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王爺有三隻眼:探尋閬中消失的馬王廟!

馬王爺有三隻眼:探尋閬中消失的馬王廟!

閬中古城華光樓東邊有條“馬王廟街”,是因北側原有座馬王廟而得名。而在人民廣場(今東方廣場)西邊左營街北側,還有一條“小馬王廟巷”,巷名肯定也與原有馬王廟相關。其實歷史上古城中的馬王廟,還不止這兩處。

馬王爺有三隻眼:探尋閬中消失的馬王廟!

網絡圖片與本文無關

清咸豐《閬中縣誌》及民國四十八年《閬中縣誌稿》記載,閬中自明清以來,至少曾經有四座馬王廟。其中在西門外的,道光元年《保寧府志・府城圖》中可以看到(見下圖),位置在西城門外左邊,有房屋圖案,標示“王爺廟”三字處便是;在校場前的老馬王廟,在治城圖左上角,有明顯圖文標記。

但這兩座馬王廟,前者未知何年早已不存,後者已於1938年修飛機場時拆毀。而城內北營盤旁的馬王廟,其大概位置可以找到,民國十五年《閬中縣誌・治城圖》(見下圖)中,“合璧井街”旁有彎曲小巷標名“小馬王廟巷”,廟址不知在巷的哪一段。所謂北營盤,即清代川北鎮下屬中、左、右三營之左營,經考證位置在今東方廣場以西、合璧井巷以東這一片,至今有“左營街”之名,合璧井街原公安局辦公樓處,即清代“川北鎮左營中軍遊擊署衙門,而營盤即軍營駐地,就在今左營街以北。“小馬王廟巷”就在左營街北側,可惜廟已不存,只留下巷名。

還有一處“城外桂香閣右”的馬王廟,就在今“馬王廟街”北側,民國治城圖上,在華光樓東清晰地標有“桂香閣”和“馬王廟”位置。

馬王爺有三隻眼:探尋閬中消失的馬王廟!

老人們說,桂香閣旁這座馬王廟規模較大,拆毀時間最晚,上世紀八十年代全城安裝自來水前,家住附近的筆者還到廟旁的“馬王廟井”挑過水。本文著重要講的,就是這座馬王廟。古人為什麼要在這裡建一座馬王廟?

值得注意的是民國期間兩部縣誌的記載:這座馬王廟位置在桂香閣右”。閬中古城中清代至民國時期有個“桂香閣”。民國治城圖標示的只是一個點(閣樓所在位置),而據老人回憶,其所在的範圍就在今天馬王廟街以北,包括原人民銀行(今風水館)後半部,直到財神樓街南側原軍大禮堂(今武裝部老宿舍)及相鄰合成銀行那一片,原是一片桂園、桑園、竹園,園林南面(馬王廟街北側)桂樹環繞的一座樓臺,就是桂香閣主體建築。建這座桂香閣,與它對面、馬王廟街以南那一片“縣學壩”緊密相關。

馬王爺有三隻眼:探尋閬中消失的馬王廟!

網絡圖片與本文無關

馬王廟南面一片今稱“縣學壩”的地方,在清代道光末年以前,是閬中縣文廟所在地。古代“廟學合一”,文廟不僅祭孔,還是秀才們讀書的學宮。學宮是明清時代的地方官學,即官辦的學校,入校讀書的全都是科舉初級考試(縣試、府試、院試,合稱童試)考中的生員,俗稱秀才。

元明清閬中有府、縣兩級政府,就有兩座文廟亦即兩處學宮。保寧府學在保寧府文廟(今閬中中學對門絲綢電三廠範圍內)。閬中縣學在閬中縣文廟,今天還留下街名“縣學壩”的這一片地方,就是清代咸豐朝之前的閬中縣文廟。

當年縣學在此,秀才們不僅要讀書,還需要有休憩活動的場所,於是就有了相連的街北面一片桂花為主的園林,有了閬苑名勝“桂香閣”。學子們在這裡休憩吟詠,登桂香閣觀賞嘉陵風光、桂園美景,可以領會“蟾宮摘桂”的寓意,聞見桂香而激勵奮發讀書,力爭科舉摘桂。馬王廟旁那口井,就是學宮的飲水之源。

馬王爺有三隻眼:探尋閬中消失的馬王廟!

直到清咸豐元年(1851),知縣徐繼鏞因“東城外,商賈輻輳,居民叢雜,廟地亦低下潮溼,其氣不揚,與其糜費補修,殆不如改作之為愈。”(《徐繼鏞移建縣學宮碑記》)意思是原為縣文廟的那一片靠近江邊碼頭,是商賈、物資聚集之處,市民雜居,文廟地勢低矮,窩在其間文氣不暢;加上年久失修,破舊不堪,與其耗資培修,還不如遷址改建。遂將縣文廟遷建於城內北街西面(即今閬中文廟已重建開放)。遷走了縣文廟後,那一片逐步演變成了民房,而今只留下“縣學壩”之名。

在桂香閣與縣學宮之間建馬王廟,是因為防火和防洪安全的需要,也是民俗信仰祭拜神靈保佑學業有成、祿位高升的需要。

明嘉靖《保寧府志》記載:“閬中縣學……弘治九年(1496)因建壽王府乃遷城北舊演武場”,而前述“舊演武場前後的老馬王廟”,也是建在學校旁邊,也是因防火、防洪和求神靈保佑學業功名的需要而建。

馬王廟供的是哪一位神靈,能滿足鎮水火、開文運的需要?老人們都知道,是長著三隻眼的“馬王爺”。馬王爺的具體情況,今天很少有人知道了。民間稱道的“馬王爺”就是靈官馬元帥,是道教諸神中非常厲害的護法四神之一。

馬王爺有三隻眼:探尋閬中消失的馬王廟!

