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黑反噴委員會
有肯定是有,但可能性太小。
曹芳時期是最有可能的。當時司馬懿儘管奪取了政權,但是以一種欺騙的手段得來,不少忠於曹魏的大臣還沒倒下,加上司馬懿早逝,司馬師初接大權,如果曹芳就算是有漢獻帝的氣魄都可以奪回權利,只可惜曹芳作為曹魏在位時間最長的天子,成年之後毫無明君風範,性格又極其儒弱,以至於被廢除,以至於大好機會喪失。
曹髦時期也是有可能的,只是希望不大。曹髦時期,儘管被司馬昭嚴密控制,但曹髦卻深得人心,只是曹髦不懂得隱忍,在力量對比懸殊之下,命喪九泉,其實,曹髦時代朝廷內外皆有忠於曹魏之人,但力量十分分散,被司馬昭各個擊破,倘若曹髦能夠洞察人心,步步為營,向司馬昭示好,俗話說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抓住司馬昭大意的機會,奪權也是有可能的。
而曹奐時期完全不可能了。曹奐完全是司馬氏的傀儡,就算朝中還有個別忠於曹魏的大臣,那也是有實無權。
qzuser
政變之時有機會,政變之後機會全無,政變之時如果曹爽挾天子進許都,司馬懿就算有天大的本領也會滿盤皆輸。這個機會也是曹氏的最後機會。更是除掉司馬懿的最佳機會。
高平陵政變之時曹魏的三個最大的軍事部隊,分別是雍涼、鄴城、許昌三地的兵馬,司馬懿一個指揮權都沒有。洛陽的兵力只有自己的3000死士,其餘的兵力雖然表面臣服,但是極不穩定,這時候如果曹爽挾天子進許都,號召天下兵馬勤王,司馬懿必然死無葬身之地,很有可能都不用動兵馬,洛陽城內的亂軍都可能殺死司馬懿。
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轉瞬即逝,曹爽甘願束手被擒,交出權力後,滿門抄斬。司馬懿緊握權力,迅速清除異己。曹氏再也沒有了翻盤的機會。
司馬懿的高平陵政變是以1%的希望博取99%的利益,同時也伴隨了99%的危險,但是司馬懿卻勝利了,贏得了這次無與倫比的勝利。
我是越關
在高平陵政變中,曹家或者說曹爽本還有機會奪回爭權。只是可惜,曹爽實在是個草包,一手好牌,硬是被他打壞了!
高平陵政變,對於司馬懿來說其實是孤注一擲。當時司馬懿位列三公之一的太傅,看起來一人之下。但實際上太傅不過是個虛職,沒有實權。但是曹爽官至大將軍,是整個曹魏掌握軍政大權的人!
高平陵政變,司馬懿的主要兵力只是司馬家豢養的死士,兵力不過3000。司馬懿憑藉這些死士,控制了都城洛陽,也就是說控制了太后和百官!而曹爽在洛陽城外,手中掌控著小皇帝,大將軍的官銜也掛在身上。
司馬懿以太后的名義,宣佈曹爽亂政。而這個時候的曹爽發揮了他草包本色,慌了神,竟然說:他交出兵權,希望司馬懿能讓他在洛養當個富翁養老!
與司馬懿打商量,簡直與魔鬼做交易。要是曹爽挾天子以令諸侯,振臂一呼,號令兵馬進京勤王,鹿死誰手,尤未可知!
只是曹爽竟然乖乖交出兵權,還妄圖做個富翁!沒了兵權的曹爽,只能等死!曹爽一死,曹氏再無機會翻盤!
