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最後是怎麼死的?有何記載?

易經奇門太乙六壬國學


唐僧是一位婦孺皆知的文學形象,我們在《西遊記》中已對其耳熟能詳。其實真實的唐僧在歷史上確有其人,他就是唐初高僧玄奘。

唐代高僧玄奘

玄奘是河南洛陽人,俗名陳禕,玄奘是其法名,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出身於一個官僚家庭。玄奘10歲在洛陽一家寺廟出家,跟隨法師學習經文,成年後遊歷各地,與各處僧侶切磋,很年輕便成為一代高僧。

電視劇中的唐僧形象

唐貞觀元年,也就是公元627年,玄奘上書太宗皇帝,要求西行取經,但遭到拒絕。後來玄奘私自西行,經蘭州、涼州、瓜州、玉門關到達哈密、高昌國(今新疆吐魯番縣境);隨後又從新疆一帶經西域諸國到達迦溼彌羅國(今克什米爾),行程13800餘里。玄奘在途中經過了許多少數民族國家和部落,其中不乏一些尚未開化的部族,這與《西遊記》中唐僧取經路上遇到各種妖魔鬼怪倒有異曲同工之處。

玄奘在今印度一帶學習佛法,與諸路高僧交流,離開中國十餘年方才回國。貞觀十九年(645年)正月,玄奘回到首都長安。此後一直在長安各寺廟翻譯佛經,並口授了著名的《大唐西域記》一書,如實記錄了他西行取經的所見所聞。

據史書記載, 公元664年正月,“玄奘自量氣力不復辦此,死期已至,勢非賒遠”,於是封筆,不再翻譯,並對徒弟們囑咐後事。二月五日半夜,玄奘圓寂,百萬餘徒子徒孫和信徒將其靈骨葬於長安附近之白鹿原。

唐朝末年,天下大亂,玄奘靈骨被寺僧移至終南山;到了宋代,金陵高僧來終南山朝拜,發現玄奘法師頂骨,遂迎至金陵天禧寺供奉。


民國年間那些事


玄奘是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的創始人,河南洛陽偃師人,俗家姓名陳禕,法名玄奘,13歲出家,24歲時就精通經藏、律藏、論藏三門課程,而被尊稱為“三藏法師‘’;


玄奘為了探究佛教各派學說,於唐貞觀元年向唐太宗打報告,請求西行前往印度留學,唐太宗都沒有批,多次申請無果後,求學若渴的玄奘決定偷渡,私自前往印度,他一個人西行五萬裡,歷經艱辛到達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前後歷時十七年,學遍了當時的大小乘各種學說,於貞觀十七年啟程回國,共帶回佛舍利150粒,佛像七尊,經論657部。

貞觀十九年玄奘到達長安,此時唐太宗為了征戰高句麗,住在洛陽,立即詔令玄奘前往洛陽見他,唐太宗見到玄奘,深感欣慰,並問玄奘當年取經為何不告知朝廷,玄奘說,我再三陳表,但朝廷就是不批,沒有辦法,我只能私自前行。


玄奘想到家鄉附近的少林寺翻譯經書,那裡遠離市集,環境清靜,但唐太宗不準,他想讓玄奘棄佛還俗,幫助他處理政務,唐太宗的這些要求與玄奘翻譯佛經,弘揚佛法的宗旨相違背,理所當然的遭到了玄奘的斷然拒絕,唐太宗仍不放棄,又想要玄奘隨自己一同前往遼東觀戰,也遭到了玄奘的拒絕。

唐太宗沒有得到他想要的,自然也就不允許玄奘回少林寺,只允許玄奘在長安的皇家寺廟弘福寺及大感恩寺等地譯經。

唐太宗及唐高宗李治之所以多次要求玄奘還俗,主要是因為唐朝初期對佛教並不支持,甚至排斥佛教,再加上唐朝多次受到西突厥的騷擾,先後多次發動戰爭,唐太宗非常需要精通西域、中亞各地地理、交通、民族風情、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人才,而玄奘沿途歷經西域、中亞等多地,對那裡的情況都非常瞭解,他是不二人選,唐太宗多次提出讓他還俗都遭到拒絕,因此玄奘想會少林寺的請求唐太宗也是不答應的。


