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书法如何读帖?

KoraManuja


我是大成,我爱国学。

关于书法,古人传下来的故事很多,有些来自信史,有些来自民间故事,所以有真实的,有夸张的,有符合书理的,有违背书理的。

违背书理的典型案例就是王羲之在背后抽儿子的笔的故事。

且不说执笔是不是该如同抓住救命稻草般的“死”,仅就当时写字的体态而言就不可能。魏晋时期无书案桌椅,盘腿坐席,或者倚马而书。

换句话说,斜向执笔,笔的尾端是朝向自己的胸部或者肩部的,根本没有第二者能够向上直线抽出的可能性。

所以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如同“神笔马良”,典型的臆想的结果而已。

符合书理的还是很多的。

比如历代大家在四十岁以前几乎都有记载走访各地观遍访名碑的故事。如,有一次欧阳询骑马外出,偶然在道旁看到晋代书法名家索靖所写的石碑。他骑在马上仔细观看了一阵才离开,但刚走几步又忍不住再返回下马观赏,赞叹多次,而不愿离去,便干脆铺上毡子坐下反复揣摩,最后竟在碑旁一连坐卧了3天才离去。

老百姓认为一块区区几百字石碑,几分钟能看完的事儿他看三天,违反常理,足以励志。事实上一件高手作品,同样是高手能够从中得出的信息量远远远远大于普通人。孔夫子读《易经》三月不知肉味即为此理。

我们来谈谈欧阳询读到的是些什么样的信息能让他抱着石碑睡觉不忍离去。

大成书法四维:笔法、结字、节奏、气韵。

读帖,首先要看笔法。

笔性精熟的人能够从点画的粗细变化和蘸一次墨写几个字和笔锋飞白处的断续状态可以判断出笔的类型、笔毫的配比比例和大体工艺,可以基本在脑中还原书者当时写这些字的时候的快慢疾徐、蘸墨看帖、中途中断甚至心情起伏变化。

换句话说,一件作品在面前,笔性熟的人看到的不是一件平面作品,而是一段书写的过程,如同一个很长的视频里面还包括笔毫运转的大特写镜头。起承转合、速度变化、发力点变化和锋面转换都能清晰呈现,书者的笔法如在眼前、清晰可辨。

笔性的熟悉度与临池深度、厚度成正比。笔性越熟,能看出的信息越多,透过刀锋看笔锋的能力也越强。所以欧阳询抱索靖书碑三日不去,这不光说明索靖的书法之玄妙,其实也体现出当时的欧阳询其实已经是卓然大家,书学造诣已然了得。(这个故事拿来说明欧阳询学习书法有多勤奋其实是不完整的。)

读帖,次要看结字。

每个字的结构特征(具体可以参看黄自元九十二法)是应该通过读帖这个过程去细细揣摩、对比甚至画图比对的。古人所传米字格、九宫格乃至于启功先生独创中宫外廓三七开的中宫格,其实就相当于画出了有助于做结构分析的坐标线,以便学书者能够更直观发现古人结字的原则、技巧和变化。

但这些原则、技巧和变化的依据,则要依赖读帖者自己的学识积累、视野宽度去做填空。比如从林散之草书读出张迁碑,从傅山草书读出金文,从八大山人行书读出石鼓文,从张瑞图草书读出华山庙碑……

这里就触及到学书法的三大要素:临帖、读帖、读书。

读帖,再次看节奏。

笔法里面有节奏,沾一次墨写几个字有节奏,字的欹侧摇摆有节奏,字的字距行距有节奏,相邻行的大小、参差、错落、穿插有节奏,随文辞情感变化也有节奏。

所有这些,不能依赖临写时去发现和感悟,要知道学书者在成为高手之前都会更着眼于具体一笔一画而老实追摹之,甚至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有人说这叫“描字”,大成认为这么说稍刻薄,事实上这是人临帖早期的正常反应。

问题不在该不该描字,而在该不该在临写之前就用读帖功夫把这些信息都分解出来,以更加宏观的掌握帖的规律性,做到临贴之前大致心里有数,临帖效率也会成倍提高。

读帖,最次看气韵。

气韵包含墨法的浓淡干湿润燥、章法的块面对比色彩对比色彩穿插和情绪铺排。“韵”是中国艺术至为推崇的作品评价最高标准。

笔法技巧上足与二王并列而无丝毫逊色的米芾,在宋四家排序中不敌苏轼,品者均以“韵”为理由。这个“书韵”、“文韵”体现在作品里就是气质、气度和气节。一个人的这“三气”与一个人书写时对笔法的选择、结字方式的选择和节奏的选择关系极大。