胡史亂翔
曹魏勢力已屬強弩之末。
司馬懿在曹丕時期得到重用,曹睿時期開始發展勢力,比如征討遼東公孫淵和孟達。但曹睿不比曹丕,對司馬懿完全不信任,在第一次託孤重臣中並沒有司馬懿的名字,由於劉放和孫資,司馬懿與曹爽成為託孤大臣。
由於曹爽為使權力不被架空,進行“正始改制”,引起一些曹魏老臣的不滿,他們開始在司馬懿身邊聚集,如王肅、孫禮、王觀、高柔等,他們具有極高的威王。
高平陵政變中,並非是司馬氏家族對抗曹爽,而是司馬懿所代表的士族集團。政變後曹爽集團被誅滅。由此司馬懿掌握曹魏軍政大權。
司馬氏家族權力的穩定歷經司馬師和司馬昭,經過後來的“淮南三叛”,支持曹魏的武裝力量完全被消滅殆盡。當然,曹魏抗爭的落幕還屬曹髦率領宿衛和奴僕反抗,最終失敗身亡。
司馬氏家族霸府的背後是曹氏宗親力量的凋零。曹丕稱帝后,為統治需要,對宗親打壓,培植士族。最終造成士族尾大不掉,反客為主的局面。
五味社
基本沒有可能了,曹丕之後,曹家再也沒有能控制司馬家族的人物了。更何況曹丕自己乾的幾件錯事,已將江山拱手送司馬家族。作為皇二代,曹丕很顯然缺少他爹曹操的智慧和武功,沒有經歷過像他父親一樣南征北戰刀口上舔血的日子,也沒有像曹操一樣在軍中的威望。他有的是逼老弟曹植作“七步詩”的窩裡橫和娶小媽的心態。為了籠絡眾人的心思,搞了一系列的特別狗血的所謂的改革措施,以司馬懿為代表的司馬家族得到了實惠。一是通過“家世”來選拔人才,將老爹以戰功選人的“穩家寶”踩在腳下;二是大力搞窩裡鬥,為了防止自家人惦記王權,把自己的親兄弟一個一個搞殘搞死;三是把自己當“嫪毐”淫樂無度,搞的身體沒幾年了就屁了。
可惜嗎?不可惜,也許這就是歷史的選擇!
黃麓民夫
這個問題其實問的挺好!
俗話說:虎父無犬子。這句話放在曹真身上失效了。曹真一生還算是能壓制司馬懿,但曹真的兒子曹爽只被司馬懿出手一次就打敗了。如果說曹真的政治智商為100的話,曹爽的政治智商只有30不到。這就是曹爽在高平陵之變失敗的根本原因。
其實,高平陵之變發生後,最著急的應該是司馬懿,形式對司馬懿非常不利。換句話說,曹家還有奪取政權的機會,而且勝利的天平是傾斜於曹爽這一方的。為什麼這麼說呢?
司馬懿和曹爽之間的矛盾,其實不僅僅是兩人之間的個人矛盾,兩人背後是兩股巨大的勢力集團。司馬懿代表大魏士族集團,幾乎所有的官員都傾向於司馬懿。曹爽代表的是皇親國戚集團,就是所謂的官二代。
高平陵之變其實很簡單,司馬懿通過三千死士,趁皇帝曹芳和大將軍曹爽離洛陽至高平陵給曹叡掃墳掃墓之際,控制了京都,以太后的名義免除曹爽的大將軍之職,發動了宮廷政變。
這時,司馬懿的尚方寶劍是皇太后,而曹爽的尚方寶劍是皇上。而且司馬懿只有三千人而已。曹爽麾下的中領軍別營、洛陽典農的治所都在京都城外,至少能聚集5000人。
範又謂羲曰:“卿別營近在闕南,洛陽典農治在城外,呼召如意。如果曹爽有一點點政治頭腦,他完全可以帶著皇帝曹芳先去許昌,然後以皇帝的名義徵調全國的駐軍前來平定叛亂。當然了,司馬懿也會調兵,那麼皇上的聖旨和司馬懿的命令哪一個令更奏效呢?顯然不會有人響應司馬懿。
錯就錯在曹爽把這件事情想的簡單了,而司馬懿恰恰利用了曹爽這個心理!
