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被称为五大圣君之一,为何炮制了一场盛世下的戴纶大冤案?

汪有飞


明宣宗朱瞻基本性并不残忍,相反性格还很亲和,而且在治国上也是励精图治,不然也无法开创“仁宣之治”。

但他在登基的第一年就处死了自己的老师戴纶,让人诟病不已。实事求是的说,戴纶的死不怪别人,就怪他自己的情商低,不懂得审时度势,对周边的政治环境也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这一点和同时期的治国大才“三杨”相差很远。

早在永乐大帝统治时期,戴纶就是皇太孙朱瞻基的侍读,由礼部给事中兼任谕德,专门负责朱瞻基的思想道德教育。

作为学问大儒,朱瞻基对戴纶是非常尊重的,他知道自己是大明朝的未来接班人,必须要树立自己的形象。不过作为老朱家的第四代子孙,朱瞻基正处于青春轻狂期,跟着自己的祖父永乐皇帝进入蒙古草原追击过鞑靼人,所以好动、好武、好骑射也是朱瞻基年轻时候最热衷的,而且这也得到了朱棣的首肯。

因为好武,朱瞻基在一定程度上也耽误了文化课的学习,这恰恰是那帮对朱瞻基寄予厚望的文臣们最不能接受的。

在文臣眼里,文治才是第一,武功只能算是末流,而负责他思想品德教育的戴纶更是生气万分,他认为皇太孙热衷武事,是因为自己的教育出现了问题。

在几次劝阻无效后,戴纶毅然向朱棣上了奏疏,认为朱瞻基不去努力学习,只顾着到处骑马射箭,这种不务正业的行为应该严厉批评和制止。

但朱瞻基一开始并不知道老先生的举动,所以在朱棣询问他和哪个大臣之间相处最好的时候,朱瞻基想都没想,脱口就说是戴纶,其实这也可以看出戴老先生在朱瞻基心中的地位,“他日,太孙侍,帝问:‘宫臣相得者谁也?’太孙以纶对。”

一问一答之后,朱棣拿出了戴纶的奏疏,这就让朱瞻基感到了极大的尴尬,认为自己遭到了戴纶的背叛!因为在当时,朱明皇家的内部权力之争也是很激烈的,汉王朱高煦一直对太子之位虎视眈眈,就藩云南的他赖在南京不肯走,这让朱瞻基一直处于高度的敏感之中。

戴纶的奏疏如果没有朱高煦这个外部因素,朱瞻基可能会虚心接受,但正因为朱高煦的存在,让朱瞻基突然意识到身边危机重重,祖父朱棣还在一天,父亲朱高炽的太子之位就不安稳;如果再因为自己倒了下去,恐怕朱高炽这一脉就再也没有翻身之日了。

何况,朱瞻基并不认为自己好武有什么错,和朱棣那帮靖难的武将们搞好关系,打好感情基础,这样他在文臣武将之间就都有了保障,也不怕朱高煦在背后搞小动作。

这才是朱瞻基最真实的想法,这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应该具备的素质。只要皇太孙的位置不丢,书随时都可以读。

可惜戴纶根本看不到这一点,他只是从自身出发,单纯的认为皇太孙不应该过多的去学习武事,而应该多读点书,因为治天下只能靠文官,因为只有读书才能做一位明君。正是因为这种缺乏政治思维的交流,导致师生之间产生了很大的误会,也让朱瞻基从此恨上了戴纶。

在此期间也让朱瞻基明白了一个道理,眼界决定高度,戴纶充其量只是一个迂儒,并不能成为他的“张子房”、“诸葛武侯”、“刘文成”,这样的人最大的作用就是“千金买马骨”,做不了大事。

所以等到朱瞻基登基后,积极整军备战,以防止鞑靼南侵和叔叔朱高煦的叛乱时,但戴纶的老毛病又犯了,一本奏疏直接被朱瞻基下放到军营之中学习军事。

这种改造思想的机会戴纶并没有领悟,反而认为自己的学生轻慢了自己,也就此生出了怨恨。被锦衣卫逮捕后,面对朱瞻基的亲自审问,戴纶只知道用圣人之言进行强辩,却说不出什么所以然来,口中“昏君不断”的怒吼才激怒了朱瞻基,最后被鞭打致死,家也被抄了。

所以说戴纶的死固然有皇权威严在作怪,但情商低也是一个主要原因。

【我是江东汪郎,带给你不一样的历史视觉!坚持原创,喜欢我就请关注我吧!】


江东汪郎


戴纶冤案,一般来说现在主要归罪于朱瞻基的非常好面子的性格。我们知道当帝王的,有一部分人就算是明君也非常好面子,其中则以朱明最甚,不管是朱元璋、朱棣、还是朱瞻基都是非常好面子的帝王。他们虽然有着非常强的政治能力,可以把国家治理的很好,但好面子终究是非常私人的品德。

所以当朱瞻基还是皇长孙的时候,戴纶因为向朱棣举报朱瞻基贪玩,荒废学业就被朱瞻基一直记恨在心。后来朱瞻基继承皇位,此时已经是兵部侍郎的戴纶又上谏朱瞻基不要每天就知道玩,要关心下越南的军事情况。估摸着是直接在群臣面前说的,于是朱瞻基大怒,后来就找了借口把戴纶关进了锦衣卫大牢,结果戴纶又当年顶撞,最终被朱瞻基乱棍打死。

实际上,朱瞻基还不只这么一件爱面子的事。早年御史陈祚,曾上书劝朱瞻基要学《大学衍义》,结果惹得朱瞻基暴跳如雷,大声斥责说:“竟敢说我不懂《大学衍义》?”随便便把陈祚下狱,全家十余口连坐五年。不过还好,后来内阁极力阻止这件事,报了陈祚一家平安。

有句话叫什么来着,“伴君如伴虎”!像宋仁宗那种被包拯吐了口水还抹抹干净的皇帝,不多哦。


三观粉碎机


一、封建的伦理纲常,决定了封建君主,对臣民生杀予夺的随意性;

二、戴纶忠于他心目中的帝王标准,却忤逆了现实中的帝王活体,方正有余,圆滑不足。死则留名,活则痛苦。


橡子熟了


好皇帝不一定是好人啊!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想想他爷爷号称永乐大帝。又怎么样呢?杀人如麻。还夺了自己侄儿的位子


礼襄研究室


皇帝也不是圣人,和皇帝对着干的大臣,古今中外,都没有好下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