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待张幼仪的一生?

予若涵


可能很多人都知道徐志摩、林徽因、陆小曼的故事,却很少有人关注徐志摩的原配妻子张幼仪,世人给她的标签一直都是“鄙弃”,在徐志摩死后五十多年她也闭口不谈前尘往事,直到晚年,才跟侄孙女张邦梅道出她与徐志摩离婚的始末,以及自己从“小脚”到“西服”的这一生。

《小脚与西服》的作者张邦梅是张幼仪的侄孙女,八弟张嘉铸的女儿,出生于波士顿,毕业于哈佛大学东亚研究系,主修中国文学。从1983年起至1989年张幼仪去世前,张邦梅断断续续访问了姑婆张幼仪五年,记述了张幼仪的故事与感受。

张幼仪的一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张幼仪出国与徐志摩相聚前;第二是在欧洲的那段生活;第三是回国之后。

第一阶段,她讲述了自己最初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张幼仪1900年出生在江苏宝山,祖父是清朝高官,父亲是一位医生,家里兄弟姐妹众多,张家也是诗书礼仪之家,但更重视的是对男子的教育,四个女儿只读了一些三从四德的书。张幼仪的四哥张家璈为她做媒,与徐志摩定下婚约,15岁的时候,嫁到徐家。

张幼仪说,后来听徐家的仆人讲,徐志摩在第一次看到她的照片时,嘴角往下一撇,说了一句“乡下土包子”。他对她的第一印象就是如此,长相并不出众,没有受过新式教育的张幼仪,从一开始就没有入得徐志摩的眼,他对她始终是冷漠的,从不正眼看她。在传统礼教下长大的张幼仪就算心里有再多情愫也不敢先张口诉说,她只是等着丈夫开口,然后顺从。就算是行夫妻之事,他似乎也只是为了传宗接代,给徐家一个交代而已。

这个时期的张幼仪,从未想过徐志摩会与她离婚,就算她在婚姻生活中受到如此冷待,她想到的也只是孝敬公婆,抚育幼儿,做徐家的好儿媳妇。

第二阶段,是张幼仪在国外的五年,也是她人生的转折点。1921年张幼仪到欧洲与徐志摩相聚,张幼仪回忆当时徐志摩的态度,“我斜倚着尾甲板,不耐烦地等着上岸,然后看到徐志摩站在东张西望的人群里。就在这时候,我的心凉了一大截。他穿着一件瘦长的黑色毛大衣,脖子上围了条白丝巾。虽然我从没看过他穿西装的样子。可是我晓得那是他。他的态度我一眼就看得出来,不会搞错的,因为他是那堆接船的人当中唯一露出不想到那儿表情的人。”女人的直觉总是这么准,那时的徐志摩正疯狂地迷恋着林徽因。

张幼仪与徐志摩

不久之后,张幼仪怀孕,徐志摩只是非常冷漠地让她去打胎,当时的医学技术不发达,打胎是很危险的事情,后来徐志摩提出离婚,并不辞而别,将不懂英文的张幼仪抛弃在沙士顿。后来张幼仪走投无路,求助于二哥张君励,在柏林产下次子彼得。从她怀胎到生产的这段时间,徐志摩对张幼仪不闻不问,在她产下孩子一周之后,他突然出现,要求她在离婚协议上签字,张幼仪心灰意冷之下同意离婚。

在他们谈离婚的房间里,还有徐志摩的几位好友,在张幼仪签字之后,房间里的氛围甚为热烈,都是恭喜他获得自由的声音。没有人想过张幼仪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徐志摩跟着张幼仪去医院看彼得,张幼仪回忆道:“他始终没问我要怎么养他,他要怎么活下去”。但张幼仪很快振作起来,雇佣保姆,自己学习德文,并进入裴斯塔洛齐学院学习幼儿教育。可惜的是次子彼得于1925年死于腹膜炎。

张幼仪次子彼得

徐志摩将怀有身孕的她抛弃在异国他乡的时候,她就知道一切都只能靠自己了,而这段痛苦的经历也让她从一个懦弱的旧社会女子向自立自强的新时代女性转变。

第三阶段,她回到中国,开启了她精彩的后半生。回国后的张幼仪,先在东吴大学教授德语,后在张嘉璈的支持下出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并管理云裳服装公司。离婚后的张幼仪和徐志摩似乎找了最合适的相处模式,关系反倒比离婚前更亲密。徐志摩摆脱了封建包办婚姻,自由地追求他的爱情,而张幼仪内心变得坚定而强大,从为他人而活变成为自己而活。

