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起兵时只有十万人,建文帝为什么不调动全国的军队?

陈良昱


史载,明太祖朱元璋共生子26个,长子朱标在被立为太子25年后突然病死。朱元璋哀恸不已,他爱屋及乌,想把朱标第二子(长子朱英早夭)朱允炆立为储君。

在朱元璋众多的子孙中,堪与朱允炆竞争储位的只有他的第四子、朱允炆的叔叔朱棣。

据说朱棣相貌奇伟,性格阴鸷沉雄,有谋略,因而自幼就倍受父亲的钟爱。朱元璋经常对群臣夸赞说,四子朱棣最像自己。朱棣刚满十岁时,就被父亲封为燕王。

洪武十三年(1380年),20岁的朱棣正式进驻北平封国。当时,明朝开基第一功臣徐达奉命镇守北平,朱棣以这位戎马一生的军事家为师,其军事理论与骑射技艺都迅速提高。

徐达不仅是朱棣的老师,还是他的岳父。朱棣在名将徐达的严格教导下,不仅练得一身好武艺,而且在战略部署、战术指挥上的素养也跟着突飞猛进,逐渐显露出其杰出的军事才能。

之后,朱元璋开始为子孙计大肆“削棘” 。随着胡惟庸、蓝玉、郭桓、空印案发生后,当年追随朱元璋东征西讨、开创大明王朝的功臣元勋们几乎全被株连杀光了。之后,大明庙堂为之一空。《明史》的编纂者哀叹道:大明“文武尽矣”!因战功卓著的开国宿将大都被朱元璋诛杀,这样在北部边境防御残元侵扰的任务就只能交给其二子秦王、三子晋王和四子燕王去承担了。这三王实力雄厚,麾下兵多将广,肩负着大明北疆的国防重任,因此被彼时人称之为“塞王”。

朱棣谋勇兼具,在征讨北元的战争中屡建奇功。朱标死后,朱元璋最先有意立朱棣为太子,因朱棣并非马皇后所生,即非嫡出而是庶出。按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封建礼制,朱棣没有被立为太子的资格。据说朱允炆性格和其父朱标很像,仁慈善懦,优柔寡断。朱元璋常常为此担忧,生怕一旦立他为储,不仅驾驭不了那帮桀骜不驯的老臣,还难成重器,恐怕会毁了大明江山。

因众大臣激烈反对立庶出的朱棣为太子,朱元璋拖了许多年后只得做罢,决定正式立朱允炆为皇太孙。朱棣立储落马,内心自然愤愤不平,更滋长了他篡夺皇位的欲望和野心。

洪武三十一年(1398)闰五月,明太祖朱元璋病死。22岁的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成为明朝的第二位皇帝,是为明惠帝。他改第二年(1399)为建文元年,所以又称建文帝。

建文帝朱允炆是个有识无胆,仁厚寡断的年轻帝王。他上位后重用齐泰、黄子澄两个亲信。对于他那几个拥兵自重的藩王叔叔们,朱允炆不是没有警觉,他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经过一番思考,他接受了黄子澄、齐泰的建议,下决心“削藩”,意思是削平诸藩王的独立王国,加强中央皇权。他的老师黄子澄特意举西汉平吴、楚等七国的故例,他听后欢欣鼓舞,增强了削藩的信心。

彼时,身居北平的燕王朱棣,也正日夜觊觎着侄儿的皇位。就这样,朱氏皇族中一场争夺皇位的血战已经如箭在弦、一触即发了。

建文帝和黄子澄等人商量先拿谁开刀呢?齐泰主张先收拾燕王朱棣,而黄子澄则认为燕王兵雄势大,先动他难免有打草惊蛇之忧。而周、齐、襄、代、岷诸王实力较弱,而且这几个藩王以前就有触犯法律的行为,先削这五王名正言顺且相对容易些。而且周王还是燕王一母同胞的亲兄弟,削夺了周王的封国,就等于削去了燕王的羽翼。建文帝采纳了黄子澄之策,他下令将周王朱橚逮捕并押解回京(南京),还削去了他的王爵,贬为庶民。同时,他还下旨削去了齐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楩的王爵,同时还宣布废掉这几个封国。湘王朱柏被废黜后举火自焚而死。

朱棣虽然远离南京,身居燕赵之地,但京中发生的一切大小事情,他却无不知晓。当得知五王被削除封国、藩位的消息后,朱棣在其帐下高参、奇僧姚广孝的撺掇、策动下,决心铤而走险、举兵造反。