玄奘無奈,只好潛下心來編譯佛經,經過他不懈的努力,在貞觀二十二年將翻譯好的《瑜伽師地論》呈送給唐太宗作序,唐太宗親自撰寫了700多字的《大唐三藏聖教序》,後來唐高宗李治又為其撰寫後記《大唐皇帝述三藏聖教記》,都由唐代大書法家褚遂良書寫。 唐麟德元年(664年)正月初九傍晚,玄奘在跨越屋後水渠時不慎跌倒,小腿被劃傷破皮,從此一病不起,至二月初五夜半時圓寂,據說當年有近百萬人為其送葬,這麼多人為一個和尚送葬,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遺產君


唐僧回國後的日子,過得不那麼舒心,最後是在憂鬱中病死的。

在死前最後一段日子裡,玄奘失去了自由,要在武裝守衛監視下緩慢的進行譯經,甚至得病了也得不到及時治療。(皇室確實派出了御醫,但卻是在他死後2天才姍姍來遲)

玄奘最後死的地方,是在今天陝西的銅川市玉華山。這裡一度是唐朝皇室避暑勝地,但另一方面,這裡到了冬季又非常冷,而玄奘西行時留下了畏寒的毛病,一到冬季就發病不過,所以把他安排在這裡生活,其用意無疑是有問題的。

玄奘死在公元664年的2月5日,一年裡最冷的時候。

而玄奘死後的葬禮,其實也辦得不符合他的身份,雖然出現了成千上萬的民眾自發為他送行,但送葬行列裡詭異的沒有出現一名朝官。也沒有人敢出面為他撰寫塔銘墓誌。大家都知道----皇帝李治不喜歡他。

等他死後,皇帝宣佈西行帶回來的佛經翻譯工作隨之結束,所以取經帶回來的經書大部分實際都沒有翻譯完。


至於唐高宗為什麼這麼做,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在網上搜索我寫過的一篇文章《西遊記後沒寫的事——玄奘和尚不為人知的淒涼結局》,而在問答裡我只是簡單說一下:


最大原因,是玄奘的歸來,引起了唐朝的宗教狂熱從而引起了皇權的警惕。而對於世俗化的唐朝政權來說,在朝廷之外出現另一個精神崇拜中心是非常危險的。


但經過巧妙的談判,玄奘和李世民達成了一定默契,在李世民老年時,玄奘和李世民的一批臣子相處得不錯,而且李世民本人也因為玄奘,慢慢的對佛教產生了好感。


玄奘因此一度向李唐皇室提出了一系列提升佛教地位的要求:如讓佛教徒在司法審判中享受特權,放開對佛教寺廟數量限制等等,他希望佛教能替代道教,成為唐朝的國教。


但等到李世民於649年駕崩後,接任的新皇帝李治,卻是個崇信道教的皇帝。


於是無論從宗教角度和世俗權力角度,佛教和玄奘都要靠邊站,於是李治對玄奘採取了表面熱情但私下打壓的態度。

參考文獻:

《玄奘法師與唐太宗、高宗——初唐政教關係的個案研究》

《玄奘的最後十年_655_664_兼論總章二年_669_改葬事》_劉淑芬


閉家鎖的紅楓


唐僧是一位婦孺皆知的文學形象,不過絕大多數人是通過《西遊記》瞭解他的。儘管《西遊記》是我國偉大的古典文學作品,但畢竟不是歷史作品,很多人記住了《西遊記》裡光怪陸離的情節,卻忘了歷史上真實的玄奘法師還有一部《大唐西域記》。可能很多人印象中的唐三藏就是《西遊記》裡那個虔誠善良,但卻過於迂腐,若無幾位徒弟相助根本寸步難行的形象,甚至有人的印象中可能還是《大話西遊》中那個話嘮形象,那麼真實的玄奘法師又是什麼樣呢?