在她接管上海女子商业银行之后,每天下班她都要跟国文老师学习一小时,对于青少年时期教育的缺失,她总是心有不甘,但她从未放下一颗学习进取之心。

徐志摩跟陆小曼于1926年结婚,徐志摩的父母是老派思想的人,对陆小曼的很多新潮行为无法理解,不愿与他们一同生活,后跟张幼仪与孙子徐积锴同住,张幼仪照顾二老并非出于对徐志摩的爱,而是认为他们是儿子的爷爷奶奶,她有责任照顾他们。后来徐志摩罹难,陆小曼不相信这个事实,拒绝接回徐志摩的尸体。张幼仪对此耿耿于怀,她始终不理解陆小曼的行为。其实这个地方我倒觉得是因为陆小曼太爱徐志摩,而不肯接受他的死罢了。

徐志摩是一个理想主义的诗人,生平追求自由、浪漫,因生在钟鸣鼎食之家,才有了放荡不羁的资本,他与张幼仪离婚是冲破封建桎梏、获取自由的抗争,可是也因为人性的自私而从未想过使用更好的方式去减少对张幼仪的伤害。这本书最让我动容的内容是张幼仪在国外的那几年,她被伤得体无完肤,而后变得无所畏惧。她刚到欧洲时,跟徐志摩有一张合影,照片上的她带着一丝青涩与茫然,而多年后她与儿子徐积锴的合影则显得从容淡定,这是从内心流露出的自信与强大。

张幼仪与爱子徐积锴

张幼仪从传统社会的早婚女性到离婚后的新时代女性,在观念的转变过程中,她痛苦过,也迷茫过,她无法丢弃她从小受到的儒家思想教育,但也接受新时代新思想,在新与旧的碰撞撕扯中,找到了自我的定位,然后坚定地走完了这一生。


秋君羊


张幼仪,人们提起这个名字的时候,永远会贴上一个标签——“徐志摩的‘弃妇’”。 她没有林徽因的才华,没有陆小曼的风情,她是出生在封建家庭的女子,是徐志摩嫌弃的“土包子”。

可谁能想到,前半生走过重男轻女的家庭,经历过不幸的婚姻的张幼仪,却成了上海首屈一指的女士服装公司总经理和女子商业银行总裁。

天上不会掉下幸福与机遇,正如张幼仪所说:“人生从来都是靠自己成全。

▲ 张幼仪

出生封建围城,女人并不值钱

张幼仪出生在宝山县的一个人人羡慕的富裕家庭。可实际上的酸楚,只有她自己知道。多年后,在她的自传里写着:“在中国,女人家是一文不值的。她出生以后,得听父亲的话;结婚以后,得服从丈夫;守寡以后,又得顺着儿子。你瞧,女人就是不值钱。”

童年本该是无忧无虑的年纪,可在张幼仪的回忆里却充满哭闹声。母亲非要给年幼的张幼仪裹小脚,告诉她:“只有裹了小脚才能嫁得好。”

多么讽刺与悲哀,婚姻竟被一双小脚决定。张幼仪坚决不肯,想尽办法去找最心疼她的二哥,最终是二哥说服母亲并且承诺:如果妹妹一辈子嫁不出去,他会养妹妹一辈子。

▲ 张幼仪与兄弟姐妹于1927年齐聚上海参加双亲丧礼。

张家和当时所有封建家庭一样,重男轻女。张幼仪的二哥和四哥都早早出国留学,她父亲依然觉得让女孩子读书太过奢侈。

张幼仪骨子就是要强的人,她千方百计为自己争取受教育的机会。十二岁的她在报纸上看到有一所学校的招生启事,收费低廉到让她父亲不好意思拒绝。于是她在家努力准备考试,最终如愿进入那所学校。

挣脱小脚,争取教育,她本以为自己能够摆脱封建女子的命运,可想到,一纸婚约中断了她的学业,让她再次进入封建围城。

▲ 左起依次为张幼仪的大姐夫、裹着小脚的大姐,以及张幼仪的公婆,当时四人结伴游杭州。

一纸婚约,嫁入冰冷的封建围城

那年张幼仪15岁,与徐志摩举行了一场全城轰动的婚礼。嫁妆是六哥从欧洲直接采购的西式家具,竟然火车都装不下,还是用船直接运到硖石张家。在那个年代,嫁妆越厚,在婆家的地位越高。可没想到,换来的却是徐志摩的冰冷对待。

