捻軍首領張洛行是怎樣死的?

秉燭讀春秋


張樂行,字洛行,別名老樂,安徽雉河集(今安徽渦陽)人,清末捻軍著名領袖,出身於地主家庭,為人慷慨仗義,多結交亡命不法之徒,類似於

《水滸傳》中晁蓋一般的人物。捻軍中的“捻”字,在淮北方言中是“一股一夥”的意思,捻黨是起源於淮北的一個地下民間組織,淮北地區自古民風剽悍,尚武好鬥,一言不合便喜歡用鳥槍大刀招呼,械鬥和仇殺成為常事。因而加入捻黨成為勢單力孤、報仇雪恨者的共同選擇,清末道鹹年間,捻黨乘機大舉起事,張樂行便是其中之一。1851年,張樂行因與河南永城一帶的地主團練武裝
“老牛會”有仇,乘勢而起展開廝殺。張樂行的族人在走私私鹽時,回程途中順手牽羊偷了數百隻永城當地人的羊,嚐到甜頭的張氏族人得了便宜還賣乖,再次偷羊時,被當地“老牛會”的人抓個正著,把十八個人立時送進縣城監獄。張樂行為人仗義,馬上糾結大批人馬殺入永城劫獄,一時間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各地捻黨見老樂如此仗義有膽,紛紛前來依附。

1852年11月,張樂行與馮金標、張鳳山等十八股捻首在雉河集歃血為盟,張樂行被推舉為盟主,史稱“十八鋪聚義”,很快成為淝河、渦河流域最大的武裝勢力。清政府派漕運總督周天爵和袁甲三到安徽剿捻,清軍的到來致使捻黨成員遭受重創。張樂行見勢不妙,急忙向清政府投降,配合清軍打擊其他捻軍,攻滅了安徽定遠號稱“陸王”的陸遐齡部三萬餘人。只因清政府無錢發餉,不得不把招安的捻黨盡數遣散,張樂行被迫“下崗”,回到雉河集老家。1853年9月,太平軍派出北伐軍,途經江蘇、安徽、河南等省一路北上,當地捻黨借勢復起,張樂行重扯大旗,加入造反行列,與安徽、河南各地捻軍聯合,勢力範圍遍及蘇、魯、豫、皖四省。清廷震驚,派袁甲三代替周天爵專辦剿捻事務,袁甲三頗有才幹,他率部連戰連捷,俘殺了捻軍

“四大天王”當中的馬和尚、陸老鳳、江邦位等人,還招降了李士林部捻軍數萬人。但由於捻軍一向貫徹落實“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的作戰方針,袁甲三一時也沒有辦法徹底肅清。

1856年正月,各路捻軍在雉河集會盟,共推張樂行為大漢盟主,下設軍師、司馬、先鋒等多種官職,並建立了黃、白、黑、紅、藍的“五色總旗”制度,發佈告示和《行軍條例》,張樂行自領黃旗,自此捻黨建立起了比較正式的武裝組織“捻軍”。1856年二月,清軍攻陷捻軍老巢雉河集,張樂行率數百人突圍,清軍將張家祖墳刨盡,焚骨揚灰。1857年春,由於袁甲三攻勢凌厲,捻軍遭受重創,加上太平軍因天京變亂影響,秘密聯絡捻軍,於是張樂行率部南下,與太平軍在安徽霍丘會師。張樂行接受太平天國領導,受封為

“徵北主將”,捻軍開始蓄髮,改換太平天國旗幟,但捻軍只在安徽一帶配合太平軍行動,即所謂“聽封而不聽調”