高平陵之變發動後,司馬懿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派人去和曹爽談,談什麼?讓曹爽主動投降。因為司馬懿知道,宮廷政變這個事情,拖得時間越長,變數越多。自己本來就不佔理,況且皇上在曹爽手上,一旦曹爽反應過來,或者被逼的太急,帶著皇上去了許昌,自己肯定要失敗。於是司馬懿趕緊派了許允和陳泰去遊說曹爽。
這時曹爽其實還有機會,為什麼呢?因為曹爽雖然智商低下,但是好在他的謀士來了。誰呢?大司農桓範。桓範拼著命逃出京都,他給曹爽仔細分析了當時的形式,力勸曹爽帶著皇帝去許昌,然後調集軍隊反擊司馬懿。
範至,勸爽兄弟以天子詣許昌,發四方兵以自輔。爽疑未決,範謂羲曰:“此事昭然,卿用讀書何為邪!於今日卿等門戶,求貧賤復可得乎!且匹夫質一人,尚慾望活;卿與天子相隨,令於天下,誰敢不應也!”可惜曹爽低估了司馬懿,他認為自己即使投降後還能不失富貴,至少還能做個
無憂無慮的皇親國戚。一旦失敗,恐怕自己就要被凌遲處死。這就是曹爽的內心寫照!曹爽不知道,當時的時刻其實是你死我活的鬥爭,任何一方勝利了都不會給對方機會存活。曹爽驕橫自負的性格在關鍵時候害了他,氣的桓範暴跳如雷,罵曹爽不但毀了自己的前程,也會連累整個家族和攀附於他的人。
範哭曰:“曹子丹佳人,生汝兄弟,犢耳!何圖今日坐汝等族滅也!”事情果然跟桓範預料的一模一樣,曹爽在投降後被司馬懿屠殺並且夷三族。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高平陵政變後曹爽有極大的機會奪回政權,可惜一副好牌被曹爽打爛了。曹爽一生一直在平靜的環境中生活,沒有經歷過大風大浪,政治智慧令人堪憂。司馬懿利用曹爽幼稚的政治缺陷,猛然間發動了高平陵政變,然後用幾個說客就讓曹爽兵不血刃的投降了。曹爽的行為實在讓人可悲可嘆!
每日趣評
幾乎沒有機會了,我們主要從曹爽專權來看看為什麼沒有機會奪權了。
曹芳在登基後的十年時間內,曹爽對司馬懿還是非常好的,什麼事情都和司馬懿商量,要是這樣下去的話,曹家政權說不定還能多活幾年。
但是曹爽在身邊一些人的鼓動下,開始專權了,說是要立威名於天下,於是曹爽開始不顧勸阻的討伐蜀國。
因為蜀道難於上青天,再加上蜀國的有利防備,曹爽大敗而歸。
這次戰役讓本來聲望就比較高的司馬懿,聲望更加高了。曹爽在專權的路上感覺打仗不行,於是又想了另一個辦法。
他讓自己的親信全面把持朝中的權力要害部門,對朝中有些事情也不再過問司馬懿了,曹爽還假裝讓司馬懿當太傅,連司馬懿手中的權力都奪了,太傅其實就是一個有名無權的官。
在將朝中的權力全部掌握後,曹爽又讓自己的兄弟們掌握禁軍,日夜在皇宮駐守,後來曹爽還讓郭太后遷移到永寧宮,自己完全把控朝政。
司馬懿也假裝生病不再上朝了。
曹爽任用親信,專權蠻橫,這時候很多大臣都已經對曹爽起了疑心,很多昔日的大將,都靠向了司馬懿,司馬懿雖然稱病在家,但是軍隊中的干將一步步靠向了司馬懿。
曹家軍權旁落,這一點註定了它的敗亡。
還有一點和曹爽也是有很大關係的,曹爽將朝政把控後,開始過起非常奢靡的生活,他竟然還霸佔先帝的宮女,貪汙國家的樂器。
另外,曹爽強搶民間的田地,迫害官員,最後帶著一家子出去遊玩,有的兄弟提醒他會有人在朝中作亂,曹爽怒吼:誰敢。
曹家政權在這樣的人的管理下,怎們會有奪權成功的希望呢。
史家吟唱
