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盛时期的乾隆时代,为何不向俄罗斯用兵,收复西伯利亚?

默默耕耘才能惊鸿一瞥


先纠正一下,乾隆真不是全盛时期,而是开始走向衰败的转折点。还有中国对于西伯利亚不能用“收复”二字!


农耕民族的思维

满族八旗如果以后,曾经骁勇善战八旗子弟很快就成为了如今北京城遛鸟的爷,刀兵入库,开始享受生活了。告别了马背,征服的野心自然也就没剩下多少了。

这也是农耕文明的特点,善于经营和创造。这与游牧民族征服和掠夺的特点截然相反,游牧民族信奉大自然的法则——弱肉强食。
所以汉化的满族八旗自然对遥远北方的严寒之地提不起半点兴趣,出兵占领更是无稽之谈。此外西伯利亚本就是不毛之地,谈何收复?别觉得全天下都是中国的好不好!这和闭关锁国时的天圆地方理论有什么区别呢?

俄罗斯的训兽之道

记得很早以前看到的一句话:“了解世界不能不懂俄罗斯,”俄罗斯这个国家的确有其独特之处,甚至在有些方面不得不承认做的要比中国好。就如对待经常骚扰和劫掠的游牧民族的。

当初面对野蛮而强大的蒙古铁骑,俄罗斯的前身莫斯科大公国也不得不认怂,称臣纳贡。但到了后期蒙古分崩离析的时候,俄罗斯并没有排斥蒙古人,而是利用宗教这个无形利刃,将曾经的野兽驯化成了为自己开疆拓土的机器。同样的手法,更早之前俄罗斯对科萨克骑兵也用过!

可以这样说,俄罗斯之所以能够凭借几亿人口,获得世界最大的领土面积,蒙古骑兵和哥萨克骑兵居功至伟!而清朝的皇帝都在称霸中原后的安乐窝“乐不思蜀”一样,做着“老子天下第一”春秋大梦。



瓦尔登的船夫


因为乾隆时期与沙俄争夺的窗口已经非常狭窄,双方争夺的范围已经非常有限。

什么意思呢?此时的清朝和沙俄已经进行了多次交锋,明确了很多边界,在乾隆时期双方能够讨价还价和来回争夺的未定边界只剩下新疆及以西的中亚地区。

清朝和沙俄的交锋,共分为三个阶段:

1、东线——康熙时期

1689年,经过清俄两次雅克萨之战后,清朝和沙俄在尼布楚城签订了《尼布楚条约》。

雅克萨之战是清朝取得的对俄战争的胜利,将沙俄势力从黑龙江流域彻底逐出,确定了清朝对外兴安岭地区的宗主权,这为《尼布楚条约》的签订打下了基础。

谈判初期,清朝代表索额图主张以勒拿河作为中俄的界河,结果被传教士透露底线,最后清朝只能以外兴安岭作为界山。

虽然清朝有所损失和妥协,但是有力遏制了沙俄在东线的入侵,确定了东线的中俄边界。

2、中线——雍正时期

东线的南侵被遏制后,沙俄将主要精力放在中线的贝加尔湖地区,这里是漠北蒙古土谢图部的游牧区域,被沙俄侵占。土谢图部的南边,是喀尔喀蒙古的游牧区域,也就是外蒙古。

此时的漠西蒙古准噶尔部也在不断东侵,首领噶尔丹一心想要攻占北京,恢复大元帝国,因此喀尔喀蒙古形势越来越危急。

在沙俄和噶尔丹的围困下,最终喀尔喀蒙古决定投靠清朝。1691年,康熙皇帝在多伦诺尔举行会盟,史称多伦会盟,正式将喀尔喀蒙古纳入清朝的统治版图。

喀尔喀蒙古归降后,和沙俄的矛盾成为清朝和沙俄的矛盾,康熙两次击败噶尔丹,稳定了喀尔喀局势,与沙俄形成对峙。

1727年,清朝和沙俄在北京签订《恰克图条约》,对中俄中段边界做出了明确规定,条约规定东起额尔古纳河,中经恰克图附近的楚库河,西迄唐努乌梁海地区西北角的沙毕纳伊岭的边界走向,作为中俄中段两国边界。