明末清初廟宇水陸畫馬王爺

靈官馬元帥又叫“三眼靈光”、“三眼靈耀”、“華光天王”、“華光大帝”。《三教捜神源流大全》中講述了馬王爺的根基和履歷。這位三眼神將,他原來是如來堂前油燈“至妙吉祥”,得道成佛,賜名“華光”。因為毀了“焦火鬼墳”,違反佛法被罰下凡。第一次托胎於一馬姓人家,生來三目,母親就叫他“三眼靈光”。馬靈光生下來三天就會打架,曾殺東海龍王,又偷走紫金大帝的金槍,後被殺。第二次又“寄靈”於火魔公主,出生後,左手有個“靈”字,右手有個“耀”字故名“靈耀”。

拜妙樂天尊為師,學得“分雷龍蛇有馘鬼安民之術”。降烏龍大王,斬揚子江龍。玉帝得知他的本領,讓他掌管南天事,後火燒南天門,大敗天將,又二次大鬧龍宮。後被逼得走投無路,投胎鬼母。馬王爺三次“出世”後,為救母親,入地獄、步靈臺、過豐都、入鬼洞、戰哪吒、竊仙桃,無意間還與齊天大聖孫悟空打鬥一通,不分勝負,後佛祖為他倆和解,玉帝也看他是個將才,讓他當了真武帝的部將,遂歸入道教神統中。


馬王爺有三隻眼:探尋閬中消失的馬王廟!

清代馬王爺木雕

明代餘象鬥著《南遊記》演繹馬王爺救母故事。他上天入地,疾惡如仇,終於救出母親,表現了頑強的氣概和火一樣的烈性,顯揚了儒家孝道。民間又把馬王爺視為“火神”。《北遊記》中說,華光就是“火星”,玉帝曾封他火部“兵馬大元帥”,他又有法寶“金磚”和“火丹”,隨時降妖伏魔,尤能降伏火魔、水妖。只有真武帝用“北方王之水”オ能將其制服。

玉帝又封他的化身為“先天主將”,司天上、人間糾察之職,於是成為扶正驅邪、無所不能的神靈。明永樂帝封他“隆恩真君”,敕建“天將廟”,宣德間改為“火德觀”,後各地“馬王廟”、“華光廟”、“火神廟”等應運而生。華光最終皈依佛教。

人間對馬王爺極為虔敬,傳說他有“妻財子祿之祝,百叩百應”。“永鎮中界,萬民求男生男,求女生女,買賣一本萬利,讀書人金榜題名,感顯應驗,永受祭享”。百姓把一切美好的願望,都寄託在火神身上,每年八、九月間舉行“華光醮”,祈求長年康順,免除火災和其他劫難。

明清時朝野認同儒釋道三教同源,對既能降火魔、又能伏水妖的無敵之神馬王爺,以及由他演變而兼有盛名之火神、靈官、華光大帝等神靈的崇拜,形成了普遍的民俗信仰。閬中在南街建有火神樓、南門外建有火神祠,古名樓“古鎮江樓”因供奉這位神靈而改名“華光樓",錦屏山呂祖殿門外也塑有靈官像,西門外有靈官殿。在縣學側建起馬王廟,希期能防火災、鎮洪水,保功名,也就不奇怪了。

馬王爺有三隻眼:探尋閬中消失的馬王廟!

供奉火神的閬中火神樓

相傳馬王爺的“神誕”是九月二十八日,可他八月初一就由天上下凡,如果八月初一這天下雨,那麼一年的火災就少。各地在八、九月間舉行為期三至四天的“醮會”,“打醮”時各家預備冥錢香燭,火炭雞毛,柴米油鹽等,捆成一堆,放在家門。

到最後一天五更時分,有一班人打鑼抬筐,將門口的東西收集起來,送到一隻紙糊的大船裡燒掉,叫做“送火災”。打醮的時日,街巷張燈結綵,迎神賽會,娛神的氣氛中也洋溢著娛人的歡樂,人們虔誠跪拜,祈求帝免除火災,保佑長年康順。

馬王爺有三隻眼:探尋閬中消失的馬王廟!

華光大帝

由祭祖宗、祭天地、祭水火風雷福祿壽喜等各類神靈,到家家堂屋神龕都有“天地君親師”牌位,與宗教有區別而又相聯繫、信眾遍及家家戶戶的民俗信仰和民俗崇拜,衍生出內容龐雜、涵蓋廣博、形式多樣、各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

閬中自古為人文勝地,民俗文化更為豐富多彩。作為一種傳統文化現象,它深刻地影響過各時期的社會生態和百姓生活,以及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

滄桑變幻,歲月流逝。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人們思想文化素質提高了,信神的人越來越少了;幾十年風風雨雨,更將承載這些文化的廟宇、樓臺、文獻、器具等沖刷殆盡。然而以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衡量,其中的糟粕、陋習理當拋棄,歷史和文化卻值得研究、傳存,對於某些科學的文化內核、優美的藝術形式、優秀的人文傳統,更當認知、弘揚。

馬王爺有三隻眼:探尋閬中消失的馬王廟!

供奉華光大帝的閬中華光樓

閬中有幸還保存了華光樓、火神樓等民俗祭拜建築,以及相關的民俗表演形式如八仙鼓、燈戲、皮影等等;如果具備條件,秉承科學揚棄的原則,恢復馬王廟和桂香閣局部園林,與毗鄰相關春節民俗的星座苑、與不遠處的華光大帝神殿華光樓、與王皮影藝術館、風水館等連成一片,可以形成獨具閬中特色的民俗文化街區,這對於豐富和提升閬中古城文化內涵、發展閬中文化旅遊,將會大有裨益。(文/劉先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