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自古便是兵家必爭之地,在近代這裡爆發過什麼戰爭呢?

睥睨職場


說道這裡,就不得不說在解放戰爭中期的濟南戰役了,當時我軍開始了大面積反攻作戰,除了消滅國民黨反動派的有生力量之外,解放大城市更是必不可少。而在這個時候,我華野隨即制定瞭解放濟南的戰略計劃,在粟裕將軍的籌劃之下,我軍由許世友將軍率領華野七縱、九縱、十三縱以及地方武裝共十四萬解放軍戰士擔負起了解放濟南的重任。



而濟南當時的守城主將是國民黨黃埔系名將王耀武,此人畢業於黃埔三期,是蔣介石極其信任的一員大將,他早在紅軍時期便多次和我軍作戰,尤其在第四次反圍剿時,其所在三十二旅被我紅軍戰士圍困於宜黃,此人率部抵抗我軍長達二十四天,最終守住宜黃,因此被蔣介石看重,從而一路升官。

當然了,王耀武以黃埔三期的身份,最終成為山東省政府主席,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也不是平白得來的。在抗戰時期,赫赫有名的七十四軍就是由他一手打造出來的抗戰鐵軍,而著名將領張靈甫更是王耀武手下的愛將,其參加過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蘭封會戰等等重大戰役,幾乎打遍了整個抗日戰場,尤其在萬家嶺大捷中,他更是表現出色,贏得全國人民的讚譽。



時間到了解放戰爭時期,這王耀武因為是山東泰安人,所以被蔣介石派往山東,成為山東的封疆大吏,而他也是國民黨黃埔學生中第一個封疆大吏,由此可見蔣介石對他的重視。但在解放濟南的戰役打響之後,國民黨已經大勢已去,但王耀武卻在垂死掙扎,率領十萬餘眾堅守濟南,妄圖依靠濟南堅不可摧的工事阻擋我人民解放軍。而在這個時候,我華野發動十四萬人攻城,外加十八萬人打援,想要一舉解放濟南。

但是濟南城防確實堅固,我攻城部隊在數次強攻之後傷亡重大,但是我解放軍戰士人人士氣高漲,無畏死亡,甚至提出了“打到濟南府,活捉王耀武”的口號。最終在關鍵時刻,負責城西防守的國民黨將領吳化文率部兩萬餘人起義,我軍迅速攻入城內,此時國民黨守軍陷入極其被動的局面,最終我軍順利的拿下了濟南城。



而這吳化文出身西北軍,本來就不是蔣介石的嫡系人馬,他早年追隨過馮玉祥,之後又投靠蔣介石,算是國民黨軍裡面的雜牌部隊,其在濟南戰役中能知曉大義,堪稱解放濟南的一大功臣。而王耀武最終化妝潛逃,後被我軍將士俘獲,關押於功德林內,但其態度端正,積極接受改造,後被特赦。

濟南戰役最終以我軍的勝利落幕,但儘管有著吳化文的起義,但在濟南八天八夜的血戰之中,我軍依然傷亡高達二萬六千多人,可謂是一場空前慘烈的城市攻堅戰。如今距離那場偉大的戰役已經過去了六十多年,我們應該永遠緬懷那些為解放濟南獻身的英雄,他們值得我們尊敬。


歷史之絕唱


王耀武之所以對黃埔學長李仙洲耿耿於懷,大罵該兵團(兩個軍臨時組成的集團)是50000頭豬,是因為“萊蕪戰役”中他的寶貝部隊第73軍被殲,致使在後來的濟南戰役中,國軍守城兵力嚴重不足,才不得不過多依賴雜牌軍吳化文的部隊。


第73軍亦即整編第73師,原軍長韓浚,抗戰初期表現不佳,但在抗日戰爭中期以後,始終在王耀武麾下作戰,戰力提升很快。從第24集團軍再到第四方面軍,也是首批換裝美械的部隊,號稱第74軍的“姊妹軍”。


解放戰爭打響後,王耀武原來指揮的三個軍(整編師)老部隊中,張靈甫的整74師和李天霞的整83師都被劃給了蘇北的湯恩伯作戰序列,只有整73師留在了濟南附近,是第二綏靖區的看家部隊,結果被黃埔一期李仙洲葬送了,王耀武如何不肉痛?


