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美国为什么要跟德国打,而不是支持德国削弱苏联?

邱思民


从始至终,美国都在执行削弱苏联的政策,只是方法比较巧妙而已。首先,美国大力对苏联进行援助,就是希望苏联可以和德国血战下去。

防止苏联和德国谈和,将注意力转移到英美身上。另外,美国极力倡导德国必须无条件投降,也是要让德国与苏联杀到流尽最后一滴血。

1944年夏天,美军登陆欧洲,是在德国已经败局已定的大背景下展开的行动。在1944年上半年,德军已经在东线完全崩溃,德国庞大的中央集团军群遭到了歼灭性打击。南乌克兰集团军群,库尔兰集团都遭到歼灭性打击和包围,罗马尼亚和芬兰退出战争。

俄军各集团军在南方的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境内迅猛推进,并准备从南面向德国实施突击的同时,苏军开始进攻德国北方集团军群。

美国一直在嘴上说先欧后亚,但是美国一半以上的军事实力都在太平洋战场。美国空中力量半数和绝大多数海军都在太平洋,美国是个务实的国家,没有必要把力量浪费在西线,还不如在太平洋一支独霸。而苏联当了冤大头,出力最多却没有得到最大利益,德国更是直接完蛋。

而到了1944年夏天,美国摘桃子的时候到了,再不开辟第2战场,苏联就要一统欧洲,红旗就要插到巴黎了。那美国以后还怎么玩?为此,美国必须在1944年夏天开辟第2战场,控制西欧和德国部分地区,不能让苏联掌控欧洲大陆。


深度军事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在珍珠港事件之前都一直保持较为中立的立场,国会中有议员支持德国、日本为首的轴心国,有议员支持以苏联、英国为首的同盟国。

当时的德国工业发展水平高,武器装备优良,在多场战争中获胜,尤其是将闪电战发挥到极致,无论是波兰、荷兰还是法国,都没能逃过德国的突袭。轴心国的侵略遭到了世界人民的抗议和反对,被侵略的国家纷纷起身反抗,保家卫国。

战争一度处于胶着之中。在一九四一年底,日本突袭珍珠港,美国这时候才晃过神来,自己不能在这场世界大战中置身事外,在遭到日本的袭击之后,美国随后对日宣战。

此时的美国等同于站在了同盟国的阵营中。其实,美国攻打德国的原因有多个,不仅仅是对日宣战,加入同盟国阵营这么简单。

一:美国历来主张欧洲均势的政策,但是德国的野心越来越大,将欧洲打得七零八落,并且吞并的势头在不断延伸,如此下去,美国在欧洲的影响力就会逐渐消失,被德国逐渐替代,不仅如此,德国的强大也和野心也会威胁到美国。

二:苏联与德国的对抗中处于劣势,且损耗巨大,同盟国的势力受到较大削弱,引起战争一方的德国屡屡得胜引起美国的不安,其次,轴心国的日本南下政策,侵略到了美国的利益,美国打击日本,也会站在德国的对立面,即美国支持苏联打击德国也是顺理成章。

三:当时的同盟国在战争中处于劣势的一方,且是正义的一方,是反抗法西斯的保卫之战。美国无论是从自身利益上还是在国际道义上都会选择支持同盟国。德国强大, 不需要美国的支持,失势的苏联正需要美国的援助,美国帮助苏联反抗德国不仅能体现自身的价值,获取国际的支持,还能打掉德国野心,保卫自己的利益,清除以后的威胁。


环球网


二战美国立场深度解析,其实德国就是美国扶持出来弄垮欧洲的傀儡而已,原因就是这样的,至于为何这样说,看文章就知道了。

大家都知道,作为一战战败国,经历战火,在加上凡尔赛条约的苛刻,德国战后是无比困难,连赔款都难以给出。也因此在1923年,才会发生著名“鲁尔危机”原因就是德国政府无力担负巨额赔款,开始用通货膨胀手段缓解压力,最终导致德国经济更衰落,失业激增,通货膨胀达天文数字,美元与马克的兑换比率由1:4.2达到1:4.2万亿,德国经济陷入崩溃。


