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艾抄小路偷襲成都,劉禪如果死守,然後姜維從後夾擊,蜀國能得救嗎?

彪218431606


鄧艾偷渡陰平,直接導致原本蜀、魏雙方對峙的局面變得異常複雜。那麼鄧艾真的有把握能夠迫降成都嗎?

未必如果在鄧艾圍困成都時姜維從後面夾擊,那麼鄧艾必敗。為什麼這樣講呢?我為大家分析一下!

先看當時的戰爭態勢,鍾會率領十萬大軍入漢中後,繞過漢城、樂城直撲劍門關,此時被千里急行軍奔赴過來的姜維所阻擋,雙方對峙於劍門關。劍門關雖然是險關,但是山勢連綿幾百公里,想要守住還是需要很多兵力的。

當時雙方的兵力佈置是這樣的,鍾會原本率領十萬大軍,其中圍困漢城、樂城留下了一萬大軍,只剩下了九萬人。後鍾會以畏敵不前的罪名奪了諸葛緒的兵權,獲得三萬魏軍,於是鍾會增兵至十二萬人。

姜維率領蜀兵主力滯留沓中時兵力為五萬左右,後劉禪派張翼、廖化支援姜維,帶過去兵力約為一萬人,後雙方合軍據守劍門關,總兵力達到六萬人左右。因此,總體來說,姜維以1:2的兵力劣勢,憑藉劍門天險守住了通往蜀中的唯一門戶。

這時,鄧艾提出一個新的破蜀方案,這個方案與後來發生的情況不完全一致,大概意思是這樣的。看下圖,經漢中入蜀有下面幾個地方可守,

劍門關、江油(涪附近)、涪縣、綿竹。劍門關是最重要的,這個眾人皆知。其次就是距離劍門關以西約一百里的涪(不是涪縣),即靠近江油這個地方。換句話說,雖然陰平很難通過,但是其實蜀兵還是有防備的,在江油這個地方就駐留有蜀兵,鄧艾的計劃就是打江油的主意。

艾上言:“今賊摧折,宜遂乘之,從陰平由邪徑經漢德陽亭趣涪,出劍閣西百里,去成都三百餘裡,奇兵衝其腹心。劍閣之守必還赴涪,則會方軌而進;劍閣之軍不還,則應涪之兵寡矣。軍志有之曰:'攻其無備,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虛,破之必矣。”

鄧艾計劃的核心就是奪取江油,因為江油立劍閣很近,既可以防守陰平山,也可以支援劍閣。但是因為陰平山很險,所以駐兵很少,這是個極易突破的點。一旦江油突破,那麼姜維必然來援,這樣劍閣天險就有機可乘了。

鄧艾的計劃到這裡其實已經結束了,但是後期的發展出乎他的意料,也出乎所有人意料。鄧艾率軍經過艱難行軍抵達江油,江油守將馬邈不戰而降,沒有一絲抵抗。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鄧艾通過馬邈瞭解到蜀漢的兵力佈置狀況和實情,這才是最要命的。

於是鄧艾沒有按照原計劃向東行進,從背後偷襲防守劍門關的蜀軍,配合鍾會的十萬大軍奪關,而是直接南下,搶奪涪縣。為什麼呢?兩個原因,一個是鄧艾想獨吞軍功,因為此時鄧艾知道蜀國守衛成都的士兵不多了,自己帶領的士兵很有希望獨自完成滅蜀的重任。其二、而且此時蜀軍也在諸葛瞻的率領下搶佔涪縣,過了涪縣就是平原地帶,蜀軍將無險可守。

因此,鄧艾率兵快速進軍,直接擊潰了諸葛瞻的前部探哨。

也是鄧艾運氣好,諸葛瞻在快要抵達涪縣時率兵返回,駐紮在綿竹城外,列陣等待。鄧艾沒有客氣,第一次衝擊蜀軍失敗,第二次自己親自擂鼓鼓舞戰士,終於擊潰蜀軍,順便斬了諸葛瞻,自此成都近在眼前。

那麼就如同題目問的那樣,此時如果姜維率一部分蜀軍返回,而劉禪堅守成都,蜀國能得救嗎?答案是能

。為什麼呢?

