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无忌是李世民的第一功臣,为何最后却被流放?

王洋Daisy


长孙皇后仿佛会预见未来一样曾阻止自己的哥哥长孙无忌担任高官。

表面上看是长孙无忌因反对高宗将武则天(那时候还不叫这个名字)册立为皇后,深受武氏记恨。而因为迎合高宗而多次想促成册封的许敬宗受到过长孙无忌的严厉斥责。(可惜许敬宗也曾是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竟如此不堪)

武后与许敬宗二人一拍即合,由许敬宗出面告长孙无忌谋反。因此被贬官流放,再被逼自杀。

可实际上是高宗忌惮这个强势的舅舅,想收回权利而纵容他人诬告长孙无忌。


看电影的仙人


长孙无忌作为李世民最得力的助手,特别是在前期的时候帮助李世民叛变的玄武门之变。就因为这样的事情其实李世民就可以感谢他一辈子了。

那么后来怎么会变成如此下场呢?其实也是跟李斯当年的决定是一样的。放不下荣华富贵才会导致这样的结果,如果当时懂得下台的话相比也会过得好点。

为什么呢?在前期的时候皇帝信任你,把你当做亲人一样。把该给你的荣华富贵全部赐予给你,这个你会很开心,但是当你到达了一定高度的时候。

荣华富贵就已经起不到什么样的作用了,这个时候该如何给你?在李世民的时代,长孙无忌就已经得到了最高的待遇了。

李世民还特意写了文章来表扬他,这个确实是比较少见。而且是非常难得。后面李世民去世前还叫长孙无忌来辅助李治。

大家要注意的是李治当时不是一名特别小的孩子,可以说是长大了。这个时候长孙无忌的权威已经非常高了,对于李治来说一定也是有自己的想法的。

李治认为在他的执政期间有长孙无忌这群人在,他非常不好管理。其实越是父辈的功臣他越是不好说什么,这个时候的长孙无忌就成了李治的眼中钉了。

一开始李治还是没有直接流放的,而是让长孙无忌的群党去外地管理。说白了就是让你离开京城的做法,但是长孙不同意啊!

皇帝自然也不敢再说什么了,后面长孙无忌的树敌想了一个办法搞了一个罪名。皇帝李治自然就随着这个罪名成立发配了长孙无忌,可以说当时的长孙无忌要是懂得下台,下场应该也比后面来得好。


历史爱好者画影


长孙无忌不仅在唐朝是位有作为的功臣,在中国的历史上也一直享有较高的威望。唐贞观二十四年,被唐太宗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挂于凌烟阁,长孙无忌为第一位。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功臣,竟落得个身死亲族流放的结局。原因何在?遇到了劲敌—武则天。

长孙无忌

李世民成为唐朝开国皇帝并创造了贞观之治,与长孙无忌的鼎力辅佐有很重要的关系。唐高祖起兵反隋时,长孙无忌就投奔了李家,一直与李世民在一起南征北战,建立卓越功勋。当太子李建成勾结李元吉欲害死李世民的紧要关头,长孙无忌力劝反击并参与策划了玄武门之变,使李世民转危为安并登上皇位。长孙无忌的另一功绩在于他主持修定了《唐律疏议》,奠定唐朝两百多年报律法根本,成为中国法制史上的立法典范。

长孙无忌的遭遇,起始于武则天争夺皇后之位。

唐高宗李治被立为太子之后,长孙无忌为太子太师。李世民去世,李治继位。由于娘舅+太师+前朝功臣的特殊关系,加上李治身体健康问题,长孙无忌在辅佐李治时,对政务管理得太到位了,致使李治感到不舒服。几年后,李治想立武则天为皇后,夫妇二人拜访长孙无忌,征得他的支持,但他没有明确表态,其实就是不同意。后来武则天母亲杨氏多次到长孙家中请求,礼部尚书许敬宗也帮助劝说,都被长孙无忌所拒绝。

翌年,李治决定废王皇后,召长孙无忌、诸遂良等四人商议此事,诸遂良激烈反对,长孙虽未明言,但实际上是支持诸遂良的。武则天成为皇后,对长孙无忌不支持自己成为皇后,对他怀恨在心。

武则天

公元659年,忠于武则天的许敬宗指使人向李治告密,说长孙无忌参与了李巢图谋造反活动。稍有头脑的人都不会相信,但李治在许敬宗反复劝说下,即为了夺回舅舅掌握的权力,也为了给武则天以安慰,下诏削去长孙无忌的官职和封邑,流放黔州。长孙无忌的儿子都被罢官除名,流放岭南。可能李治良心发现,当年七月,又让李𪟝、许敬宗复查长孙无忌谋反案。李治不知道许敬宗是不会让长孙无忌平反的。许敬宗指使中书舍人袁公瑜去黔州复审,结果袁公瑜一到黔州就逼迫长孙无忌自缢。长孙无忌死后,家产被抄没,亲属都被流放岭南为奴婢。