张幼仪回忆:“我本来希望他第一次见到我的时候,会对我一笑,可是他的眼神始终很严肃。”

▲ 张幼仪与徐志摩

婚前母亲教育幼仪:“女子,必须依靠着男子才能活着。进了徐家的门,绝对不可以说不。”张幼仪尽心侍奉公公婆婆,打点好一切家务,唯独融化不了徐志摩这座冰山。

结婚后徐志摩离家求学,只有假期才回来。他常常在院子读书,张幼仪就在旁边缝补,可就是不和张幼仪说话。儿子徐积锴出生后,徐志摩完成了父母的愿望,干脆留学海外去了。

▲ 徐志摩

在儿子已经两岁的时候,张幼仪被公婆送往欧洲去“监督”徐志摩。当张幼仪坐船到码头时,一眼就认出了徐志摩:“因为他是那些接船的人当中唯一一个满脸写着不想到那儿的表情的人。”

那时徐志摩正在追求林徽因,而对身边的张幼仪只有讽刺:“你真是个土包子,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

▲ 张幼仪及其儿子

张幼仪来到徐志摩身边没多久,竟然又怀孕了。但是徐志摩那时已经疯狂爱上林徽因,所以还是向张幼仪提出了离婚,还绝情地说:“打掉孩子!”张幼仪满震惊不已:“我听人说,有人因流产而死去。”他说:“还有很多人因火车出事死掉,不照样有很多人坐火车吗?”

甚至徐志摩还直接将语言不通、没有钱财的张幼仪扔在波士顿。绝望的张幼仪只能向二哥写信求助,二哥来照顾张幼仪直到待产。生了孩子后徐志摩赶到张幼仪身边,没想到却是逼着张幼仪签离婚协议书,因为是:“林徽因马上要回国了!快点签!不然来不及了。”

这一次,张幼仪彻底死了心:“我要自力更生,再不求你徐志摩。”

▲ 左起依次为张君劢、刘文岛夫人、怀孕的张幼仪和刘文岛。

▲ 张幼仪的二哥张君劢与徐志摩。

人生苦乐,取决于自己

张幼仪一边照顾孩子,一边学习德文,甚至还考上裴斯塔洛齐学院。她学着去听歌剧,去看艺术展。在异国他乡,她的魅力不仅征服了周围朋友,还有当初那个讽刺他的徐志摩,他对友人说:“C(张幼仪)可是一个有志气有胆量的女子。”

不料心爱的儿子却因病夭折。她决定回国,“现在,我无所畏惧。”回国不久,张幼仪的八弟张禹九和朋友一起,在上海静安寺路合伙开了一家服装公司。

▲ 两岁的彼得。摄于夭折(1925年)前一年,他生长于柏林,死前只见过父亲一面。

▲ 张幼仪与青少年时期的长子徐积锴。

张幼仪受邀出任该公司的总经理,原本只是挂名,却没有想到,张幼仪竟然有着出色的商人思维。

她开启私人订制,革新服装面料,款式上中西结合,“云裳”很快成为首屈一指的女士服装公司。曾经的“土包子”,如今却引领着上海滩的时尚潮流。

▲ 女子时装公司“云裳”

不久上海女子商业银行找到张幼仪,希望她出任该银行的总裁一职。其实这个女子银行已经濒临倒闭,让一个外行的女子来拯救一个即将倒闭的银行,大家都是质疑的。可没想到,张幼仪早已低调上任,并且带团队一起去向债务人收回了银行借款。

这时,人们才发现原来张幼仪早已不是当初那个唯唯诺诺又自卑的“土包子”,而是一个自信满满又能言善辩的女总裁。

很快,女子银行扭亏为盈,并且创造了金融界的奇迹——储蓄资本超过两千万。

▲ 张幼仪身穿黑色旗袍于上海拍下这张肖像(约1937年),时任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副总裁。

▲ 南京路(今南京东路)480号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

1931年,徐志摩乘飞机意外逝世。当时徐志摩的妻子陆小曼十分崩溃,拒绝去认领尸体。张幼仪站出来,让八弟带着13岁的长子阿欢去认领遗体,打点好一切后事,举办了葬礼,甚至还一直照顾徐家二老至终老。

