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俗語“一畝地得有個場 一百歲得有個娘”道出了深刻人生哲理

一載無窮年

人生而為人,都有三個問題需要回答: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

這三個問題,不管願意與不願意,始終會縈繞心頭。一日不解決,一日魂牽夢繞,心緒不寧。這一點,與知識水平無關,與種族無關,與地域無關。只要生而為人,都會不由自主地思索這個問題,區別只在于思考程度的深與淺罷了。

母親的存在讓我們對這三個問題都有了答案。

孩子有個家,有父母,解決了“我是誰”的問題。心有所依,便不是飄萍。家再窮再破,總是遮風擋雨;日子再苦再難,總是有人疼愛。所以俗話說:有媽的孩子是個寶。

威海俗語“一畝地得有個場 一百歲得有個娘”道出了深刻人生哲理

三十年代的威海母子

多數孩子剛剛懵懂的時候,都會問母親:我是哪裡來的?這是要解決的第二個問題。回答這個問題,其實挺有難度的。不同的地域會有不同的解決方案。威海的母親,十有八九會說:是從桲欏嵐子裡撿的。

威海俗語“一畝地得有個場 一百歲得有個娘”道出了深刻人生哲理

威海的桲欏嵐子

威海山上生長最多的有兩種植物:一種是松樹;一種是柞。柞有兩種:一種是喬木,一種是灌木。威海山上廣泛分佈著大量的灌木柞,威海人稱桲欏。一從桲欏稱為一個桲欏墩子;一片桲欏墩子則稱為桲欏嵐子。

小時候,我曾在桲欏嵐子裡轉來轉去,看看自己會從哪裡被撿到。看來看去,怎麼都覺得沒有哪個地方像是自己出生的地方。慢慢地大了,我們都有了正確的答案:我們的生命是母親孕育的。母親是我們的第二個答案。

過去人家,耕田種地,收穫了莊稼,總要有一個堆放的地方,以便進行後期的初加工,這個地方就是“場”。沒有了“場”,收穫的莊稼無處安放,用不了多久,就會腐爛變質,辛苦一年,落得白忙一場,豈不哀傷。所以,一畝地得有個場。

威海俗語“一畝地得有個場 一百歲得有個娘”道出了深刻人生哲理

三十年代威海農民在場上勞作的場景

我們如同這莊稼,一天天長大了,總有那麼一天,會感覺一身疲憊、心無所依。這時候,唯一能給我們寧靜的就是回家:如同糧食到場。鳥兒歸巢,船進港灣。此時,心不再流浪,人也就不再彷徨。

威海俗語“一畝地得有個場 一百歲得有個娘”道出了深刻人生哲理

威海俗話說,“家過日子待要好,必得有個絮闊佬兒”。母親絮絮叨叨,離不開家長裡短、人生苦甜。母親的絮叨,就是冬日裡的暖陽,夏日裡的清涼。所以就有了“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的俗話。

“兒活一百歲,母憂九十九”。有個母親,這個世界上便始終有個人在無私地疼愛自己;有個母親,即便到天涯海角,始終心有所屬,不會到處漂泊。如同風箏飛得再高,始終有個線牽著。有一天,我們即將離開這個世界,十有八九會說:找父母去了。這是母親給我們的第三個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