面对如此严重经济危机,德国为何能重振经济重新武装,成欧洲强国进而发动二战咧?如果仅仅说运气好,谁都不会相信。

其实这和当时国际政治博弈,还有大国需求以及德国自身有关。

首先我们看国际政治影响,以及一战后各国对待德国的态度。德国一战投降后被迫签下《凡尔赛合约》,这条约是各国势力博弈斗争情况下签订的压制性合约。

具体斗争态势如下,各国不同态度。

法国态度:德法可谓世仇,普法战争伤痕依旧,法国又在一战中被德国吊打,如果不是英国支援,根本就守不住,法国死了整整一代人,因此深恨德国,所以他们最苛刻。主张全方位压制德国战争潜力。

  • 德国全境无军队化,解除德国武装
  • 割让德煤铁产地鲁尔区,归还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去除德国工业潜力。
  • 割让德国东部领土给波兰,在德国身后埋钉子并制造潜在对手,营造缓冲区和盟友。

法国不可谓不阴险,果真如此德国就真完蛋啦,二战也不用打了。

英国态度:英国是传统大陆均势政策执行者,外号(欧洲搅屎棍)所有政策都围绕,不让欧洲大陆一家独大来进行,所以他们肯定反对法国对德国的过分压制。 于是他们反对全面解除德国武装,德国能有军队只是要限制数量,保留德国在东普鲁士领土给波兰,并且反对割让德国主要煤铁产出基地。美其名曰保留德国人民的生存权利,其实质不过是为啦自己利益保持大陆均势格局。

英国主要诉求就是,在欧陆必须有二个势均力敌对手,彼此消耗,进而维持大英摇摇欲坠的世界影响力。

美国态度:作为新兴大国,还有世界格局破坏者,美国诉求,相对英法都有所不同,他们更加关注的不是地缘政治格局,而是商业利益还有未来世界角色。

所以他们诉求是

第一:保持德国经济活力和基本消费力,因为美国产品需要市场。美国不愧是生意国度,卖资源,卖文化,卖产品,二边钱都赚,在他们眼里,其他不重要,经济第一。

第二:保留德国军事实力,因为他不希望德国太过衰弱,英法没有对手,威胁美国崛起。

基于以上几点,在合约中,为了照顾法国情绪,只得给予德国巨额赔款,为了照顾英国情绪,又保留德国部分领土和资源产区维持竞争力。为了照顾美国情绪,又保留德国经济活力。


以上是合约为何签订,以及基本内容。 那么合约后续又发生了什么。

合约签订后,其实法国是极度不满的,在德国无法赔付战争赔款情况下,就强占鲁尔区。要求用土地换赔偿。

而英国眼看情况失控,于是主动出面调解德法关系,并要求法国归还鲁尔区。

美国看到德国经济崩溃现状,发现生意做不了,英国法国越来越强大,自己出头阻力越来越大,于是开始暗地支持德国,即提供经济扶持,又通过技术扶持等各种手段恢复德生产力。

合约签订后德国的经历如下:法法那是落井下石,英国居中调停,美国雪中送炭!

而美国的雪中送炭,对德国后来崛起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其实美国扶持是德国重新崛起关键,当然英国的容忍默许,还有法国的被无视也是原因,具体到事列,我们可以继续看!

首先:“道威斯计划”出台,
美国提供巨额贷款,帮助德国恢复经济

德国经济陷入崩溃后,协约国曾经组成专家委员会,研究德国赔款问题。借这个机会,1924年,美国银行家道威斯提出著名的“道威斯计划”,由美国主导外国资本向德国投资,挽救其经济,然后再让德国提供赔款。

1933年时,美国又以“杨格计划”取代原本的“道威斯计划”,继续向德国倾注资本,高达数十亿美元的资本投资德国,于是在国际资本支持下,德国经济迅速恢复,可是,恢复经济的德国,并没有继续支付赔款,而是开始扩军。


其次:来自华尔街的支持于纳粹党上台

选举活动是最费钱的,而希特勒的纳粹党最后能崛起,进而成为德国执政党,其实是和美国华尔街的风投支持密不可分。

在希特勒上台之前,美国顶级银行家向这位纳粹党魁提供了高达3000多万美元资金资助,包括小约翰·洛克菲勒,亨利·福特等人在内,都有参与。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华尔街与纳粹之间存在着合作关系,至于美国政府,当然是知情而且乐见其成的。


