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時英國就用10發彈步槍,為何二戰各國還用5發彈倉而不學英國用10發彈步槍?


這是不對的,各國都考慮過彈匣容量問題,二戰時各國除了一戰老槍外,新發展的武器就沒幾個還用5發彈倉的。特別是二戰那些新研製的半自動步槍,沒有彈容量怎麼發揮火力?一戰的武器只不過是因為成本、訓練、數量等原因繼續留在戰場上罷了,並不能算是二戰的研發武器。

像美國在二戰中的代表武器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使用的是雙排8發漏匣供彈,後期有改型裝上快慢機後彈容量被增加到20發,何來5發彈倉之說?春田1903那種東西在二戰已經是老黃曆了,也就四等人陸戰隊前期用過一段時間。

蘇軍更不用說,火力至上的主兒。二戰堅持使用莫辛納甘的原因主要還是便於大規模生產,後期西蒙諾夫SKS步槍被大量裝備部隊後莫辛納甘就很快被淘汰了,甚至連SKS都沒維持多長時間就讓AK47給淘汰。

更早期的時候,蘇軍也裝備了大量的託卡列夫SVT-38/40半自動步槍,這些槍甚至還被德國人繳獲使用。此外還有能自動射擊的AVT-40,曇花一現便消失了,擁有15發的彈容量。

不過各國軍隊對SVT-40的使用很能代表那個年代的武器思想。蘇軍那些水平低劣的步兵認為SVT-40很難用,而老兵相當多的紅海軍卻認為很好用。芬蘭軍隊對繳獲的SVT-40讚不絕口使用了很多年;德軍也將繳獲的該槍重新下發並命名為SIG.259(r),士兵們也很是喜愛。

這種差別的原因是士兵水平和文化造成的,二戰時蘇軍甚至認為可更換的彈匣是繁瑣和無用的設置,所以SKS重新回到了固定彈倉。但可以肯定的是,蘇軍只在老武器上才有小容量彈倉,新開發的武器彈容量普遍高於10發。

就連日本人也不例外,他們在二戰期間研製的武器也擁有更高容量的彈匣,像4式半自動步槍和自動步槍,都擁有10、20、30發的彈容量,使用38大蓋這類小彈容量武器,一方面是戰前的舊思維和技術限制,一方面是資源不允許搞太追求射速的武器。戰爭結束前日本人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卻來不及彌補了。

德國人也是一樣,他們的98k只是相對來說具有代表性的武器罷了,換當時哪個國家也做不到美國那樣臨陣大規模換槍,所以大量繼承自一戰觀念的武器被留存下來。德國二戰很早就遭遇到蘇軍SVT-40的打擊,98k懟不過,MP40又夠不著,所以他們也很快研發了沃爾特G41步槍。

當時這把武器已經被確定將替換掉98k,但士兵們對槍械的上供彈很吐槽,要求能像蘇聯那樣採用彈匣下供彈,這麼一鬧就憋到1943年才推出了改進型G-43。這些德國半自動步槍均為10發彈容量。

劃時代的STG44突擊步槍更不消說了,30發彈匣供彈,可以說二戰的技術就沒有再考慮過去那種5發的玩意兒。一戰的槍械使用環境、使用方式對彈容量要求並不是很大,更沒有二戰那些半自動步槍那麼快的耗彈量,沒有迫切的彈藥需求。(一戰其實也出現了不少改裝彈容步槍)

相比之下,英國人算是最古板,最食古不化的班子了,他們也就小規模的試驗了一下SMLE半自動李恩菲爾德步槍和20發彈匣的FN-49半自動步槍。連日本人的反應都比英國人快。


王司徒老百科


眾所周知的是英國的李恩菲爾德式步槍使用的是10發的彈匣,好多其他國家在二戰的時候還是用著五發的彈夾,或者八發的彈夾。這和不同國家不同的理解和戰術是相關的,每一個國家對戰爭的理解都是不一樣的,比如說德國二戰時用的98K步槍,這種步槍的彈容量只有五發,遠遠小於李恩菲爾德步槍,這是因為德軍步兵班組的核心是輕機槍而不是步槍。