1857年,由於作戰路線與思維不一,張樂行與軍師龔德樹定計,殺掉了大頭目劉永敬和劉天台,使得藍旗捻軍大部離散。

1858年5月,張樂行配合陳玉成、李秀成部締造了“三河大捷”,使湘軍遭受重創,近七千湘軍精銳被殺,悍將李續賓兵敗自殺。

1860年,張樂行率主力三萬餘人出征蘇北敵後,佔領清江浦(今淮陰),被太平天國封為沃王,張樂行定尹家溝為“首都”,雉河集為“陪都”。可惜好景不長,大勝之後,捻軍鬧起了分裂,大頭目李昭壽率部向清將勝保投降,並將所佔領的滁州、全椒等地一併獻與清軍,李昭壽又充當勸降特使,說服好友薛之元等捻軍大小頭目投降清軍。

1861年5月,張樂行與陳玉成部合軍十多萬人直奔安慶解圍,結果救援安慶失利,軍師龔德樹中炮身死。張樂行見勢不妙,率部轉戰淮北。
1862年初,張樂行部與其他分支捻軍重新會合於淮北的潁上,與首鼠兩端的苗沛霖合作,攻打潁州(今安徽阜陽),清廷嚴命河南巡撫鄭元善、安徽巡撫李續宜配合勝保作戰,步步緊逼,準備一鼓全殲。苗沛霖見勢不妙,臨陣變卦,掉轉槍口攻擊捻軍,捻軍只好分批撤退。清廷又起復英法聯軍入侵北京時獲罪遭貶的僧格林沁,命其率領馬隊圍剿捻軍。

1863年3月,清軍把捻軍壓制於雉河集一帶。張樂行本想逃逸,其妻杜氏鼓勵說:“好盟主,你擁眾百萬不敢一戰,有何面目立於世間!”經此一激,張樂行集合二十餘萬捻軍,在雉河集與僧格林沁等部清軍展開決戰。結果,捻軍大潰,張樂行率二十餘從逃出重圍,投宿於蒙城西陽集捻軍小頭目李家英處,被李家英當成“禮物”獻給了清將僧格林沁。

1863年4月5日,張樂行在亳州義門集受凌遲而死,時年53歲,與他共同赴難的還有其子張喜和義子王碗兒。其妻杜氏,也在獄中坐木驢而死。


歷史茶坊


梳理一下張樂行履歷。

據史料記載。張樂行,字洛行,安徽雉河集(現在的渦陽)西北十二里張老家村人,生於1810年(嘉慶十五年)。

1814年(嘉慶十九年)早期捻黨首領王妮子、李東山和張樂行的乾爹馬大振在雉河集一帶活動,張樂行也在此度過了其童年。

1833年(道光十三年),張樂行與馬大振之女成婚。婚後數年無嗣。

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其父病死,次年,其母病死。

1848年(道光二十八年),張樂行與第二任妻子杜金蟬成婚。

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張樂行與杜金蟬得子,取名張喜。

此時的淮北,地處捻軍活動前夜,張樂行也在伺機起義。後會同族侄張宗禹經過串捻活動,把各地的捻子都聯繫起來了。

1852年(咸豐二年),皖北饑荒,張樂行和龔德聚集捻眾萬人,以雉河集為基地,進行武裝抗清。他先是率人去黃河北岸販賣私鹽,殺了鹽巡,砸了鹽卡。後返回雉河集,率萬餘捻眾去永城劫楊曾等十八人出獄。永城劫獄成為張樂行正式起兵前一次大的武裝活動。本年十一月,永城、亳州、蒙城、鳳台、宿州等地的十八人結捻,號稱"十八鋪",擁戴張樂行為總領袖,在蒙城、亳州地區進行抗清活動。

1853年3月19日,太平軍佔領南京。此時的淮北捻黨已呈強大洪流,張樂行派捻黨向永城進發,戰勝清軍四萬餘人,河南巡撫陸應糓連忙向朝廷上奏,轟轟烈烈的捻軍起義就此揭幕。六月間,張樂行的捻軍在皖北沿淮至亳州等地,到處義旗招展,捻眾紛紛躍起,迎接太平軍北上。張樂行在雉河集舉行了響應起義,揭開了其捻軍的戰鬥生活。