再次:美国全方位技术支持纳粹德国发展军工

希特勒上台后,就开始与美国谈判,要求延期偿还贷款,并提出美国在德资本全部收入只能供德国使用,随后希特勒就用这笔钱,在德国兴建军工企业,并向美国购买各种先进技术还有设备。
仅在1933年-1939年六间,与德国军工企业合作的美国公司就超过60余家,其中福特公司不仅卖汽车,还帮助德国建立组装厂,最后这些工厂都成长为军工厂,为此亨利福特被授予十字鹰徽勋章,而美国铝业公司则将生产的60%的铝制品卖给德国;陶氏化学则为德国提供高端技术,通用汽车也在德国设分厂,生产军用汽车。美孚石油公司则向德国提供坦克润滑油技术,美国电报电话公司还参加德国新型飞机研制,法本公司更是吧最新技术氯丁橡胶和飞机防爆剂技术卖给纳粹。

二战爆发后,美国海军部长都承认,是美国公司向希特勒提供了先进飞机发动机。那美国政府及美国企业做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呢?仅仅是经济考虑吗?

最后:第三帝国崛起的真实原因

于政治上考虑,是大国矛盾给啦德国崛起的机会,在各国博弈之后,原本待宰羔羊一般得德国,居然成了被支援的对象,而这一切的发生,全部是美国的助力。

其实“道威斯计划”、“杨格计划”也许原本初衷并非是帮助纳粹政权,但却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美国出手帮助德国的真实目的,除了经济利益之外,至关重要的是,政治利益考虑,当时的美国已经是世界上经济实力最为强大的国家,但是在欧洲事务上依然缺乏话语权。

传统英法二强实力依然雄厚,而美国不甘心如此国际地位,需要打破这样的国际次序,就需要一个爆发点,这个爆发点可能是经济危机也可能是战争,相对来说战争更方便,于是他就在欧洲找寻有潜力的合作对象,而德国恰恰非常合适,因为战败的他们有动力,而德国也有实力,在加上一个善于蛊惑人心的疯狂人物希特勒,于是美国德国一拍即合。

即能收获经济利益,又能获得政治利益,何乐而不为,最终结果也如美国所见,德国在欧洲一通乱战,法国彻底被打趴下了,英国也被打残废,英法持续衰弱,最后美国在出面收拾残局,世界就是美国的了。唯一意外就是苏联的崛起。面对一个意识形态不同,而实力强大的苏联,美国又如何会帮助自己的竞争对手?所以,二战开始前美国一直在支持德国。目的并不单纯。


阿斗不傻


美国帮谁不帮谁,是以美国的战略利益为出发点。美国不是没有削弱苏联,1918年7月,美国总统威尔逊就派遣美军干涉俄国的布尔什维克革命,其中5000名美军组成北俄罗斯远征军,10,000名美军组成西伯利亚远征军,实际有7950名美军参加了西伯利亚干涉军。

对德国,美国在一战之后采取的是支持德国削弱英法的策略,道威斯计划、扬格计划,都是为德国输血。

德国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美国出力不少。在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经济危机之后,德国经济差点崩溃。美国为了避免自己之前的投资打水漂,向德国建议发展军备。即使希特勒上台之后,德国大规模排犹,华尔街的犹太资本也没有中断对德投资。

美国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削弱一切大国,自己才能借机上位。只是美国做的没有那么暴力,能拿钱解决的,就不用自己直接出兵。

在德国闪击欧洲之后,实力有了很大的增强,欧洲大陆已经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德军的力量,英国退守本土和北非,地中海成为德意和英国共有的海域,横跨欧亚的土耳其明显也是亲德,如果再支持德国打败苏联,获取丰富的粮食、资源和高加索(主要是巴库)的石油,那么德国就能解决一直制约其发展的资源和市场问题,牢牢控制欧亚大陆,这样就再没有美国崛起称霸什么事。

在此情况下,美国怎么可能再去帮助德国打败苏联,这不是辛苦一场,为德国人做嫁衣裳吗?所以,在德国闪击欧洲之后,美国就绝无可能再帮助德国削弱苏联。而当德国入侵苏联之后,美国就转过头来帮助苏联抗击德国,让两支强大的陆上力量互相削弱。不仅如此,美国还与英国等出钱出力剪除了中东的亲德政权,断了德国在中东渗透的根,同时也减轻了苏联在南部的压力。(S)


