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和朱棣,都是夺位登基,都是一代大帝,为何朱棣的骂名却多了很多?

前哥说历史


我认为李世民和朱棣虽然都是夺位登基,但是朱棣的骂名比李世民更多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1.朱棣是造反篡位,而李世民是皇子之间为了继承皇位之争。

朱棣抢的是自己侄子的皇位,是派出大军攻打下来的皇位,朱棣的行为是属于谋反。而李世民抢的是自己哥哥的太子之位,只是几个人就暗算了太子李建成,夺得了太子之位,几个月后他父亲李渊退位以后,李世民才继承皇位的。所以李世民造成影响没有朱棣的影响大。


2.朱棣篡位之后杀人过多。

李世民夺得太子之位后没有大开杀戒,只是杀了一少部分人,像魏征这样的死硬份子都没有杀,而是留着他时刻提醒自己。但是朱棣则不同,朱棣篡位成功后把反对他的人都杀了,甚至诛九族,诛十族。所以朱棣在这方面的名声没有李世民的好。


3.朱棣时期的百姓没有李世民时期过得好。

朱棣不可否认是一个不错的皇帝,但是他治理之下的明朝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民生上都不如李世民所创造的贞观盛世,所以朱棣在百姓中的口碑也就不如李世民好。

以上就是我对朱棣的骂名比李世民要多的分析,如有不妥之处,还请各位到留言区留言指正。

我是历史白话君,关注我,让我们一起回顾历史,不忘昨天!

历史白话君


首先纠正一个错误,李世民不是夺位登基。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只不过是干掉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对于自己的父亲,唐高祖李渊,他是没有动的。李世民的登基是源于李渊的退位,且李渊退位后享受了一段舒舒服服的太上皇生活。

再回到题目,为什么李世民和李渊在后世的评价不相同。

首先,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虽然不是傻白甜,但从本质上来说,玄武门之变没有谁对谁错,就是一场赤裸裸的权力斗争,因此后人在价值上没有偏向性,再加上李世民对于这段历史的修改,很大程度上"欺骗"了后世;而朱棣则不痛,朱棣这是赤裸裸的谋朝篡位,根据记载,朱棣在朱标死后,对于皇位早就觊觎。觊觎不要紧,但只要付诸行动,那么性质就彻底变了,之前最多是有"不臣之心",但行动后,就成了彻彻底底的逆贼。因此,这个问题,再怎么美化,也是无济于事的。


最重要的,则是二人在成功之后的作为。李世民虽然在玄武门这件事上,的确做的不厚道,但至少他在当上皇帝后,证明了他的确能当一个好皇帝。对外他彻底击垮了突厥,开拓西域,征服高句丽,赢得了诸多少数民族的认同,被尊为"天可汗";对内轻徭薄赋,完善科举,勤修内政,在为君之道上,虽然后期有污点,但在大部分时期,李世民从善如流,亲贤臣远小人,开创了贞观之治。

而朱棣上台后,虽然也有一些利民的措施,但更多的是对经济的破坏。本身在靖难之役中便遭受重创的山东地区,在迁都时被强征民夫和钱粮,导致了其经济的进一步破坏,这也激发了著名的唐赛儿起义;在为君方面,朱棣一上台就滥杀,最著名的莫过于铁玄,不仅结局残忍,且妻女均被贬为官妓,可见朱棣的狠毒;而朱棣赖以说明"武德充沛"的北伐蒙古,实际上不过是雷声大雨点小,实际作用有限且劳民伤财,不仅如此,反而造成了明朝军力的疲敝,彻底失去了长城以北的势力,而蒙古高原的威胁,却依旧存在。

因此,这二人从能力上而言,根本不在一个档次,自然朱棣的名声不如李世民。


庭州行者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我们先仔细分析一下两人的做事的细节

唐太宗李世民夺位后开创“贞观之治”,开疆扩土不在话下,为盛唐打下坚实基础。朱棣北击蒙古拓展明王朝的生存空间,更有郑和七下西洋,编著《永乐大典》,文治武功那也是没的说。我们要分析分析他们夺位的动机、过程以及成功后的处理上进行对比。

夺位起因的对比

一、玄武门之变

秦王李世民征战四方,平定天下,对大唐来说是不世之功。太子李建成感觉自己的地位不保,献媚李渊后宫,动摇了李世民在李渊心中的形象。李世民感觉到生命受到威胁,他手下的将军谋士也感觉到了威胁。629年6月29日和7月1日,太白金星在白天出现于天空正南方的午位,按照古人的看法,这是“变天”的象征,是暴发革命或当权者更迭的前兆,代表要发生大事了。太白金星出现的位置正好是秦王府,谋士秘奏这是秦王将要得到天下的预兆。李世民买通皇宫侍卫,在7月2日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成功成为太子。(贞观长歌中的李世民)