此時成都內守軍不到一萬人,而姜維能抽調回來的士兵也不會超過兩萬人,如此少的兵力如何抵擋鄧艾虎視眈眈的大軍呢?況且劍門關離成都約有四百餘里,時間也成問題。

其實此時的成都不是在單獨作戰,只要劉禪能夠團結成都眾官員和士兵,堅守城池,那麼就有希望。在成都的南方,霍戈已經準備好了鎮守南中四郡的士兵前來增援。在江州,也有羅憲率兵走在增援的路上。

此時成都之外的重鎮雒城還沒有失守(當年龐統就是死於攻擊雒城,可見雒城之堅固),東吳的丁封、孫異也在救援的路上。因此只要爭取時間,一旦鄧艾的軍隊在成都城外受挫,而姜維和霍戈等軍的援軍到達,到時鄧艾就會變成甕中之鱉。

很可惜的是,得到諸葛瞻兵敗的消息後,蜀國一片大亂,軍民都喪失了抵抗的信心。而在朝中,主降派佔了上風,於是在譙周的極力說服下,蜀國上下達成了一致意見,那就是投降。

劉禪投降時,姜維尚領著幾萬蜀軍在艱難奮戰,而霍戈也匆匆忙忙的走在支援路上,東吳的援軍也正馬不停蹄的趕路,然而一切都沒有劉禪的速度快,劉禪不但自己投降了,也親自寫下詔書讓四周邊疆將士就地投降,不得抵抗,至此,蜀漢最後一絲希望徹底滅絕。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鄧艾抄小路偷襲成都,此時劉禪不是一個人在戰鬥,還有姜維在劍門關堅守,姜維一定會派一部分士兵回援。而霍戈也帶著南中四郡的援軍前來增員,吳國丁封、孫異也正馬不停蹄的趕往川蜀。因此,如果此時劉禪堅守,鄧艾必敗。可惜,劉禪和譙周等大臣沒有軍人的骨氣和勇氣,將劉備親手創建的蜀國拱手送人,可悲可嘆!


每日趣評


平心而論,難度很大

鄧艾偷渡陰平,翻越700裡山路,攻克江油,又在綿竹關擊敗諸葛瞻,殺至成都城下時,所剩官兵只剩2000多人,因此,長期以來很多人認為劉禪向2000多魏軍投降,是無比懦弱的行為,但實際上情況並不是這樣。


當時鄧艾殺至成都城下時,2000多人只是先頭部隊,鄧艾偷渡陰平,目的就是要打通一條可以直接通往成都的道路,因此其率所部3萬兵馬出發時後,沿途不斷地留下兵馬開鑿道路,架設橋樑,為後續大部隊可能的進軍做準備, 因此鄧艾到達成都城下時,他自己的主力部隊實際上仍在陰平山路里修築道路,主力尚未折損,而陰平道路打通,正在劍閣與姜維對峙的鐘會的17萬兵馬,隨時也可以繞道,從陰平山路殺至成都城下,在這種情況下姜維所堅守的劍閣, 只會成為一道毫無意義的馬其諾防線。

簡單的來說就是,由於蜀國長期的戰爭消耗,蜀國的軍隊只剩下三部分,姜維的軍隊,防守東面東吳和南中的邊防部隊,還有留守成都的軍隊,由於邊防部隊要防備東吳和南中的蠻族,根本難以調動,成都的軍隊在綿竹關一戰中損耗殆盡,蜀國真正能動用的機動部隊只剩下姜維的5萬兵馬,但這5萬人卻被鍾會的17萬大軍拖在劍閣,難以移動。


當鄧艾抵達成都城下時,劉禪如果選擇堅守,並且讓姜維南下回援,鄧艾絲毫不擔心他會被夾擊,一方面前方的成都已沒有精銳力量,都在綿竹關一戰中損失殆盡,另一方面,就算姜維南下救援,鄧艾留守在陰平山路的主力部隊也可以隨時順著山路殺至成都城下,姜維仍然難以形成優勢,重要的是姜維一旦南下,劍閣將無法抵抗鍾會的17萬大軍的進攻,一旦劍閣失守,17萬魏軍南下,姜維的5萬兵馬,將會遭到魏軍20萬軍隊的前後圍攻,其結果可想而知。就算劍閣能夠守住,在陰平山路打通的情況下,鍾會隨時也可以繞山路而來,姜維仍然無法形成優勢。