联合防务


美国的德国移民比例很高,在二战之前,美国确实存在支持希特勒的势力,努力希望美国和德国结盟,下面这些图就是当时美国的纳粹组织。

但大部分美籍德裔对美国的认同感很强,比如尼米兹还有主持美国生物战的默沙东老板乔治·默克,因为二战期间美国国内既没有像一战那样到处抓德国间谍,也没有像对待日裔那样全关集中营去。

美国并不是因为要和苏联结盟而不和德国结盟,而是因为要和英国结盟而不和德国结盟,这一点在20世纪初就决定了。从当时的全球形式来,英国是老牌帝国,是在守成,美国和德国是新兴的强权,加上还有一个日本,他们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要夺英国的霸权甚至取而代之,苏联当时并没有这个实力,所以老罗斯福认为德国是美国的第一大敌,日本是第二。

从感情上,美国人偏向英国,汉密尔顿有句话“we are English",虽然美国和英国打过两次,但对原宗主国还是有感情的。

真正决定美国和英国在一战与二战两次结盟的主要原因是英国给美国的好处最多,尤其是二战,灭国在即的英国用全球霸权来换取美国的支持,德国拿不出这么大的筹码,美国在战略上是很现实的。

在战前,美国视苏联为独裁政权,是毫无合作的可能的,但二战开始,美国看到如果没有苏联在东线血战,靠美国和英国去打德国,将会付出巨大的代价,因此立刻180度转向,大力支持苏联。在美国的总战略上,要先将德国和日本这两个咄咄逼人的家伙灭掉,拿稳英国的全球霸权,然后再粉碎苏联。这个战略经过二战到苏联解体,获得了最后的成功,使得美国在20世纪末终于成为世界的唯一霸权。


京虎子


有一个美剧,小说改编,高堡奇人,写的是一个轴心国胜利的平行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德国和日本成了世界上两个超级大国,并开始明争暗斗,也就是,德日冷战。

而罗伯特.哈里斯写过一个历史架空小说《祖国》,这里面德国赢得了二战胜利,而国际形式也变成了德国和美国的冷战,美国支持着被大幅度削弱的苏联和德国争斗。

所以说,美国眼里,支持德国和支持苏联本质上都是在战后给自己树立一个欧洲铁幕的对手。

所以就像英美一再推迟西线的登陆一样,在欧洲的巨大威胁纳粹德国战败之前,先让德国人放干苏联的血才是正确选择。所以题目不完全对,美国在二战中已经尽可能削弱苏联了,租借法案众多的援助就是想让苏联当击败法西斯的先锋,而美国人自己少流血。

至于选择苏联而不选择德国,就明显很多了。

第一,一个崛起的德国会占领整个欧陆,多年修生养息足以灭掉美国,但是一个崛起的社会主义苏联,一个东正教斯拉夫国家是不会被太多欧洲人接受的。

第二,美国介入战争的理由就是帮助传统盟友英国和德国盟友日本对自己的袭击,站盟军很正常。

第三,二战前甚至二战期间美国的纳粹分子了不少,甚至有的都要政变上议会。但是有卵用嘛?华尔街的爸爸们高层的大资本家们在德国投的钱少啊。

美国在二战中做出的一切选择的最优选,前任资本世界杠把子英国和资本国家眼中的异类红色苏联都在战争中损失惨重,德国和日本两个野心勃勃的国家替自己把欧亚大陆犁了一遍,然后自己玩完,美国还用这场世界大战确立的政府权威和增强军队组织度,二战让美国成了真正的美国。


历史区的哈士奇


二战前,美国对德国的态度是很复杂的。金融资本家集团很喜欢德国,他们在德国有利益,对希特勒也抱有好感。罗斯福上台后,致力于解决经济危机,但新政治标不治本,美国的经济得不到好转。这个时候,罗斯福想打战争牌,这是美德关系的分水岭。

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罗斯福看到了机会,可由于孤立主义的影响,导致他自己被孤立了,保守派不愿意参加欧洲的战争。罗斯福没有闲着,他一直在寻找机会参战。他曾经派遣军队在冰岛登陆,还公开对英国进行援助,这让德国大为不满,可希特勒还算理智,暂时选择忍了,没有对美国开战。

1941年,德国输掉了不列颠战役,美德关系也急转直下。德国最初的计划,是集中力量吞掉英国本土,接收大英帝国的殖民地与军事基地,进而整合法国的力量,称霸大西洋。这个计划,很明显是失败了。德国人将不列颠战役的失败,归罪于美国人的援助,这个看法是有道理的,如果没有美国的援助,英国很难顶得住。

