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歷史學者說,柴榮的死是中國古代歷史的分界點,對此你們怎麼看?

用戶3696646364


這完全是胡說八道。柴榮的生病和去世都是非常恰當的,如果柴榮不是在適當的時候生病,那麼他很有可能重蹈晉出帝的覆轍。


當然這不是我要討論的重點,如果說五代真有所謂的分界點,那也不是柴榮,他只是負責享受越過分界點後的成果,而五代真正的分界點是郭威稱帝。


我相信99%的人都不知道為什麼郭威稱帝是五代的分界點,所以我會簡單而明瞭給大家介紹一下。


大家知道從唐朝安史之亂後,半獨立的藩鎮就成了中央王朝的心腹大患,節度使們就像一個個半獨立的君主。


唐朝、後梁、後唐、後晉、後漢這五個朝代有什麼共同點?算了,我也不奢望有人能看出來,我直接說答案好了,這五個朝代的共同點就是它們都是被節度使所滅亡的。


唐朝是被朱溫所滅,但是朱溫完全可以看做是宣武軍節度使,同樣道理,滅後梁的李存勖完全可以看做河東節度使,以此類推。


當然在此期間,建立了新王朝的節度使們並不是不清楚節度使和藩鎮的危害,所以他們都想盡辦法來馴服桀驁不馴的藩鎮。


唐、後梁、後唐主要做了一件事,那就是馴服河北三鎮,是的,以魏博鎮為首的河北三鎮直接決定了後梁、後唐李存勖的命運,所以河北三鎮也遭到了反覆的整肅。


最厲害,也是最後一次,是後唐莊宗李嗣源直接把魏博三萬鎮兵和他們的家屬一起全部處死,自此以後,困擾中央王朝接近150年的河北三鎮被徹底的馴服。


到了後晉、後漢時期,藩鎮的力量已經很衰弱了,但是河東節度使由於是沙陀人起家之地,所以成了唯一還能威脅中央王朝的力量,但是三次(後唐、後晉、後漢)入主中原,使得河東大批有生力量進入中原腹地,也變相削弱了河東的力量。


在此期間,靠河東節度使軍隊當上皇帝的石敬瑭並沒有坐等河東被自然削弱,相反,他幹了一件事,事實上石敬瑭才是北宋禁軍這項政策的真正創始人:石敬瑭大力加強了侍衛親軍,當然嚴格來說李嗣源才是侍衛親軍之父,但是侍衛親軍真正顯示出超過節度使力量是在石敬瑭手裡。


石敬瑭在當皇帝期間最主要的一項工作就是重新組建並且掌握侍衛親軍,期間還發生了兩次兵變。


而石重貴前期能不依靠節度使就能和契丹打的有聲有色全靠石敬瑭給他留下的侍衛親軍。


後漢劉知遠之所以能當皇帝,與其說是他依靠河東節度使的軍隊不如說他依靠契丹幫他消滅了後晉的侍衛親軍,所以他趕走契丹後的第一件事就是重新組建侍衛親軍。


結果僅僅三年半,侍衛親軍領袖郭威就當上了後周太祖,並且從郭威開始,節度使的軍力再也沒辦法和中央王朝相媲美,甚至947年以後,大部分侍衛親軍裡擔任節度使的高級軍官都不會到藩鎮任職,比如趙匡胤。


也就是說從此,篡奪皇位的從晚唐的節度使變成了侍衛親軍領袖,侍衛親軍決定性影響徹底改變了從黃巢之亂後形成的以節度使為基礎的權力結構。


要說分界點,這才算分界點。


蘭臺


我也這麼認為的,如果柴榮不英年早逝,中國歷史會重寫。

柴榮是個有雄才大略的亂世梟雄,當時後周在柴榮的統領下即將統一中原,當時契丹南唐後漢等都不是對手。

如果柴榮能在活十年,相信能統一中原,而且柴榮不會讓契丹做大,柴榮也會率軍收復燕雲十六洲,那時遼國蕭太后應該不是柴榮對手。有柴榮在,在趙匡胤也不會有想法,趙匡胤在柴榮帳下會成為衛青式的名將,打契丹平後漢收南唐等。

如果柴榮不早死,中國歷史就會出現一個繼漢唐之後又一個以漢族為主的大一統的封建王朝,中國也不會出現唐亡後一直受遊牧民族欺辱,趙匡胤建立宋朝後,先後受制於遼西夏金最後亡於元,宋朝在和這些少數民族政權的廝殺中一直不佔上風,責任在趙匡胤,也就是說從趙匡胤杯酒釋兵權開始,中國開始重文輕武了,如果柴榮當皇帝,從柴榮以前的所做所為看,柴榮是個有雄心壯志的英主,應該不會個和趙匡胤一樣。

