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诗词有什么用?

西芒


问题:学诗词有什么用?

.....

前言

在古代,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写和创作诗文是主要内容,读书人的出路只有一个就是科举,当了官才能出人头地。因为隋唐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诗和附是科举的主要内容,因此作诗成了读书人必备的技能。

一、唐高宗以后,诗的地位提高

李治(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 ,即唐高宗(649至683年在位),是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据说唐高宗很像他的父亲李世民,也是一个文武全才的人物。

《册府元龟◎帝王部·文学》记录:

髙宗为太子。时,贞观二十二年二月,引庶子少詹事司议舍人等入阁,乃从容而言曰:“文章词赋平生所爱,然未之为也,今日风景殊佳,当与公等赋诗言志。”於是援笔以制序。翌日,太宗以皇太子诗序示王公,曰:“朕观太子此文,及笔迹进於常日。”司徒长孙无忌对曰:“皇太子禀承天训,文章笔札羣艺日新。”是嵗,太子制玉华宫山铭,又献玉华宫赋。
《全唐文》中记录唐高宗有集“86卷”:帝讳治,太宗第九子,贞观二年生。五年封晋王,十七年四月册为皇太子。二十三年六月即位,年二十二。咸亨五年八月称天皇。在位三十四年,年五十六。谥曰天皇大帝,庙号高宗,追尊天皇大圣大宏孝皇帝,集八十六卷。

唐太宗本人就很喜欢作诗,全唐诗中有不少李世民的作品,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所以唐朝立国以来,大臣们都能作诗。但是唐高宗做了一件事,更是提高了诗的地位,就是把律诗纳入了科举中。

二、科举考试中的试帖诗

进士科设于隋大业年间。唐代继承隋制,于武德四年辛巳(621)正式开进士科(五年以后发生玄武门之变)。唐朝开考之初,仅试时务策五道。

唐高宗649年执政以后,调露二年庚辰(680),刘思立任考功员外郎,他认为进士科只考时务策,恐伤肤浅,奏请朝廷加试杂文二道,杂文泛指诗、赋、箴、铭、颂、表、议、论之类。

从此诗进入了科举考试中。

唐玄宗开元年间,诗赋考试的内容越来越多,压倒了策问和帖经,成为唐代进士科中决定取舍的重要部分,故进士科又被称为词科。诗是律诗、赋是律赋。

因为 诗赋的用韵有官韵可寻,易于掌握评判标准,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评卷的客观公正,从而比较客观有效地选拔人才。故自中唐以后进士科迅速崛起,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进而统合了其它科举科目。由于进士科考试较明经科难度大:“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因为科举的原因,作诗成了读书人中进士的敲门砖。

三、今天学诗词有什么用?

古代读书人只有读书考科举一条路。在当代成功的道路不只是从政,而且即使从政,考试内容里也没有诗赋了,所以诗赋高高在上的政治地位没有了。

现在一切围绕经济建设为中心,诗词被边缘化,越来越小众是正常的事情,特别是在市场化的社会中,诗词不能换来经济效益,写小说、剧本,甚至编段子都比诗词赚钱,所以诗词只能存在于爱好中了。

在万般皆下品不论黑白猫的时代,诗词真的是越来越没有用了。

结语

另:古人科举是不考词的,但词为诗余,诗人自然都会写词。

除了科举以外,古人常有因为诗赋词做得好的得到政治和社会的回报。例如姜夔一生布衣,却因为诗词做得好,得以游走于达官贵人之间。杜甫虽然科举不中,但是因为献赋得到了作官的机会。李白因为诗做得好,得以供奉翰林。

今天,学好诗词只剩下陶冶情操了。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以读叶嘉莹先生的《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时,在绪论的前两节中,先生谈到,有同学问她,学习古典诗词有什么用?先生对这个问题作出了回答。我结合这两节的内容,摄其要,再将先生的回答整理一下,解答一下这个许多人都喜欢问的问题。

叶嘉莹先生说:学习古典诗词最大的好处就是使你的心灵不死。

世上大多数人,内心虽有许多悲欢,但往往表达不出来。诗人之所以异于常人,是由于能够把内心的感动传达出来,使别人甚至千百年后的人读了,与自身内心的悲欢产生共鸣,产生出同样的感动。

不仅如此,读者还可以从他的感动引发联想,结合自己的文化背景与个人境遇,生发出新的感动。这种感动永远是生生不已的。叶先生把这叫做“感发的生命”。而这种感发的生命,可以使人的内心活泼起来,永不衰老。这就是学习古典诗词的好处。

有人说,我的心灵本来就没有死,这里的心灵之死,指的自然不是自然的死亡,而是,一个人涉世渐深,你的内心就会被一些外在的东西一层一层的包裹,你渐渐感受不到快乐,甚至感受不到痛苦,你变得冷漠,变得麻木,这就是所谓的心灵之死。

这不就是一种普遍的现代病吗?