二、“靖难之役”

建文帝朱允炆登帝位后,采取大臣的建议,对各地的藩王进行“削藩”。此时西北的宁王带甲兵8万,燕王朱棣可以节制明朝守卫北方和东北边疆的将士,藩王势力太大。“削藩”一出,燕王朱棣随即起兵反抗,历经四年,攻破南京,建文帝失踪。史称“靖难之役”。

三、动因不一样。李世民发动兵变是兄弟之争,权利之争。李世民的功劳很大,部署众多,一旦取胜具有绝对优势的舆论压力。反观朱棣,本来是藩王,建文帝削藩是正常的举动,稍有受压,随即造反,明显是对着帝位而去的,显得名不正言不顺,怎么说也改变不了的。(朱棣剧照)

夺位过程对比

一、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参与者不过几千人,发生激战的地方有两个地方:一是玄武门,二是秦王府。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的部队进攻的是这两个地方,当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头扔下玄武门后,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部队随即散去。过程很短只有一天,整个兵变死亡100多人。兵变的时间成本和将士阵亡的成本非常低,可以称之为短平快。

二、靖难之役。靖难之役自1399年一直打到1402年才决出胜负,拒不完全统计,死伤达到50万以上,途径数省之地,可以称之为血腥的夺位战争。(靖难之役形势图)纵观整个战争历时四年之久,死亡众多,波及人员和地区非常广。

两相对比,有云泥之别。

夺位后的处理敌对方对比

一、李世民的处理

1.李世民政变成功后,将太子李建成的五个儿子和李元吉的五个儿子全部杀死,凡是男丁一个不留。妇孺大部分充入李世民后宫。最出名是把李元吉的媳妇杨氏做自己的妾室,没有封号,但是被称为“巢剌王妃”,估计李世民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吧。

2.对李建成和李元吉100多位亲信的处理上,李世民决定全部杀死,尤其是魏征。根据《资治通鉴》记载,尉迟恭再三争辩说:“罪孽都是两个元凶所犯,而他们已经伏诛了,倘若还要牵连他们的党羽,就不是谋求安定的做法了!” ,李世民从谏如流,停止追杀余党。政变当天,李世民借用高祖名义,颁布诏书大赦天下,叛逆的罪名只加给李建成和李元吉二人,对其余的党羽,一概不加追究。

3.薛万彻、冯立、谢叔方三人是李建成手下的著名战将,他们在玄武门之变中,攻击秦王府和玄武门,李世民先后赦免了三人。太子建成的谋士魏征曾经屡次出策杀李世民,但是李世民也赦免了。

二、朱棣的处理

1.建文帝在南京城破后,不知所踪,朱棣伪造现场,说建文帝死于大火。

2.诛杀建文帝朝臣。著名的有齐泰、黄子澄、方孝孺、景清、铁铉等被灭族。其中方孝孺受牵连而死者共873人,充军等罪者千余人。因黄子澄受牵连的有345人。建文旧臣被杀或者流放者众多。真正做到了顺我者生,逆我者亡。

3.将建文旧臣的妻女基本上都被打成“乐户”,这是贱民等级的户籍。直到清朝的雍正皇帝才将这些“乐户”的贱籍废除,成为普通老百姓。

对比下,李世民更显帝王的度量,而朱棣显得太小家子气,波及太广,言论自在人心,想不被人诟病也难了。

距今历史时间的对比

玄武门之变距今1392年,“靖难之役”距今616年,相距较远的历史年代的记载和传说湮灭的可能性大,而较近的反而记录的比较清晰。可能稍稍有这麽一点原因,但绝对不是主要的。

朱棣强行迁都北京

朱棣发动靖难,在南方士族的心理,他的地位是不合法的。他决定迁都,无非两个原因:第一,将都城建设在边疆地区,所谓的“天子守国门”;第二、南方士族根本上不认可朱棣,为了稳固统治迁都。真正在北京稳定下来,到了1427年明英宗时期才真正确定北京为都城。

迁都更是影响了大批的南方士族的思想以及当地士绅的利益,诟病自然不会断绝了。



两相对比之下,朱棣的骂名多了很多也属于正常的了



老旺民俗传说


这个问题描述的不准确。

朱棣是一代英主,但他的骂名并不多见,甚至不比李世民多。

↑朱棣是一代雄主↑

后世人评价朱棣,都会承认这样一个事实:他不是一个好人,但他一定是一个优秀的皇帝。

而且,从不同角度去看,你甚至无法得出他是个坏人的结论。

朱棣此人,性格是极端的,他对亲信以及忠诚于他的人,简直是仁慈的父亲,春天一样的温暖。对待敌人和反对自己的人,则是冷酷至极,用各种残酷的手段对付。

一个词形容:情绪化。

朱棣虽然有着极高的政治理性,但从骨子里,他是一个情绪化的人物,这样的人物当皇帝,一定是要搞大事情,大动作的,而且是对后代历史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的大动作!!