王羲之的冲淡高迈来自于他的气质,苏东坡的不疾不徐、浓淡相宜来自于他的学养,赵佶的风狂雨骤、孑然高标来自他的帝王心理和天才的自信,黄道周的行笔倔强、出人意表来自他的与人争与时势争不惜献身的忠直和坦荡。

所有这些,都要从读帖中来,落实到临帖中去

书法无坦途,临池上量,是前进的唯一法门。聪明或者天资,在有过的厚厚的临池深度面前,一根毛都不算。唯一能够作为加速剂的,就是读帖!

(注,这篇回答,大成不想用单字分解画图的方式。书理在,书艺在。我们不能指望细小的功夫由他人越俎代庖,嚼烂的食当然好下咽,自己去反复琢磨通一点点书理,其实才是学书的正途。祝大家学书愉快!)

最后,我们要说,初学者,能学帖当然学帖。米芾说“石刻不可学”有其深意在。能学原迹当然学原迹。至少要学

“法帖3.0”版极清原迹复制本,一定不要在修改过的、缩放过的、调色过的、裁接成一页一页的、黑黝黝模糊不清、笔法糊涂的印刷品字帖中讨要古人笔法,那是南辕北辙!

我是大成,我爱国学!
敬请点赞关注,冬夜码字,不胜温馨!谢谢!

大成国学堂


1.大家好,我是兰亭书法日讲。非常高兴来回答这个问题!读帖是我们临帖之前必须的一个步骤,不得不认真。那么如何读帖呢?


2.我个人认为读帖应该分为两个方面来谈。一是知识上的读帖,一是技法上的读帖。

所谓知识上的读帖是说,对于所临摹的法帖首先你要能认清帖上的字,包括碑别字的认读,然后能够读下来,再者理解文字说的什么内容。否则别人问你临的什么帖,内容讲的什么?你不懂,不就尴尬了吗?首先要弄清字帖的文字内容!

3.技法上的读帖就是仔细观察字帖中的字。包括笔画,结构,章法等。笔画就是要仔细观察起笔,运笔,收笔三个过程。然后掌握它的写法!

点画学会了,然后观察点画之间的安排,也就是结构的处理。最后在观察整片文字的章法气韵等。

4.好了,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喜欢的朋友帮忙点赞转发,如有异议请留言!最后记得关注我哦!!


兰亭书法日讲


读帖对于学习书法来说至关重要,因为你只有读到,才可能去表现。

对于读帖来说每个人的目的和方法都是不一样的,下面我来谈谈自己的方法。

需要说明的是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目的,不要什么都读,惟有专注,才能提升!

读帖我一般分为四个步骤:用笔,结字,章法,墨法

首先说用笔 ,用笔就是指用笔的方法,无外乎:方、圆、藏、露、轻、重、俯、仰、向、背!除了有这几个意识以后,观察的时候还得注意笔画的入笔方向,这个非常的重要!因此我推荐从墨迹入手,碑刻很多重要的细节都缺失了!


其次就是结字,在练习结字阶段可以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该风格结字的基本特点以及该风格的大家的心得体会,然后再去读帖来印证!这样方向就明确了,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才能更快的摘到苹果!



第三就是章法。先明确它的形式,是手札,碑刻,中堂,横批等等,先掌握这些形式的特点,然后再观察它字距,行距,以及穿插避让等特点



第四就是墨法。有的风格都是黑字,有些有飞白,有些有晕墨效果,有些有涂抹等等



以上只是简单的谈了一下本人的一些体会,仅供参考,欢迎各位书友指正交流

我是小宝,弘扬传统文化,专注书法教学,欢迎关注我的书法教学视频,也许对您有所启迪,谢谢


小宝的思考


关于学书法如何读帖,我谈一点自己的粗浅看法。题主觉得有道理,就按此办法去做,若题主觉得不可行,那就看后弃之也可。

学习书法,为什么我一直强调读帖呢?因为读帖是学习书法的重要环节。有的学书者可能不相信这话,拿起笔就开始临帖,可到后头,还是进入读帖环节了。为什么?他临着临着就临不下了,总觉得进步慢,所以才又转回读帖的环节了。

