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看待书法中所说的“字如其人”?

写字那些事儿


书法中“自如其人”这个说法其实还是有一定渊源的。从书法的来源、发展和在当代语境下重新被认识这三个角度来说,是可以展开详细论述的:

一、说法渊源

关于艺术反映人的某些内在特质和行为、思想的说法,从春秋时期的孔子就已经开了这一个理论的先河。虽然我们说孔子在对《诗经》的解读上提出的儒家“诗教”观点和“兴观群怨”说,从本质上讲,他还没有涉及到艺术的根本性问题,还仅仅是把艺术当作一个统治社会的工具来看待,但是其认识到艺术对于人们思想的影响上、对于人与人之间加强团结、交流上来说,还是很深刻的。

继孔子之后,儒家另外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孟子,在他的《孟子》一书中提出“知人论世”的观点——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知其论也,是尚友也!

孟子不同于孔子,孔子的出发点是作品,落脚点是读者以及艺术作品对于人的影响上,而孟子则是从了解、解读艺术作品出发,从读者要求对艺术作品进行理解和对话交流的角度、需求上,对于艺术作品和艺术家之间的关系做了详细的论述。

孔孟虽无意于从艺术的角度对艺术进行解读,但是客观上还是对以后人们了解、论述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西汉文学家扬雄在《扬子法言》中提出“书,心画也”,并非是对书法艺术的直接论述,但是仍可以看作是后代论述书品和人品的萌芽。

二、通常的认识

一般而言,我们对于书品和人品关系的认识,最简单的是认为人品决定书品,人品如何,书品就如何。这通常是正确的。比如颜真卿颜鲁公的字,确实可以称得上是书品即人品,其为人忠君英勇,其书也是“关羽坐帐,气势逼人”。

但是书品也有时候是和人品不相称的,或者说人品好并不能说书品就一定好。比如清官如海瑞之流,算是中国古代集权制度下堪称符合当时人伦价值的道德楷模了,但是海瑞的书法也不能说能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人物。

所以,绝对论是有失偏颇的。

三、新的解读

我认为人品和书品之间的关系,不是我们前面所说的,那种意义上的决定与被决定之间的关系,也不是互相辨证的关系,而是我们从一开始就没有真正理解书品和人品的含义导致的。

从源头上说,孔孟就已经很清楚的说清楚了,这里我们应该探讨的,不是人的道德品质,不是集权制度下那些陈腐的约束规范,而是人的情感,人的爱恨情仇、喜怒哀乐等人格化的特征,是人性,是人类普遍共有的东西。那些我们惯常认为的、人的道德品质,在某些时候它们恰恰是对于人性最大的约束和压抑。

所以,当我们从这一角度来看的话,问题就很好说了,书品和人品的关系,就是人的人格特质和书法风格面貌的关系。

这样就不存在我们前面所说的那个悖论和不合理之处了。不是说人品越高,书法写的就越好,而是对于掌握高妙书法技巧的人而言,他们能够在自己的书法作品里面表达自己某些人格化的特质。

这就是我对书品和人品关系最新的思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松风阁书法日讲


所谓“字如其人“即书法作品的风格就像书者本人的性情,品性,性格一样,体现了书者的精、气、神。

首先说精。一幅书法作品,无论从单独的字还是通篇看来,都有它的精神,书者是什么样的人就写出了什么样的字。中正不阿的人,写出的楷书一定方方正正;潇洒的人写出的行书,一定是飘逸俊朗;狂放不羁的人,写出的草书一定洋洋洒洒,一气呵成。

其次说气。一幅字,有时不是从单独的字看,通篇上下或左右相互呼应,首尾相接,有一种气贯全篇。书者是气宇轩昂的人,写出的字一定是气贯长虹,心性沉稳的人,写出字一定是力透纸背,看字如看人。

再说神。一幅书法作品,离不开神采,就像人一样,呆若木鸡的人写出的字也木讷,豪情奔放的人,点撇之间也透着灵气,一泻千里。一个个字立着,就像一个活生生的人的神之所在。站立坐卧栩栩如生。

字如其人,人如其字,果不其然。“字如龙负出,韵是凤衔来“。











快乐的段子手ytm888


(字因人貴,文因人顯)





翁齐清


我认为字如其人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道理的。书写过程是书者心境的外化和情绪的表达,《书法雅言》中有言:“书之心,主张布算,想象化裁,意在笔端,未形之象也。书之相,旋折进退,威仪神采,笔随意发,既形之心也”,书法的构思布局,疾徐进退都随书者的情感意念而动,是无形的“心”和有形的“相”的辩证统一。韩愈的《送高闲上人序》有“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这样一段话,说的是张旭在各种不同情绪下都借书法来抒发情感,所以在张旭的书法作品中才凝聚着复杂的心绪,多重的感情色彩。

但有人认为从一个人写的字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性,我不敢苟同这样来理解“字如其人”的观点。北宋的奸臣蔡京的书法造诣相当深厚,卖国贼秦桧是大书法家,汉奸汪精卫也写得一手好字;乡间老农大字不识一箩筐,更有甚者或许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却不妨碍其淳朴善良。可见,人的品性与书写之间着实无必然联系。