十五年后,李治才为长孙无忌恢复名誉,把他葬在昭陵,让他陪伴李世民去了。长孙无忌的孙子长孙元翼承袭了祖父的爵位。总算是给了长孙无忌一个交待。

李世民临终前,当着李治的面,交待长孙无忌和诸遂良要辅佐李治,诸遂良可谓是托孤重臣。就因为坚决反对武则天当皇后,竟被李治贬官外放到潭州,武则天掌权后,再次贬官到今越南清化当刺史。结局比长孙无忌好得多多。

许敬宗

许敬宗这个人因为卖力支持武则天当皇后,后来又支持武则天当皇帝,感情投资,政治投机都很到位,得到武则天的重用,81岁时在家善终。但在历史上留下了可耻的奸臣骂名。

长孙无忌的倒台,表面上是李治昏庸愚昧,不辨事理,实质上是武则天在幕后操纵策划,借助李治的手扳倒仇敌,进而扫除夺权道路上的政治障碍。几年后,武则天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梅园布衣


我来回答

贞观十七年,太子李承乾因谋反被废除太子,继而被杀。

在长孙无忌的鼎力支持下,年仅15岁的李治,被李世民册封为皇太子,贞观二十三年,李世民驾崩,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辅政,太子李治非常伤心,抱着舅舅长孙无忌痛哭。

同年6月,太子李治登基,为唐高宗。长孙无忌晋升为太尉、同中书省门下三品掌管朝政,他以皇舅的身份实行辅政,每有进言唐高宗李治都优先接纳,可是这么的状况并没有保持太久,拥护有功、托孤大臣、皇舅,让长孙无忌身上带着光环,可是没有多久他却死在了亲外甥的手中。什么原因?让我慢慢道来。

永徽五年,唐高宗废黜王皇后,册立武昭仪(武则天)为后。在废黜王皇后之前,李治为了取舅舅长孙无忌的撑持,他与武氏亲临长孙无忌家饮宴,并送了很多黄金和一些绫罗绸缎。在席中李治表示王皇后不能生育没有子嗣(其实就是随便找个借口而已。),寄意让他撑持长孙无忌废黜王皇后,可是长孙无忌油盐不进怎么说都不行,这就让李治非分特别恼火,败兴而归。

然后武则天的母亲杨氏和礼部尚书许敬宗,一同去长孙无忌的家里多番劝说,无效。长孙无忌还说:“皇后并没有失德,无罪而废恐坚定国本!”翻译过来就是:皇后又没有什么行为上的不检点,无端端的被废除,天下人会有闲话说,搞不好,有人借机造反。

这下好了李治彻底的怒了,他也不理褚遂良,和长孙无忌赞成还是反对了,颁布发表废弃王皇后立武氏(也就是武则天),然后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被罢官,那些什么头衔全部回收,家产全部充公。长孙无忌的儿子也受牵连,被流放到岭南。

但就这样,李治和上了位的武则天,依然没有放过他,让人查长孙无忌有没有谋反,就算没有,也要编一个出来。最终长孙无忌在长期的欺压中上吊而亡,死时65岁。



神话靓靓


长孙无忌是李世民最信任的人,也是李世民坚定不移的支持者和追随者,他辅佐唐高宗登基,又是唐高宗的舅舅,权力达到顶峰,因为勾陷李恪参与房遗爱谋反,导致李恪被处死,因此得罪了很多人,李恪威望甚高,有很多追随者,长孙无忌也担心他不肯久臣服于高宗,故借机除之,另外,长孙无忌对高宗立武则天为后一事态度不明,内心却一定程度支持褚遂良不赞成立武则天为后,武则天因长孙无忌接受了赏赐却不支持立她为后,怀恨在心,也使得他又多了一个敌人,后被许敬宗诬陷谋反,被高宗流放黔州,之后高宗让李绩和许敬宗再审长孙无忌,许敬宗命中书舍人袁公瑜到先行赶往黔州,袁公瑜一到黔州就逼令长孙无忌自缢。个人见解长孙无忌在高宗一朝权力过甚,已达人臣顶峰,前得罪李恪一党,后被武则天怀恨在心,武后可不是善茬,许敬宗如果没人背后支持,哪有胆子去举报长孙无忌。个人见解,欢迎补充。


喜欢历史的学生


长孙无忌为了让自己的外甥李治登上帝位,诬陷害死了太宗第三子吴王李恪。吴王是隋炀帝女儿阴妃所生,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肖己。长孙无忌希望李治登基,好保证自己的权位。结果李治上台后,长孙无忌不支持武则天,阻挡武则天的路。后被许敬宗等人扣上长孙无忌 “谋反”的帽子,最后被李治赐死。


历史随笔


人性之欲望、和自然卖老之心、起决定性之🤡🤡🤡🏹因素!


梦想世慈善总会双勇


长孙无忌为一己私欲曾一手加害吴王李恪冤死他自己也会有奸臣用同一招加害他令他家破人亡全族被灭流放惨死成为政治斗争下失败的牺牲品.


小龙女5505


为了一己之利加害忠良好人,瀚动了当朝的稳定性。所以被流亡!


乌龟有鱼


功高盖主,为了后期新皇帝的平稳过度,必须扫清势力大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