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這位74歲老人,他見證了永春白鶴拳從農村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五十九載 親歷永春白鶴拳打出國門

永春這位74歲老人,他見證了永春白鶴拳從農村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74歲的蘇瀛漢自15歲開始學習白鶴拳,那時白鶴拳幾乎只在永春才得見,是村民們幹完農活後的一個自娛項目。20歲起蘇瀛漢開始教拳,上世紀70年代,南安、晉江農村會集中一些村民,請“拳頭師傅”到村裡教拳。從上世紀80年代第一個外國人慕名而來,再到專業的空手道來交流,將近一甲子的時光,他見證了永春白鶴拳從農村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從民間休閒活動到被列入非遺的變遷過程……

拜師“拳頭世家”半夜起床練武

59年前,蘇瀛漢還只是個15歲的小夥, 對於白鶴拳更多是在田間地頭聽長輩們聊起,那些戲耍的武功招式引起了他對白鶴拳的興趣。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同學家看到一塊牌匾,上面寫著“國術超群”,才知道原來這位同學出自“拳頭世家”,他的曾爺爺是有名的白鶴拳拳師潘世諷。蘇瀛漢當即表示要與同學的叔公潘瑞蕩學習白鶴拳,此後他師從潘瑞蕩,開始了習武生涯。

蘇瀛漢說,當時他還在上高中,每年寒暑假和週末他都會住在師父家中,每天早上5點便起床練習,午間休息一會下午繼續,晚上有時候師父去“教館”回來已經12點了,還要把他叫起來再練2小時才能睡覺。

“從歷史來看,明清、民國時期學武的風氣還是很盛的,只是後來人們生活比較困苦,就沒有心思習武了。”蘇瀛漢說,那時雖然有人請師父去教學,但請的不多,學的人也不多。像他這樣住在師父家中潛心學習的就更少了。他這樣跟著師父大約學了5年,之後也常登門向師父請教。從第6年起,他也開始教他人打拳。

武術電影帶動熱潮 外國人慕名來習武

“上世紀80年代初,電影《少林寺》熱播,帶動了學武風氣 。”蘇瀛漢說 ,當時武術開始進入大眾視野,練武似乎變成一種時尚。在晉江和南安一帶,農閒工餘時很多村民會請拳師去教學,組織十幾二十個人一起學武 。“就住在當地,教上一兩個月,當時拳師還是很受尊重的 。”蘇瀛漢說。

“以前都是偷偷學,到了80年代,習武變成一種有點像現在唱歌跳舞的休閒娛樂項目,好像是一種精神上的追求。”蘇瀛漢認為,當時的社會環境給了大家很大的空間。在永春,有十來個教拳的拳師,想學的人會慕名找上門。1999年9月,為更好地弘揚中華武術,開展對外交流活動,蘇瀛漢成立了以開展武術學術交流和全面健身活動為宗旨的永春怡雲武術研究會。

“改革開放打開了大家視野,人們突然發現可以做的事情變多了,這裡的人走出去,外面的人走進來,流動性大,各行各業百花齊放。永春是白鶴拳的發源地,許多永春人通過練拳來豐富文化體育生活,強身健體,提高生活質量,這是非常可喜的。”對於改革開放帶來的巨大變化,蘇瀛漢深有感觸。

“具有里程碑式變化的是,1985年有日本空手道代表團來泉州交流,永春白鶴拳師和他們進行過切磋展示。而第一個來學白鶴拳的外國人是一名英國人,當時沒有翻譯,所以拳師教起來非常吃力,只能通過肢體語言溝通,教學有限。”蘇瀛漢說,這也標誌著白鶴拳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隨著改革開放的浪潮,白鶴拳走出永春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讓白鶴拳生生不息

隨著外國人的到來,永春白鶴拳的名聲被傳揚開來。到20世紀90年代,除了本地人學習,英國、法國、瑞典、瑞士、意大利、加拿大、日本等國家的人都來學過拳,到底有多少人,已遠遠數不清了。

“那時沒有專門練武的場地,人少的時候就在自家屋後練習,人多了就拉到永春文廟去練。”蘇瀛漢說。當時英國有個叫吳嘉瑞的拳師,知道永春是白鶴拳發源地,特地組織了一團學生來學習,“當時那十來個人全是劍橋、牛津大學等名校的在校生。”之後,吳嘉瑞組建了福建白鶴拳俱樂部,在歐洲很多國家和地區都有分支機構,每年他都組織俱樂部成員到永春實地學習,一直到現在仍保持著。目前,英國福建白鶴拳俱樂部就有26個分部,學習白鶴拳的外國人數達到2000 多人。

2000年後,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永春白鶴拳對外交流也更加頻繁“。單單每年來到永春怡雲武術研究會進行切磋學習白鶴拳的就有兩三批外國人,經常每批都有十幾個甚至幾十個人。曾經還有一批15個來學白鶴拳的外國人竟然來自11個不同的國家。”蘇瀛漢說,截至目前,據不完全統計,來到永春怡雲武術研究會學習白鶴拳的外國人就達近千人次。

“說起永春白鶴拳你可能並不陌生,但也許你並不清楚,現在國外練白鶴拳的人數已經超過國內了。當年在永春鄉間耍拳娛樂的鄉鄰應該也沒想到,白鶴拳會從他們的村裡走向世界,美名遠揚。”蘇瀛漢告訴記者。

讓非遺傳承更系統化

今年11月,蘇瀛漢很是忙碌,除了見縫插針授徒外,還馬不停蹄地參加香港第二屆國際武學研討會、福建省首屆非物質文化遺產武術展示交流大會、《福建南拳》通稿研討會等一系列會議,在會上就永春白鶴拳做研討或論文交流。

永春這位74歲老人,他見證了永春白鶴拳從農村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1990 年,蘇瀛漢參與編著的《永春白鶴拳》被收入中華武術文庫;2004 年與兒子蘇君毅整理校注《原傳白鶴拳正法——古典白鶴拳譜》一套六冊以及編著 《永春白鶴拳基本技術》和《永春白鶴拳技手圖說》。2006 年,由人民體育音像出版社錄製的《永春白鶴拳——蘇瀛漢系列》中英文雙語白鶴拳教學光盤15套18碟向全球發行。

永春這位74歲老人,他見證了永春白鶴拳從農村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現在政府很重視,白鶴拳被列入非遺項目。”作為國家級非遺項目省級傳承人,蘇瀛漢在桃城社區的文化活動中心設立了一個固定的傳習場所,每年寒暑假和週末,他和他的兒女就在此進行拳法教學。蘇瀛漢認為,白鶴拳傳承和傳播工作都在有序進行,而把白鶴拳的理論和動作做規範化、系統化的整理則是當務之急。“雖然白鶴拳的招式有古法傳承,但每位拳師的理解不同。”他說,只有規範拳師們的教學,把理論和實踐都系統化,白鶴拳才能生生不息傳承下去。

永春這位74歲老人,他見證了永春白鶴拳從農村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真的得感謝這偉大的時代,親身經歷這不可思議的巨大變化,親身見證了白鶴拳能這樣名聲在外,我要做的是靜下心來,把事情做得再紮實一點,把白鶴拳的文化傳承做實,底子做厚,才能讓白鶴拳發展得更加長遠。”蘇瀛漢說。

作者 | 陳玲紅、蘇福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