如何读帖?这是本次回答的重点。读帖,就是学习书法的人,在临习动笔之前,观察,揣摩字帖中字的形体与用笔方法,对每个字的点,横,竖,撇,捺,钩,挑,折等画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琢磨,比如:帖中的字用的是方笔还是圆笔,是藏锋还是露锋,是空中回锋还是折锋。然后,再研究每个字的结构特点,如:笔画的长短,大小,高低,伸缩,粗细等。真正掌握了这方面的关系和特点,就有了临帖的基础。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说:“用在笔先者胜,用在笔后者败“,就是这个道理。

做为一个书法爱好者,在临习古人的碑帖之前,都要养成“读帖”的习惯,只要这样,学书才能进步得快。

几天前,有一个书友提出了一个问题,说:王羲之学书法时读帖不读帖?王羲之临谁的帖?答案是肯定的!王羲之学习书法,不但读汉碑,临汉碑,也读钟繇和卫夫人的字。临帖亦是如此。


(上图为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的楷书作品)


(上图为王羲之的楷书作品)


中州耕牛堂主


读帖,临帖和出帖

学书法不临帖始终是瞎写,临帖不读帖始终是瞎临,可见读帖对于学书法的重要性。

读帖之前要选帖,选帖就是针对自己要学的某一种字体,考虑自己的情况,选一本适合自己的字帖非常重要,一本字帖选定之后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要跟它耗下去,不要轻易换帖。

我的习惯是拿到一本新的字帖,要先研究一下作者生平,比如褚遂良的《倪宽赞》,先了解一下褚遂良书法的特点,而后是《倪宽赞》处于褚遂良书法的哪一个阶段,这本帖有什么特点和规律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读帖之前可以把这本帖的文本多读几遍,比如《兰亭序》,可以把《兰亭序》这篇文章多读几遍,如果能背下来最好,这个过程的好处是在后来默记的时候可以一边背诵一边想每一个字的字形是什么样子。

接下来进入精读阶段,精读就是针对每一个字的结构和笔法认真揣摩,细致到每一个点画的位置,起笔运笔收笔的轻重疾徐,边读边临,尽可能做到临像,就像练武功一样,先把一招一式壁画出来,当写到一定程度在“发劲”,融入自己的一些想法。


对于读帖,还有两个小窍门,针对选择的字帖,可以把图片放到手机上,把字放大看。每天晚上睡觉前可以看两三个字,并且记到脑子里去。还有一个方法是把一个字帖的原始大小打印下来,挂到墙上,时时端详。

读帖、临帖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出帖,走进去是为了走出来,单单写像没有什么意义,写像之后要融入自己的一些想法才能是自己的作品。


书法雅集


读帖是一门功夫,善于观察比动手临帖更加重要。我们在书法实践和教学当中,特别强调临帖要“眼到、手到、心到”,“眼到”主要就是读帖,发现帖中范字的笔法特征、结构特点、气质神韵,这样自己动手临摹起来才能逐步从形似到神似!

比如,这是虞世南《孔子庙堂碑》。读帖,首先是从大到小,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然后我们动手临习,往往是反过来,从小到大,从局部到整体,从微观再到宏观。具体说就是先临好单个字,再临好一行字,最后临好一篇字。


万丈高楼平地起,下面我就以单个字为例,演示一下如何读帖:


选取一个虞世南《孔子庙堂碑》楷书“之”字,我们来读帖,一一发现其特征:

1、特征一:这个字结构上左收右放,左小右大;从侧面看是一个梯形结构,而不是通常的正方形或长方形;

2、特征二:这个字捺画是主笔,明显长于上半部分,显得飞扬跋扈、大气张扬。

3、特征三:点居上半部正中,而不是字的正中,在中轴线偏左;

4、特征四:上部横折在楷书中往往写成一挑一撇,相互呼应;且有角度变化,而不是水平横画;

5、特征五:笔画圆润,气定神闲,望之有谦谦君子之风。

通过这样仔细观察、分析、总结,就把一个字的特征基本掌握了,然后动手再写,就犹如成竹在胸,八九不离十了。


麓风轩@书法公益课堂,写字经验分享!