建文元年(1399)7月5日,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幌子扯旗造反,为掩人耳目,他说建文帝身边有齐泰、黄子澄等奸臣蒙蔽圣聪,祸乱朝纲,自己起兵是为诛杀这几个坏人。于是,他在北平宣布废除建文年号,自置官署,同时布告天下,誓师讨伐。这场朱明皇室成员为争皇位而发动的同室操戈的战争,史称“靖难之役”。

《明史》载,朱棣起兵后,指挥燕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接连攻克怀来、密云、遵化、蓟州等好几座重镇,将北平东、北方向的好几处战略要地迅速占领,既补充了兵员,又解除了后顾之忧,接着集中兵力全力以赴应对朝廷的讨伐问罪之师。

当时的明廷,因开国元勋宿将大都在“胡蓝”大案中被屠戮殆尽 ,幸存下来的将星已经屈指可数了。朱棣突然举兵造反,消息传来,建文帝环顾左右,发现朝中居然没有能统兵作战的大将。他再三斟酌,只得请侥幸存活、但已年逾古稀的老将耿炳文重新出山,封他为征虏大将军,率30万明朝政府军北征燕军。明军对外号称30万,实际只调集了13万人马出征。

长兴侯耿炳文率明军大举北上,很快就和燕军遭遇、对峙。军事经验丰富、足智多谋的朱棣对耿炳文的用兵特点了如指掌。在1399年中秋之夜,他乘明军忙于过节、防备松懈之机,突然出击,将其先头部队全部歼灭。接着,朱棣挥兵在滹沱河北岸与耿炳文亲率的明军主力决战,大败明军。

见老将耿炳文大败亏输,建文帝只好以李景隆替代耿为大将军。李景隆本来是个花花公子,锦衣玉食惯了,根本不谙军事。朱棣见明军再次大举来攻,心生一计,主动撤除卢沟桥防线,诱敌深入。他把防守北平老巢的重任托付给儿子朱高炽,自己率军直奔永平,逼迫宁王朱权将其麾下的精锐部队交出,于是,骁勇善战的蒙古朵颜三卫骑兵全部归了燕王,由此燕军又增加了数万精兵,战力倍增。

寡谋无勇的李景隆,果然中了朱棣诱敌深入之计。他侦听到朱棣率军去救永平,便于这年10月指挥大军直扑北平。明政府军将北平团团包围,并开始攻城。彼时的明军战斗力早已今非昔比,加上之前朱元璋大肆屠戮功臣,将星凋零,士气低落,因此将士大都不肯用命,战事进展并不顺利。

南军(明政府军)中惟有都督翟能骁勇善战。翟能父子率前锋部队猛打猛冲,很快就攻破了张掖门。就在胜利在望的关键时刻,心胸狭窄的统帅李景隆怕头功被翟能抢去,竟然下令前军暂停进攻,说等明朝北征大军全部到齐后再发起总攻。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李景隆以一己之私,居然将大好战机白白浪费,还给了早已力不能支的燕军以喘息的机会。


待李景隆率明军主力匆匆赶来时,黄花菜都凉了,早已失去了绝佳战机。守城燕军趁明军停止进攻的空隙,修葺城墙,加紧防御,待李景隆指挥南军主力开始大举进攻时,燕军士气复振,浴血拼杀,南军久攻不克,伤亡惨重。就在南军围攻北平最要紧之时,朱棣在永平、大宁等地挫败另一股从辽东杀来的明军,紧接着率得胜之师回援北平,并迅速击溃围城明军。李景隆见势不妙,率先逃跑,连夜逃往德州。明军将士见主帅已不见踪影,战斗意志瞬间瓦解,也都丢盔撂甲,抛弃辎重,一泻千里,落荒而逃。

李景隆惨败北平的消息传到帝都南京后,黄子澄害怕承担荐人失误的责任,竟然隐瞒了真实情况,还向建文帝谎奏明军北平交战取得大捷,因天气严寒难以继续用兵,只得暂退德州,待明年春暖花开时整军再战。

建文帝被黄子澄欺瞒,不辨真伪,大喜过甚,立即下旨封李景隆为太子太傅。李景隆无谋无勇,屡战屡败,却因祸得福,转危为安,还加官进爵,对自己的“贵人”黄子澄自是感激不尽。