柴榮的早死甚至可以說影響世界史,因為如果柴榮建立一個大一統的大周,那契丹西夏大金都不會崛起,那就更不會有蒙古西征的事了,當然歷史是沒有假如的。


天宇的文史情懷


柴榮(921---959),五代時期後周皇帝,史載其“器貌英奇,善騎射,略通書史黃老,性沉重寡言”, 史家稱為"五代第一明君"。

柴榮身處五代十國亂世之中,仍心繫天下蒼生,勵志做出一番事業,在位期間,整軍練卒、裁汰冗弱、招撫流亡、減少賦稅,使後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中原開始復甦。

他想為君30年,“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的願望因英年早逝終未能實現,然而他在位5年半的文治武功,為結束割據開創新局面奠定了基礎,史評:“神武雄略,乃一代之英主”。

他一生南征北戰,西敗後蜀,奪取秦、鳳、成、階4州;南摧南唐,盡得江北、淮南14州,斷去南唐統一的資格; 959年3月,柴榮取道滄州北上,率步騎數萬直入遼境,到5月就先後收復17縣之地,為五代以來對遼作戰所取得的最大勝利。如能收復燕雲之地,後周將再一次統一華夏,建立起以長城為界的漢人帝國,那契丹西夏大金都不會崛起,那就更不會有蒙古西征的事了。

正當柴榮大會諸將,議取幽州(今北京)之時發病,不久去世,年僅39歲。

若柴榮在,趙匡胤絕對不敢利用“契丹和北漢聯兵南下的假消息”欺騙符太后孤兒寡母騙取後周最高軍權,從而黃袍加身,建立大宋。

自大宋王朝趙匡胤起,中國開始重文輕武,導致宋朝一直受遊牧民族欺辱,先後受制於遼西夏金最後亡於元,宋朝在和這些少數民族政權的廝殺中一直不佔上風,成為外敵入侵而滅亡的第一個朝代。

當然歷史不能假設。


美麗青春您真痘


幸好柴榮死得早。

如果柴榮不死,估計中國歷史上就不會是“五代十國”,而是“N代N國”。

我承認柴榮確實胸懷大志、且武力過人,非常具有軍事指揮才能,然而,他所沒有成熟的政治智慧,或者說沒有長遠的目光。

作為對唐朝藩鎮割據的延續,五代十國不僅僅是割據那麼簡單,而是李唐王朝沉珂固疾的總爆發,是潰爛在唐朝肌膚裡的毒瘤,五代嬗代,十國割據,說白了,就是武將坐大,沒有任何一方勢力形成單獨優勢。

所以,要想結束五代更替、統一漢地,最可靠的辦法就是收縮兵權,限制武將,回覆文官政治。

所以,北宋勝出了。

之所以柴榮死後,北宋迅速取代後周,之所以北宋沒有變成“後宋”,就是因為趙匡胤看到了柴榮沒有看到的,或者做到了柴榮想做不敢做的。

過份誇大柴榮,其實是歷史無知,因為畢竟死人是不會說話的,於是許多人便開始杜撰柴榮如果不死會如何。他不死簡直沒天理。


天水一朝的千年榮耀


柴榮是五代十國這個亂世最有作為的皇帝,他在位僅六年南征南唐,北伐至瓦橋關以南地區,似乎能在有生之年收復燕雲之地,後周將再一次統一華夏,建立起以長城為界的漢人帝國。

柴榮確是能征慣戰的軍事統率,先南後北的統一方略也是在他手裡制訂的,如不英年早逝這個戰略計劃成功的機律是很高的,趙匡胤的能力遠不如柴榮也是顯而易見的,所以趙宋對燕雲故地是有心收復,無力迴天。

柴榮水陸並進一個月的時間就打到幽州城下,可惜因病班師,隨即逝世,就這樣收復燕雲地區的天時、地利、人和全部喪失,實在是中國歷史的一大撼事。時隔455年的洪武元年徐達、常遇春克復元大都,燕雲故地終又回到漢人政權手中,柴榮之死確是中國歷史的分界點。


賀灝


不知道哪個歷史學家說過……但是想表達的意思應該是,如果柴榮不英年早逝,後周就能北上收復幽雲十六州,實現對中國本土的統一。誠然,柴榮確實是個非常有能力和作為的帝王,但必須注意的是,柴榮雖然軍事強大,但是並沒有解決唐末以來遺留的政治問題,即藩鎮做大最終取代中央。而一旦柴榮開始觸碰這些改革,那麼很有可能改革失敗後周滅亡,也可能改革成功,但是又像北宋一樣,成為了中央強地方弱的局面。