玄奘俗姓陳,本名禕,生於河南洛陽一個官僚讀書世家。陳禕的幼年生活是比較坎坷的:由於父母早亡,陳禕10歲時就跟隨二哥到洛陽淨土寺學習佛經。然而此時的他還不算是真正的和尚——當時很多人為逃避國家賦稅而剃度出家,然而出家後卻不遵守佛家戒律,肆意胡作非為。朝廷為整治這種亂象實行度牒制度——只有獲得朝廷度牒的才是真正的出家人,否則就是招搖撞騙的假和尚。此時年紀尚幼的陳禕並未獲得朝廷度牒,因此只能算是在寺廟修行佛法,但還不是真正的出家人。

公元612年朝廷派以居官簡約、蒞政嚴明而著稱的大理寺卿鄭善果在洛陽剃度14名僧人。這年年僅13歲的陳禕不要說入圍這14人之內,甚至連參試的資格都沒有。也許是因為對這次考試極為嚮往,於是陳禕一直在考場外徘徊。主持完考試的鄭善果一出考場就見到在外徘徊的陳禕,於是問他是否想要出家為僧。陳禕回答:”我學佛的時間尚短,功力也淺,所以沒資格參考“。鄭善果又問他為什麼要剃度出家,陳禕回答:”遠則繼承如來遺志,近則弘揚廣大佛法。“鄭善果當即對同僚說:”背誦佛經的功力不過是尋常功夫,然而風骨氣度卻是極其難得。如果我們剃度了這孩子,將來必會成為佛門中一代偉人“。

就這樣陳禕成為了法號玄奘的一名僧侶。年紀輕輕的他很快就在洛陽佛教界裡聲名鵲起,後來他又到過長安和四川。21歲時玄奘受具足戒,由此取得了傳經授徒、獨立開學的資格。在接下來的五年時光裡他”走遍燕趙,歷訪周秦“並在26歲時再次來到長安與眾高僧共同切磋佛學。因其學業出眾而獲得”佛門千里駒“的稱號。當時以為印度高僧正在長安講經,好學的玄奘自然不會放過這個難得的機會,於是主動上門求教。此時玄奘正在研究剛傳入中國的瑜伽之學,但苦於缺乏原始的梵文經本,印度高僧告訴他:瑜伽之學最好的經本是印度那爛陀寺戒賢法師所著的《瑜伽師地論》,可惜我沒帶來。

高僧的這番指點使玄奘萌生了一個念頭——前往西方天竺求取真經。他很快開始為西行做準備:一方面加緊學習梵語,一方面申請辦理”過所“(護照)。然而辦理”過所“的結果卻是”有詔不許“。當時唐朝江山尚未安定,一律禁止國民出境。沒有護照而出境就是偷渡,原本準備與玄奘同行的其他僧人都退縮了,只有他一人始終不改初衷。公元627年8月長安一帶突遇嚴重的霜災,朝廷無力賑災,只得下旨讓百姓外出覓食。玄奘就夾在逃難者中間混出了長安城西門,踏上了西行求法之路。事實上玄奘壓根就不像《西遊記》裡寫的那樣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御弟,是奉旨取經,其實他是偷渡出境。一路上最大的困難也不是什麼妖魔鬼怪,而是偷渡的風險和沿途惡劣的環境。

玄奘剛到涼州,都督李大亮就派人勸他東歸長安並在自己的轄區發佈”有僧字玄奘,欲入西蕃,所在州縣宜嚴陣候捉“的通緝令。一代高僧就這麼成了通緝犯,不得已之下玄奘只能晝伏夜行來到今天的甘肅瓜州。當地州吏李昌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他充分理解並由衷敬佩玄奘西行求法的志向,於是放了玄奘一馬,但還是催促玄奘儘快離開,以免遭到官吏的追捕。