很多人说条约将贝加尔湖以南十万多平方公里土地割让沙俄,但实际上这片土地早在明朝万历年间就已经被沙俄侵占。

《恰克图条约》和《尼布楚条约》一样,明确了中俄中段的边界,为遏制沙俄在蒙古地区的南侵提供了保障。

3、西线——乾隆时期

1757年,准噶尔汗国内部爆发大规模天花,清朝趁机出兵,彻底消灭了准噶尔汗国。

早在康熙年间,沙俄就在背后鼓动准噶尔进攻清朝,康熙两次击败噶尔丹且收复了被准噶尔入侵的西藏,雍正时期年羹尧又收复了青海,乾隆时期只剩下新疆以及中亚地区被准噶尔占据。

而消灭准噶尔后,清朝又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乱,彻底稳固了在新疆的统治,乾隆皇帝志得意满,将这片土地命名为新疆。

新疆,以及新疆以西的中亚地区,是中俄争夺的最后战场。

从《恰克图条约》签订后,沙俄不得不再次将主要精力西移,将南下的地区选在中亚,逐步侵占哈萨克、浩罕等清朝藩属国。

此时的清朝,虽然国力强盛,但是越往西,清朝的控制能力就越弱,而相应的,越往西就越靠近他们的统治核心,因此沙俄的控制力就越强。

所以在没有了东段和中段争夺的可能后,远在北京3000公里外的新疆,就更没有能力对沙俄发起绝地反击了。

事实上,彻底消灭准噶尔汗国,继承准噶尔的土地,已经是清朝在西线取得的巨大胜利。换句话说,清朝能守住新疆地区,已经很不错,如果强行北上和已经侵占和经营西伯利亚达200年之久的沙俄进行争夺,清朝的胜算实在不大。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Yes”,一个酷爱历史的妹纸,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乾隆时代并非清朝的鼎盛时代,而是被粉饰的盛世,是一个不断走下坡路的时代。


乾隆所谓的十全武功,我们不妨来看看是怎么回事:

这所谓的十功,其实严格来说也就只有八次战役而已。即1747—1776年间两次大小金川之战、1755年平定准噶尔达瓦齐部、1755—1757年平定准噶尔阿穆尔撒纳、1758年平定大小和卓叛乱、1762—1769年清缅战争、1786—1788年平定台湾林爽文叛乱、1788—1789年安南之役、1790—1792年两征战廓尔喀。而且就是这些战役,多半也都是讳败扬胜的。



先说两次大小金川之战,清军面对总人口不满三万、武器装备极为原始的大小金川沿岸藏民,居然前后两次耗时七年,耗费帑七千余万两。这还不算,还被藏民干掉了张广泗、讷亲、阿尔泰、温福四员大臣,并付出三万余将士阵亡的惨重代价。哎,为了打这几点游牧民,动用数倍于敌的军队,而且还打了这么久,损失这么大。真佩服乾隆,还好意思把这个写出来。

我们接着来说清缅战争,这场战争其实根本没打赢,充其量算是和缅甸打了个平手,最后清朝花钱买个面子而已。要知道,当时清朝面对的对手,是刚和暹罗死磕完的缅甸。结果在这种情况下,6万多清军接连打了七年,却始终没能打败缅甸。最后只能与其议和,此后缅甸也只是名义上向清朝称臣而已。


再来说安南之役,这压根就是一场败仗。两广总督孙士毅奉命出兵安南,结果先胜后败,而且还是惨败,将士损失超过一半,大量的粮械火药丢失殆尽。

至于剩下那几场战争,如准噶尔、廓尔喀、大小和卓等,就其规模来说,不过就是些小打小闹而已。然而就是这些并不光彩的战果,居然都被乾隆拿出来炫耀。他在位期间的武功有多少,可见一斑啊。


试想想,就清军这种战力还好意思去西伯利亚?当年清军战力极盛时,与沙俄作战(雅克萨之战),前后打了两次,都是以优势兵力取胜。而对方还只是沙俄的武装民兵,连正规军都不算,并且在在遥远的远东地区与清军作战。但即便如此,清军也只能勉强取胜。

如果乾隆去和俄罗斯干仗,怕是西伯利亚没去成,反倒是国门被轰开的时间提前半个世纪……


这些历史要读


清朝统治者对西伯利亚不感兴趣,也没有占领过西伯利亚,19世纪中叶库页岛被日俄偷偷瓜分了清政府都不知道,连自己的领土都不管,还管你西伯利亚?再说西伯利亚那么冷的地方你让八旗子弟去驻守,这算是戍边?还是发配啊!