文傑寫字


字如其人是一种识人的智慧,当今社会基本上没人懂得这门学问了。

粗略的知道一点点,简单的说一下吧。

古代有一门测字的学问,就是通过一个字来预测一件事情或一个人的前世今生和来世。本事精的还是很准的,诸葛亮,袁天罡,刘伯温等都比较擅长这一门学问。张良就更厉害了。他的后人创立了天师道,天师道有一门很厉害的学问,天师道有一门很厉害的学问,就是写字的符书,天师道就是后来的道教。

通俗的说,符书就是现在的书法。书法最简单的理解就是一个人的笔迹。一个人的笔迹就是一个人的DNA,是独一无二的,绝无第二个可以重复和模仿。学书法的临摹就是一摸一样也是有区别的。

区别这个的唯一要素就是"气”。在书法上就叫做气息,气韵,气象。一个人的气息通过一个人的笔迹就自然的留下来了。这么说还是难以理,简单的说几个词吧。铜臭,就是说一个人有商人气,腐败,就是枯枝烂叶,死鱼烂虾的腐气味,鲜活,就是勃勃向上的生气。

哎,要把这个道理说清楚很费脑筋,要死很多脑细胞,要码好多好多的字。长话短说吧。

字如其人是我们的祖先留给一个要成为伟大子孙的一门独门绝学,一般人是不懂的,就是教也教不会的,除非他有能够成为伟大子孙的潜质。

特别要说一下的是,被定义为华夏子孙败类的字千万不能收藏,也不能挂在家里。比如秦桧,蔡京,田英章等等。

可能很难以理解,说一个简单的例子吧,都说字以人贵,每个省基本上都有很多大官,在他没有被打倒之前,以拥有他的字为荣耀,被打倒之后,花的几万或者几10万就打了水漂了,甚至还会有不好的后果。

字如其人,是一个人独有的DNA,只有人格高尚的,才会有符书的力量,给你带来福气!


guihuxuan1


只是会体现某种性格或者心境



眼眸渲染680


这么说吧:从你写的字,可以看到你读过的书,你走过的路,和你爱过的人....



我是余生请多关照


看看宋美龄的字



应该做的公民义务



这个问题把我们引向中国人的语言观,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回答:


一、书法的审美感受



如同千人千面,每个人的性格都不尽相同,每个人在书写过程中呈现的美感也不同,譬如是典雅大方还是朴拙方劲,是流美还是妍媚等等。


由于生活环境、教育背景的不同,人们会对不同风格的字形有所偏爱,正如不同的人喜欢的字帖或画作也不同一样。


譬如上图黄庭坚的《诸上座帖》和梵高的《星月夜》画作,竟然在线条的流转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线条和空间无处不在,自然景色和生活场景中也包含了不同的线条和空间变化,书法和生活的关系本就十分密切,譬如王羲之的《丧乱贴》、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轼的《黄州寒食帖》,都能体现出作者当时的际遇,作者在书写的过程中,也将现实生活中最感人的力量带到作品中,整个古代书法史,都是把书法看做是完成和表现人格的手段。


所以我们经常说:见字如面,字如其人,书品即人品。


书品即人品


汉代的杨雄说:“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唐代的张怀瓘也说:“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可见书法能够很直观地表现一个人的性格、气质、修养、才情。


所以,我们看到那位史上最委屈的书法家赵孟頫,无论其书画的艺术水平多高,哪怕日书万字的努力,仍被众多评论家贬斥为:奴颜婢膝,字中有奴气,字中太谄媚。

相反,颜鲁公的字,因其铮铮铁骨,以身报国的正义之气,备受后人宠爱。傅山说:作字先做人,高尚的人写出来的字,即符合伦理观念,也有美学意义的观念,既可以用来作为伦理标准,也可以作为艺术标准。


写字的一种内心精神的锻炼


项穆在《书法雅言》中有过一段具体的叙述:“初学之士,先立大体,横直安置,对待布白,务求其均齐方正也。”在一笔一画的初学阶段,写字已经是对内心精神的锻炼,写字是字形的方正,也是内心的方正。


项穆将字形与精神紧紧粘附,认为技巧和修养不可分割,就像我们临帖也是潜入古人的心灵生活,认识到古人的精神品格,体味点画的产生基础。


书法是所有人的功课,书法不是一味地摹古追今,不是简单的复制或颠覆,而是知人知面知心。学书即做人,这是毕生的努力和追求。何况孔子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所以在《易传》里,“立象以尽意”,通过64组卦象给予无限解说。就算你努力地挥写胸臆,碍于笔墨限制,也许还难以完全表达自己的心意呢,如此,字如其人,也是一项修炼了。


好了,今天的回答就到这里啦,下个问题见哦~


国教童蒙学堂


你练字时字炼你!你认为呢?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file_sign": "570258a362fd200740085d4396b5136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