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相聲俱樂部能跟德雲社相抗衡嗎?你怎麼看?

愁容騎士114


這個北京相聲俱樂部,應該是像過去一樣吃大鍋飯的地方,人員鬆散,積極性不高,關鍵這個俱樂部我還沒有聽說過,可能是我孤陋寡聞,還是媒體曝光的少,我感覺這個俱樂部跟德雲社比起來真的是默默無聞名不經傳。知名度上老郭的德雲社分分鐘秒殺這個北京相聲俱樂部,當然李金斗姜昆這些老藝術家也不是蓋的,當年還是老郭的師傅,但是在機構運營上盈利上北京相聲俱樂部跟德雲社無法相提並論。

北京相聲俱樂部裡邊的演員當年非常瞧不上郭德綱,郭德綱在裡邊忍氣吞聲,終於通過自己的努力,熬出現在的成績,實屬不易,老郭還是有能力的。

綜合來看,北京相聲俱樂部像是一個集體公社或者說是沒落的國企,老郭的德雲社是一個朝氣蓬勃的民企,自然北京相聲俱樂部幹不過老郭的德雲社。

吃大鍋飯的人久了就不想去努力,太累太累太苦太苦,做慣貴族的人和沒有吃飽飯的人決心不同,吃不飽的人一旦吃飽,不僅僅想當貴族,還想當貴族中的貴族,老郭他的德雲社就是一個王國,北京相聲俱樂部只不過是一個沒有朝氣的團體,前途無法相提並論。


搖滾大風歌


北京週末相聲俱樂部來頭不小,成立於2003年,李金斗擔任俱樂部主席。恰巧!郭德綱在北京摸爬滾打多年後,同年正式將他的團隊更名為北京德雲社,規模也擴大到了十幾個人。從這兩個專業相聲團體陣容來看,當年德雲社無法與相聲俱樂部抗衡。因為當年相聲俱樂部的演員陣容是由知名演員帶領的團隊,甚至是家喻戶曉的明星大腕。例如:李金斗、孟凡貴、宋德全、賈侖、田立禾、王彤等。這只是平時演出陣容,若俱樂部舉辦活動時各路曲藝名家是紛紛到場,例如:姜昆、李增瑞、方清平、劉蘭芳、馮鞏……等等,就這麼說吧!你能想到的相聲演員基本都到齊了。

論人脈、論排場、論氣勢當年的郭德綱在他們面前是畢恭畢敬:



德雲社當年只是一個十幾個人的小小團隊,最大的腕就是郭德綱自己(無人知曉),也無人把他放在眼裡。相聲俱樂部以低廉的票價(20元),面向工薪階層。短短一年就榮獲各種表彰,05年還被曲協評為德藝雙馨團體,被文化局評為優秀品牌團體。筆者注意到有些網友提出質疑:20元的票價,場館也不大即使都坐滿也就398個座位,能夠養活這麼多大腕嗎?確實就算是場場爆滿,一個星期下來也只有不到8000塊錢(每週一次演出),恐怕連場地費也不夠吧?何況還得200多人的團隊去分。其實大家有所不知,這些演員大多數是拿體制內工資的,並非是個人成立的相聲團隊。

即使賣20元也不虧本,相當於由政府扶持的一個團體,主要以惠民慰問等演出為主,不在於賺錢。


相聲俱樂部成立之初目的也不是與誰抗衡,目前俱樂部團結了全國800多位相聲演員(全國除德雲社恐怕都到齊了吧),個人團體根本無法與之抗衡。誰曾想兩年後2005年,郭德綱打破常規,異軍突起迅速火遍全國。恰恰將相聲推向高潮的不是“週末相聲俱樂部”而是名不見經傳的“德雲社”,相聲行業能有現在的春天,郭德綱功不可沒。楊議楊少華父子多年從事影視劇工作,也都回歸相聲劇場了。新的相聲團體也在不斷的誕生,例如:相聲新勢力不但有了自己的團隊,商演票價甚至超越郭德綱約一倍(3333元)。筆者認為:這是好事,如果德雲社一家獨大未必是好事,缺乏競爭。那麼自從德雲社風生水起後,幾乎淹沒了所有同行包括“相聲俱樂部”。當下論相聲的水平實力,德雲社必須在塔尖之上(無論你願意不願意)這是事實,無人能與其抗衡。