其實最現實的問題是經過幾十年的戰爭消耗,蜀國早已支撐不起一場大戰,在蜀國後期,蜀國再調集全國所有青壯年的情況下,也只能湊出10萬兵馬,而魏國最後討伐蜀國時,僅動用的正規軍就高達20萬,而且還沒有傷到魏國的國體,在這樣的環境下蜀國與魏國的爭鬥早已呈現的實力不對等的局面,滅亡,實際上只是時間上的問題。


遼寧資深球迷


題主問鄧艾抄小路偷襲成都,劉禪死守,然後姜維從後夾擊,蜀漢能否得救,這個又要看是演義還是歷史了。

如果是三國演義,那麼蜀漢是有可能得救的。畢竟演義中,成都還有一萬守軍,而且姜維用兵水平本來就略勝鄧艾。劉禪如果不投降,堅守成都,是可能擊潰鄧艾的。

但在歷史上,等鄧艾殺奔成都時,基本已經沒救了。

這裡需要簡單介紹下當時雙方的戰略格局和兵力分佈。263年曹魏大舉南征前,蜀漢的全國的兵力是十萬人左右。這十萬人包括了沓中的姜維軍團、漢中駐軍、成都駐軍、南中駐軍和東部永安駐軍,以及各地駐軍等。而魏軍出動了18萬大軍,包括鍾會主力10餘萬,鄧艾和諸葛緒各3萬多。

在前期戰鬥中,姜維遭到鄧艾和諸葛緒兩軍夾擊,雖然通過神走位擺脫羈絆,但同時鍾會也乘機奪取了蜀漢的門戶漢中,姜維只能退守劍閣。

此後,鍾會吞併了諸葛緒的兵力,而鄧艾則率領本部從陰平小路抄襲蜀漢腹地。注意,有人認為鄧艾只帶了2000人偷越陰平,實際上2000人是演義中的“先頭部隊”。按歷史上,鄧艾進入蜀漢腹地的兵力是2萬人左右。江油守將馬邈投降,鄧艾獲得了一個立足點。

這時候蜀漢最後的希望是諸葛瞻率領的成都軍團,兵力和鄧艾相當。但諸葛瞻拒絕了“緊急出動佔據要隘”的建議,最後與鄧艾決戰於綿竹,大敗覆滅。鄧艾隨即兵臨成都。

蜀漢戰前全國兵力只有十萬,漢中損失和被困的至少有兩萬人左右,諸葛瞻在綿竹又損失了至少兩萬人左右。姜維的主力部隊大約是四五萬人。這麼算,蜀漢其餘各地的總兵力也就只有不到兩萬人。其中還包括南中守軍、東部守軍等。成都的守軍可能只有幾千這個量級,而且都是被挑剩下的渣渣了。面對鄧艾的兩萬精兵,要守住比較難。

更難的在於,就算劉禪能守住成都,但姜維的四五萬主力卻被鍾會的十餘萬大軍堵在劍閣。如果姜維回援,劍閣兵力一分散,可能就被鍾會突破。如果帶回來的兵力少,打不贏鄧艾。實際上鄧艾只需要佔領蜀漢幾個城池,掠奪蜀漢腹地糧草,和姜維打成相持戰,那麼蜀漢自己就得慢慢崩潰。

所以,兩面夾擊之說,在諸葛瞻覆滅前還存在可能,諸葛瞻覆滅後是沒什麼指望了。


巴山夜雨涮鍋




公元263年,鄧艾採用奇襲戰術偷渡陰平,使得蜀國上下驚慌失措,蜀主劉禪開城投降,大將軍姜維在劍閣也被迫投降。

鄧艾不惜鋌而走險抵達成都時,一路上艱難險阻損兵折將,僅有數千人馬,而成都有守軍八萬,劍閣的姜維有五萬精銳之師,成都城防堅實易守難攻,拼死一戰必能守住,而後主卻降了,讓人甚為不解,劉禪也因此在史書中褒貶不一爭議紛紛。