在一戰中英國使用李恩菲爾德步槍齊射的時候,甚至讓進攻的德國軍隊誤以為遭遇了英國軍隊的重機槍攻擊,有一個著名的名詞:李恩菲爾德一分鐘,意思是李恩菲爾德可以在一分鐘內打空四個彈匣。由此可見這款栓動步槍的射速已經接近於半自動步槍,因為英國人的最基礎戰術核心就是步槍手。

法國的步兵核心是75毫米榴彈炮,就是那門著名的75小姐榴彈炮,這種火炮可以給法國的軍隊提供足夠高密度的火力壓制,但是因為彈道平直其實並不適應應於一戰中的大規模塹壕戰。而日本軍隊其實只能算是一支三流陸軍,連被德國吞併的捷克都不如,而且日本陸軍缺乏資源大規模裝備機槍和火炮,所以說日本的38式步槍從始至終就是為了近身搏鬥而設計。美國可謂是一個著名的地主家傻兒子,所以大量裝備了半自動的M1步槍,因為槍械設計原因只能使用八發彈匣。而蘇聯的SVT-40半自動步槍也已經裝備了10發的彈匣,可以說10發彈匣其實並不是英國的專利,只不過有些國家受限於自己的發展和現狀沒有辦法大規模換裝而已。


軍事新觀察


李-恩菲爾德彈匣式短步槍,英國軍隊的一把著名步槍,從1895年一直使用到1956年,可見英軍對其非常忠愛,是第一和第二次兩次世界大戰中,英軍以及英聯邦軍隊的制式步槍。

此槍口徑7.7毫米,採用旋轉後拉式槍機,以及盒形可卸式彈匣,裝填子彈速度比較快,用兩個5發的彈夾供彈。

在各國軍隊普遍裝備5發栓動步槍的時代,李-恩菲爾德式步槍10發彈倉供彈,可謂出類拔萃了,火力是其它國家軍隊的整整一倍,顯然對陣時具備火力上的優勢。

在一戰塹壕戰中,李恩-菲爾德彈匣式短步槍,以其迅猛的火力輸出,給同盟國軍隊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所以一戰軍史上才有“李-恩菲爾德一分鐘”的說法,即李-恩菲爾德步槍可在一分鐘內打空四個彈匣,由此可見這把栓動步槍的射速竟然已接近半自動步槍。

二戰時期,除了財大氣粗的美軍裝備8發漏夾供彈的M-1加蘭得半自動步槍以外,德軍的G-43以及蘇軍的SVT-40半自動步槍,各自也僅生產裝備了數十萬把,德軍還是以毛瑟98K、蘇軍依然以M1891莫辛-納甘步槍栓動步槍為主,且都是5發彈倉供彈。

至於二戰時期,許多國家依然還在使用5發栓動步槍,而不學英國人一樣採用10發彈倉供彈,應該是與各國軍隊的戰術有關。

當時的步槍班都配備了輕機槍,以輕機槍為最主要的火力輸出單元,步兵的戰術也都圍繞輕機槍而展開,本身栓動步槍射速比較緩慢,也沒人說5發子彈彈容量低。

且各國步槍大都採用5發彈夾供彈,一次性就能壓入彈倉5發子彈,所以裝填子彈還是比較方便的,無須手動一發一發壓,所以許多國家也不想將步槍改成李恩-菲爾德步槍的供彈方式,費時又費力還費軍費,因此都懶得去改造。