論人脈、關係、輩分、榮譽等德雲社與相聲俱樂部是無法比迪的。不過總的來說,德雲社是以商業的運營模式維持400多人的團隊,而相聲俱樂部是以惠民慰問演出為主的團隊,兩家並不衝突井水不犯河水。現在百花齊放,觀眾有了更多的選擇權,對於相聲發展來說是個好事。其實筆者覺得把這兩家放在一起比較,不太合適。畢竟相聲俱樂部不是商業運營模式,多大的腕來演出都是20元(網站預訂30元c位)。其實如果相聲俱樂部真能抗衡德雲社話,當年火的應該是相聲俱樂部才對。如今德雲社全球巡演,萬人的場館商演不斷,這就更談不上“抗衡了”德雲社了(沒什麼可比性)。不知大家是如何看的呢?


明辨是非123


這兩家沒有太多可比性,除了都屬於“同行”之外。德雲社屬於民企,民間相聲團體,靠市場規律生存,得不到曲協扶持,反而時不時要被“搞”兩下。“北京週末相聲俱樂部”是體制內相聲演員的聚集地,基本沒企業性質,估計連國營院團都不是,更像是領固定工資的相聲演員週末兼職賺點外快的“臨時搭班”(無貶義),所有門票肯定親民的低。

除了“俱樂部”主席李金斗,以及孟凡貴、宋德全等三人稍有知名度外,現有演出相聲演員基本都是在行業內默默無聞,藝術水平肯定也是一般。畢竟只要能耐夠硬,誰也不願意賺那點門票錢。

這些年李金斗不時給一些不知名產品代言,賺點廣告費(也因此沒少被工商總局點名),還經常給相聲演員收徒儀式、婚慶、企業開業等當主持人,說明是真缺錢,更說明“俱樂部”效益很一般,甚至不賺錢。

德雲社除了八支相聲隊伍在各個劇場和分社駐點演出和輪值演出外,還有國內主要城市的巡迴商演,以及國外特邀商演,最近還登錄了英國脫口秀殿堂。不僅靠自己養活了五百多名演員和職工,還賺了個盆滿缽盈。在名氣聲,別說郭德綱和于謙,就是岳雲鵬、張雲雷或八隊隊長,隨便拎一個搭檔出來,基本都可以分分鐘秒殺“俱樂部”,所以一開頭就說“沒有可比性”。

如果說在2003年“俱樂部”剛剛創立時,憑藉新生事物的雄心壯志,以及體制內的協助和扶持,還可能把尚未走紅的德雲社比下去。但經過了十五年的此消彼長,距離已經太遠了,就好比兩個同時從海南島赴京趕考的秀才,一個坐汽車已經到了河北,一個走路才到湖南,只能相忘於江湖了。


岑詮


我感覺現在的郭德綱是相聲屆的馬雲,在未成名前,被人瞧不起,被人打壓!而如今,他們二人印證了那句話:今天你對我愛理不理,明天我讓你高攀不起!!