常常有人说,婚姻是女人的第二次生命,繁荣与衰败取决于男人。所以我们总也把择偶条件标榜得十分苛刻。

殊不知,命运兴衰,人生苦乐,取决于自己。

▲ 左起:徐积锴、徐申如、张幼仪

人生从来都是靠自己成全自己

经历了一段失败的婚姻,张幼仪从未想到过,此生,竟还有一个人等着自己。张幼仪遇到温柔的苏医生,不顾封建的三纲五常,这一次,张幼仪勇敢地和苏医生走进了婚姻殿堂。张幼仪和苏医生在香港生活了二十八年。这二十八年里,是她最幸福的日子。

▲ 张幼仪及四个孙辈。

回想张幼仪的一生,走得艰辛,也甘之如饴。她清楚地知道,决定自己命运的,不是那一双小脚,更不是男人,而是自己。

这个世界上,人很少为自己而活

不是为所爱的人,就是为所恨的人

张幼仪走过这一生,算是明白了

人要为自己而活

人生从来都是靠自己成全自己


物道


张幼仪:不漂亮的女性,如何活的比林徽因还动人

张幼仪在历史上出名,是作为徐志摩的前妻。徐志摩的风流韵事常常被人提及,张幼仪变成了被众人心疼的那一个女子:不漂亮、不受重视、也没有得到她想要的爱情。

但是,时隔多年,撇开暧昧的眼光和舆论的定式思维,再看张幼仪的一生,却会发现她化茧为蝶的一生是那么美丽,向我们证明着:不漂亮的女性,也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活的漂亮。

13岁时与徐志摩定亲

张幼仪13岁时,父母便给他定了与徐志摩的亲事。

“四哥替我物色丈夫的方法很普通,我们不必知道徐志摩的身高,或是他家有多少佣人,只需要晓得他家的声望,他的教育程度,还有他的性情。……要知道的就是这些。”张幼仪后来回忆说。

这段婚姻并不令人满意,所以徐志摩差不多一结完婚就立刻离家读书去了。直到1920年张幼仪去欧洲前,五年光阴,她与徐志摩在一起的时间不超过四个月。而在这四个月里,“徐志摩从没正眼瞧过我,他的眼光只是从我身上掠过,好像我不存在似的”。张幼仪知道徐志摩瞧不上她,她试图改变,却对现状无能为力。

1921年8月,张幼仪发现自己又有了身孕,当她把这一消息告诉丈夫时,徐志摩立刻说道:“把孩子打掉。”

“我这辈子绝没料到我会得到这种反应。就我所知,打胎是有生命危险的,只有濒临绝境的女人,才会冒险打胎。”甚至在张幼仪怀孕的时候,徐志摩还提出了离婚的要求。从这一刻起,张幼仪开始对徐志摩死心。半年之后,两人在德国柏林签署了离婚协议。

这个看似柔弱的女人,却坚持在离婚后生下了自己的孩子,并在徐志摩出事后,为他抚养双亲,养老送终。

张幼仪和长子徐积锴

离婚后开始新的人生

让幼仪奇怪的是,她发现,从她与徐志摩离婚以后,徐志摩与她交往反而比婚前要好很多。

这离婚,对于徐志摩来说是解除束缚,张幼仪又何尝不是?困在婚姻的“围城”里,张幼仪时时围着徐志摩转,失去了自我,离婚后,反而能勇敢追求自己的生活。

1927年,张幼仪父母去世,她回到了定居上海。先是在东吴大学教授德文(在德国她苦练德语),不久被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聘请,担任副总裁。这是一家由几位女性于1910年创办的银行,往来客户也多是女性,而她们选择张幼仪,看中的是她的关系,当时幼仪的四哥张嘉璈是中国银行总裁。

就这样,张幼仪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女银行家。不仅如此,每天下了班后,她还会跟国文老师在办公室学习文学和古籍。

与此同时,她还开了一家云裳服装公司。张幼仪回国后,事业登上顶峰,一生真正的化茧成蝶。

再嫁征求儿子徐积锴意见

在那个年代,离异女性再嫁虽不是新鲜事,但仍会面临许多阻力。张幼仪最看重长子徐积锴的想法,于是给他写了封信:“儿在美国,我在香港,展昏谁奉,母拟出嫁,儿意如何?”