另外,就拿宋朝的情況來看,當時沒有收復幽雲十六州,其實未必也不能統一全國。一般來說,幽雲十六州失去了,使得北宋沒有良好的馬源。但這種看法是錯誤的,四川的河曲馬、湖北的利川馬都是不錯的品種。五代時期後梁的戰馬還是河南本土生產,但也能和威震天下的沙陀騎兵一戰。可見宋朝也不缺養馬的地盤。

所以,就算柴榮沒去世,後周也不一定能統一;就算柴榮去世了,宋朝也未必不能統一。但是歷史趨勢都是由很多因素組成的,所有的假設都只是一種腦洞,沒有絕對的必然性。


林屋公子


很明確的說,不是,柴榮的死很可惜,但絕不能扣上中國歷史分界點這麼大的帽子,柴榮是累倒的,倒在了幽州的城門下,看著自己的大軍所向披靡,但就在幽州城下病龍臺,幾年來馬不停蹄的征戰,終於還是讓這位39歲的年輕人倒下了,他是多麼的不情願,不用上天再給五百年,只要再給五年,他就能恢復漢家河山,重新打出漢人的榮耀,只要五年哪怕三年也行,馬不停蹄一刻也不曾休息的柴榮終於向上天祈求再給他哪怕是三年時間,他就能徹底收付燕雲十六州。可惜上天沒有給他三年,連幾個月的時間都很吝惜,最終在幽州城下病倒幾個月後就撒手人寰。

以上是柴榮的遺憾,趙匡胤也是皇帝中數一數二的猛人,親自衝鋒陷陣上陣殺敵,在中國歷史的皇帝中,絕對拍得進前三,但他比柴榮多了些穩重,但少了柴榮寧死也要向前中的狠勁兒。

但柴榮的死並沒有改變什麼,趙宋之處還是有收復燕雲十六州的可能,趙宋面臨的困難跟柴榮是一樣的,就算是柴榮活著,燕雲十六州收回的可能性也只不過是比趙宋多了一成的可能性而已。而且以柴榮的性格,建立一個像趙匡胤那樣長治久安的國家,可能性也很小。

話又說回來,就算沒有燕雲十六中,中國歷史走向也沒有太大的變化,就像當年宋朝要遷都洛陽一樣,就算真的遷都洛陽又怎麼樣,歷史上建都洛陽的還少嗎,不是照樣被攻破,照樣亡國。建都開封對於歷史走向,影響也不大。

真正歷史的分界點是南宋滅亡,從此中國歷史全面倒退,宋朝建立和累計的所有先進制度,統統都不復存在了。


昭烈名臣


其實更簡要的說柴榮之所以被稱為轉折還是源於燕雲十六州的歸屬,大部分人都覺得柴榮如果不死的話一定能順勢拿下燕雲十六州,所以柴榮的生死才會被打上歷史轉折的標籤。那麼我們就假設柴榮不死是否能拿下燕雲十六州呢,從目前的遺留下的史料來看可能性是很大的,柴榮死前契丹大敗,外加燕雲地區分割未久時人不願附遼,手下禁軍氣勢正宏,天時地利人和介在周朝,奪取燕雲十六州完全可能。但奪取燕雲之後呢,是否就一勞永逸了呢,其實並不是,從明朝定都北京之後的形式來看,燕雲地區確實有險可守,但前提是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來修建關隘要塞,同時還要派大量軍隊駐紮,而且同樣從明朝的事例來看固若金湯的京城防線同樣屢屢被敵人洞穿,前期是蒙古人後期是滿人,所以不要以為奪取燕雲十六州就能救北宋,同樣更不要說後周了。


MzJowood


宋朝是因為外敵入侵而滅亡的第一個朝代,在此之前所有王朝遇到的引起滅亡的問題都是內部問題,內戚,外戚,宦官,權臣等。趙匡胤建立的宋幾乎完美解決了所有上述問題,至於有此帶來的弊病,趙匡胤不是神不可能預料到。至於柴榮,歷史留給他的時間太短,他沒有能對唐末五代一來的各種弊端提出改正。僅從他在位的幾年看,他並沒有跳出五代十國的歷史怪圈。趙匡胤也是暴斃,而且死因至今都是迷案,但是他的死並沒有引發王朝的崩潰,趙光義很平穩的繼承了政權,說明趙匡胤建立的制度是成功的。更為重要的是在其後所有皇帝都很平庸的情況下(除了徽宗)北宋仍然能走向頂峰,這就很了不起了。