麓风轩


《读帖7个层次:读帖,书法欣赏的入门功夫》

书法是个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的功夫,仅会思考做不了书法家,不会吃苦写字更是做不了书法家。

一、读帖第一步:弄清什么是读帖?读帖是书法的关键理论;

读帖:书法学习的理论环节,就是观察字帖上字迹的线条形态,揣摸书写者书写的方法、布局的思想、造型的动机,为下一步将书法线条复原作准备。这种方法就是书法学习的读帖。

总结从古至今的书法成功道路,总是少不了6个通行过程。

从你知道书法这件事,然后对书法有了兴趣,再然后又选帖,最后就到了书法学习的关键阶段--临摹。这是一个占据了书法学习98%精力的过程。但是读帖功夫是临摹帖的效率根本准备与基础。

图:书法的基本常识会指导我们理性选择你需要的书体类型;

会读帖让我们明白字那么写的道理。

二、读帖第二步:读出笔画的笔法特征;

笔画是书法的基本单元,点则是笔画的开端元素。由点成画,每一个笔画都由点起笔,写好一个点,基本上就掌握了笔画“一画三段写”的始段起笔所有技巧。

此处以点横为例,读明读帖层次,点起笔、点收笔、中段造型;横起笔、横行笔、横收笔......等各个特征。

图:读帖时,按照一个笔画的起笔位、起笔形态,收笔位、收笔形态,中段行笔长短、形态各个层次读取特征

三、读帖第三步:读出笔画族的结构特征;

以较复杂的三字根单字为例来看,无论是行书还是楷书,某个字总有一个特殊构成,参考欧阳询36法也好,黄自元92法也好,我们总可以找到一个结构好看的原因。他人的经验也好,自己的分析也好,其中总有可以映证的道理。

汉字总是讲究“中宫收紧,四肢舒展”,舒展的笔画就相当于这个字主笔,是这个字的骨架体格。

图:汉字造字法字总有表意表音的双重性,笔画之间总有某种关系存在;

四、读帖第四步:读出笔法结构与章法间相互关系;

同样以田英章先生研究的楷书结构28法中“大小独具”这条规则来讨论分析章法对结构与笔法的影响。

在规范汉字中,汉字大小基本一致。但是在手写时,这样的章法就不太好观看了。字的结构与笔法形成的字的大小,从一个观看者角度分析,观感舒适性由这个字的笔画密度与本身外廓大小综合决定。

图:笔画多,自然字在书写就显得拥挤;笔画少,字太大就容易让字显得太空旷,此时就只能做妥协处理,让笔画的笔法、结构与整篇章法上取得总体较好效果才合理!

五、读帖第五步:读取笔画形态、字貌形态;

笔画形态是参作品风格影响最大要素。作为平面视觉作品,各种综合因素都可能影响作品形态。有人将书法作品与画相结合,推出亦字亦画的作品,就能特别体现形态读帖的意义!

作品中,启功的字写得更自然,笔法中透露出不同的飞白,通过这个也体现了启功先生那一刻书写时的笔势力度。而田英章先生工笔楷书就写得更为细腻,从而形成的作品形态完全是两种风格。

六、读帖第六步:读取笔画文字的相对几何位置起落点;

作品无论是单字还是笔画,甚至一个字群,整体的章法与局部的几何形态与位置都有其创作者的设计动机,尝试读出这种动机对于你现临写复原原帖就有了思想基础,而不是一种被动的“依样子画葫芦”临帖摹帖。

七、读帖第7步:读取笔画间形态上位置上潜在的呼应关系,最难的读帖步骤;

常言说欧楷“笔笔的出处”。不知道是不是说欧楷书写中,每一个起笔都要“承前启后”的呼应关系。创作者在创作时,给予笔画一种特殊形态,然后又在笔画的位置或是形态加以呼应,构建蕴含于纸面之下的某种含意。这应该是作品“造神”的过程,有时候,没有作者本人解说,作为临摹者很难知晓其中的含义。最多猜一个也行。