徐积锴立马回了一封信说:“母孀居守节,逾三十年,生我抚我,鞠我育我,劬劳之恩,昊天罔极。……综母生平,殊少欢愉。母职已尽,母心宜慰,谁慰母氏?谁伴母氏?母如得人,儿请父事!”

母如得人,儿请父事!多么响亮的八个字,在那个年代,能支持母亲再嫁本就是顶着世俗的压力。徐积锴竟然还愿意以侍奉父亲的礼节侍奉继父,张幼仪可谓是生子无憾了!这也是对她一生最好的回报吧。

张幼仪与儿子徐积锴

“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

张幼仪最后一次见徐志摩,是在1931年11月18日,徐志摩去世的前一天。那天下午,刚刚到上海的他来到店里,说要马上坐飞机赶回北平。张幼仪问他为什么这么赶,并建议他不要再搭乘中国航空公司的飞机(中国航空公司为做广告,送给徐志摩一本免费乘机券),因为不如外国公司的飞机安全。徐志摩像平常那样大笑着说,他不会有事的。

1988年1月20日,张幼仪离开了这个世界,享年88岁。她曾对侄孙女张邦梅这样说道:“你总是问我,我爱不爱徐志摩。你晓得,我没办法回答这问题。我对这问题很迷惑,因为每个人总是告诉我,我为徐志摩做了这么多事,我一定是爱他的。可是,我没办法说什么叫爱,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叫做爱的话,那我大概爱他吧。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

我一直相信,上天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在某个地方缺少的,上天一定会在另一个地方补给你。或许张幼仪没有得到她想要的美满的婚姻和爱情,但是她又达到了一般女性不可企及的商业成就,享年88岁,这难道不是一种幸福吗?

怕的就是,我们总是想要的太多。有了才华,还想要漂亮的身段与脸蛋;有了漂亮的脸蛋,还想要美满的婚姻与爱情;有了爱情,又想要事业和自由。

张幼仪的一生告诉我们:珍惜现在,把握当下。不漂亮,也能活的很美丽。


一往文学


张幼仪,著名诗人徐志摩的前妻,被徐志摩鄙弃的女人。

张幼仪生于一个封建家庭,因为自己哥哥的鼓励和帮助才有机会去学校读书,张幼仪也受到了良好的学校教育。张幼仪的家算是大户了,哥哥是浙江都督朱瑞的秘书,徐志摩家也是个富商家庭,两家联姻可以说是门当户对了,1915年,当时仅仅15岁的张幼仪就从学校肄业,嫁给了徐志摩,徐志摩也把这个婚姻当做一个任务来看待。

1918年的时候,张幼仪生下了徐志摩的长子徐积锴,而徐志摩不久久出国了。徐志摩不久就和林徽因相爱,而他对张幼仪更加鄙弃了。林徽因是个大才女,要样貌有样貌,要才华有才华,而张幼仪现在只算是个土包子模样。但是过了两年,正好徐志摩和林徽因热恋的时候,被迫把张幼仪接到了自己身边,对待张幼仪的态度也是很不耐烦。

之后徐志摩就提出了和张幼仪离婚,那个时候张幼仪已经怀孕两个月了,徐志摩强烈要求她把孩子打掉,那个时候流产死亡率是比较高的,张幼仪就对徐志摩说“听说打胎很容易死掉的”而徐志摩却冷冷地说“还有人因为坐火车死掉呢,难道因此就不坐火车了吗”,而在张幼仪临生孩子的时候,徐志摩却撇下她,张幼仪只好求助自己的哥哥。后来在离婚协议上签了字。

离了婚的张幼仪更加坚强,也使自己变的更加优秀。她早德国雇了保姆照顾小儿子彼得,自己学习德语,进入了德国的高学府进行学习,两年之后小儿子彼得就疾病去世了,张幼仪从悲伤之中走出来,努力学习幼儿教育。

后来回国,又带着儿子去了北京继续读书,后来回到上海,徐志摩的父亲也把一套房子送给了张幼仪。张幼仪在某个大学教德语,后来又转战金融行业,出任银行副总裁,公司总经理,后来抗战爆发后又靠囤积染料发了家。后居住在香港,和一个医生结婚,1972年,张幼仪的丈夫去世,她又去了美国,1988年病逝。