随后,德国发动了入侵苏联的战争,欧洲战场瞬间变了样。英国退居二线,苏联变成抗德主力。对于美国来说,英国保住了,当然是很高兴,可还是没有参战的机会。在过去,主战派会说德国的侵略目标是美国,可现在开战的是苏德两国。因此,主战派需要一个机会,让美国可以直接参与战争。恰在此时,日本人给美国送来了机会,他们偷袭了珍珠港。紧接着,德国对美国宣战,意大利也对美国宣战。

轴心国对美宣战后,战争也就不可避免了。罗斯福听从马歇尔的建议,制定“先欧后亚”的战略方针,将主要精力放于欧洲。美国参战后,经济实现高速发展,在大萧条时期被积攒的过剩物资和产能,都得到了释放。美国工业迅速复兴,工人失业问题得到了解决,社会矛盾得以缓解。这正是罗斯福想要的结果,他希望通过一场战争,来解决美国的经济危机。

美国的金融资本家,与罗斯福不是一路的,他们反对罗斯福的新政。在罗斯福看来,德国与美国更不是一路人,那些金融资本家对希特勒表示支持,其实是为了个人的利益,想多捞点钱。金融资本家的行为,将使德国迅速做大,这是罗斯福极力避免的。

罗斯福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战争刺激经济,这是一种全局性的策略。美国的金融资本家,并不看重长期利益,他们太执着于个人的短期利益,这与英国的绥靖主义者一样,妄图对德国谈和。事实上,德国人并不希望和平,他们也需要一场战争,来解决经济问题。

在1940年代,美德两国的状况是差不多的,都希望用战争拉动经济,但这是英法两国不愿意看到的,他们打不起。同时期的苏联,其实是比较倒霉的,英法美在初期搞了绥靖主义,让德国迅速坐大,祸水最终还是涌向了苏联。在苏联打掉德国主力后,美国趁势在欧洲登陆,这其实是抢人头。但美国人低估了德军的战斗力,西线战场依然很难打,最后柏林还是留给了苏联。

文 / 图维坦


图维坦


首先,如果德国完全占领英国或者把英国拖垮了,随后与德国的性格,德国肯定会挥师东进苏联,如果情况也像占领英国那样的话,德国完全占领苏联。一个统一强大的德国,在世界舞台上将会大大的辗压美国,到那时美国在北美大陆上的日子可就不好过了,对于德国来说,英国只是想恢复二战前的世界格局,虽然二战时期苏联的实力实力不容小觑,但那只是陆军规模能够和美国相庭抗衡,但没有了海军的配合仅仅依靠陆军,苏联也不可能威胁到美国。


再者,由于欧洲战场形式已经迫使欧洲各国所有的军工厂全部开动了。特别是,苏英两国。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苏联,苏联生产的军工产品基本上赶超了德国,当然以英国的实力,也可以凭借着自己强大的海军继续和德国顽抗到底。但他自己也深知自己的实力无法出动部队来反攻德国。若此时的美国不参战,以当时苏联的军事实力,以能一路向西打到欧洲的西边去,到那时整个欧洲都是苏联的地盘了,拥有这样的实力,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挑战美国是有可能的。从以上几点可以分析出,美国当初为什么先选择欧洲战场而不是亚洲战场,进攻德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为了保护欧洲,也可以理解为美国是怕欧洲轮落到敌对手中去。


其次。从二战爆发开始,德国就已经表现出要征服全世界的想法,这无疑已经对美国的安全构成了很大的威胁。对此在没有明确表明参战之前,实际表面上美国是很想帮助英国的,作为德国的领袖人物希特勒正是看中了这一点,希特勒也清楚美国和德国之间的差距很大。一直致力于避免让美国不要参与这场战争,但对于美国来说:一直想寻找一个合适的借口来参与这场战争。日本偷袭珍珠港就让美国找到了合适的借口。

因此,综合以上因素。二战时期美国为何要跟德国打,而不是支持德国消弱苏联。所谓一山不能容二虎,如果当时的英德苏其中一国称霸了欧洲。将会对美国的安全,和其他方面构成严重的威胁。


努力成就你我他


二战的时候美国政府要是敢支持德国,相关人员估计都走不出白宫大门,因为他们很可能会被愤怒的人群围殴致死。

这不是夸张,美国境内虽然有数千万德意志人后裔,但他们在美国已经完全被美国特有的文化所熏陶,与故乡的人已经不一样。这些人也融入到了美国社会,成为忠于自己的祖国美利坚合众国的爱国者。比如著名的巴顿将军就是德意志族裔,他杀起德国鬼子来可是毫不手软。

那么,美国社会当时是一个什么情况呢?