首先大家要明白一点,古代人的世界观和现代人完全不同。今天的世界各国都是寸土必争,而在古代有些土地是白送都不要的。

在清代以前,中国汉族王朝的领土主要就是在关内。关外除了辽东地区,一般没有什么汉人居住。因为汉族是个农耕民族,而关外的土地不适宜耕种。虽然东北地区的土壤非常肥沃,但以古代的生产力而言是很难开发的。

东北的气候非常寒冷,冬季天寒地冻,汉人是很难适应那里的生活。要知道古代是没有集体供暖的!零下三四十度的气温让人怎么过冬?南方没有暖气冻不死人,但东北没有暖气绝对能给你冻成冰棍。而且古代也没有羽绒服,老百姓能有个棉衣就不错了,到了冬天难道冬眠吗?

(冬季的西伯利亚,千里冰封)

由于没有汉人去居住,古代汉人王朝在开疆拓土的时候就只能派兵驻守,而守军的所需要的给养大部分必须从中原运过去,这给中央政府造成了极大的财政压力。

为了减少财政负担,从汉代开始,在西域驻守的汉军就开始屯田,自己养活自己。军人平时除了训练外还要亲自下地种粮食,这样可以节约一大笔的粮食运输费用。

但即便如此,一旦边疆要塞被敌人攻破就很难再恢复了。因为边疆除了少数军人外根本没有老百姓,没有人是看不住土地的,也建立不了长久的统治。

清代的版图在历史上是仅次于元朝,作为一个游牧民族,满族人的扩张性还是比较强的。而且清代皇权极为强大,仗打不打完全由皇帝自己说了算,可谓是只手遮天。若是在明代、宋代,只要是花钱的活动大臣们一般都不支持参加,尤其那些没有收益的劳师远征,朝臣们就更不同意了。

(明代后期版图,除了辽东地区外,基本上已经丧失了对关外的控制)

当然清代辽阔的版图绝非一蹴而就的,而是不断地通过对外战争慢慢获取的。到1760年清军消灭了盘踞西北百年之久的准噶尔汗国,领土面积进入全盛时期。

但是即便是全盛时期也并不代表着清军可以击败沙俄,在清军消灭准噶尔汗国的同时,沙俄也趁机占领了准噶尔汗国北部地区,与清军共同瓜分了准噶尔。这时的沙俄同样也是处于上升期,武力值是绝对不逊于清军的。而且清朝也没有向西伯利亚扩张的欲望,原因如上文所说,这些土地对清朝没有价值,起码在清朝统治者眼里占领这些土地是没有意义的。就算是发配犯人也不至于去这么远的地方,有新疆和黑龙江就够了。

而且不要说是西伯利亚,就连东北地区的库页岛,清廷也不是很在乎。

根据1689年中俄两国签订《尼布楚条约》规定,外兴安岭以南的黑龙江流域属于中国领土,其中库页岛也包含在内。但是清政府从来没有在岛上派驻过守军,对于该岛的监控也不是很严密。

(库页岛位于清帝国最东北地区,估计不是亲生的,属于爹不疼娘不爱,丢了都不知道)

到18世纪末期俄国人和日本人分别从北部和南部登陆库页岛,并在岛上建立货栈、教堂、监狱等管理机构,而清廷对此竟然一无所知。到19世纪初,俄国与日本已在库页岛多次爆发武装冲突,清廷对此仍旧是毫不知情。

1855年俄国与日本签订《日俄和亲通好条约》,该条约规定日俄两国互相承认对方在库页岛的存在,实际上就是瓜分了库页岛。但是此时库页岛在法律上仍旧是清朝领土,直到5年后的1860年清廷才在《中俄北京条约》中将该岛割让给沙俄。由此可见清廷对库页岛几乎没有什么实质性地控制,甚至一点都不重视。

对于自己的领土尚且如此,至于西伯利亚,清政府就更不在乎了。


千佛山车神


乾隆时期西方工业革命刚开始,后来工业革命的煤,石油都还没有大规模利用。西伯利亚广寒之地,不适合耕种,也不适合游牧。为何要攻取?如果莫斯科在远东,没准真就拿下来了。乾隆时期的大清国力并不弱,国家动员能力,经济势力都居于世界前列,否则不可能收复西域,开疆于万里之外。当时的大清兵称雄西域,俄罗斯也在往中亚扩张,最后是清俄两大帝国瓜分了中亚。一百多年后,清帝国衰弱,才导致俄罗斯侵占了一些土地,总的来说大清得的多,失去的少。看历史要综合考虑,只赚便宜不吃亏的心态要不得。早期俄国卖了阿拉斯加,和后来苏联解体,中亚各国独立又该如何看待得失?综合起来看,俄罗斯依然得的多,失去的少,这就是赚便宜。大清也是这样。