我們不妨站在蜀國、天下大勢的角度來分析一下。

倘若蜀國放手一搏調舉國精銳守衛蜀中,擊敗鄧艾應該不成問題,不過伐蜀大軍豈止鄧艾。十八萬魏軍是分三路南下,一路鄧艾所率的三萬多人出狄道向甘松、沓中直接正面進攻姜維,後突襲成都,實行中心開花戰略;一路諸葛緒率三萬多人馬,自祁山向武街、陰平之橋頭切斷姜維後路;一路由鍾會率主力十餘萬人,再分三路分別從斜谷、駱谷、子午谷進軍漢中,無論哪一路得手對蜀漢都是致命的打擊。此時的劍閣姜維可以說是被前後夾擊,而且沒有援兵,若姜維領軍退回鍾會必然進軍劍閣,姜維只會更被動。



我認為劉禪想必是看到這一點了,蜀漢大勢已去,政權雖有大將苦力支撐,已是窮途末路。魏國的經濟、軍事國力也絕對領先於蜀漢,蜀國加之連年兵事,國力衰敗,負隅頑抗是不明智的選擇,劉禪也年過半百統一無望只想安享晚年,而且朝中文武大多主降,從天下大勢來看蜀國滅亡乃必然,只是時間早晚罷了。


納蘭談史


鄧艾偷渡陰平,劉禪如果死守,姜維回防,我覺得蜀國當時還有一線生機,但後來也會滅亡。

從當時的局勢來分析,鄧艾大軍越過崇山峻嶺,到達綿竹。前來迎戰的是諸葛亮之子,諸葛瞻。諸葛瞻這個人,平日裡深得劉禪喜愛,是劉禪的女婿,也是個忠臣。由於諸葛亮的關係,蜀地的百姓看到諸葛瞻便會想起諸葛亮,因此也深受百姓愛戴。這樣一個人,蜀國自然是對他寄予了厚望的。可惜,他沒本事。正如諸葛亮之前的預測“諸葛瞻小時候聰明,大了就不能有大才了”。諸葛瞻沒有辜負諸葛亮的一番預言,竟然放棄了綿竹城池,直接和鄧艾進行了一場正面交鋒,結果果不其然,全軍覆沒,諸葛瞻戰死。要知道,諸葛瞻這波人馬只是一支尋常的軍隊,可能比一般軍隊還弱一些,反觀鄧艾,精銳之師,士氣正盛,野戰只有兵敗一條路可以走。諸葛瞻要是堅守不戰,幫姜維贏得時間,鄧艾的生死就全看鐘會的了。

等到鄧艾過了綿竹,成都的兵力已十分有限,但是能不能守呢?我覺得完全沒有問題。魏軍幾萬人馬,蜀軍幾千,但是有成都這座堅城,還有可支三年的糧草,單單防守是完全足夠的。當年劉備攻打成都,兵力比鄧艾多,黃權也有把握守上一陣的,所以劉禪守一段時間沒問題。

再來看姜維,和鍾會十幾萬大軍對峙劍閣。要是姜維兵馬不動,鍾會大軍肯定過不來。劍閣之地,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自古以來就不是一句空話。而姜維一旦救援成都,鄧艾就是腹背受敵了,除了回頭離開成都去面對姜維大軍,沒有其他別的選擇,此時的局面顯然是鄧艾佔了下風。而鍾會此時如果能夠及時破了劍閣,進軍成都,則蜀國仍然是一葉扁舟,沒有勝算。

至於之前我說的一線生機,就是鄧艾和鍾會向來不和,都想立這一大功,鍾會很有可能坐看鄧艾和姜維惡戰一場,到時候一切就不好說了。姜維贏了便可以收縮兵力,堅壁清野,拖住鍾會一段時間,等待吳國的救援和動向,這樣蜀國就能避免這次危機。

但從兩國的國力和發展上看,魏國越來越強盛,蜀國越來越貧弱,魏國人才輩出,蜀國則是人才凋零,曠日持久,蜀國最終仍然難逃滅亡的命運。而遇上劉禪這個君主,則是加速了蜀國的滅亡了。


蜉蝣塵埃笑談天下


鄧艾率少數人馬奇襲陰平道,這不是簡單的軍事冒險,而是事先經過周密盤算的,《三國志》記載,鄧艾事先向司馬昭報告了自己的設想:

今賊摧折,宜遂乘之,從陰平由邪徑經漢德陽亭趣涪,出劍閣西百里,去成都三百餘里,奇兵衝其腹心。劍閣之守必還赴涪,則會方軌而進;劍閣之軍不還,則應涪之兵寡矣。軍志有之曰:“攻其無備,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虛,破之必矣。