1948年9月,華東野戰軍在山東的大反攻已經全面得手,解放區連成一片,濟南成為汪洋大海中的“孤島”,膠濟線上的整32師、整45師等部紛紛被全殲,只剩南邊的徐州還有國軍三個兵團遙遙相望,王耀武情知不可守,但蔣介石一定要守,黃埔三期的王耀武只能儘量拼湊部隊硬著頭皮備戰。


關鍵時刻,還是老部隊用起來放心和順手,萊蕪戰役后王耀武在濟南重建整編第73師,以曹振鐸為師長,但重建部隊的戰鬥力可想而知。於是王耀武要求南京空運援兵,第一個點名要的部隊,就是仍在蘇北保持機動的整編第83師,李天霞被撤職查辦後該師師長是74軍系統出身的周志道。








豈料僅空運了一個旅,“徐州剿總”劉峙就藉故拖延了,藉口倒是很多,原因只有一個,整83師是原王耀武集團軍唯一沒有被殲過的精銳,劉峙捨不得。


無奈之下,王耀武第二個請調的是重建的整編第74師邱維達所部,由於劉峙拖拖拉拉,當華野發起濟南戰役的外圍作戰時,整74師剛運到了七個連,機場就被解放軍炮火封鎖了,所以王耀武僅得到了一個旅外加一個團的增援部隊,如果整編83師和新的整編74師全部到達濟南,王耀武負隅頑抗的時間一定會拉長。



因此,濟南戰役打響時,雖然王耀武的城防守軍號稱11萬之眾,但正規軍數量有限,夾雜著大批從山東各地逃進城的保安團隊。作戰序列是整編第73師、整編第96軍(轄整編第2師、整編第84師)共三個整編師部九個整編旅,而吳化文是整編96軍軍長兼整編第84師師長,對濟南城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另外就是五個保安旅和炮兵、工兵等特種部隊了,裝甲力量只有15輛日造九七式坦克。

濟南應該算兵家必爭之地,是華北地區的交通樞紐之一,津浦鐵路和膠濟鐵路的交匯點,它是連接華北和華東的戰略要地,但從軍事地形上看易攻難守,再從北伐時期陳誠迅速入城和抗戰時期韓復榘不戰而逃來看,堅守濟南並非易事。城防工事由侵華日軍經營多年,王耀武接收後又大肆加築,認為外圍陣地可守半個月、城區至少能堅持一個月,足夠撐到徐州援兵抵達。



華東野戰軍主力32萬餘人,以14萬人負責攻城作戰,以18萬人擔負打援任務,其實攻擊濟南的兵力並不佔多少優勢。但徐州方向的邱清泉、李彌和孫元良兵團總計也不過17萬餘人,又擔心被華野“圍點打援”,所以動作消級,而當吳化文率領整編84師起義後,濟南西線防區洞開,王耀武大勢已去。

濟南戰役,從1948年9月16日打響,到9月24日結束歷時九天,人民解放軍共消滅敵人104290人,其中斃傷23420人、俘虜61879人、起義20000餘人,生俘王耀武以下將官32人,真正實現了“打到濟南府,活捉王耀武”。


度度狼gg


我記得也就兩次吧:

第一次。1928年5月,國民黨第二次北伐,北伐軍進軍濟南,軍閥張宗昌為阻擋北伐軍的進擊,邀請了日本人進駐濟南,5.2日蔣介石進入濟南,5.3日派遣蔡公時和日軍交涉,慘被殺害,遂爆發激戰,日軍傷亡230餘人,北伐軍連同百姓3000餘人被殺,大部分是普通老百姓,史稱“五三慘案”。隨後北伐軍繞城北上。

第二次,就是1948年的濟南戰役。(1948年9月16日至24日)

國民黨軍隊編制:96軍、整編73師等,人數約11萬。

指揮官:國民黨軍第2綏靖區司令官王耀武等(下圖,王耀武和蔣介石)

華東野戰軍:14萬人攻城集團(3.9.10.渤海縱隊、魯中南縱隊、兩廣縱隊等),阻援兵團18萬人。

解放軍指揮官:代司令粟裕。攻城東集團總指揮許世友,攻城西集團總指揮宋時輪。

解放軍口號:“打進濟南府,活捉王耀武”

解放軍的連續進攻和96軍吳化文部起義是戰役的轉折,經過8天激戰,解放濟南。

王耀武在逃跑途中在現在濰坊的壽光市被活捉。


老旺民俗傳說


濟南什麼時候也成兵家必爭之地了?

兵家必爭之地指擁有天險,打仗時地形適合防禦或進攻。所謂兵家必爭之地,可分為兩類,其一是邊境防禦,多用於抵抗外族入侵,如山海關、錦州等,其二是中原內地,大多是攻佔首都或大片疆域的必經之所,如荊州、襄陽、徐州等。

濟南充其量只是一個省城而已,就山東而論地理位置也還不如膠東半島衝要,在現代戰爭中佔據膠東半島北可控渤海口威脅天津、遼寧,南可威脅江浙,1888年,中國第一支海軍“北洋水師”在膠東半島的威海。

也正因為濟南地理位置一般,所以濟南沒有發生什麼大的戰爭,只是國共內戰時發生過攻打濟南的濟南戰役。


萊駒為右


濟南不是兵家必爭之地,徐州才是。


長風8919


濟南交通便利,你確定?我每次經過濟南都很頭疼,要麼有車時間趕不上,要麼沒有車,濟南只能往南往北往東,就是不能往西,我真的很無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