而读古典诗词,诗人的内心与你的内心共鸣,把你埋藏于内心的情绪勾引出来,读“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你会想起绚烂的青春,为美好的事物消逝而叹息;读“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你会想起曾经令你心动的容颜,想起那些如诗的岁月;读“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你心豪情顿生,一扫人生的沮丧。当你读着读着,不禁心襟摇荡潸然泪下,那么,一颗鲜活的内心已经重新在你的内心跳动。

庄子说:“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如果你的内心完成被外在的物欲所包裹,都真实的情感与美失去了感知,那实在是人生中最悲哀的事。

其实,不独读古典诗词有此作用,读现代诗也有此作用,读其它文学类型也此作用,甚至,一切关于美的艺术,吉利有感发人的内心的作用,它通过独特的表现形式,与人的内心互动,触动的内心,锤炼人的内心,使人的内心变得更加鲜活,变得更加强大。

学习古典诗词有什么作用?喜欢古典诗词大概不会问这个问题,不喜欢的人,知道有什么用了,他们也不会去学习,因为在他们的世界观里,古典诗词是虚的,所谓的这些作用也是虚的。

而喜欢古典诗词的人,他们在学习各阅读古典诗词的过程中,不断地磨练自己的内心,由内而外,逐渐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经此一番,他们再看世界,看到的都是“美”与“善”,而他们自己也变得“美”与“善”了。

用大家熟知的描述,喜欢读古典诗词的人,他们变得有气质了。

答者:谢小楼

自注:最后的美与善打上双引号,是说它不世俗意义上的美与善,而是美学意义上的美与善。


谢小楼


古语云:书到用时方恨少、腹有诗书气自华、书中自有黄金屋,其实都说到多诗书,我个人是个老理工男,但一直喜欢学习诗词,浅浅的谈一个自己的个人感受。

“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短短的十四个字读一遍就想潸然泪下,这就是文字的力量。诗词就象这样,学习的过程中没有什么突然改变的感觉,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慢慢的改变一个人,无论从气质上,还是行为上,总有那么些不一样,正是:腹有诗书气自华。

学习诗词,能够让人沉静

当我们把时间花费在这些美好的事情上的时候,我们的心性也在接受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那我们学习古诗词,感受文字的美的时候也可以保持心灵的纯净吧。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海底月是天上月,眼前人是心上人”

我想读着这些纯净的诗句,心也会常常受到清洗,自然会是一个更纯净的人吧。

学习诗词,能够让人领悟

文字的力量,它是一种接近人心的东西,是一颗种子,但要用人生的经历不断的浇灌,才会慢慢发芽、开花。诗词是古人宣泄自己的情感的一种工具,当我们有着经历了相似的事情的时候,就可以用来表达我们的感情,可能这时候只要一首诗,就禁不住的泪流满面。

看到夏日满塘的荷花,知道了什么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看到窗外的河水与夕阳,知道了什么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离家后懂得“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是怎样的一种感情;

亲人去世后,知道“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今已亭亭如盖矣”含着怎样一种痛彻心扉的思念;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在心里翻滚后就要在眼睛里流出;很多话想说却欲言又止后明白了什么是“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学习诗词,能够让人睿智

诵读古诗词 可以培养记忆力,想像力,进而促使其智力的发展,而且可以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使终身受益。古诗平仄有序,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读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多读多诵能体味韵律美,音乐美。反复诵读,大胆想像,能领略意境美,绘画美。诗人或吟咏生情,或感物咏志,或借物言志,多吟多诵,体验情感美,反复诵读体会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不仅蕴含着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智慧美,更沉积着一个伟大民族不变的精魂。

学习诗词,能够催人奋进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让人激愤!