也就是說,姜維回救與不回救,這兩種可能鄧艾都已經想到了,如果姜維回救,鍾會在劍閣就可能得手,到時結果是一樣的。

當然,如果諸葛亮還在,以他的智慧以及對蜀軍絕對的控制力,也有破解此兩難境遇的可能,比如死守涪城、成都,從劍閣分一部分人馬回救,另一部人馬利用劍閣天險死守,只要上下一心快速解決鄧艾所部,仍能化危為安。

但是,

現在的姜維不是昔日的諸葛武侯,他的威望和控制能力均不夠,而他去守劍閣,也是剛剛從沓中趕來的,加上信息傳遞需要相當長時間,即使有一線戰機也會被錯過。

而最根本的問題還在於,成都的蜀漢大臣中大部分人都主張投降,這並不奇怪,劉備、諸葛亮、關羽、張飛這些人陸續死去,蜀中的政治格局發生了改變,當權的雖然先後有蔣琬等“外來戶”,但益州本土派的力量無疑越來越大。

在三國,幾乎所有的本土派都排斥戰爭,袁紹手下的沮授、田豐,曹操手下的陳宮,劉表手下的蒯越、蔡瑁,他們想得最多的只是自身利益,他們都是“地頭蛇”,誰來稱王對他們來說都一樣,官照當、錢照拿,你不斷髮動對外戰爭給他們增加負擔,他們已經夠煩的了,要讓他們危難關頭作拼死抵抗,那是不可能的。

以譙周等人為代表的益州本土派厭惡戰爭、希望投降,鄧艾突然“神兵天降”,對他們來說其實是天大的福音,可以說這一天他們盼望很久了,他們一定會跑到劉禪面前嚇唬他,劉禪即便想打下去,手裡也沒有什麼人了。

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姜維第一時間獲知信息回兵來救,即使劍閣短時間內不被敵人攻破,蜀漢也是沒有希望的。


南門太守


即使劉禪死守成都,也不過是垂死掙扎,最多蜀漢能多活個一兩年(這還是樂觀的估計)。魏滅蜀之戰,要從蜀漢內部矛盾說起,劉禪重用宦官黃浩,而作為蜀漢的軍事統帥的姜維又與黃浩交惡,姜維九伐中原,勞民傷財,卻並無成效,劉禪對姜維也是有意見的。於是姜維便上書請求率蜀漢主力部隊五萬餘人到漢中西部的沓中屯田以避禍。而魏國抓住了這一時機,派鄧艾率部拖住遠在沓中的姜維,並使諸葛緒截斷姜維歸路,而鍾會則率主力十萬人,長驅進攻防務空虛的漢中。等姜維主力擺脫鄧艾和諸葛緒到達陰平時,漢中已盡失,姜維不得已只能退守劍閣關,以遏止魏軍進入平坦的盆地,鍾會的攻勢這時候才暫時受阻。


劍閣天險,姜維又是善於統兵的將才,鍾會久攻不下。鄧艾便率本部三萬人的兵力從陰平小路偷渡,以奇兵自江由至綿竹。(陰平道險要,途中鄧艾軍力肯定有所消耗,《三國志》裴松之引注中有“以萬人入江由”的記載,其兵力到達江由應該就一萬餘人)

而若說真正決定蜀國敗亡之處,便在這綿竹之役。諸葛瞻沒有倚城堅守,而是自信地列陣以待鄧艾。交戰之處,由於鄧艾的疲憊之師,諸葛瞻是打敗了鄧艾的先頭部隊的,但鄧艾深知孤軍深入,成敗在此一舉,以死命驅使兵將死戰。中國古代有句話叫“窮寇莫追”,而鄧艾部隊此時就是一群窮寇,他們就如當年破釜沉舟的楚霸王的軍隊一樣,深入敵後,沒有一點退路。最後諸葛瞻敗了,敗在小看了這群窮寇。


鄧艾敗諸葛瞻,破綿竹,進攻成都的消息使蜀國上下陷入極大的恐慌中。身在劍閣的姜維擔心成都有失,便直接放棄了劍閣,率全軍全力馳援成都,而鍾會毫不費力地便進入劍閣,進軍涪城,並派胡烈、龐會等率軍追趕姜維。而在成都的劉禪見大勢已去,直接向鄧艾投降了,這時姜維部隊已到達廣漢。