建文二年(1402)四月,在建文帝的多次催促下,李景隆不得不在德州召集驻守四方的明军汇聚而来,共纠集了60万大军,之后誓师出发,在白沟河(今今河北雄县以北)一带与朱棣的燕军展开决战。

史载,白沟河之战打得空前惨烈,南、燕两军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昏惨,尸积如山,血流成河 。南军人数虽然占据绝对优势,但主帅无能,号令不严,指挥不当。兵马虽多,但将士皆胆怯畏死,导致战斗力疲软。膏粱子弟李景隆哪里是身经百战、有勇有谋的朱棣之对手?结果南军再次被燕军杀得大败亏输。

这一仗,明军被杀死、溺死、失踪者多达十几万人,遗尸百里,惨不忍睹。双方正在激战时,李景隆又率先丢下部队,逃奔德州。胆怯无能的李景隆落荒而逃,就连皇帝赐给他的将印、斧钺都丢弃了。燕军大获全胜,缴获南军的辎重器械堆积如山。

朱棣率燕军乘胜追击,将德州团团包围。李景隆再次弃城出逃,逃到济南据守。朱棣率军紧追不舍。李景隆见燕军又杀到城下,只得仓猝出城迎战。十几万明军残余还没来得及布好阵,燕军便冲杀过来,军心涣散的南军很快就被冲垮。是役,南军被俘、投降者不计其数。

不久,朱棣率燕军从馆陶渡过黄河,经过几番浴血苦斗,击败了好几股前来阻击的南军后,一路不计城池得失,指挥大军直取扬州。

建文帝见大势不妙,而且手中已经无兵可调,急忙派使臣到燕王大营中议和,答应保留燕王的一切封地、爵禄,以割地休战,但此媾合之举被燕王拒绝。

史载,1402年6月初3,朱棣挥师渡过长江。燕军渡江时声势浩大,舳舻相连,锦旗蔽日,刀枪如林,战鼓如雷。南岸的守军见状被唬得魂飞魄散,全无斗志,一经交战,南军即全线崩溃。建文帝再次派人来求和,朱棣志在必得,根本不予理睬,督率大军直逼南京城下。据守金川门的谷王朱橞和大将军、太子太师李景隆,见燕军遮天蔽日杀来,心知大势已去,便打开城门跪地迎降了,城墙高耸、固若金汤的金陵城遂告陷落。建文帝朱允炆在一场惊天大火中去向不明。建文朝灭亡,历时三年之久的叔侄夺权之战,终于以叔叔朱棣的胜利而落下帷幕。

1402年,经三年浴血苦战,43岁的燕王朱棣终于在文武大臣的拥戴下昂首登上了皇帝宝座,并将第二年(1403)改为永乐元年。朱棣是为明成祖,亦称永乐大帝。

【插图源于网络】

【写作不易 严禁搬运】


铁马冰河wu


大家好,我是老王。

建文帝其实在兵力上一直占优势,朱棣的北军和建文帝的南军在山东地区处于胶着状态。朱棣依靠宁王朱权的朵颜三卫虽然打了几次胜仗,但是奈何南军兵多!朱棣刚打败耿炳文的30万大军,马上李景隆就带着50万人来了。50万打十万,已经占优势了,还想怎么着?

而且,我分析南军失败的原因,不是因为兵力少,而是以下三点。

第一,建文帝对朱棣态度暧昧,竟然下令别伤了朱棣。那这仗怎么打?下面将领只能站着被朱棣打。毕竟朱棣是建文帝叔叔,都是一家人。下面打仗的军士们,谁真要是伤了朱棣,建文帝可能会杀了自己。

第二,李景隆和耿炳文实力不行,根本不是朱棣対手。兵比朱棣多得多,还打不赢,一群废物。朱允炆需要铁铉这样的大将。所以,打不赢朱棣,并不在士兵多 少,而是没有好的将领。

第三,朱棣终于不再犯逻辑错误-----死磕山东,而是绕过铁铉这些大将驻守的山东,直奔兵力空虚的京城!一定要打山东吗?后来,朱棣估计这样问过自己。江山是老朱家的,只要让南京的建文帝下台,剩下的地方官员马上就会臣服于自己。

再加上建文帝也犯了逻辑错误,以为只要山东守住,南京就没事。没想到他叔叔不按照这个逻辑干了,直接绕过山东,直奔他而来。打了他一个措手不及,再加上李景隆这样的“名将”叛变,打开金川门,朱棣才打进南京。