学习诗词,能够使人淡泊

学习诗词,能够促人懂得珍惜

纳兰性德的一首诗《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一幅夫妻赌书,欢声笑语的画面就展现在我眼前。

学习诗词,能够提高人文素养

所谓人文素养是指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自已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及至个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文修养的最典型标志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表现在之一是对他人的关怀,对人民的关爱,对民族疾苦的同情。人文精神还体现在与自然的相处中。古诗词中就有大量描写自然景观的诗词,大量阅读此类文章,让他们体会大自然的博大,感受万物的奥秘,顿悟人生的真谛。从而达到丰厚学生的人文素养,激发创造潜能,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学习古诗文能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在学诗的同时,还可以学到很多有关历史、地理及文化方面的各类知识能够终生收益无穷。学习古诗文,尤其那些名篇、名句都是人生哲理、中国魂,字不虚设,一篇顶若干篇,优秀的文化知识潜移默化到每一个人的心中。

文字是那么美好,或慷慨激昂、或浅唱低吟、或兴奋、或忧伤的读一篇文、一首诗的情景,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油气话坛


诗词真的是越来越没有用了。今天围绕经济建设为中心,诗词被边缘化,越来越小众化。诗词也许不能换来什么经济效益,写小说、剧本,歌词,甚至编段子都比诗词赚钱,所以诗词只能存在于爱好中。

古诗词就是一种文字表达形式,跨越千年万载,依旧共勉。现代诗,永远都要修改。

写诗一辈子,也许没有一句妙,偶然写一写,也许会有绝句吟。

终身学习活到老, 劳动挣钱莫嫌少, 提高品鉴自娱乐, 续实写真祛烦恼。

对仗,一般地讲,绝句可用对仗,也可不用对仗,是否用对仗完全是自由的,不强求。如果视为截取律诗的中间两联,就可以全诗用对仗。

诗是一种意境,诗是一种情怀,诗是一种憧憬,诗是一种超凡的美,无论是何种载体她所散发出热的热度,如水的柔情,风一样的凉爽,拧可食无肉,不可无诗趣。抒天下万物与情怀,叙事写真身边的点点滴滴。


严医生诚待天地


(1)不读诗,无以言。

(2)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

(3)胸藏笔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

(4)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5)书到用时方恨少,是非经过不知难。

从少年开始学诗,首先能提高记忆力,然后锻练语言表达能力,感受美学熏陶,为汉语打好基础,了解历史典故……好处太多了,学了才知道!

学诗之后,当你开心时,你可以说: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而不只会是说: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当你伤心时可以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而不是只会说:我的心好痛。

当你看到帅哥时可以说: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

而不是只会说:我靠靠靠,太帅了。

当你看到美女时可以说: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而不是只会说:我去,太美了。







野史小书生


我这里没有长篇大论,提几点离你生活比较近的:

① 诗词有韵律,读久了会让你说话有独特的节奏感,讲话好听、谈吐不俗与人交流的时候提升印象分。无论是找工作还是找对象,都是有用的。

② 诗词读的多,文化相对就深,词汇量丰富,比如你给娃取名字,读过楚辞诗经的,就能取个有意境的名字,不像那些个没学过的,给孩子取名都是一股土味儿。

③诗词读多了真的能励志,你生活中遇到点什么困难,如果你读过苏轼,了解下他的生平,就知道大才子实际上混的很惨,经常被发配,但是你从诗词能感受到,别人的乐观,对你是有激励作用的。

就先说这些吧,好处很多,需要读的时候自己体会咯。


居高而远


学诗词当然有用,人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

诗词语言精炼,意境深远。能够把作者的心境表达的淋漓尽致。学习诗词可以增加一个人的词汇量,提高一个人的表达能力,提升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和外在气质!还能从中学到很多典故。

最近网上流传了一段《三国演义》视频片段,刘关张结义时候,关羽对刘备说了很多肺腑之言,张飞在一边听着,半天插不上嘴,憋了很久就憋出四个字“俺也一样”惹得观众捧腹大笑!这就是读书与不读书的区别!

比如看到这幅图的时候,没学过诗词的人会说“哇塞!这柿子真他妈好看”

学过诗词的人会说“秋去冬来万物休,唯有柿树挂灯笼”


哈哈,这就是区别!

码字辛苦,如果您对我的回答满意,就点个赞吧,也欢迎大家关注,我们共同学习一起进步…


独处空间


。。曾经也思考过这个问题,你说我们现在也不用像古人天天之乎者也,那么学习古文诗词还有什么用呢?