瓜州前方就是湍急的葫蘆河(今疏勒河),然後是玉門關和五烽。玄奘在離開瓜州之前來到一所寺廟禮佛,在此遇到同樣前來禮佛的胡人石磐陀。二人交流後石磐陀表示願盡力幫助玄奘西行取經。到了晚上石磐陀又帶來一名同行的老胡人和一匹瘦馬。然而老人卻勸玄奘打消西行的念頭並告訴他:前面過了河就是玉門關,守官盤查很嚴。玉門關西北方向有五座烽火臺,均有將士日夜值守,隨時捉拿偷渡出關者,甚至直接將人亂箭射死。各烽火臺之間相隔百里,其間盡是沙漠荒丘,水源只存在於五個烽臺的警戒點內,要想取水而不暴露難於登天。過了烽火臺就是方圓八百里的莫賀延磧,這裡又稱流沙河,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即使結伴而行也常迷路而葬身沙海,獨自一人通過幾無可能。玄奘則告訴他:我為求法不畏艱辛,不達目的誓不東歸。

得知西行艱辛的石磐陀也打消了繼續西行的念頭,他甚至一度打算捉拿玄奘送官。然而玄奘始終不為所動,當他行至五烽一帶時被哨兵抓住帶去見了校尉王祥。王祥也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但他想送玄奘去自己的老家敦煌長住講經。一心西行求法的玄奘自然不會接受這樣的安排,王祥見拗不過他,就送給他乾糧和淡水並告訴他如何繞過五烽的道路。玄奘因此得以順利通過五烽,此時的玄奘已走出了當時大唐的轄區,偷渡的危險不復存在,接下來他要面對嚴酷惡劣的自然環境了。

偷渡成功後襬在玄奘面前的是八百餘里的莫賀延磧。莫賀延磧位於羅布泊和玉門關之間,古稱沙河,這並不是一條由水而是由大量的流沙構成的“河流”。那裡死寂一片,“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小說《西遊記》裡收沙僧的流沙河——“八百流沙界,三千弱水深。鵝毛飄不起,蘆花定底沉”,應是據此想象生髮而出。玄奘一人和他的那匹瘦老赤馬孤苦伶仃地行走在大漠之中,在走了一百多里以後,困頓疲憊的玄奘在從馬背上取下皮囊準備飲水時,不料竟失手打翻了皮囊,水很快就被沙漠吸乾了。懊悔的玄奘想回去取水,當他勒轉馬頭準備返回時,想起自己曾經發過的“終不東移一步,以負先心”的誓言,於是下定決心:寧可就西而死,豈能東歸而生。他調轉馬頭,繼續堅定地向西走去。一望無際的大漠,四顧茫然,孤身行走的玄奘眼前不斷出現各種各樣的幻覺,他看見無數妖魔鬼怪襲來,一會兒又見一支軍隊,還有隨風飄揚的旌旗。今天我們知道,這就是海市蜃樓。 白天沙漠中的熱風,裹挾著黃沙,悶熱難耐;黑夜中的莫賀延磧,只有死人的白骨閃爍著磷光。作為一名虔誠的僧人,玄奘能做的就是不停地念誦《心經》和觀世音菩薩來支撐自己不斷往前走。走了5天之後滴水未沾的玄奘已達到他生命的極限,口乾舌燥、呼吸困難,眼睛也睜不開了,最後人和馬都昏昏沉沉地臥倒在沙石上。僵臥到半夜,忽被一陣清風吹醒,頓時渾身倍感清爽,那匹識途老馬也站了起來,馱著玄奘前行。兩天後他走出莫賀延磧,到達了伊吾。