勇战王聊历史


关注文史新闻,星城搞机娃为您解答。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朱棣起兵的时候,是没有10万人的部队的。当时,朱棣已经被建文帝削去了兵劝和职务,只是一名普通的王爷。朱棣所依靠的,唯有王府的八百护卫!起兵后,朱棣夺取了北平的军权,之后又裹挟了宁王,夺取了朵颜三卫的支持,在历时四年的靖难之役中,才慢慢地发展到十万大军的;

其次,建文帝不是没有调动全国其他地方的军队来打北军,在靖难期间,建文帝首先就派出了老将耿炳文率领20万大军打北军;之后由于建文帝的胡乱指挥,逼得耿炳文不得不出战,葬送了10万大军;之后又换成了李景隆这个草包,先后在郑村坝之战、白沟河之战中葬送了50万大军,也正是这个李景隆,在北军即将过江的时候,打开了金川门,逼得建文帝自焚。

最后,只能说建文帝自己识人不明,重用的要么是一些书呆子,比如齐泰、黄子腾和方孝孺;要嘛是一些草包将军,比如李景隆,先后多次白白葬送了几十万大军和物资,最后竟然还投敌了!

以上。


星城搞机娃


“我调了!调了!还不止一次呢!”朱允炆很委屈

“呵呵,智商不行都是白扯!”朱棣很骄傲

“如果我有机会出山呢!”郭英很不爽

“如果让我做好防守呢?”耿秉文很憋屈

“如果我不是软骨头呢!”李景隆很白痴

朱棣靖难之所以成功,靠的固然是自己的实力,但不得不说运气成分实在是过大

如若不是遇到朱允炆这样的经验宝宝,我想朱棣一辈子也不能飞升


惊闻叔叔起兵造,自家“智囊”先闹翻了天,

话说,老朱眼光也不差啊,咋就给自己的宝贝孙子挑了这么几号人物。方孝孺就不说了,除了会读书啥都不会,黄子澄和齐泰倒是忠心耿耿、脑子也灵光,但问题是这俩人不对付,愣是搞起了窝里斗。你说这仗还没规划好咋打呢,先给自己人干大狱里去了

虽然管参谋的人不咋地,但毕竟朱允炆坐拥全国精锐部队,少说上百万,不用打战术,直接硬碰硬,玩自杀式冲击也能给朱棣踏平喽。可问题是,谁来负责这一简单任务呢?经过“智囊”们的商讨,加上老大朱允炆的拍板——就决定是你了,皮卡丘!

很可惜,这并不是动不动十万伏特、电光一闪的战斗小能手皮卡丘,而是静如处子却实力超凡的呆河马——防守名将耿秉文

你说,让一个擅长防守的哥们儿,跑去跟人拿酒瓶子互搂,能赢才怪呢!小朱和自己的小伙伴们眼看呆河马不行了,二话不说又派出了一位选手——可达鸭!

完了完了,这还有的玩么?

“莫要让我背上弑叔的罪名!”——好人朱允炆如是说

朱棣是谁?是我朱允炆的叔叔啊!虽然不是一个妈生的,但是他可是我有血缘关系的叔叔啊!所以,不能伤了他哈!——朱允炆语重心长的告诉自己的将士们

由于通讯不发达,远方的朱棣还不知道这个消息,如果他知道了,会不会激动的要喝两口!朱棣是朱允炆的叔叔不假,可问题是他现在是要造反,也就是说“朱允炆你叔叔准备来把你暴揍一顿,然后把你家所有的东西都据为己有,甚至说会杀掉你!而你却...”

就这样,在一场相当关键的战役中,原本很有机会大败朱棣叛军的南军,由于忌惮在前面冲杀的朱棣,不敢放箭、不敢冲锋,以至于最后大败而归。将士们都不傻,皇帝都发话了,不能伤害他叔叔,刀剑不长眼,一不小心给朱棣弄伤了,搞不好就得满门抄斩啊!如此一来,大家宁远冒着兵败身死的危险,也不敢往朱棣身上使劲儿

幸运的朱棣,就这样一次次的以少胜多,并最终借助朱允炆的白痴脑瓜儿,绕过重兵防守的山东,直捣南京夺取帝位

名将不用,良将不使;该有耐心偏偏急躁、该果断时又犹豫不决

诚然,明朝开国名将基本让老朱屠杀的差不多了,无论是以六公爵为首的第一代名将,还是后来北伐中成长起来的蓝玉等第二代名将,基本都逃不过老朱的屠刀。但这并不代表世上已无良将,当时武定侯郭英仍在世,为何不用?徐达之子也颇有能力,为何也不用?好吧,爷爷留下来的耿秉文是用上了,可惜用废了!