高平陵之變本質上就是一個輔政大臣突然發動兵變,消滅了之前掌權長達十年的另外一個輔政大臣。而曹魏的皇帝曹芳被架空,也已經十年了。在此期間,皇帝並沒有對作為權臣存在了十年的曹爽集團做出任何有效的反抗。而在高平陵之變後,就更加不可能了。
曹家的人分為內外兩層。首先當然是曹操的子孫,也就是曹魏政權內部在血緣上和皇帝最近的這些宗室,其次是外圍宗室,也就是曹真曹爽夏侯玄這種曹操的堂兄弟的後裔子孫。
因為曹操在選擇繼承人的時候曾經在曹丕和曹植之間猶豫過,曹丕並不是唯一的人選,而且曹丕在曹植的競爭壓力下,處境一度非常危險,所以曹丕在繼位以後對自己的同胞兄弟們採取了非常嚴密的防範措施,不僅沒有絲毫權力,實際上就是軟禁在各自的封地。
曹叡繼位後,不但沒有對曹丕這一做法進行任何調整,反而變本加厲,不斷通過削減封地,調整封地等方式進一步加強控制。當時還在世的曹植曾經上書提意見,希望能夠改善宗室待遇,但曹叡並沒有接受這個意見。
曹操的這些子孫在經過了從曹丕繼位到曹叡去世的長期控制和防範後,就完全沒有什麼政治能力了。到曹叡去世的時候,曾經安排曹操的兒子燕王曹宇輔政,因為在朝廷內外足夠的支持力量,擔心自己沒有好結果的曹宇也直接拒絕了。
曹丕去世時安排的輔政大臣是外圍宗室與功臣元老共治,而到曹叡去世的時候也同樣安排了外圍宗室曹爽和元老司馬懿一起輔政,但曹爽掌權後很快就進行了政治權力分配調整,把司馬懿為代表的功臣元老排擠出去了,大力提拔任用和他出身相近的外圍宗室,以及他自己的親兄弟。
所以,到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的時候,實際上不僅僅是兩個人之間的權力鬥爭,而是曹爽所代表的曹魏外圍宗室和司馬懿代表的功臣元老之間的權力鬥爭。結果是眾所周知的,曹爽不戰而降,整個曹爽集團就此被司馬懿一舉消滅。隨後,司馬懿又把曹魏近支宗室遷徙到鄴城集中居住,實際上也就是統一控制。
在這之後,剩下還有一點名望的曹魏宗室和外圍宗室中就只剩下了夏侯玄,但夏侯玄也同樣選擇了放棄抵抗,奉命入朝,放棄關中的軍權,到朝廷去擔任有職無權的太常去了。到司馬師掌權期間,因為李豐張緝密謀發兵誅殺司馬師,由夏侯玄輔政,被司馬師先下手為強,一網打盡,夏侯玄也因此而被殺。
也就是說,經過曹爽時期的折騰,曹爽集團就已經是唯一的曹氏宗親中有力量的政治集團了,他們的覆滅就意味著曹氏宗親集團的整個兒覆滅,以後就完全沒有有能力反抗司馬氏集團的曹氏宗親了。真正挑戰司馬氏的,實際上是淮南三叛,而不是曹魏宗親。但即便是淮南三叛能夠成功,推翻司馬氏,恐怕也不會把權力再交還給曹氏了。
蕭武
公元239年,曹叡養子曹芳繼位,週歲為7,就這麼個兒皇帝肯定是要有大臣輔佐的。曹叡臨死前見到太尉宣王司馬懿,執其手謂曰:“吾疾甚,以後事屬君,君其與爽輔少子。吾得見君,無所恨!”宣王頓首流涕。——三國志魏明帝紀。
此時的君臣關係看似相當和諧,曹叡叫司馬懿和曹爽共同輔政,也算是權力制衡的作用。曹爽此人遠沒有《三國》中那麼英明帥氣,在某種程度上,影視劇把曹真和曹爽的能力顛倒了。
魏國傳到曹叡一代,宗室近親已經沒有曹操時期的鼎盛,為了當朝的統治,曹叡只能選個曹爽意思意思。“曹爽用何晏、鄧揚、丁謐之謀,遷太后於永寧宮,專擅朝政,兄弟並典禁兵,多樹親黨,屢改制度。”(晉書。司馬懿傳)
“晏等專政,共分割洛陽、野王典農部桑田數百頃,及壞湯沐地以為產業,承勢竊取官物,因緣求欲州郡。有司望風,莫敢忤旨。”(三國志。曹爽傳)何宴是曹爽黨羽,尚此作威作福,曹爽呢?