本文由“國平軍史”發佈。


國平軍史


其實對於栓動步槍而言,採用5發,10發還是20發甚至更大的彈容量,實際上並沒有多大的實際價值,栓動步槍本身的火力薄弱,採用再大的彈容量也不會有多大的性能提升。

最初的步槍,使用的還是彈和發射藥分離的設計,射擊準備時間極為漫長,後來才研製出來了成品的金屬外殼子彈,使這一過程極為簡化。但是此時步槍還是單發步槍,裝填一發打一發,比如德萊賽步槍就是這樣的設計。裝彈過於費時費力,因此後來出現了固定彈倉步槍。

固定彈倉步槍在槍身中設計有彈倉,一般使用橋夾裝彈,比如常見的莫辛納甘步槍、M1903步槍、三八式步槍等,使用的就是五發橋夾裝彈,方便快捷,裝填完之後只需要退殼上彈即可,能夠射擊5次,考慮到栓動步槍的火力較弱,這5發已經能夠使用較長時間了,完全可以滿足作戰需要。

當然也有另類的,比如李恩菲爾德步槍用的是10發彈倉,意大利卡爾卡諾步槍用的是6發彈倉,法國勒貝爾步槍則是8發(使用的是少見的管狀彈倉),但是在實際火力上彼此之間沒有太大區別。因此即使到了二戰,各國也並沒有擴大栓動步槍的彈倉。


前沿陣地


個人理解是這樣,恩菲爾德獨特的後端閉鎖槍機讓他能射的很快,所以一戰那會,英國步兵打出很有名的“瘋狂一分鐘”(Mad minute)

這種槍機帶來的射速比當時其他的比如G98和莫辛納甘之類的快多了,所以英軍確實有這種用幾隻恩菲爾德打速射,能打出馬克沁機槍的效果。而這種打法很明顯5枚子彈是不夠的,所以他們用10枚。

而德國或者歐洲其他國家那邊還是認為栓動步槍應該是準確第一的,所以5發和10發的差距也無所謂。不然你看到了半自動步槍時代,比如M1加蘭德,比如G43,比如SVT40,因為帶來了射速的提升,所以彈容量也增加到了8-10發。

再話說回來,可能一開始栓動不強的彈容量為5發已經變成了一種約定俗成的事兒,而且5發彈容量也沒被士兵吐槽說彈容量少,所以就懶得去改了。畢竟制式步槍做任何修改都是牽一髮動全身,換裝特別麻煩,而且增加個5發彈容量也不是什麼特別要緊的事。


瘋狗的輕武



(英國人很熱衷於大容量彈匣,引進捷克輕機槍也要換裝大容量彈匣)

彈夾容量並不是越多越好,而且恩菲爾德步槍的容彈量高算不上有用的優點,幫助它提高射速的是“

後端閉鎖”機構。相比毛瑟和莫辛納甘的“前端閉鎖”原理,它的拉栓行程更短,手臂活動的幅度不會很大,因此恩菲爾德的射速才能提高,雖然10發容量的彈夾讓連續射擊的時間更長了,但是,裝彈耗費的時間也延長了一倍以上,對增加射速起不了太大作用。


(感受一下恩菲爾德步槍槍機的複雜)

10發彈夾會增加恩菲爾德額外的重量,凸在外邊的彈夾也不利於日常攜帶,因此在二戰之前很多設計師都是鄙視這種10發容量設計的。希特勒上臺後重整軍備,當時的德國軍械部門也僅僅是剪短了G98步槍的長度,使用彎曲槍栓拉柄和短刺刀等方便攜帶的簡化設計,這時候軍方對突出的彈夾設計是絕對不能接受的,因為它增加了步槍的攜帶難度。

(98K做到了最簡潔的槍身)

同樣是採用5發子彈交疊式排列的俄國莫辛納甘步槍彈夾也是突出的,為了使步槍外形更圓潤方便攜帶,莫辛納甘的彈夾不能拆卸,和扳機弧形護翼融為一體,再加上特殊弧度的槍托設計,一切都是為了方便攜帶,因此蘇聯也從未打算模仿恩菲爾德18發彈匣設計,儘管莫辛納甘的槍栓拉柄也被打彎,同時長度不斷縮小還出現了槍刺固定在槍身上可以摺疊的設計。