1853年(咸豐三年)十月,蒙城、亳州各部捻軍在張樂行領導下,乘儈子手周天爵在潁州王市集吐血死去之機,”合五十八股為一捻“,

1854年(咸豐四年)三年,蘇天福率捻眾於毫州起義,後佔永城,夏邑王貫三等同皖北捻軍聯合,人數增至幾千人。六月,蘇天福率毫州捻軍近萬人,向永城、酇陽一帶進攻,八月在會亭集擊敗清軍,繳獲大量槍炮。

這一年,張天樂在毫州義門集收孤兒王宛兒為義子,在張的培養下,成為捻軍的少年英雄,其十四歲時,與張樂行一道為捻軍事業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1855年(咸豐五年)一月,皖北捻軍由龔德率領攻入河南夏邑,與王冠三捻軍聯合。本年六月,黃河決口,致魯西南、皖北、蘇北多地受災,各地流民紛紛加入捻軍。到七月,會盟條件基本成熟。各路捻軍在雉河集舉行會議,公推張樂行為大漢盟主,分為黃、紅、白、黑、藍五旗,之下還有五色鑲邊旗和八卦旗、水花旗。各旗各有統領。張樂行盟主兼任黃旗主,龔德軍師兼任白旗主,侯士偉紅旗主,蘇天福黑旗主,王貫三藍旗主。張樂行雖然在不少地方學習太平天國,但是沒有像太平天國那樣稱皇封王。總的來說,這次會盟是捻軍走向成熟的標誌。此後,歷經數役,捻軍已發展至“精騎數千,騎突往來,日跑數千裡,眾號數十萬”。

1856年(咸豐六年)三月,張樂行率捻軍向懷遠進攻,擊斃參將福坤、遊擊柏雲章、都司冉廣興、守備朱介福等大小清軍將領後,乘勝返回蒙城。在懷遠失敗後,清廷極為惱火,命英桂赴皖、豫界圍剿捻軍,六月十九日,清軍竄入雉河集,洗劫捻軍根據地,八月二十四日,捻軍重新奪回雉河集。

1857年(咸豐七年)一月,張樂行與龔德率大部捻軍猛攻蒙城、毫州,經懷元繼續向淮南進發,重新佔領三河尖。三月,自三河尖圍攻霍丘,擊敗八百清軍,派員迎接太平軍。與太平軍陳玉成、李秀成部在六安、霍丘交界處會師。

在與太平軍聯合後,張樂行的捻軍接受太平天國的封號,但是“聽封不聽調”,仍保持自己的獨立性,有自己獨立作戰地區和領導系統。這也表明了他聯合作戰的決心,同時也不依附於太平軍,更不是太平軍。

1858年(咸豐八年),張樂行率數萬捻軍由太康轉移至扶溝呂潭,至周口,焚燒敵營。又派張宗禹率捻軍去河南援助,體現出其運動戰的思想。

面對捻軍、太平軍的聯合,清廷派勝保率兵赴援固始予以圍剿。為了粉碎勝保斷絕捻軍糧彈的陰謀,短期整頓後,張樂行派韓奇峰前往正陽關駐守,他與龔德率主力捻軍轉移至霍丘。由於長期轉戰,這些大部分出身北方的捻軍士兵水土不服,到霍丘後,病患增多,眷戀家鄉雉河集,思念北歸。少數不堅定分子主張散夥,以藍旗劉永敬、劉天才叔侄為首的堅持要將自己的藍旗隊伍拉回雉河集。其一則反對與太平軍聯合,二則反對南下作戰。在說服教育後,二劉仍然不思悔改,不服從命令,為了穩住軍心,張樂行採納了龔德的意見,將二劉殺掉,但也引起了藍旗捻軍的騷動,散夥北歸,有的甚至投敵。這次分裂,造成了捻軍不可彌補的損失。

張樂行捻軍與陳玉成太平軍聯合後,互相配合,取得了多次勝利。1858年(咸豐八年)十月,清軍李續賓分三路向三河進攻,陳玉成率太平軍自江浦來援,張樂行率捻軍自廬州來援,激烈戰鬥,打死清軍參將彭友勝,遊擊鄒玉堂,據記載,此役消滅清軍近六千人。