初到伊吾的玄奘還沒來得及休整就被高昌王麴文泰的使者請到了高昌。國王安排玄奘住進高昌國王城最豪華的房間裡。玄奘坐在寶帳中,接受國王和文武百官的頂禮。隨後所有的妃嬪家眷也都一一過來頂禮。高昌王的盛情讓玄奘非常感動。第二天一大早玄奘還沒起床,高昌王就率領王妃過來請安。他請玄奘到道場與僧眾交流,並懇請玄奘留下來,不要西行了。玄奘西去的決心已下,婉言謝絕了高昌王和僧眾的請求。高昌王含淚告訴玄奘,他希望自己能供養玄奘終生,並且讓全國人全部皈依玄奘,並希望他能在這裡講授佛法。經過無數次思想工作,玄奘還是堅持西行。高昌王軟硬兼施,玄奘部不為所動。玄奘告訴他:如強留,那也只能留下自己的屍骨,留不下自己的心,從此開始絕食。高昌王親自捧盤子殷勤請玄奘就餐,玄奘就是不吃。幾天後眼看玄奘馬上就要餓死了,高昌王終於屈服了,有條件地同意他西行——這個條件就是玄奘取經歸來務必再取道高昌。玄奘答應了這個條件,麴文泰隨即與之結為兄弟並給玄奘西行路上的二十四個國家的國王寫信請求關照。

在麴文泰的幫助下玄奘順利抵達了印度,然而就在他準備渡過恆河前往心中的聖地那爛陀寺時又遇上了劫難:他被一夥強盜綁架了。按說玄奘是個苦行僧,身上並無多餘的財物,如何會引來強盜的覬覦呢?原來這夥強盜並非為了劫財,當然也不是為了劫色,他們是打算拿玄奘祭祀他們信奉的突伽女神。玄奘見自己在劫難逃,於是對強盜們說道:”願賜少時,莫相逼迫,使我從容安心就死。“說完就閉上雙眼念起經來。說來也怪——就在這時平地裡颳起了一陣沒來由的風,吹折了樹,吹飛了沙,吹湧起了浪,甚至那停在岸邊的船都要顛覆!暴徒們的法事自然做不成,玄奘不慌,他們倒自己慌了,這就急急忙忙問旁人:“這個和尚到底是從哪裡來的?法號叫什麼?”這時與玄奘同船的一位老者高呼:”報應啊,取經的和尚殺不得啊!“強盜們見狀再不敢為難玄奘,就這樣玄奘又躲過一劫。

貞觀五年(公元631年)玄奘終於抵達佛教聖地那爛陀寺。玄奘在這裡一共待了五年時間,在這期間他被選為通曉三藏的十德之一。前後聽戒賢講《瑜伽師地論》、《順正理論》及《顯揚聖教論》、《對法論》、《集量論》、《中論》、《百論》以及因明、聲明等學,同時又學婆羅門教經典、各類梵書。貞觀十年(公元637年)玄奘離開那爛陀寺,先後到伊爛缽伐多國(今印度北部蒙吉爾)、薩羅國、安達羅國、馱那羯碟迦國(今印度東海岸克里希納河口處)、達羅毗荼國(今印度馬德拉斯市以南地區)、狼揭羅國(今印度河西莫克蘭東部一帶)、缽伐多國(約今克什米爾的查謨),訪師參學。他在缽伐多國停留兩年,悉心研習《正量部根本阿毗達磨論》及《攝正法論》、《成實論》等,然後重返那爛陀寺。不久又到低羅擇迦寺向般若跋陀羅探討說一切有療三藏及因明、聲明等學,又到杖林山訪勝軍研習唯識抉擇、意義理、成無畏、無住涅槃、十二因緣、莊嚴經等論,切磋質疑,兩年後仍返回那爛陀寺。此時,戒賢囑玄奘為那爛陀寺僧眾開講攝論、唯識抉擇論。適逢中觀清辨(婆毗呔伽)一系大師師子光也在那裡講《中論》、《百論》,反對法相唯識之說。於是玄奘著《會宗論》三千頌,以調和大乘中觀、瑜伽兩派的學說。同時參與了與正量部學者般若多的辯論,又著《制惡見論》一千六百頌。還應東印迦摩縷波國(今印度阿薩姆地區)國王鳩摩羅的邀請講經說法,並著《三身論》。貞觀十五年(641年)42歲的玄奘與戒日王會晤,並得到優渥禮遇。戒日王決定以玄奘為論主,在曲女城召開佛學辯論大會,在五印18個國王、3000個大小乘佛教學者和外道2000人參加。當時玄奘講論,任人問難,但無一人能予詰難。一時名震五印,並被大乘尊為“大乘天”,被小乘尊為“解脫天”。戒日王又堅請玄奘參加5年一度、歷時75天的無遮大會。