在数次派兵围剿朱棣的过程中,朱允炆表现的非常急躁,在耿秉文处于优势时瞎指挥,导致耿秉文大败;随后又派出除了“顾盼伟然”一无是处的帅哥兼草包李景隆,作为名将李建忠的儿子,李景隆真是丢了老爹的脸。几十万大军、无数物资损失殆尽不说,还当了叛徒(为朱棣打开南京城门)

虽然朱棣已成气候,但凭借南京坚城固守,号召天下兵马勤王,朱允炆仍然是有翻盘希望的,可他却偏偏信任李景隆,而且是多次信任,如此识人能力,不败就怪了

就这样,以一隅之兵(八百府兵)起义的朱棣,成功干掉高富帅侄子,成为大明帝国新的皇帝

所以,你说朱允炆没调动全国大军打朱棣吗?他打了!

朱允炆先后投入战场的兵力,不下一百万,可问题是他打对了吗?就像多年之后的朱祁镇一样,手握几十万明朝精锐,随从文臣武将无数,却轻而易举的被也先如砍瓜切菜一般收拾掉了

根据朱允炆的悲惨经历,我们也得出一个结论——脑子是个好东西啊!


如果喜欢我的内容,不妨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吧!我是置身黑白的精彩,因为只有置身事外,才能看到黑白之间的精彩!


置身黑白的精彩


仔细了解一下历史,中国历史中藩王造反的事情并不少,可是朱棣却是他们中最成功也是唯一成功的一个。战争结束后朱棣拿走了侄子的皇位,而朱允炆也下落不明,为什么说朱棣的造反是最完美也是最成功的呢?

别的咱们都不说,朱棣起兵的时候有十万的兵力,可以说朱允炆占着绝对的人数优势,那么朱允炆为什么不调动全国的军队来灭了朱棣呢?首先第一个原因,朱允炆压根不想杀了朱棣,朱允炆自幼长在皇宫,深受朱元璋的喜爱,压根没有经历过厮杀,一直在读书,他是绝对不想杀自己的叔叔的,因此他还下令不准伤了朱棣,这叫手下的士兵们怎么打?

朱允炆的士兵一直是占着优势的,所以他才敢下这样的命令,正是这个命令让他丧失了优势,手底下的士兵压根不敢真的打,要是真的伤到了朱棣,那皇帝绝对会要了自己的命,等到朱允炆发现不对劲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朱棣的本来就势力很大,在战争的这段时间之中,朱棣的势力至少扩大了一倍,而且朱允炆的大将压根就是个废材,兵比朱棣多,却打不过朱棣。

如果朱允炆手底下有几个能打的将军,他也没有下那道不杀令,朱棣的胜算是非常低的。但是话说回来,看看朱允炆其他几个叔叔,他们可是被朱允炆整的很惨,对朱棣却下了一个不杀令,这就非常有意思了。很多人认为朱允炆软弱无能,可是去看看他干的其他事,你绝对不会认为朱允炆软弱。

或许是他太自大了吧,没有想到朱棣真的成了气候,更没想到自己城里有着十三万的士兵,李景隆却打开了城门。也有历史学家认为朱允炆是不想在史书上落个不好的评价,才不想杀朱棣的。不知道各位认为朱允炆为什么不想杀朱棣呢?如果他想杀朱棣,一开始直接调动各地军队,朱棣可以说毫无胜算。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历史杂货铺




朱元璋千算万算没有算到自己的家业可能会出现儿子打孙子的局面,刚过了一代就这样,老朱会气的爬起来。



朱允炆想削藩,把事情想的太简单了,他的四叔是不好惹的。



1399年8月6日燕王朱棣起兵北平,以“清君侧”为名,发动“靖难之役”。当时正是朱允炆削藩的时候,其他很多藩王都比较老实,实际上是兵力不足,野心不大又没胆子,一个一个被搞定,准备动朱棣的时候,朱棣不是温顺待宰的小羊,加之本来就对他爸把皇位给自己的侄子不满,心一横起兵了,更重要的是他手上是有自己的部队的,虽然只有四万多接近五万人,但是赢了就不止四五万人了,整个江山都是他的,朱棣当时驻守北京,他的任务就是抵御被赶出中华大地的北元,任务很重,所以,他的部队数量比其他藩王多,质量也很好,是会作战的。同时,他不断征招北方各地百姓入伍,在与李景隆五十万大军对弈之时,朱棣已有近二十万人。