纵观张幼仪的一生,去德国前,或者说是和徐志摩离婚前,她是个标准的封建社会的小太太形象,在家只孝顺父母,养儿育女,还面对着丈夫对自己的不忠,不,是丈夫从来没有看得起她,说她是个土包子,当然和林徽因在某些方面是比不了的。和徐志摩离婚之后,她意识到了,什么事情都要靠自己,要学会自立自强,努力学习德语,学习知识,从之前的小女人,变身后来的大银行家。


月光侃历史


张幼仪的一生就是一部女性逆袭史。

在徐志摩、林徽因、陆小曼的三角恋中,张幼仪无疑是最暗淡的,也是民众关注度相对较低的。我们都知道她逆袭成为一代女银行家。可很少有人知道她逆袭途中的苦难。

1915年,徐志摩和张幼仪结婚。1918年张幼仪生下大儿子徐积锴后,徐志摩出国念书。1920年,张幼仪来到英国陪伴徐志摩。此时的徐志摩已经迷恋上林徽因,下决心要和张幼仪离婚。可是张幼仪已经怀上第二胎,尽管徐志摩反对,但张幼仪坚持生下孩子。同年,张幼仪与徐志摩签字离婚,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西式文明离婚案。

离开徐志摩后,张幼仪在德国边工作边学习。然而,那个她坚持要生下来的孩子,出生后三年便生病离世了。她抱着孩子的骨灰痛不欲生。

在离婚丧子的双重打击下,张幼仪选择了重生。回国后张幼仪在大学教德语,在四哥张嘉璈的支持下,出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的副总裁。在她的管理下,银行第二年转亏为盈,三年后,银行资本超两千万,创下金融界的奇迹。此时,徐志摩与张幼仪的八弟张禹九开了一家云裳服装公司,邀请张幼仪出任经理,打理公司一切事物。在张幼仪的经营下,公司成为上海上层社会的流行大品牌。张幼仪也成为首屈一指的女装时尚掌门人。

与此同时,张幼仪二哥张君劢,主持成立国家社会党,她受邀管理整个党的财务。抗战爆发后,她囤积军用染料,大发一笔横财。她的经营能力得到极大的发挥。

作为徐志摩的前妻,她料理了徐志摩的后事,徐志摩去世后照顾徐志摩的父母。也是她每月寄钱接济陆小曼。她在香港再婚前,写信征求儿子徐积锴意见。儿子表示会拿对方当自己爸爸看待的。随然她在53岁重拾勇气选择再婚,可她最好的年纪已随着徐志摩的蹉跎而去。

凡是关于张幼仪的文章,大多都带着女性逆袭的鸡汤属性。她经历了太多的不幸,感受了太多的艰难困境,最后,她凭借自身的勇气和坚韧,让人生了无遗憾。

冲仔只是初级历史爱好者,有不同意见欢迎评论区交流,冲仔期盼您的点赞和右上角的关注。


冲仔学历史


如果没有徐志摩的渣,就没有张幼仪的蜕变。徐志摩带给张幼仪的伤害唤醒了她骨子里的自我。这种大能量的自我并不仅仅体现在她出色的学习能力上。她努力反抗徐志摩对她的鄙夷,离婚离得平静,独立抚养孩子,依旧孝敬徐的父母,这是一种自然赋予女人的母系力量,柔弱却韧性十足,过程再辛苦却总会收获成功。她不允许自己成为徐志摩思维中那种陈旧且无能的老式女子。所以即便她成功了,也依然对徐志摩平和坦然,接济他的生活,甚至照顾他的遗孀。那时的张幼仪,才是真正的高端女子,气场强大,分明已经凌驾于徐志摩所有那些其他女人之上了。所以,张幼仪的一生,是因为徐志摩才会变得那么精彩,以她的那种自我意识,她会感激徐志摩,发自内心的。且,上帝总是带着审判的目光睥睨着凡界,好人有好报,如张幼仪,渣人得恶报,如徐志摩,因果的惩罚一分不多也一分不少。不知徐志摩在坠机前一刻是否会有那样的感悟,走过他生命的那些女人,究竟哪一个是最值得爱的?


咆哮的肺


仲夏时,闲来无事,光顾喜欢的杂货店,偶然寻到了一本诗集,名之《志摩的诗》,封面配以淡山远影,清雅无浊。

我一时惊喜,便拿起来翻看一二。

当真很久没在市面上见到徐志摩的诗集了。

翻到《深夜》一诗时,我猛然想起一个人来,张幼仪。

怪得人错走了路?

