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84個省定貧困村脫貧,9.56萬貧困人口摘“窮帽”

習近平總書記握住老人的手詢問年紀,聽說老人64歲了,總書記說:“你是大姐。”

“該怎麼稱呼你?”石爬專老人問。

“這是總書記。”一旁的村委會主任接過話茬。咔嚓。這個瞬間,被永遠定格。

長沙84個省定貧困村脫貧,9.56萬貧困人口摘“窮帽”

(2013年11月3日至5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湖南考察。這是3日下午,習近平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排碧鄉十八洞村與村幹部、村民座談時親切地給小朋友遞花生。新華社記者蘭紅光攝)

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排碧鄉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準扶貧”十六字方針,明確要求“不栽盆景,不搭風景”“不能搞特殊化,但不能沒有變化”,不僅要自身實現脫貧,還探索“可複製、可推廣”的脫貧經驗。

以此為里程碑,十八洞村成為全國精準扶貧策源地。精準扶貧的“種子”撒向一個個貧困村、貧困戶。

這張記錄十八洞村精彩故事的照片,亮相“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型展覽”,成為詮釋脫貧攻堅“湖湘力量”的生動註解。

長沙是湖南脫貧攻堅戰場最活躍的一支生力軍。經過5年努力,截至2017年底,長沙84個省定貧困村全部實現脫貧出列,9.56萬貧困人口脫貧,貧困發生率下降至1.06%,同時助力湘西龍山等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彰顯了“省會擔當”。

擦亮“火眼金睛”

長沙新識別貧困人口1356人

微鏡頭

“習近平總書記在咱們湖南考察時提出‘精準扶貧’理念,你看這幾年,‘精準扶貧’對整個國家影響有多大?”正在國家博物館觀展的湖南人李建新停住了腳步。

“我們一進來就找關於湖南的元素。”十八洞村的扶貧手冊和貧困戶登記表吸引了李建新的眼球,村民施成付一家人的主要致貧原因、文化程度、勞動能力、務工狀況等情況一目瞭然,扶貧工作隊員一絲不苟的工作態度躍然紙上。

精準識貧、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精準”二字,成為扶貧隊員掛在嘴邊、落實在行動上的“指南針”。

下好精準識貧“先手棋”。貧困人口的納入嚴格按照“戶主申請、村民小組評議提名、縣級信息比對、村民代表評議和票決、村委會審查公示、鄉鎮政府審核公示、縣扶貧辦複核、縣人民政府審核公告”的程序進行——長沙擦亮“火眼金睛”,嚴把精準識貧關卡,一律按照“兩評議、兩公示、一比對、一公告”來把關。

“貧困人口能進能出,實行動態調整制度,既看貧困戶人均收入是否超過國家扶貧標準,也綜合考慮住房、教育、健康、勞動能力等情況綜合研判。”長沙市農委扶貧辦主任張長江心中有本“明白賬”,針對個別有房有車、兒女讓父母分戶“扮貧”的現象,長沙將“拆戶”“分戶”現象列為整改重點,同時對建檔立卡貧困戶中有財政供養人員、企業法人或入股股東、購買享受型小汽車和購買商品房等“四類人員”進行挨戶核實,對確實識別不準的按程序予以清退,將不符合條件的一律擋在“門外”。

一組數據可見一斑:通過年中貧困對象動態調整,2018年長沙新識別貧困人口1356人,清退5367人,將符合條件的低保戶、殘疾人戶、重災戶、移民戶、大病重病戶等重點納入,確保貧困人口一個不落。

“精準滴灌”幫扶

今年共鋪排產業扶貧項目562個

微鏡頭

“我也盼著早日脫貧,可手頭沒閒錢,想養雞卻找不到門路。”正當長沙縣高橋鎮金橋村建檔立卡貧困戶李承岐和女兒李花君一籌莫展之際,扶貧工作隊員劉建福敲開了老李家的門。

“老李,想發展產業,有新門路哩,你可以申請小額貼息貸款,最高貸款5萬元。”老李的難題迎刃而解。2017年,他貸了3萬元貼息貸款,辦起了養雞場。“散養土雞銷路好,媽媽的醫藥費總算有著落了,我哪怕不歇氣,也要把雞養好。”踏實肯幹的李花君一刻也閒不住。

截至目前,長沙已建成金融扶貧服務站84個。金融扶貧只是長沙脫貧攻堅打出的一個“拳頭”。以產業扶貧、就業扶貧、健康扶貧、教育扶貧、易地搬遷、兜底保障等為具體抓手的14個專項扶貧“組合拳”集中發力。

“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於精準。”張長江介紹,精準扶貧,長沙不撒胡椒麵,而是“一村一策、一戶一法,工作到村、扶貧到戶”,針對貧困戶實際,推出“私人定製”幫扶方案。

“要不是村裡支持我養魚,我也許要窮一輩子。”寧鄉市青山橋鎮竹峰村村民唐國平由於重度殘疾,不能幹重活。駐村幫扶工作隊來了後,村裡註冊了“鄉里魚”商標,優先將峽山水庫承包給他養魚,還免費提供技術指導,免費送上魚苗,免費介紹銷路……

“長沙精準扶貧專項資金80%用於產業扶貧。”張長江介紹,探索“大幹大幫、小幹小幫、不幹不幫”新路子,以產業扶貧為例,長沙堅持因戶制宜,針對貧困戶實際,開出產業幫扶“藥方”,實現項目、資金等資源要素精準匹配。

2018年,長沙共安排產業扶貧專項資金9641萬元,鋪排“四跟四走”產業扶貧項目562個,實現特色產業對有條件的貧困村、貧困戶全覆蓋,預計帶動9.84萬貧困人口增收。

脫貧不脫政策

確保脫貧成果經得起檢驗

微鏡頭

“老房子被大水沖毀了,搬到山下親戚家借住,盼著有個自己的窩。”瀏陽市淳口鎮楓林湖村貧困戶周開秋渴望有個像樣的家。扶貧工作隊將周開秋一家列入易地搬遷扶貧對象,他和25戶貧困戶一起,搬進了易地搬遷集中安置點,老周心裡懸著的石頭落地了。

這樣的脫貧致富故事,每天都在上演。“以前是爭著搶著要戴貧困帽,現在家家戶戶盼著脫貧摘帽。”一位基層“老扶貧”感慨地說。

貧困戶脫貧致富心氣更高。大圍山鎮同幸村村民魯承燕因為家貧,40歲出頭一直未婚,村裡幫他在一家食品加工廠找了份工作,月收入有4000多元。他道出了許多貧困群眾的心聲:“遇到問題就找扶貧工作隊,種植技術有人手把手地教。不等不靠,通過勤勞雙手換來的幸福生活更甜。”

2018年,長沙預計再脫貧3.25萬人。市農委負責人表示,長沙將堅持“脫貧不脫政策、脫貧不脫幫扶、脫貧不脫監管”的要求,狠抓鞏固提升,提高脫貧質量,全面促進穩定脫貧,確保脫貧成果經得起檢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