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换人”大潮下,机器人产业园会是下一个风口吗?

“最江苏”导读

近日,江苏省工信厅发布《江苏省机器人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旨在加快培育高端装备产业集群,目标三年内,全省机器人产业产值达1000亿元,年均增长35%以上。“最江苏”近期推出“聚焦机器人产业”专辑系列文章,立足江苏放眼世界,全方位多角度透视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现状与未来。

随着机器人产业的高速发展,机器人产业园也成为当下炙手可热的一个话题。近两年,中国机器人市场占有率一直是世界第一,未来,在中国机器换人、机器人换人的浪潮之下,机器人市场需求量会更高。

从2013年开始,中国登上了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的宝座,就再也没有下来。随之而来的是国家对机器人产业的高度重视,并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出台了各种鼓励及补贴政策,接踵而来的,是国内如火如荼的机器人产业园建设风潮。

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发布的数据,2016年中国工业机器人的销量为9万台,同比增长60.71%。而IFR还预计到2022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需求总量将达38万台。

面对这样一个“大蛋糕”,各个地方政府纷纷“摩拳擦掌”,纷纷筹建和规划工业机器人产业基地,意图在工业4.0的浪潮中,率先吃到肉。就连有些县也开始着手布局机器人产业园的建设,例如江西省九江市星子县、重庆市璧山县、安徽省肥东县、河北省固安县以及香河县都在积极筹建机器人产业园。

截至2018年2月全国共有65个机器人产业园在建或已建成,许多省份更是有多个产业园落地,如江苏省就有昆山、张家港、南京、常州及徐州5座城市“配备”机器人产业园,以及海安机器人小镇。

“机器人换人”大潮下,机器人产业园会是下一个风口吗?

2018年中国机器人产业园数量达65家

各地政府也对机器人产业园提出了预期年产值、招商引资数量等雄心勃勃的目标,以壮声势。哈尔滨和青岛都将建设目标定为北方最大的产业机器人基地,抚顺则提出了2030年建成国内最大机器人产业基地的远景。不少产业园更是雄心勃勃地提出年产值数百亿人民币的目标,比如湖南长沙市《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便提出“助推长沙市雨花区打造百亿机器人产业园”。

整体来看,我国机器人产业园建设呈现出“全面开花,区域集中”的特点,全国各主要省(直辖市)大部分建有机器人产业园,而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地区则成为了机器人产业园的集聚之地。

东北作为老工业基地, 是我国最早从事于工业机器人生产的地区,培育出新松公司这样的机器人第一家上市公司,占据国产工业机器人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目前东北共有4个机器人产业园,分别是辽宁的沈抚新城机器人产业基地、沈阳新松智慧产业园、大连金州新区国家智能装备产业示范基地、大墨智能机器人产业园,和黑龙江的哈南机器人产业园。

京津冀地区机器人产业具有技术优势,覆盖领域包括工业机器人及其自动化生产线、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等产品和服务。其中,天津市支持工业机器人、警用机器人、安全机器人、矿山机器人、水下机器人、医用微创机器人的研发及产业化;河北则以焊接机器人、矿用抢险机器人、农业机器人等特色机器人为主。

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是中国汽车制造业、电子制造企业集中地,也是重要的机器人自动化公司集聚地,依托庞大的制造业建立了20多个机器人产业园,其中尤以广东省数量最多。

“机器人换人”大潮下,机器人产业园会是下一个风口吗?

机器人产业园之所以能够遍地开花,是因为“智造产业”成为地方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通过利用制造产业优势,将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成功植入工业机器人、高精密度数控机床、高扬尘矿山流体输送水泵、港口自动装卸及搬运设备、挖掘桩工机械等行业,生产出“无人工厂”、“无人值守”等生产自动化产品。智能制造成为园区发展的新常态。

但是,也有很多的机器人产业园,并没有在培育中走出,成长中受益,成熟后壮大。由于此前无太多成功先例可循,多数地方及园区运营方均处在摸索阶段,甚至,一些地方对机器人产业园发展意识朦胧。这样也导致有的机器人产业园区招商陷入乏力困境,成长步履蹒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