(莫辛納甘的彈夾略微凸起,它的優點之一是鋼鐵裡稀有元素含量高不易鏽蝕和磨損)

恩菲爾德步槍的雙排排列子彈加寬了槍械的直徑,這是為了縮短彈匣的長度方便攜帶,卻給給操作射擊帶來了不便。恩菲爾德的彈匣得益於彈簧設計的巧妙,它的長度並不大,裝在步槍上顯得不是很突兀,但是操作攜帶的手感還是不如5發彈匣的毛瑟和莫辛納甘。


(98K力求簡潔美觀,也許元首根本看不上恩菲爾德的外形)

恩菲爾德射速快還因為它的後端閉鎖機構不易受到槍膛高溫的影響,槍機複雜的機械部件不易變形和生鏽,因此拉栓容易的多,而毛瑟式與莫辛納甘的前端閉鎖導致槍機機構距離槍膛太近,受到爆炸溫度的影響,部件熱脹冷縮經常出現卡死的現象,這就是為什麼它們的拉栓動作沒有恩菲爾德步槍流暢的原因。(莫辛納甘的設計也追求流線線條,狙擊步槍打彎了拉柄)

拉栓流暢、手臂動作幅度小,再加上它採用的是45度旋轉閉鎖槍機,比90度閉鎖步槍的拉栓動作又少了一步,這共同構成了恩菲爾德步槍的高射速優勢。而10發彈匣只是為了彌補高射速帶來的耗彈快問題,說白了它和射速沒有太大的關係。

(凸起就是隔斷器)

高射速導致恩菲爾德步槍彈藥消耗驚人,設計師專門設計了“彈匣隔斷器”來降低射速,這種畫蛇添足的倒退式設計,直到1942年才被徹底拋棄,因此說一戰時期的恩菲爾德射速並沒有太大優勢,它只有少量的隔斷器被拆除。反而是笨重的槍身讓習慣了簡約毛瑟步槍的德國人無法接受,希特勒親子奮戰在一戰最前沿,他肯定見過不少恩菲爾德,更多的還是厭惡。


兵器世界


各國軍隊都會按照自己的國情和需求來制定制式武器。一戰之後就只有英國和日本依然迷戀著使用大威力大裝藥步槍彈。而沒有生產和使用衝鋒槍。因為他們都把步槍作為最主要武器。而當時英國人的機槍火力明顯不足,所以為了減少換彈時間,就設計出了高射速大容量的李·恩菲爾德步槍。

美國除了生產春田步槍和後來美國陸軍的制式武器加蘭德和M1半自動步槍外。可供陸軍選擇的還有被譽為“芝加哥打字機”的湯普遜衝鋒槍。而且重火力除了水冷式的馬克氣重機槍外,還有被稱為點五的M2機槍。還有跟隨步兵班前進的m1918半自動步槍(活力跟捷克式是一樣的,但是比捷克式還要輕便)和M1919A6可發射7.62毫米子彈的機槍。相比美英國人的拮据。美國人在武器方面的選擇更為豐富。重火力力更加強大而且重火力能分配到步兵班。





德國除了98k制式步槍外還生產了相當數量的mp40分配給步兵班,主要給班長用。而且德國著名的通用機槍mg42也能分配到步兵班,這樣步兵班就擁有了強大的火力。


mp40mg42通用機槍。

而蘇聯在蘇芬戰爭之後也開始模仿芬蘭的索米衝鋒槍為樣本生產波波沙衝鋒槍。而且還有捷格加廖夫式輕機槍,它採用47發的大彈盤,也擁有了不如的武器。


而相比英國和日本,英國被德國人趕回英國之後,窮的只剩下鋼鐵了,才開始生產全鋼鐵的斯登式衝鋒槍。日本就是在戰爭後期認識到衝鋒槍的威力才造出了百式衝鋒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