在清君侧过程之中,朱棣又把宁王的朵颜三卫骗到了手。朵颜三卫什么概念,就是现在的二炮差不多,牛逼的很。又通过其他手段收买的部将,实力大增!此时,朱棣部队已超过十万人。李景隆战败后,朱棣收拾俘虏,继续征招,在与盛庸,铁铉的聊城大战中,朱棣大败,张玉战死,损失近八万人,后朱棣短暂修养,内线报京师(南京)空虚,遂改道直取南京,出发时带二十余万人,到京师时,余十五余万。此时李景隆开门献城,朱允炆放火烧宫,不知是死是活,靖难结束,朱棣登基。



朱允炆虽然贵为皇帝当时,但是他本来就不大和当兵的在一起玩,喜欢和文人在一起玩,人虽多,自己能调的动的不多,又经真定之战,郑灞之战,白河沟之战后,葬送了五十余万,另守疆部队不可能全部抽走,等最后京师被围,需要勤王的时候,以来不及了。


挎刀民


朱元璋建国后立长子朱标为太子,朱标早逝,朱元璋为了维护自己所定的皇长子继承制度,便改封长孙朱允炆为皇太孙,此安排引起朱元璋的四儿子、燕王朱棣强烈不满。公元1398年朱元璋驾崩,21岁的皇长孙朱允炆继位,史称建文帝。


1399年8月6日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发动“靖难之役”。至1402年在南京称帝,仅近4年时间,那为什么建文帝举全国之力没能战胜朱棣这个藩王呢?

一、朱元璋唯恐朱允炆年轻压不住重臣,将名将杀害多多,朱棣起兵后,朝中无良将可用。且明建文帝亲近文官,默认文官打压武官,致使很多武将对皇帝不满,遇事闪离。

二、建文帝指示“勿使朕背杀叔之名”,让下面将军畏首畏尾,朱棣听闻此事后,偏偏每仗都要身先士卒,那燕军全体更是战斗激情爆棚。

三、朱棣当时驻守北京,主要任务就是抵御北元,任务繁重,所以他的部队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要远胜于其他藩王。

四、朱棣起兵前,胁迫朱权出兵相助,并许以攻下南京后,与他分天下而治,将宁王的朵颜三卫骗到了手,又通过其他手段收买的部将,实力大增!

五、建文帝重用草包李景隆,李所率50多万明军经过真定之战、郑村坝之战、白沟河之战,除了战死溃散的,其余被燕王收入帐下。

六、建文帝命铁铉等名将死守山东,南京空虚,1401年底朱棣得知首都空虚即改变方针,千里南下直奔南京。

朱棣也成为中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唯一选择成功的王爷!


美丽青春您真痘


朱棣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造反成功的王爷。

朱允炆全国的军队为什么打不过朱棣的10万军队?

第一,朱元璋在位时为了给朱允炆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将那些有能力的大将都杀了许多,就怕这些大将以后造反。

但是,就是因为杀了这些能领兵打仗的功臣导致朱允炆时期已经没有多少可以用的优秀的将领了,另外一些将领看到这种情况也不敢为老朱家太卖命,生怕哪天也成了老朱家的刀下冤魂。

第二,朱允炆认为燕王朱棣的区区几万军队不成气候,早期没有认真对待,导致朱棣军队越打越大。

朱棣第一批打败了宋忠的三万兵,而后建文帝急于求成,战略失误,用人不当,导致而后的五十万大军都不敌朱棣。再加上朱棣一路上的节节胜利,极大的鼓舞了军心,军队规模也越来越大。

第三,朱棣是抱着必死之心,不成功便成仁的背水一战。

朱棣知道他的这次造反要是失败了绝对不会有好下场,所以他既然决定了,就一定要下定决定对抗朱允炆,因此以“清君侧”为名发动这场战争。

这场战争之后,朱允炆不知所踪,他的下落成了历史谜团。

朱棣便迁都北京,建造了紫禁城。


我是扒哥历史,一名历史爱好者!