长生今天谈谈自己的想法

对于诗词,可能读一辈子都无法给你带来一丁点的现实价值,但带来的这种精神价值是无法形容的。

昨天看到一句话,我估计大家都知道,叫“民以食为天”,我看到之后就在想,为什么以食为天呢?恰巧有一次我就看到过,

易卦

解民以食为天意思,两根筷子,二数先天卦为兑。兑,为口,为吃。筷形直长,为

巽卦

。巽,为木、为入。组合在一起,就是用筷子吃东西。入口的是什么?是筷头。筷头圆,为

乾卦

,乾为天。这样吃的岂不是“天”?因此认为“民以食为天”是由这儿来的。

嗯,跑题了,但我觉得道理是一样的。

。。。还有一点就是,我发现现在我的同龄人谈恋爱心里想得都是:“如果爱请深爱.....”而不是“心有木兮木有枝”

总有一件事,只能用诗词表达出来。


我是长生,谢谢大家支持。


沈长生


关于这个问题,我从两个方面回答。

从学生方面来说,我们学习诗词的目的既是为了陶冶情操,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也是为了提升自己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当然了,说一句不好听的,学生学习诗词也是为了应付考试。

在学业繁重的初中、高中时期,学诗词的确会枯燥,但是,若是你带着兴趣与探索的精神去学习唐诗宋词,你会发现你得到的不仅仅只是教会你解答诗词题目的方法,更主要的一点,你能够收获我国古典文化里的精华,能够培养自己对美的鉴赏,学会感受诗词的意境美和语言美,更能够受到优良传统美德的教育,增加文化积累。

学生们学习诗词的好处,除了以上说的几点,还能够提高学生们的创新思维,以及为语文的品鉴能力、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等方面打下扎实的基础。

从成人方面来说,我们学习诗词可能并没有什么作用,但恰好是这种“无用”带给了我们心灵的休憩,让我们在这钢筋水泥的城市里慢下来,学会享受生活,而不是被生活捆绑。

试想一下,当你忙碌一天后下班回到家,或者在一个阳光温暖的冬日午后,不去想太多红尘里的纷纷扰扰,煮一壶茶,焚一炷香,随意翻开李白、杜甫、王维等等的诗歌朗读,去品味语言上的美丽,去感受诗人们营造的优美意境,当你投身于朗读诗歌的过程中,你也提高了语言的表达能力。

对于成年人而言,我们谈学习诗词不应该用“有用和无用”去评判,而是应该把诗词当成修身养性的道场,学会让浮躁的心沉浸下来,学会领悟诗词里的情感与道理,毕竟当你真正的学会去享受品味诗词时,你得到的不仅仅是文化的熏陶和知识的积累,更主要的一点,你会得到品格的提升,让内心强大。


沈善书


 诗词的价值在哪里?扯什么中华传统文化积淀、传承太浮夸了,我认为它的价值在于让自己感知到其美、其乐、其爽,真正地喜欢,从而融入深厚的历史文化。你感知不到它,它便没有价值。

  例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后人评价“孤篇压全唐”,但我读之又读,除了那句“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时初照人”有点feel外真没啥感觉,所以它再有名,对我也是无甚价值的。

  当你看到三千繁华、完美景象时,能想起“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你的眼前所见、脑海诗句就有了美妙的共鸣和升华,比起直呼“卧槽卧槽…好多鸟”必然多了一个层次的体验。这种体验是宝贵的,会令你心旷神怡带来美的享受!

  去浪,付出同样的机会成本,带着诗词、历史、文化和“空手”到达,体验绝对是不一样的,使得游玩的收获是不同层次的。诗词之美融入眼前之境,便是非一般的体验。去到杭州西湖,同时忆起苏轼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是一种多么美妙的感受阿!调转过来,诗词是我们的向导,它带红了无数的景点,“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难道还不足以令飘过苏州的你去一趟那里,撞几下寒山寺的古钟体会一下唐朝时张继的情绪?

  夏天,漫步于洪湖公园,顶着猛日炎热,“接天莲叶无穷碧”能给你带来一分凉意;秋日,天高云淡郊外徒步,梧叶飘落之际,你会明白什么是“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读过的诗句,像是一幅幅存在心里的画面,直到遇到,你就会忽然明白那幅画、那首诗词、那份情绪。总有一处风景,总有一份情绪会让你觉得只有那句诗才通透!你总会明白什么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也总会懂得什么是“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你总会感慨“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也总会惆怅“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不知何时,我动了个念头,想把千百年来有意思的诗词作品收集整理,不看重其名气,唯一的标准是自己有feel。于是去年我花了一个月时间,几乎每一天下班回来都花两三个小时来筛选,成个过程乐此不疲,是一种专心致志的享受!值不值得,只看你喜不喜欢。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又教明月送将来。