  • 应该说,当时的美国人普遍存在着孤立主义思想,不愿意介入到美洲之外的纷争中去。

以此为前提,二战初期除了以罗斯福为首的一少部分官员在积极备战之外,包括大部分官员和几乎全体美国民众对世界大战丝毫不关心。所以,当罗斯福提出,要将美国打造为民主的兵工厂的时候,人们群起反对,事后罗斯福只得改口。如果不是因为他德高望重,估计已经被撵下台了。

(美国总统罗斯福)

  • 除了孤立主义思想让美国人不想介入战争之外,另一个因素成为关键,它使美国与英国、苏联、中国等反法西斯国家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而最终站到了德国法西斯的对立面。这个因素就是美国人对纳粹党及希特勒的反感。

当希特勒的纳粹党逐渐在德国取得控制权的时候,也是美国上下对希特勒最反感的时候。

所以,在1940年,著名的喜剧演员卓别林导演了一部经典喜剧《大独裁者》,卓别林在里面出任主演,将自己化装成希特勒的样子,以独裁的方式统治着德国,并策划统治全世界。这部电影票房达500万美元,是卓别林票房最高的电影之一,也得到了无数赞誉。

(影片《大独裁者》剧照)

可以说,《大独裁者》有多受欢迎,就体现了美国社会对希特勒极其纳粹党有多厌恶。

那么,假如美国政府支持希特勒削弱苏联,站到民意的对立面,本来就奉行孤立主义的美国社会会答应吗?

  • 第三个因素,美国支持希特勒将会让自己苦心经营了百年的人设崩塌

美国脱胎于大英帝国的13块殖民地,所以在建国后很长时间内都被北方的加拿大视为反贼。

但是,美国人却认为自己因此生而正义,于是在做事的时候特别注重仪式感和法理上的公正。

比如,美国吞并墨西哥北方的时候,虽然是通过武力压迫得以成功,但在战后仍然给了墨西哥1500万美元作为买地款,比购买阿拉斯加多付了一倍价格。

(墨西哥北部为230万平方公里)

(阿拉斯加州面积为170万平方公里)

美西战争的时候,美国也是以解放者的身份登上的菲律宾群岛,并且在战后给了西班牙政府几百万美金作为酬劳,因为美国政府认为西班牙建在当地的营房设施美国人不能白用。

所以你看,哪怕是在进行丑恶的侵略,他也愿意把自己打扮成白莲花。

这样的人设让美国政府不会去支持希特勒,更不会支持他屠杀犹太人、东欧人等。

  • 第四个因素,不支持德国才能让利益最大化。

说到底,美国还是为了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当时德国拥有大半个欧洲,英国也被封锁的奄奄一息,丘吉尔在美国加入二战前给罗斯福发了几百份求援电报,而苏联也被打的屁滚尿流。这种情况下不要说支持希特勒,坐一旁看热闹都是在帮助希特勒统一欧洲。所以,美国必须出手加入盟国痛击德国防止其做大。

最终的结果证明美国的选择是正确的,等二战结束时,除了美国各大强国已经变成一片废土。只有美国一枝独秀,成为被人仰慕的灯塔。

以上


历史风暴


很简单,德国作为战胜国的话,那肯定会比苏联强大,德国的科技军工水平在很多领域,在当时是世界先进甚至是领先的水准,纯拼技术,苏联跟德国比差的远。对德国来说缺少的是资源和战略纵深,德国如果作为战胜国出现,那这个短板就不复纯在,德国作为战胜国出现,整个欧洲已经是德国了的,甚至中东,远东部分区域也是在德国的铁蹄下。光从国土面积就远超苏联了。美国如果帮助德国灭了苏联,这样的德国是完全不会看美国脸色的,甚至假以时日会威胁到美国本土。而实力较弱的英法就明显在战后虚了,基本对美国言听计从,就是苏联强盛时期,苏联多数也只是防御性战略。事实上美国战略一直是拉拢实力相对较弱的国家,遏制实力较强的国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