arrowroothover



歷史學家:我沒說過。


恕我孤陋寡聞,我還真沒有看過哪位正經的歷史學者持這種觀點。


另外,我覺得持有這種觀點的朋友表面上是高估柴榮的歷史地位,實際是惋惜從北宋開始,中原政權對遊牧民族戰爭中開始處於下風。


但是這種看法本身就很有問題,似乎想表達在此之前遊牧民族戰鬥力戰鬥力不行;但事實上遊牧民族單兵戰鬥素質從漢朝以來就高於中原自耕農士兵,遊牧民族差的只是技術水平、後勤組織能力以及過少的人口。


我在這裡無意重複《狼圖騰》陳腔濫調,但是遊牧民族士兵戰鬥素質比較高確實從歷史上看是不爭的事實。


早在漢文帝時期,晁錯給漢文帝分析漢朝與匈奴優劣勢時,就談到了匈奴士兵吃苦耐勞,是中原自耕農士兵比不了的,“飢渴不困,中國之人弗與也:此匈奴之長技也。


而後來漢武帝時期霍去病第一次河西之戰固然光彩奪目,但是如果我們把注意力放在霍去病核心軍官團上,就能看到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第一次河西之戰除霍去病封侯外,還有三名軍官也一同封侯,而這三名軍官有兩名是匈奴降人,只有趙破奴是漢人,但是他從小在匈奴長大,可以算半個匈奴人。在漢武帝表彰霍去病功績的詔書裡也提到霍去病騎兵部隊大部分由匈奴降人組成。“驃騎將軍去病率師,躬將所獲葷粥之士,約輕齎,絕大幕,涉獲章渠……”


好了,我相信肯定有朋友會問,既然如此為什麼漢兵還能以一當五?



我們來看史料原文:“湯曰:‘夫胡兵五而當漢兵一,何者?兵刃樸鈍,弓弩不利。今聞頗得漢巧,然猶三而當一……’”


這裡漢兵能以一當五主要原因是因為技術優勢,而非士兵本身軍事素質,當然,軍事技術也是軍隊戰鬥力重要指標,不過我們這裡主要討論士兵個體戰鬥素質。


我們再來看讓盛唐由盛轉衰的安史之亂主人公安祿山,為什麼說安祿山當時掌握著唐朝最精銳的武裝?並不是因為安祿山訓練的好,又或者是唐玄宗的調撥,只是因為安祿山吞併了遊牧部落的軍隊。“天寶十一載,‘阿布思為回紇所破,安祿山誘其部落而降之,由是祿山精兵,天下莫及’”


即使是到了五代十國,遊牧民族軍事集團影響力依然很大,請大家不要忘記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這五代裡,除了後梁由朱溫這個黃巢降人建立以外,剩下四個朝代全部是建立在以沙陀人為主的代北軍事集團基礎上的,其中後唐、後晉、後漢三朝創始人均為沙陀人。


沙陀人戰鬥力有多強?根據史料記載“李克用沙陀兵皆衣黑,故謂鴉軍,兇悍異常。黃巢遣使重賂求和”


從上面材料大家可以看到,從唐末開始,在中原以外的遊牧民族已經逐漸通過中原地區輸出的技術、農業乃至組織架構知識逐漸彌補了自身在技術、組織架構上的不足,甚至五代裡有三朝是沙陀人建立的,剩下一個和北宋都是沙陀軍事集團裡的漢族軍官建立的。無論是郭威、柴榮還是趙匡胤他們所熟悉的軍事技巧都是沙陀式的,而不是朱溫這種中原流民集團的軍事傳統。



而契丹在消滅了渤海國,佔據了燕雲十六州之後,幾乎就是另一個沙陀軍事集團,事實上遼在農業上並不比沒有收復南方的後周遜色,史料記載遼為了支援北漢,曾經一次性援助糧食60萬斛。柴榮時代的後周可拿不出這麼多糧食。


而且柴榮時代的後周全國兵力在20—15萬人之間,而當時遼穆宗聽到柴榮北伐的消息準備親自支援幽州時,僅騎兵就徵發了十五萬,當然,這十五萬騎兵不見得都是精銳,但是即使幾萬精銳騎兵也幾乎和柴榮北伐兵力相當了。


所以從這個角度講,柴榮的死根本算不上什麼歷史分界點,相反,唐末以沙陀人為主的代北軍事集團的崛起才是中國古代歷史的一個很重要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