這場盛會之後玄奘攜帶取得的經書和一些印度奇花異果的種子踏上歸國之路,因為是隨印度戒日王派出的出使大唐的使團同行,來時惡劣的自然環境和強盜劫匪都不用再擔心了。不過《西遊記》中九九八十一難最後一難——渡河失經卻是實有其事:玄奘在渡過印度河時遭遇風浪,五十夾經本及花木種子失落河裡。此後的旅途中玄奘沒再遭遇什麼險阻,644年他抵達于闐(今新疆和田),此時高昌王麴文泰已死,高昌國也已不復存在。玄奘無緣兌現當初的承諾,於是轉而向大唐朝廷上書稟報自己求法歸來的消息。貞觀十九年(645年)正月玄奘到達長安。這是唐太宗李世民為應對遼東戰役已駐蹕洛陽。得知玄奘歸國的李世民立即詔令在洛陽接見他。玄奘奉詔於當月二十二日啟程,二月初一在洛陽宮儀鸞殿受到李世民的接見。玄奘表示希望前往嵩山少林寺譯經,未獲李世民允許,最終李世民安排玄奘到長安的弘福寺譯經。

貞觀十九年(645年)在李世民的支持下玄奘在長安設立譯經院(國立翻譯院),參與譯經的優秀學員來自全國以及東亞諸國。他於長安弘福寺組織譯場,開始譯經,其後在大慈恩寺,北闕弘法院、玉華宮等處舉行。譯經講法之餘,玄奘還口授由弟子辯機執筆完成了著名的《大唐西域記》一書,全面記載了他遊學異國的所見所聞。公元648年夏玄奘將譯好的《瑜伽師地論》呈給李世民並請其作序。李世民花一個多月時間通覽這部長達百卷的佛教經典後親自撰寫了700多字的《大唐三藏聖教序》,盛讚“玄奘法師者,法門之領袖也;仙露明珠,詎能方其朗潤”。

從公元645年5月到663年10月的18年6個月的時間裡玄奘法師及其弟子一共翻譯了佛經1335卷,平均每年超過72卷,每月6卷多,每5天就翻譯一卷。玄奘法師每天都要對當天的譯經進度進行核查,如果發現白天未能完成預定進度就在晚上接著翻譯。公元664年正月初三在翻譯完《大般若經》後玄奘法師感覺自己體力不支,於是停筆對弟子說道:“自量氣力不復辦此,死期已至,勢非賒遠”。此後他絕筆不再翻譯,而是專心悟道拜佛。正月初八這天一名弟子告訴玄奘法師:自己夢見一尊莊嚴高大佛塔轟然倒塌,不知此夢是何徵兆。玄奘法師告訴這名弟子:“非汝身事,此是吾滅謝之徵”。一天後這位曾用自己的雙腳遠行十萬八千里的得道高僧在玉華寺跨越屋後的水渠時不慎跌倒。這次跌倒僅就傷勢而言並不嚴重,不過此時年事已高的玄奘法師就此臥床不起,靜養數日未見任何起色。二月初四玄奘法師整天不停唸經,到了這天夜間他右手支撐起頭部,左手伸在左腿上,舒足重累右脅而臥。到了初五夜半時分眾弟子圍坐在玄奘法師身邊,一名弟子問道:“和上決定得生彌勒內眾不(您是不是已決定託生到彌勒佛淨土呢)?”這時玄奘法師用最後的力氣回答道:“得生。”留下這兩個字後六十五歲的玄奘法師就在玉華寺內圓寂,弟子們