1858年(咸豐八年)秋,李兆壽投清,此後,在他影響下又有多名將領決定投敵。為了制止投敵風,張樂行與太平軍聯合進攻定遠,扭轉了投敵逆流,但捻軍分裂已經不可挽回。

1859年(咸豐九年)十二月,張樂行、龔德率捻軍與太平軍陳玉成聯合進攻太湖,打死清軍副都統銜協領西林布哈爾庫,參將吳明亮。

1861年(咸豐十一年)三月,張樂行派龔德率捻軍一部配合太平軍向湖北進攻,在羅田松子關,與清軍成大吉部作戰,龔德騎馬衝陣,不幸中炮身亡。龔德的犧牲對張樂行是個沉重打擊,失去了得力軍師和助手。特別是安慶失守後,江北戰場越來越小,捻軍在淮南也處於孤立之勢。張樂行決定北上,進駐潁上,這也標誌著捻軍和太平軍在淮河流域長達四年的合作局面已經結束。

在到達潁上後,張樂行又同太平軍馬融和、苗沛霖部聯合進攻潁州(今天的阜陽),雖然張樂行做了充分準備,但因馬融和的太平軍西征,苗沛霖叛變,導致此役失敗。張樂行帶著妻子、兒子、義子及捻軍將士返回了雉河集。此後,太平軍陳玉成也被苗沛霖誘擒囚於清軍大營。押解北京途中,張樂行欲施救但未成功,陳被害於豫東延津。

張樂行返回雉河集前,淮北的捻軍實力還是比較強的。1862年(同治元年)八月,清廷派僧格林沁任剿捻欽差。1863年(同治二年)三月,張樂行派張宗禹率部出擊,進援河南陳大㵙部,自己退駐宿州,於符離集受阻,又折回雉河集,而這時清軍已集結在雉河集附近,各路捻軍在原野上迎敵,三月十九日,兩萬多捻軍將士殉難,多位將領戰死。張樂行帶二十餘人衝出重圍,二十三日夜,投宿至西陽集原捻軍首領李家英處,但此時李早已投敵,張樂行並未察覺。

李在秘密報告清軍楊瑞英後,張樂行被逮至清軍僧格林沁大營,張樂行及其子、義子面對清軍利誘不為所動。1863年三月二十四日,張樂行及其子、義子被殺害於毫州義門集附近的周長營。張樂行時年五十三歲,兩子均十四歲。張樂行就義後,其妻杜金蟬等人皆被殺害。


史說新傳



滿清晚期,在長江以北皖、蘇、魯、豫四省部分地區活躍著一支反清農民武裝—捻軍,自1853年起事,歷時長達十五年、以機動靈活的騎兵為主,縱橫馳騁於皖、豫、魯、蘇、鄂、陝、晉、直(冀)八省,兵力最高時達到二十餘萬眾。


其首領張樂行,字洛行,乳名香兒,安徽渦陽人。張洛行出身豪紳地主家庭,年輕時,為人豪爽,廣交朋友,好打抱不平,道光初年,張樂行開糟坊、糧行、賭局,又結黨販運私鹽做“鹽趟主”,難免與地面官府豪強發生矛盾,激憤之下,聚眾起事,吸收廣大貧苦農民加入,隊伍規模不斷擴大。


咸豐七年(1857年),張樂行率軍接受太平天國的領導,被封為徵北主將並配合太平軍取得三河大捷,又出征蘇北成功佔領清江浦,因功被封為沃王。同治二年(1863年)二月,張樂行在攻打潁州府失利後,因叛徒出賣,被清軍捕獲,並送往僧格林沁大營。最後清廷下令將張洛行父子和他的妻子杜金嬋凌遲處死。

據記載,張洛行總共被剮一千多刀,最終頭顱也被割以示眾,死的極其慘烈,而其本人承受酷刑,面不改色,不失為一位英雄豪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