也许,面对一幅作品,我们可以读出其中主要特点,尤其是“形貌”上的笔意笔势就足够了。

也要向红学家那样解读《红楼梦》,从一个“袭人”二字竟然可推测出“曹雪芹”先生给袭人角色是“龙的衣服”。

读帖,是书法学习的重要方法。在临帖之前,摹帖之前,我们仔细观摩帖字的笔画、用笔、结体、笔顺以及神韵形态,铭记于心,观其笔理,然后一边临习一边映证,这样的临帖有书家称为主动临帖,效率肯定是最高的,因为胸中有字。

古人谈论得更是深遂,宋代黄庭坚就说:“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随人意。”


创新炎黄


读帖与临帖,是书法训练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两个重要的科目,就像扭秧歌踩高跷一样,缺一不可。



不单初始阶段在临帖之前要好好读帖,即使在临帖进行时也要边读边临,尤其进入创作阶段更要以读为主,所以说,读帖始终贯穿于学习书法全过程之中,犹如过山车的一根缆绳,忽视不得。



我是这样认为的,无论是初学者,还是已经有了很好基本功的,不能把读帖单纯理解为反反复复看,光看是记不住的,要适当的写,这种写是试验性的,与正式临帖有所区别。其意图是用肢体动作感觉加深对笔法、字法记忆,这就像“铁烧红了不能用手摸”的故事一样道理。借助写,把读的印象具体化,分析判断读的是否正确。这样做的好处是,有助于消化理解问题要害,从而降低和分解训练难度,为下一步顺利展开临摹做准备……

哎呀,不说了,干脆发张我的日课图片吧,一目了然,这就是读帖,见下图:


潘茂生书法文化研究


书法分为行书和楷书,下面分别讲解行书和楷书读贴方法:掌握以下规律有助于提高练字效率。

1、楷书如何读贴


关于楷书,整个字体要想真正掌握其规律,加强笔画记忆,最好的方法就是把汉字放在田字格去研究,就能分析出每个字的偏旁笔画的位置,有了定位,自然就容易写好字。下面举个例子看一下。

“三”字,别看这个字只有三横,但是也有其规律所在,首先三横等距,而且前2个短横基本长度相同,分析可得前2横正好等于第三横笔画的1/3,且在最中间处!

2、行书如何读贴

行书其实说白了就是楷书演变而来,将一些笔画进行简化处理所得,所有练习行书最好是先把楷书搞定,这样练习行书会更容易。下面举个例子说明:

“想”字,这个字是由上部分的“木”和“目”组成,另外下面卧一个“心”字组成,这个字行书的“木”字一撇一提是由行书的一撇一捺演化而来,另外连接“目”字的竖划,“目”字最下面的一横连接“心”字点撇,“心”字最后两点连笔完成整个字行书。


希望以上读贴规律对你有用,仅是一些技巧,具体不同的字有不同的规律,还需要仔细分析才能掌握。

我是手写咖,关于练字方面问题欢迎私信,记得先关注我哈!



手写咖


读帖是学习书法的一个重要的方法,我们在学习书法的时候经常提到临帖,对于读帖做的比较少,有些朋友甚至忽略了读帖这一方法,而我的老师告诉我,要把临帖和读帖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读帖和临帖的时间要一样。

那么什么是读帖呢?

读帖其实不是简单的把字帖的文字内容读一遍就完了,读懂字帖的文字内容是学习书法必须要做到了,但是读帖远远不限于字帖的文字内容。

读帖其实就是观察、研究字帖的意思,因为我们在临帖的时候,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单个字的用笔或者结构上,往往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通过研究字帖、分析字帖,能够更好的从整体上了解和把握字体的风格特点。

用一个比喻来说就是,临帖相当于低头拉车,而读帖则相当于抬头看路。

读帖都要读些什么

首先,第一点也是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读通字帖本身的内容,先把整个字帖通读一遍,了解一下这本字帖的文字内容到底讲了什么。

优秀的书法作品,它的文字内容和书法风格基本都是相近的,有很大的关联性的,你比如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的《兰亭序》,它的整体风格秀美典雅,《兰亭序》本身也是一篇美文,一开始写的不紧不慢,文字内容写的也很优美: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但是这篇文章的最后结尾部分,王羲之感叹人生,书法也变得动荡起来,章法明显的变的紧密,还出现了多处错误和涂抹,这可能也和王羲之当时激动的心情有关系: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尤其是,我们能够看到“痛哉”这两个字写的非常的大,比正常的内容大了很多,最关键的是第一遍王羲之还写错了,涂抹以后,又改了一遍。