“爽飲食車服,擬於乘輿。尚方珍玩,充牣其家。妻妾盈後庭,又私取先帝才人七八人,及將吏、師工、鼓吹、良家子女三十三人,皆以為伎樂。”其驕縱,躍然紙上,有人想勸曹爽改邪歸正,怕他降罪,借他人之口來勸說,曹爽非常不開心,其執迷不悟,可見一斑。
到曹芳時期,曹家正統的權力已經在曹爽一人身上,假如曹爽有才幹,甘心輔佐曹芳,那是曹家的幸事,反之,曹家必敗。曹爽一不竭盡權力輔佐少主,二有公飽私囊,其做法,頗有篡逆嫌疑。
有沒有司馬懿,曹家也很難迴天,在某種程度上,司馬懿還救了魏國一名,曹爽為了立危征討蜀漢,最後貽笑大方,無功而返。假如沒有司馬懿,曹魏大亂也未可知。
司馬懿死後,司馬師廢了曹芳,立曹髦,曹髦是最後的反撲者,他20歲那年,帶著僕從,組成了一個戰鬥力極其低下的“部隊”,討伐司馬昭,結果是曹髦被司馬昭的屬下殺死,自此,天下就是司馬氏的了。
大眼大世界
會有比較微渺的機會。
司馬懿控制的魏國並不是統一的國家,會有內外兩方面的威脅:
外部威脅來看,主要是吳蜀兩個威脅,還有一些北方少數民族的威脅,夏侯霸作為曹魏皇親國戚加入蜀國,並帥軍攻打魏國,給曹家指明瞭一條引入外援的道路,在司馬統治魏國不穩定的階段連續接受外部的攻擊,部下戰敗則丟失威望,親征則遠離政治中心,都會有喪權的危險。
這樣的機會有兩次,一是姜維北伐,司馬昭奉令出征,曹芳在平樂觀觀兵,曹芳部下就計劃乘司馬昭面君時殺死司馬昭,從而奪取軍權對付司馬師;
另一次是司馬師東征病死,司馬昭當時在許昌,曹髦就讓司馬昭留在許昌讓傅嘏帥軍回京,結果被鍾會識破計謀而失敗。
這是曹家翻盤最大的機會被鍾會給識破了。
從內部威脅來看,又分為兩小塊:
第一塊是世家大族並不是鐵板一塊的,各自有各自的派系,這就比較多了,主要分為河北、山東、關中、河東、中原潁川、汝南等地塊,由於價值觀或利益不同,這些家族跟司馬氏有的結盟,有的中立,有些也是可以爭取的。
王凌作為司徒王允之侄子,屬於世家大族的太原王氏
另外,電視劇裡司馬懿的死黨郭淮,其實是王凌的妹夫······
其實像陳泰質疑司馬昭弒君一事,說起來一些世家大族是可以通過一些手段拉攏的,就看曹家的人有沒有辦法跟手段了。
第二個小塊是司馬懿掌控的軍權也不是鐵板一塊的,司馬懿充其量只掌握關中的軍權,夏侯霸幾兄弟還掌握一部分,更別說荊州方向和淮南地區的兵權了,淮南三叛說明司馬懿並沒有掌握全國性兵權。
毌丘儉
諸葛誕,再加上第一次的王凌,共三次叛亂。
總的來說,曹家在司馬懿之後還是有機會的,時間越早機會越大。但是風險與收益並存,曹家人冒險精神喪失而坐失機會,而叛亂的力量分散又不能集中而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