我們樂觀地假設,劉禪死守住了成都,姜維的援兵到達成都,但要想迅速解決鄧艾是不可能的,因為魏軍追兵已然尾隨而至。而鍾會這時候完全可以穩紮穩打,沿途接收城邑。因為此時成都幾乎集中了蜀國三分之二的兵力(五六萬人),其餘郡縣基本屬於軍事真空區,可以說兵不血刃就能拿下,而蜀國方面若從成都分兵去救各地,成都則會防禦空虛,若盤踞成都不出,則周邊各地會被逐步蠶食。如此一來,即使保住成都又有何意義,只要劍閣關丟了,魏國大軍進入盆地平坦地域,便可長驅直入,蜀國已逃不過亡國的命運了。

蜀國本就是三國中最弱小的一個,全國的常備軍也就十萬上下,能偏安一隅數十年,完全倚仗的是蜀地天險,只要魏軍越過險要關隘,蜀人無險可守,以魏國強橫的兵力,已然可以宣告其滅亡了。


笑談文史



救是能救,不過救了也只剩半條命,因為最能戰的諸葛瞻父子都已經戰死了,如果死守,鄧艾沒有援兵,而且東吳已出援兵,姜維再派一支得力援兵,內外夾攻之下,打敗鄧艾是沒問題的。



不過經過這麼折騰一下,蜀漢肯定會元氣大傷,劍閣雖然是天險,但是鍾會兵多將廣,後續援軍也多,突破劍門也是時間問題。
姜維本事再大也是獨木難支,最主要的還是劉禪不是像信任諸葛亮那樣信任姜維,一個黃皓就攪的成都的官場烏煙瘴氣,連姜維都是為了怕被黃皓加害才躲到沓中屯兵的,可想而知,就算救得一時也撐不了多久。


國光軍的奮鬥


成都即使能守住,也救不了蜀國。因為當時蜀國全國的軍隊也就10萬,姜維那裡5萬,剩下的防備東吳、南中,駐紮成都,都沒有很強的戰鬥力。而魏國可以輕輕鬆鬆地出動20萬部隊,兩者不是一個能量級的。

諸葛亮還在的時候,還有一定震懾作用。不停地北伐,以退為進,使得司馬懿不得不養“寇”自重,憑藉自身高超的軍政才能,還能實現戰略均勢。等諸葛亮一死,從南中來的姜維代表了最高的戰鬥力,雖然可以抵擋17萬軍隊於一時,軍中府中都不是一體。

劉嬋早已不信任姜維,導致姜維一直龜縮在前線,不敢回成都,怕被殺頭,蜀漢的“宮中府中俱為一體”的格局被打破了。鄧艾2000神兵兵臨成都,還有數十萬後續部隊,劉嬋根本就抵擋不住,還不如“實施務者為俊傑”,反正在諸葛亮時代和姜維時代,他都沒有足夠的權威。


青年史學家


劉禪願意投降嗎?不得已而已,蜀國偏於一隅,而魏地大物博,疆域通達,人才輩出。從物產,人口,發達程度,綜合國力上魏至少在蜀五倍以上。再看棉竹之戰,成都衛戍主力在魏前鋒面前土崩瓦解不堪一擊。也給劉禪信心上以致命打擊。剩下的一萬人不投降就逃跑,東吳亂的不行是不能去了,南方少數民族地區就是牆頭草,說不定還會殺劉禪向魏邀功呢。劉禪作為當事人深知堅持下去是徒勞的。有人認為劉禪沒有血性,父業毀之一旦。劉禪確認為:“汝獨仗血氣之勇,欲領滿城流血耶?”一切都結束了,這不同於一場民族生死攸關的戰爭,挽救無數人的生命於一場毫無意義的抵抗是這位後主最後的仁義之舉。劉禪在位四十二年,鮮有作亂者,諸葛亮,張飛,鄧芝等老臣的後代都肯為他犧牲,得知成都投降的消息,前線將士痛心疾首,可見這位後主還是很受愛戴的仁義之君。另外,假使姜維守得住。難道魏國傾力再派大軍從襄樊方向進攻,沒有東吳的幫助,蜀國恐怕還是難以躲過這一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