通过这些,我们知道文字内容和字帖的整体的风格的联系是非常的密切的,先把整体的内容通读一遍,能够更好的理解字帖的整体格调。

其次,要读一下这本字帖书写的年代和背景。

了解一下作者所生活的时代,也可以了解一下作者那个时代的整体的书法氛围,一个优秀的书法家,他的作品一定是要融于他所处的时代的,但同时,他的一些部分又会超越这个时代,这就是大师了。

第三,要读一读古代书法家对于这本字帖的评价。

看看在古代大师眼中这本字帖是怎样的,古代大师的解读又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示,这本字帖有哪些优点或者缺点,需要怎样去学习,怎样避免出现学习这个字帖常见的问题,所谓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第四,读一下这本字帖的章法

章法是一幅书法作品给人最直观的印象,第一眼看书法作品,先看到的是章法,是看不到具体的字的,这个就像我们刚接触一个人,首先只能了解他的穿着和长相,我们很难先去看到他的人品一样。

章法首先要看这本字帖的字距和行距,这一点很重要,同样的一幅作品,如果你通过拼接和粘贴,把这幅字的字距和行距改变,那么这幅字的整体的风格就会发生变化,同样,你把颜真卿的楷书,用欧阳询的章法写出来,那么颜体的味道就失去了大半。

所以,首先了解和掌握这本字帖的章法是非常有必要的,掌握和了解了这本字帖的章法,就从整体上基本掌握了这本字帖的基本风格,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第五、读笔法看墨法

读笔法,是读帖的核心内容,这个其实我们在平时临帖的时候是在做的,是不过我们读帖,这把笔法单独拿出来读。

读笔法的方法也很简单,有些书法家也叫这种方法为“目临”,就是用眼睛去临帖,大概的步骤就是把眼睛当成毛笔,顺着字帖上的书写轨迹往下临写,虽然手上没有笔,但是心中却有一支笔在不停的运动。这样,由于只需要看,不需要写,能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笔法本身,更加深入的去理解笔法。

读帖还能够更好的理解墨法,能从整体上看到原帖的作者是如何处理好作品的浓、淡、干、湿的,由于我们现在的书写工具和古人有着很大的差别,临帖的时候很难完全展现古人对于墨的处理,只能通过读帖来理解墨法,并把这种理解运用到平时的理解帖中去。

读帖和临帖有冲突吗,二者的时间怎么安排?

读帖和理解帖二者是不冲突的,读帖是可以随时随地的去进行的,可以随便翻开一页字帖就可以读下去,也不一定要有一定的步骤,是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学习书法的一个好办法。

读帖也不需要像临帖一样,必须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坚持一本字帖,可以相对的宽松一点,在一段时间了你可以随时的读很多的字帖,去欣赏不同书体、不同的书法风格。这样才能更好的开阔自己的视野,认识到不同风格的字体,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

读帖在形式上也比较灵活和自由,有时候也没有必要抱着书,手机、电脑、平板上都可以进行读帖学习,而且用手机读帖还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它可以把字帖放大,能够看到更多的细节,这对于一个书法学习者来说是非常的重要的。

读帖和临帖二者在时间的安排上我之前提到过,也是我的老师告诉我的方法,那就是临帖和读帖的时间要一样,这种方法对于初学者是很有用的。

对于书法老手,我建议读帖的时间要对于临帖,书法老手一般技法问题已经解决了,需要的是寻求突破的方向,是要去出帖,这个时候对于书写者的见识、视野和理解能力是有很高的要求的,多读帖,有助于你寻找方向。

读帖的目的是什么?

读帖的最终目的其实是指导临帖的,我们通过读帖,对于字帖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同时对于字帖笔法细节的理解又能提高我们的书法欣赏水平,提高眼里和对于书法的理解能力。

反过来,这些又能促进我们的创作能力,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去临帖和创作。你的眼睛就是你的思想,要一直引领着自己前进,要在认知上比行动上超前一步,才能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的取得进步。

这也是历代书法家都比较重视读帖的原因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