將其靈骨葬於長安附近之白鹿原。唐朝末年天下大亂,玄奘靈骨被寺僧移至終南山;到了宋代金陵高僧來終南山朝拜,發現玄奘法師頂骨,遂迎至金陵天禧寺供奉。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大唐三藏玄奘法師,被後人稱為大遍覺,是中國法相唯識宗的初祖。在翻譯完六百卷《大般若經》後,於唐高宗麟德元年(公元664)農曆二月五日夜半,玄奘法師圓寂於陝西銅川玉華寺,虛歲壽64歲。詳細記載請看玄奘法師親傳弟子慧立所寫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

1,玄奘法師圓寂前後

玄奘法師晚年在陝北的玉華寺專心翻譯《大般若經》。玉華寺是由唐太宗的避暑行宮玉華宮改建而成,冬季氣候較冷。

玄奘法師早年西行去印度求法,經過大雪山,受過風寒,落下風疾,回國後曾屢次發病。

玄奘法師在翻譯完六百卷《大般若經》後,感覺時日無多。

麟德元年(公元664)正月初一,眾弟子請他接著翻譯《大寶積經》,也大約有六百卷,玄奘法師只翻譯了幾行就擱下,沒有再接著翻譯《大寶積經》。

玄奘說:

此經部軸與《大般若》同,玄奘自量氣力不復辦此,死期已至,勢非賒遠。

正月八日,一個高昌國僧人玄覺,夢見有一尊佛像非常高大,忽然崩倒。玄覺非常吃驚,就告訴玄奘法師。玄奘說:不是你的事,這是我謝滅的徵兆。

正月初九晚上,玄奘到後房去的時候,邁過一個小溝渠,大概是因為結冰的緣故,就跌倒了,但沒有什麼大礙,只是腿上擦破了點皮。一連四天,都還可以隨意走動。

正月十三日,玄奘就臥病在床。

正月十六日,玄奘無論睜眼閉眼總看到白蓮花:

“吾眼前有白蓮華,大於槃(盤),鮮淨可愛。”

正月二十三日,

“玄奘此毒身深可厭患。所作事畢無宜久住。願以所修福慧回施有情。共諸有情同生睹史多天(兜率陀天)彌勒內眷屬中。奉事慈尊。佛下生時。亦願隨下廣作佛事。乃至無上菩提。”

“南無彌勒如來應正等覺,願與含識速奉慈顏;南無彌勒如來所居內眾,願捨命已必生其中。”

二月五日夜半,

“弟子光(普光)等問。和上(和尚:親教師)決定得生彌勒內院不。法師報雲。得生。言訖喘息漸微。少間神逝。”

玄奘法師信奉弘揚唯識學的彌勒菩薩,最後往生兜率天內院,面見彌勒菩薩。

《西遊記》說太上老君也在兜率天煉丹。

2,唐高宗對玄奘法師猜忌多於支持

唐朝的皇帝把自己的族譜追溯到老子李耳,唐高宗更傾向於道教,還把老子封為太上玄元皇帝,下聖旨將道教排在佛教前面,“況道先佛後,又何疑焉!”