  ——北宋·苏轼《花影》

  苏轼是我最欣赏的一位文人,李白太狂、杜甫太苦,苏东坡最真实可爱!像这首《花影》,名气当然比不上《水调歌头》、《赤壁怀古》,却极其生动搞笑,比较这些耳熟能详的千古名篇更有味道。花影斑驳重叠,因光照的变化而转换位置,苏东坡也许喝醉了看不清楚,多次叫小童去扫地,太阳下了山,月亮挂起来,花影怎样扫的走呢。一首妙趣横生的闲诗,是穿越千年的心意相通!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的《定风波》是我最喜爱的一首作品,万读不厌。我已经无数次体会到苏轼当时走过的山路、听到的雨声、吹到的冷风、照过的斜阳,明白什么是经历人世沧桑后的从容心境。苏轼还有一句诗我无比喜欢: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当时东坡多半也是喝高了,卧靠在小船上,如同枕睡水中,看到远处的山头起伏仿佛上下俯仰,船没有系在岸边,而是解开绳索漂浮江中,与水面的映月微风徘徊,江水、木船、远山、夜风、映月,惬意到极致!

  我与诗词结缘,是小时候看《三国演义》,里边每一回都有很多朗朗上口的通俗诗句,“老将说黄忠,收川立大功,胆气惊河北,威名震蜀中”之类的句子早在我心里留下印记。一向以来都是无比崇拜诸葛亮,反感曹操,直到长大后看到曹操的《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它给我带来的触动是无法想象的,只有内心具备大慈悲情怀的人才写得出这十个字。大学时选修文学院的课,有一次老师在课堂上和大家探讨什么是“圣人”,我举手起立回答,曹孟德在写下这句诗的一刻,就是圣人。

  诗词是古人存下的无价珍宝,你感知一句,便是兑现一笔。

  同样是咏蝉,虞世南写出了“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骆宾王的感受却是“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多么有意思的比较!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唐·李峤《风》

  诗词之美,在于不着痕迹、却能令你拍手叫绝。

  以前我个性喜欢鱼玄机的《赋得江边柳》,“影铺秋水面,花落钓人头。根老藏鱼窟,枝低系客舟”,这四句无比生动、文采斐然,让我第一次感受到对偶之美!

  此刻我会更欣赏王维的《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山野之中空寂无人,芙蓉花“纷纷开且落”,绘出了一份禅意和时光,平白无奇之中让人仿佛置身眼前、忘掉自己。

  题外说个故事,明朝大神王阳明倡导“心外无物”,友人指着岩中花树问道:“天下无心外之物,此花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你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色彩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有文化,就是能忽悠!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的诗就是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是对边塞最形象的描述,这句诗我印象深刻,最早接触竟是初中时杂志《足球俱乐部》对曼联球星贝隆任意球风格的描述,没弧度就没弧度嘛,还大漠孤烟直,编杂志的人也是不容易阿呵呵!“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给予了后人无数的人生启迪,王维“诗佛”的名号真不是白给的。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唐·白居易《卖炭翁》

  白居易人称“诗魔”,写诗形象通俗,读爱来几乎不用注解翻译,深受大家喜爱。父亲爱好石头,就个性喜欢他那首《双石》,“回首问双石,能伴老夫否。石虽不能言,许我为三友”。当时的宰相李德裕很反感白居易,刘禹锡问他看过白居易的文章没有,李德裕的回答无比逗逼:“我明白白居易的诗很精妙,所以我不看阿,看了我不厌恶他了怎样办呢?”

  不要因为唐诗宋词的文化巅峰而忽略了其它时代的诗词之美。

  “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句中那几个你不知怎读的字我也不认识),写下《洛神赋》的曹植才高八斗,这个成语来自谢灵运的称颂:天下有才一石(十斗),曹子健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都很谦虚!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晋代的陶渊明开田园诗之先河,诗从心发、质朴自然。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山水诗祖谢灵运把大自然的风光引进诗家,后世的李白是他的狂热粉丝。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清·纳兰性德《木兰词》

  “人生若只如初见”撩尽后人心思,就有如王尔德那句名言:世界上只有两种杯具,一种是得不到,一种是得到了。

  在平凡的生活中,心里边多一些春秋战国,多一些唐诗宋词,总会有好处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