正義之道999


就象是正規部隊和游擊隊,正規部隊有待遇,有裝備,有組織,有系列,保障供給無後顧之憂。而郭德綱的德雲社沒後勤,沒保障,只能打一槍換一個地方。俱樂部就象票友,玩玩。德雲社首先要生存,要先解決溫飽,才能立住腳。好在現在是商品經濟,市場經濟,是用真金白銀來認可你的。以郭德綱的相聲功底,德雲社站往了,而且生存得很好。不管是在國內,還是在國外,演出大獲成功,場場火爆,坑滿谷滿。這不得不對德雲社的成功表示祝賀和敬意。俗話說:是騾子是馬拉出來溜溜。如果真心要發楊中國傳統相聲的話,那就應不搞花架子,沉下心來發掘相聲最本質的東西:讓觀眾樂和,寓教於樂。放棄門戶之爭,讓市場來評判你吧。


宗慧9


第一,衡量標準,兩個相聲團隊的衡量標準不同,所以基本來說沒有回出現相互抗衡的共同點,德雲社的主要衡量標準是商演,觀眾喜歡就是他們做相聲藝術好壞的最佳標準,但是北京相聲俱樂部不同,他們是有工資,有固定的演出安排。他們的主要作用還是在歌頌、文藝性的內容,他們基本來說衡量標準就是能否正常上班,能否安排的藝術下鄉活動順利進行等等。

第二,演出陣容,北京相聲俱樂部的主席是李金斗老師,目前演出陣容200人,實際上臺表演人數59人,除了李金斗、孟凡貴、宋德全能有點名以外,其餘的人幾乎沒有名氣,比如說賈倫,是侯耀文先生的弟子,但是一提到侯耀文的徒弟,大部分人都會想到郭德綱,很少能看到這位。德雲社目前400多位演員,上臺表演人員201位(八大隊),能獨自撐場面的組合超過10對。從演員陣容來說,基本後者秒殺前者。

第三,相聲段子,北京俱樂部目前開展15週年惠民演出,從相聲段子來說,總體沒有很多有新意的,都是以前李金斗老師,孟凡貴老師等等的老段子,有種“老酒換新瓶”的架勢,德雲社目前在全球巡演還有全國的相聲專場,各種相聲組合有不同的相聲段子出爐,最新的張鶴倫《沙漠駱駝》、餓了麼,張雲雷的新曲等等。

第四,觀眾受眾,

這個就不用說了,有人說北京相聲俱樂部常年保持20元的票,很親民,但是這個受眾群體就跟蘋果手機一樣,大家都知道蘋果手機很貴,但是大家都還喜歡買蘋果手機。一個道理,即使北京相聲俱樂部依舊堅持20元的票價,觀眾不喜歡看,即便是免費也不管用,德雲社張雲雷的專場,6000元一張的門票都有粉絲去搶著買,這本身就是一種群眾受眾多寡的一種折射。

通過這四點的描述,應該來說高下立判了吧,且說能否抗衡,感覺想沾邊都特別的難,很多的粉絲壓根都不知道這個所謂的相聲俱樂部。


純手打,希望各位看官不吝評論、關注和點贊!謝謝!


雪球財略


其實嘴皮子功夫是都練過的,真要是拿同一段相聲說,各有各的特色,也不一定誰比誰差太多。關鍵在於腦子,不是嘴皮子。郭德綱有多少段子?姜昆李金斗有多少段子?郭德綱會的段子能不能是他們的總和?為什麼非要提段子數量?我和你的車都是同款車,我油箱比你大10倍,你怎麼能跑的過我?在談段子質量,,,還用談麼?談人品的話…反正,李金斗嫖 娼我是不相信的哈~

其實不用比,壓根兒就不是同行業競爭,都不是同一個工種。前者要養活自己要賺錢要自立,後者要教育別人要傳播正能量


忍不住想說下


不管哪種類型,只要有好相聲,能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我們都願意接受。並不界定與某個社團、組織、協會、個人。其實大家喜歡的是相聲的形式,有些人喜歡聽傳統的、有些人喜歡聽現代的,但只要能給人民帶來快樂,大家就會喜歡他!


海邊的螺絲殼


東施效顰,相聲以前不火,郭德綱弄火了,全來增熱度。


天冰14


德雲社2017年5000人以上的商演111場,5000人以下包括小劇場3000多場。李金斗有本事公佈你商演次數及人數?就有比較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