“你害苦了我——冤家!”

她哭,他——不答话。

晓风轻摇着树尖:

掉了,早秋的红艳。

读来读去,心中动容,那句你害苦了我——冤家!

虽是诗人亲笔,却宛若张幼仪内心深处最犀利的呐喊。

百年风华,若白驹过隙。

人与情早已物是人非,她在婚姻里吃的苦,却依然历历在目。

婚嫁前,她被教导,“在公婆家里,只可以说是,不可以说不。无论夫妻关系如何,都要继续侍奉公婆。”

15岁时,她以为这就能留住丈夫的心。

婚后,他立即北上学习,后出国留学,留下她独守空闺。

张幼仪只好在家照顾公婆,靠缝缝补补打发她大好的青春时光。

几年后,他百无聊赖之时脱口而出,“我要成为中国文明离婚第一人。”

她在一旁听着,并不惊讶,觉得他不过是说笑。

老祖宗的三纲五常还在,他怎敢如此放肆。

婚后思念,两人相聚不过一季,对话不过五六句,且多是他骂她乡下土包子。

1920年,夫妻异地已久,徐家父母将她送去法国与他团聚。

他穿着黑大衣,围着白丝巾,她从未见过他身着西装的样子,却是一眼就从人堆里看出是他,“他是所有接船人当中唯一露出不想到那儿的表情的人”。

她的心顿时凉了大半。

她到了有他的地方,却像是去了陌生之地。

飞机上,她晕机呕吐,他没有任何同情之心,只是一个劲儿说她土包子,后来不知怎么他自己也吐了。

这时她定下心来,鼓起了好大的勇气,终于也回敬了他一句,“你也吐了,我看你也是土包子。”

相处并没有让两人心灵相近。

他呼朋唤友,家里相聚,又多是打扮入时的女子。

她看了并不嫉妒,若是他贪恋三妻四妾,她并不反对。

她的父亲和爷爷也是养了几房姨太的人。

他听了,气不打一处来。

他要的是离婚,与另一个女子白头偕老,不是什么封建残余。

张幼仪再次怀孕,他要求她打胎。

她说:“我听说有人打胎死掉的。”

他答:“还有人因为火车事故死掉的呢,难道人家就不坐火车了吗?”

她本要寻着他的意思去打胎,去信询问二哥意见时,他回:

万勿打胎,兄愿收养。抛却诸事,前来巴黎。

不打胎了,总要有个地方生孩子。

她在柏林生下次子彼得。

孩子刚降生,徐志摩的离婚协议就到了。

“他人呢?”她问送信人,“你让他来,我要问清楚。”

他来了,急着要离婚。

见他心急火燎,她反倒冷静下来,她提议离婚要征求父母意见。

他一时慌乱,脱口反驳道,“不行,不行,你晓得,你一定要现在就签字,林徽因要回国了,我非现在离不可!”

她明白了,他口中想要与之白头偕老的人,是林徽因。

她二话不说,在离婚协议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他顿时欢天喜地,提出要去看刚出生的孩子。

他的眼神里满是自由与逃离的喜悦,孩子连同孩子的母亲,即将与自己的余生无关了。

他做到了自己承诺过的事,成为文明离婚的第一人。

此举,也让张幼仪被迫成为近代史上文明离婚的第一个女人。

曾经传统古板的她,霎时间成为了全中国思想最前卫的女子。

离婚协议是他写的,可她签字的那一刻,内心却是独立自主的。

绝望之下,用孩子和自己的生命安危威胁他都不为过,可她没有。

她放手了。

一无所有,甚至是生存力为负数的时候放手,与签了生死令有何异。

接下来的路,她决定自己走,要么重生,要么凋零。

既然站在了新时代的潮流中央,不妨再新潮一点。

张幼仪落难时,二哥张君励正好在德国。

她到巴黎投靠二哥,与他一起到了德国,异乡四年她入裴斯塔洛齐学院攻读幼儿教育,独自和保姆共同照顾两个孩子。

协议书上写明了有五千元的赡养费,她分毫未取。

她学业繁忙,无暇细心照顾幼子彼得,他三岁不到便夭折。

她哭了,泪如雨下。

她太需要家的温暖了,决定回国。

回国不等于靠家里养,她在东吴大学找到了德语的工作,后在四哥张公权的支持下出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的副总裁。

徐志摩写给陆小曼的信中,第一次对她有了尊敬,“一个有志气,有胆量的女子,她这两年进步不少,独立的步子已经站得稳,思想确有通道。”

徐志摩还评价道,“她现在什么都不怕,将来准备丢几颗炸弹,惊惊中国鼠胆的社会,你们看着吧!”