扒哥历史


感谢题主。

其实当年朱允炆一开始就是像你这样想的。朱棣起兵才区区五万人,而朱允炆拥有全国各地几十万军队。他可以调动全国的军队消灭朱棣,光踩也应该能踩死吧。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正所谓韩信带兵,多多益善。并不是每个人都是韩信,所以光有小兵不行,还得有一个能 统领指挥的良将。

将不在多而在广,但是来看看当时朱允炆的领兵将军们。朱元璋把蓝玉,傅友德,冯胜等一众年轻能打仗的武将杀了个精光。不能说当时能打仗的只剩李景隆了,但是当时经黄子澄的极力推荐,再加上李景隆是李文忠的儿子,名将之后。想想再怎么也不会差到哪去。看到这里,就能看出来:朱允炆和朱棣在军事作战上差的太远了。就这样,李景隆带着60万大军出发了,12个人打一个人。最后的结果是什么?李景隆全军覆没。由此变能看出来,千军易得,一将难得。

建文帝就是因为有这样的思想,有全国几十万军队。才会对朱棣掉以轻心,致使朱棣一步步变得难以收拾。等到他真正悔悟过来的时候,大局已定。如果那时候再调兵过去的时候,估计军队还没赶到,京城已经沦陷了。但是说实话,建文帝本来是有一线生机的。

当时朱棣从建文帝的太监那得知南京城防空虚。于是率军南下。六月初三,燕军自瓜洲渡江,十三日进抵金川门,守卫金川门的李景隆和谷王朱开门迎降。看到了吗?是李景隆和谷王朱开。朱开是朱棣的亲弟弟,再加上李景隆这个草包。你说建文帝能成功吗?拿着俩王,四个二的好牌都被他打输了。

当时军队是能调动勤王的。可是朱棣明显不像朱允炆似的犹豫不决,给敌人机会。快速占领南京,夺得帝位。你不是当帝王的料,你就是当不了。赶鸭子上架,岂不可笑?


小庆听歌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先了解明朝建文帝时期军队的编制和分布

建文帝时期,明朝军队编制基本与朱元璋时期一样,全国军队分为

京军和处所军两大部分。京军集全国卫军精锐于京师,不仅起着拱卫京师的作用,还担负着“遇兵事以京军为主力,地方卫军为辅助”的角色,在洪武时期,京军有48卫(一卫有5600人);处所军分为卫军、边兵和民兵,卫军主要驻扎于内地军事重镇和海防要地,边兵一般是指防御蒙古军队的戍守军队,一般驻扎于长城边沿,史称“九边”,民兵一般指军籍以外的武装力量,如内地的民壮、民俑,少数民族的土兵、狼兵等。所以,处所军是明朝军队中数量最多的一部分,但分布在全国,且有确定的戍守任务,不宜随便出动。

如此一来,就很好回答建文帝为什么不调动全国的军队了:

一是没必要。从明朝军队的编制和分布可以看出,数量上,京军48卫近27万人,还不包括皇帝的亲军(如锦衣卫、虎贲军、府军卫等),而且此时京军的战斗力相比于朱棣的边军,只强不弱,因此京军完全可以担负此次的平叛任务。

二是处所军有明确的戍守任务,不宜随意调动。前面已经说过,处所军比较有战斗力的基本驻扎在军事重镇和海防要地,他们的任务决定了不宜调动,而可以调动的只有内地的卫所和民兵。事实上,李景隆北上平叛除京军作为主力外,还调动了沿途的卫所兵和民兵,军力才达到了50万。

三是一些统兵大将不愿意掺和皇家内部的纷争。明洪武时期,朱元璋诛杀了很多大将,他们或多或少都有参与皇室纷争,所以,对于此时朱棣“清君侧”,很多地方统兵大将是能躲则躲,若强行调派,很可能会逼迫一些将领转而投效朱棣,划不来。

四是此时的文武矛盾在加剧。明建文时期,由于朱允文亲近文官,导致朝堂文武平衡第一次被打破,皇帝默认文官打压武官,致使很多武将对皇帝不满,这样的后果就是有兵事武将不配合,想全国调军基本是一句空话。

谢谢观看,更多精彩请关注我的头条号:三多学历史,聊一聊历史上的那些人和那些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