸鍾琦和署理四川總督趙爾豐。
( 五) 託病解職。因見大勢已去,託病奏請開缺,而被清廷允准解職的督撫有六位: 陝西巡撫楊文鼎、河南巡撫寶棻、山東巡撫孫寶琦、兩江總督張人駿、直隸總督陳夔龍、黑龍江巡撫周樹模。
( 六) 清帝退位後去職。 有四位督撫堅持到清帝退位之後去職:東三省總督趙爾巽、吉林巡撫陳昭常、陝甘總督長庚、新疆巡撫袁大化。
據李細珠教授研究,民初軍閥主要是清末新軍將領,而不是地方督撫。進入民國以後,前清督撫大都步入遺老行列,而新軍將領則在政治舞臺上縱橫捭闔,異常活躍。從辛亥鼎革之際獨立各省都督任職背景統計分析,便可略見其端倪。
在各省光復後任職都督的 27 人中,有 14 人來自新軍官員,包括新軍統制、協統、標統、管帶及教官等,佔總數的一半以上。另有革命黨人即職業革命者 5 人; 舊官僚包括巡撫、布政使、提督 5 人; 立憲派包括 3 位諮議局議長,均佔少數。 可見新軍勢力的強大。
新軍勢力在清末新政中崛起,成為清朝中央與地方政府難以控制的政治力量,從軍人干政演變為民國時期的軍閥政治,也就順理成章。有點匪夷所思的是,編練新軍本是清末新政的重要舉措,但在辛亥革命中,新軍是推動各省獨立的主力軍,終歸成為清王朝的掘墓人。這是清廷新政之初所始料不及的。種豆得瓜,歷史的奧秘確實耐人尋味。參考文獻:
茅海建:《晚清許多官員為什麼選擇叛清》
李細珠:《辛亥鼎革之際地方督撫的出處抉擇———兼論清末“內外皆輕”權力格局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