九霄剑气


这个问题得分好几个方面来说,虽然说满清最盛的时候很强大,但还没强大到想打谁就打谁的地步。

第一,虽说当时天下太平,可是也时常有点小小的叛乱。也需要用兵的,按下葫芦起个瓢,大仗没有,小打小闹没闲着。这都需要银子,需要精力的。

第二,满清全盛时期大概在乾隆登基二三十年左右,这个时候,乾隆已被歌舞升平的景象迷惑了,有点纵情声色,贪图享乐了。就看六下江南吧,耗费了多少民脂民膏,浪费了多少国库里的银子。贪图享乐就会不思进取,就算乾隆想打,也得国库充盈吧。

第三,打俄罗斯,题主认为俄罗斯好打是吗?看看人家拿破仑,基本上全军覆没了,还因此导致拿破仑退位。当时的彼得大帝可是俄罗斯最响当当的君主,打的过打不过还俩说。再说了,万里迢迢派兵去打,军需粮草,后勤保障,天寒地冻的,那时候又没有汽车飞机,等走到地方,就要减员三分之一。

第四,就算都是天兵天将,神勇非凡打得过,也打下来了,可是西伯利亚啊,不毛之地,天寒地冻,没开发没城镇,都是原始深林,连条路都没有。你要这些土地干嘛,养老虎啊!!

所以,不论从天时,地利,人和打俄罗斯都不划算,乾隆虽然好大喜功,但是他不傻啊

纯手工打造,看了就留个赞呗!好人一生平安!!


朕就是这樣的汉子


乾隆到底对西伯利亚动过心思没有,老实讲我不知道;但是哪怕他有那个心,我知道他也没那个力。

乾隆自己管自己叫“十全老人”,因为他有“十全武功”。按照乾隆自己说的是:“十功者,平准噶尔二,定回部一,打金川为二,靖台湾为一,降缅甸、安南各一,即今之受廓尔喀降,合为十。”

看起来好像很厉害,对不对?其实这所谓的十全武功,无论其规模还是最后结果,都根本称不上什么“武功”。打大小金川打了近三十年,打缅甸也是三十年,打了三年越南最后其实还打败了,仅仅因为越南人主动求和乾隆就把它也算做了“武功”。此时清军的战斗力到底有多差,也就可想而知了。

西伯利亚那个地方,又穷又苦又冷,别说乾隆时期,搁现在也不是个适合人生活的地方。那个时候人们也不会知道西伯利亚有多少资源,也就没那个意识去把它夺回来。再说了,就乾隆朝清军的战斗力,跑到那么个冻都能冻死人的鬼地方,怕是老毛子没来自己就先冻成冰雕了。打沙俄?不存在的。



青言论史


他可能连想都没想过,而且他也压根儿就不敢。俄罗斯不是当时的大清王朝能够惹得起的!

在满洲人入关之后的康熙时代,那个时候,满洲八旗的战斗力还算不错,关外的满洲兵的战斗力也还基本上处在多尔衮时期的那个程度,而且,满洲那边的武器也与沙俄差距不是那么大。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满洲的精兵也打不过俄罗斯的三流杂兵,最后康熙不得不和俄罗斯议和。在乾隆的时代,满洲八旗的战斗力已经严重退化了,关外的八旗的战斗力也退化了,而满洲八旗的武器没有进行迭代和进化,俄罗斯帝国的军队的武器可是随着欧洲国家的武器迭代而不断迭代,一升一降的趋势是非常明显的。在那种情况下,你让乾隆去出兵收复西伯利亚,无异于是以卵击石。


帝国历史观察者


乾隆能将大小和卓的叛乱平定已经可以了,要是出兵西伯利亚简直是在作死。康熙和雍正都没办成的事就不要难为乾隆了。

先看沙俄为什么东扩

明清之交的时候,正是俄罗斯帝国东扩到东西伯利亚的时候。沙俄是一个侵略性极强的国家,当时不仅在蚕食西伯利亚的土地,还在打欧洲邻国的主意。

实际上,由于常年战争,沙俄的财政状况非常恶劣。在这以时刻,东方传来了好消息。乌拉尔山以东出产的貂皮、狐皮以几乎零成本被沙俄获得,这些珍贵的皮毛转手就在欧洲卖出了高价。所以,沙俄帝国开始有计划向东扩张,以获得更多的皮毛来缓解财政赤字。于是,西伯利亚地区逐渐归于沙俄的管制之下,而大量的皮毛被搜集起来供应到莫斯科,据说皮毛所产生的利润最多曾经占到沙俄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而这些收入又被沙俄拿来购买武器,训练军队,用于对外扩张!