唐高宗還認為:黃、老,中國之大聖,佛乃西胡之善人。

所以唐高宗自己對玄奘法師比較冷淡,在政治上還警惕形成宗教的一種勢力。

但因為武則天崇信佛教,所以唐高宗對玄奘法師時冷時熱。

顯慶二年(657)年,唐高宗和武則天到洛陽去住,也把玄奘帶過去,其實也是一種監視,安排他住在西苑的積翠宮。

在皇宮裡面被衛士看守,非常不自在。玄奘曾向唐高宗上表到少林寺翻譯佛經,唐高宗不准許。

玄奘在積翠宮繼續譯經,積勞成疾,這次病得非常嚴重。積翠宮連醫生都沒有,玄奘沒有請示唐高宗,直接從積翠宮到了洛陽一個寺院,請醫生來治療。

唐高宗非常不高興。

玄奘只得趕緊上表謝罪。

顯慶三年,唐高宗帶玄奘回到長安,卻把玄奘安排到了新建的西明寺,給了玄奘十個新弟子。而玄奘原來培養的譯經人才都在弘福寺和慈恩寺,這導致玄奘無法正常翻譯佛經。

再加上唐高宗和武則天開始整肅舊大臣,特別是原來唐太宗留下來的重臣,如長孫無忌、褚遂良等,長孫無忌最終被逼死。

這些大臣多與玄奘關係良好。

一方面為了翻譯,一方面為了避禍,玄奘上表請求到非常偏遠的陝北玉華寺去,並請派五個衛士把守寺門。

唐高宗看到是偏遠之地,就准許了。

本人是沂藍書院趙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現代史,繼承章太炎學派唯識史觀學說。


沂藍書院趙月光


歷史上真實的玄藏法師,其一生令人敬仰。獨自一人去印度求取佛法真諦,在那爛佗寺隨戒賢法師求學,完成學業後,遊歷印度各地,後做一夢,又回到那爛佗寺與諸位佛教高僧話別,堅持回國傳法。唐僧回國不久後,那爛佗寺便毀於戰火,化為廢墟,與三藏法師所夢一致。在印度歷年十七載。後回長安,萬人空巷,夾道歡迎。

三藏法師所學,是以彌勒佛祖的《師伽論》為核心,後來發展成《唯識論》,為佛法三藏增添精妙絕倫的理念。

法師回國後,以那爛佗寺中的寶塔原形為基礎,畫圖,監工,建造出《西安大雁塔》,並且安心翻譯佛經不提。

後來,法師的徒弟,辯機被殺,給法師的心裡留下痛苦,也給法師的道行提出疑問。

幾經周折,法師的身體逐日睏倦,便不再翻譯經典,安心往生。

一日,法師的徒弟突然夢到一座金光閃耀的寶塔傾刻倒下,心內疑惑,便問三藏法師,玄藏說道:此夢非汝,而是吾也。

經過數十年辛苦勞作,法師一日在躍一小水溝時,不慎跌倒,傷及腿骨,後來,在未講經說法。

一位在雪山面前,在荒漠面前,在風餐露宿面前,在強盜土匪面前百折不回的勇士,最後卻被一小水溝阻擋了生命前進的步伐。這就是,再強大的有色生命,也無法出離因果,從而也證明了,“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讓我們一起去認識,生命解脫的正確方向倒底在哪裡?

玄藏法師經三日,於夢幻中看到七彩蓮花從天而降,跟從待者問道:法師往生否,玄藏法師回答,“往生”。

玄藏法師最後往生的地方為兜率天彌勒淨土內院,法師遺願:彌勒菩薩成佛時,他必將跟隨當來下生彌勒佛,繼續化度有情,此願未曾更改。

南無玄藏法師摩訶薩。


月影浮空


玄奘法師是在翻譯完75部經文後,西行過雪山的舊病復發,在無意間散步時候跌了一跤,隨後病臥在床,數日後圓寂的。


王鵬睿院長講慧門術數


病死在床上。在過水溝時,摔倒,破了皮,加上之前過度勞累,最後病死了。


挺BAT的是賤婊


唐僧移居銅川,翻譯佛經,一日不小心滑倒了,然後就化了。


古道一哥


太宗皇帝建塔,翻譯經文。最後圓寂,經書後來被三車法師翻譯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