一语中的。

穿越了无数痛苦的张幼仪,如今隐忍决绝,颇有经济头脑。

此时的她,仿佛才是名门张家合格的子女。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搭飞机回北京,途中遭遇大雾,机上连同他一起三人,无人生还。

头天晚上,张幼仪预感飞机要出事,还提醒他不要坐这种免费飞机。

他大笑:不会有事的。

不幸,被她猜中了。

徐志摩走后,她拼命赚钱,在大风大浪的股市里锻炼自己,在家附近建了新房,给徐志摩父母住。

她为人更为精明干练,与算盘打交道的时间越发长久。

理智渐渐冰冻了她的感情,烂漫也与她绝缘。

20年后,她接连送走了徐家父母二人,儿子阿欢也长大成人,独自在美国求学,她孤身居住在香港。

这一年,楼下的邻居苏纪医生向她求婚了。

她写信向两位哥哥求教。

四哥因当年将她错嫁给了徐家,一直觉得对不起妹妹,此事从未回复。

二哥则是一个会儿回个好字,一会儿回个不好,最终自己也拿不定注意,“妹慧人,希自决。”

她只好征求儿子意见,阿欢回信:

“母职已尽,母心宜慰,谁慰母氏?谁伴母氏?母如得人,儿请父事。”

与苏纪结婚后,她帮他打理诊所生意,管理诊所收支。

彼此相伴20年。

张幼仪去世八年后,张幼仪的口述自传《小脚与西服 :张幼仪与徐志摩的家变》出版了。

书中她以洗尽铅华地口吻说:

“我要为离婚感谢徐志摩,若不是离婚,我可能永远都没有办法找到我自己,也没有办法成长。他使我得到解脱,变成另外一个人。”

晚年时,有人问她是否爱过徐志摩,她答:

“你晓得,我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

我对这个问题很迷惑,因为每个人总告诉我,我为徐志摩做了这么多事,我一定是爱他的。

可是,我没办法说什么叫爱,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

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叫做爱的话,那我大概是爱他的吧。

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

是啊,最爱他。

回国后,她创办了自己的公司云裳时装公司。

她把很多欧美的新式样引进云裳,剪裁缝制都很考究,一时间成了上海流行的门面担当,名媛淑女时常光顾,生意兴隆,一时风光无二。

陆小曼的衣服也是那里做的,徐志摩也在她的公司入股,把朋友介绍给她担任时装设计。

异乡落难时,徐家二老凑了三百大洋,供她在国外衣食住行。

回国后,她对老人照顾如初,离婚拉远了她与徐志摩的距离,却让两人的心更亲近了。

他们经常通信见面,介于朋友与夫妻之间的感情,似乎正是两人交往的平衡点。

有人说,婚姻是女人的第二次生命。

而尼采说,事业是人的脊梁。

利普斯基说过:不管怎样,你最终还是成为了你自己。

张幼仪年轻时,依靠的只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了婚姻,她放弃学业,放弃继续学习,追到欧洲后,她依旧相夫教子,与庭院深深的女子仍然别无二致。

她是名门闺秀,是家教严谨、人才辈出的张家二小姐,婚姻封印了她的才华,使她从未想起使用它。

直到有人逼着她失去所有时,她才猛然明白:她成不了最风趣的小姐,最风华绝代的名伶,但她必须成为她自己,才能获得尊重。

坏的婚姻让你失去自我,放手才是成长。


男神女神深度八卦


不是简单人,从让徐志摩瞧不起,到二儿子死,到离婚,在当女商人,在到开时尚衣服店,经历过太多了,最后还是救急徐志摩后事,张幼琳一生还要靠自己,在结婚前她妈妈对张幼琳说你也结婚还靠男人吗?,要靠自己靠男人,结果靠什么了,靠背叛了,离婚,孩子死,张幼琳彻底改变,男人心不在你那,瞧不起你老土,裹小脚,最后赢家是张幼琳,还是靠自己下,自己强别人对你另眼相看,也在婚幸福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