所以,沙俄对西伯利亚的侵略除了对土地天生的扩张欲之外,还被巨大的经济利益所驱使!

沙俄很难缠,大清很无奈

到康熙年间,沙俄除了侵入黑龙江流域之外,在贝加尔湖一带也修建了众多城堡。其中很多城堡,在沙俄移民的建设下,成了侵略大清的桥头堡。比如著名的工业城市伊尔库兹克,就是由康熙年间建立在这里的一座堡垒发展而来。沙俄就是靠着这些坚固的堡垒不断蚕食着西伯利亚,而随后的移民为控制当地提供了支持。

而在临近沙俄边境的清朝一方,却是人烟稀少的不毛之地。以东北为例,几乎整个清朝都严禁中原人去东北移民,导致这里面临沙俄侵略的时候,难以得到足够的人力和物资方面的支持!所以,清朝对沙俄的反击往往规模很小。即便如此,对当地来说也是极大的负担。这样一来,能够保持住现有领土已经很难了,更不要说北上西伯利亚和沙俄争雄!

(清朝对沙俄侵略的反击)

雍正后双方开始以和平交流为主

在雍正登上皇位的时候,沙俄也在经历政权更替。双方都不愿意出现边境战争影响到政权稳定。于是,双方一拍即合,放下手中的武器,以和平的经济交往为主。对沙俄来说,垄断了与大清的路上贸易让他获利颇丰。对清朝来说,和平的北方边境能让他腾出手来解决国内麻烦。

(沙俄商队)

所以,从雍正之后100多年的时间里与沙俄的关系一直都不错。


历史风暴


全胜时期的乾隆王朝,为什么不收复,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呢,大家想想看乾隆时期距离康熙皇帝已沙皇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过去了,整整半个多世纪,当时康熙皇帝被迫出兵收复雅萨克城,当时的清军采取的策略是国而不打逼迫沙皇军队投降。为什么会采取围而不打的策略呢?因为当时沙皇俄国在彼得大帝的治理下,国力已经蒸蒸日上,已大清帝国已经不分上下或者不分伯仲两国的国力在伯仲之间。此时的康熙皇帝与沙皇俄国的彼得大帝打成平手。在清政府做出让步的条件下,才签订了中俄近代平等条约尼布楚条约。可见此时清朝也是刚刚入关时候八旗子弟能征善战时期也没有打算要收复整个远东西伯利亚地区。只打算收复乌苏里江广大地区而已。此时乾隆时期沙皇俄国也进入了全盛时期,沙皇俄国的当家人是著名的对外扩张主义叶卡捷琳娜拉二世。他有一句名言是这样说的,假如我能活到300岁,我将把整个欧洲纳入沙皇俄国的统治范围之下,或者踩在脚底下。可见此时的沙皇俄国军事实力比以前更强大了,才有更加疯狂扩张的野心。此时的中国虽然在乾隆皇帝的治理下,进入了全盛时期,但是已此时俄国蒸蒸日上的国力相比,或者接受西方欧洲近现代化改革的俄国,国力有可能比乾隆治理下的大清王朝还要强一点。虽然双方没有交手,但是从沙皇俄国对欧洲国家的战争来看。沙皇俄国始终处于胜利者的状态。才有后来的俄罗斯2000多万平方千米的土地。这些功劳都离不开沙皇叶卡捷琳那拉二世对外扩张的丰功伟绩。此时乾隆王朝虽然进入全盛时期,但是国内风起云涌的反乱战争让清朝忙的不可开交,特别是新疆的大小合卓叛乱与清缅战争,已经让清朝有点吃不消了。再加上中原王朝比较重视农业生产对于远东西伯利亚寒苦之地,不是那么上心或者看上眼。所以在全盛时期的乾隆王朝在种种条件下没有收复远东西伯利亚地区,是当时条件情况下决定的,因为当时的远东西伯利亚地区对大清王朝来说是不毛之地得到,反而劳民伤财还要花钱去治理,所以就没有收复远东西伯利亚的打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