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要開學了,孩子說害怕與人交往,怎麼辦?

愛桔尚


前面幾位答主聊到改善孩子人際交往的方法,我從問題裡摳個字眼,談談 “害怕”這個關鍵詞的看法,挖掘一下“害怕”的原因,方便對症下藥。

眾所周知,3-6歲的兒童慢慢開始展現出喜歡和同伴交往的意願。這種行為即社會交往是人類本能。這種交際本能本應正常順勢發展,但如果能力提升受挫,必定有原因。

第一

如今現代小家庭和都市化的生活方式,一層樓2-3戶人家,鄰居之間往來甚少,關起門只有自家天地,導致孩子缺少與人交往、合作的機會,使得他們身上或多或少有不合群、羞澀等表現。很多家庭只有一個孩子,孩子與家長相處時間長,平時缺少同齡人陪伴,孩子們自己在家玩玩具、玩手機遊戲,交際面相對比較窄。回想一下我們這代人小時候,很多家庭住在一個大院裡,有的是舊平房,一個院子甚至一條街的小孩在一起玩,不用上學的小孩從早一直玩到晚上,只有到了飯點大人才喊回家吃飯。當然,現在這個社會與以前不同,家長不太敢讓小孩成天在外面野。但確實相比幾十年前,現在的孩子與同齡人接觸的機會變少了。

可能有家長會提出異議,我家小孩天天下樓和小區裡的孩子玩,給他報興趣班也有同學呀。這裡不得不考慮到一個重要因素——社交時長。現在的孩子下樓和鄰居玩只是短時間的,每天固定時間段遛娃。上興趣班與同學交往,也限定在某段時間。而相比我們小時候,附近住戶住了幾十年彼此非常瞭解,孩子在外一整天從早玩到晚,大人也放心。

人際交往是一種能力,可以熟能生巧。拋開先天條件不談,後天培養提高能力至關重要。一方面給予鍛鍊能力的環境,比如讓孩子處於同齡人較多的環境中,另一方面多創造鍛鍊能力的機會,比如增加接觸同齡人玩伴的次數。

第二

人在社會交往中,目的是渴望獲得他人的認可,獲取認同感,從而體現自身的價值,得到心理滿足。這個過程是:交往——獲得認可——覺得自己有價值——自我滿足。達成穩定的人際關係,必須雙方都完成這個過程,即要雙贏。舉個例子閨蜜AB, A感到被B重視覺得滿足,B也感到被A重視於也很滿足。這種穩固的人際關係必須雙方都達到上述條件,缺一不可,有任何一方未達到都會破壞這種關係。

回到兒童人際交往上來。孩子社交關係建立,如果只是單方向達成了上述過程,另一方沒有完成,孩子會覺得“我喜歡他,但他不喜歡跟我玩”,即沒有得到認可。多次被否定,一而再再而三得不到心理滿足,敏感的孩子必然會產生負面情緒,甚至形成自卑心理。就像一句老話,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只有一方完成社交建立的原因多種多樣,例如自身不善表達、對方理念不同、父母過多保護、外界因素干預等等。無論什麼原因,最後的結果是否給孩子帶來傷害,導致孩子以偏概全的止步於此,家長需要悉心觀察,發現苗頭就第一時間採取引導措施,帶領孩子走出交際誤區。

提一件事,單親家庭的孩子心理是比較敏感的。幼兒園希望家長別在孩子面前提某同學是單親家庭,是出於保護孩子心理考慮。因為小孩童言無忌,家長的態度會影響孩子的行為,一起玩時無意間提一句“你沒有爸爸”,單親家庭孩子往往會很受傷,在與同學建交過程中感到挫敗,很可能就出於自我保護的本能,開始迴避社交。

以上是我個人看法,關於如何改善孩子與人相處的能力,其他幾位答主都回答得很好了,值得參考。


瓜瓜呀呱呱


說和做是兩回事,孩子現在說害怕與人交往,是宅家太長的一種正常心理反應,不用過於緊張,能說出來是再好不過了,說明孩子還沒你想象的那麼嚴重,再說能說出的煩惱就不是煩惱了,不管孩子還是家長不用預支煩惱,到正式開學了,自然而然就好了。

怎麼辦?放下手機,多和孩子溝通交流,教育好孩子才是你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業,多陪陪孩子,天氣轉暖了,和孩子一起走出去,到公園等地,去享受大自然的美好,擁有優異的成績固然重要,但培養孩子開朗的性格更重要。


自由自在地享受生活


孩子多大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