↑朱棣军事才能卓越↑

他的主要功绩有:

1. 北伐

从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到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14年的时间里,他进行了五次北伐,而且都是亲自率兵,取得巨大的军事成果,巩固了北方边境。

2. 建都北京

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从此北京这座城市真正成为世界级的大都市,留下无数珍贵的文物建筑,堪称中华文明史的一个象征,何其巨大的气魄与手笔!

3. 创造永乐盛世

这和虚假的康乾盛世有所不同,永乐年间,自信满满的明成祖朱棣,代表了那个时代的精神气质,充满进取,他吏治清明,得因于他能够掌控官僚集团。他的思路也是正确的,重视并鼓励农业生产。

4. 经营边疆,扩展领土

刚柔并济,把周边大小国家安排的妥妥的。

↑郑和下西洋永载史册↑

5. 郑和七下西洋

这是展示国力的一次壮举,虽然非常耗费民力,但其影响力要以百年眼光来衡量。

6. 编制《永乐大典》

这个文化工程对中华文明的影响堪称深远,《永乐大典》共22877卷,全书分为11095册,字数多达三亿七千多万,而且对所录书籍,未做任何删节!

单凭这一条,所谓康雍乾盛世年间的文字狱怎么好意思拿来作比较?

哪个盛世是做春秋大梦,岂不一目了然?

↑郑和下西洋离不开朱棣的强力支持↑

了解这些内容之后,你会发现,明成祖朱棣的历史评价绝不会差到哪去,骂名当然有,但骂名与他的成就相比,真是荧虫之火。

李世民开创贞观盛世,具体内容大家都知道,不展开细讲。

他的骂名主要集中在:杀害自己的同胞兄弟以及亲侄(包括尚在襁褓之中的婴儿);软禁父亲;娶了自己的弟媳,还和弟媳生了娃。总而言之,基本都是人伦道德方面的批评。

↑李世民的骂名主要集中在人伦道德方面↑


相比之下,朱棣对待朱允炆的后人,就没有留下这类把柄。

然而,评价一个帝王,和评价一个普通人是不一样的,不能单纯从道德角度评判。

有意思的是,李世民和朱棣都对历史进行了篡改,所以在评价他们的功业和人品时,这个因素也是要考虑进去的。


我见青史多妩媚



王荣联1


首先,大家需要认可的是不管李世民也好,朱棣也好都是属于中国历史上文治武功比较突出的皇帝,虽不是开国之君却胜似开国之君。


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成功上位,朱棣通过“靖难之役”也成功成为永乐大帝。他们都不是“正统”,获取帝位的方式也相似。那么为什么李世民的声誉比朱棣好很多?

第一,李世民属于“禅让”,并没有杀皇帝,李渊只是成了“太上皇”。而朱棣是军事政变属于“篡位”,导致朱元璋确立的“正统”下落不明。

第二,李世民除掉的只是自己的竞争对手太子李建成,一击即中,干净利落。在民间几乎没有留下印记。朱棣名义上是“清君侧”,可是他的行为却出卖了他,热火朝天的打了4年,从北到南,遍地狼烟。在民间的形象上不被看好。

第三,从李世民对待“原太子党”的魏征来说,表现的是宽宏大度。而朱棣对待“保皇派”动不动就灭十族,方孝孺,景清等人的下场彻底伤了知识分子的心。

所以,通过以上几点可以看出同样是“篡位”做皇帝,为什么唐太宗李世民比朱棣的形象要好。


孤独玖贱


这里有很多不一样的前置条件和后续动作的。

1、李建成只是太子,没有登记。而朱允炆已经合法登基了,并且统治了大明朝4年。干掉一个太子,和干掉一个皇帝,这是截然不同的性质。

2、历史上为了皇权,兄弟手足相残,司空见惯。但是叔叔多去侄子的皇位,这样的案例,就少的多了。正统之位,已经到了侄子一脉,叔叔就是旁系了,除非侄子断子绝孙,否则皇位继承,就再也没有叔叔的戏了。所以,叔叔夺取侄子的皇位,会比手足相残,更让人痛恨。

3、夺权的口号不同,李世民成功塑造了一个很好的发兵理由,朱棣却很勉强。李世民是开国元勋,享有非常高的地位,他是以太子淫乱后宫母妃为由起兵。而朱棣却是大明一统江山之后的守城之主,威望虽有,毕竟不是开国元勋,并无很大的军功。而他起兵的旗号,是清君侧。也就是说,朱棣并不否定朱允炆的皇帝合法性,并且也不认为朱允炆有什么过错,而是他的身边,有一帮奸臣而已。他起兵是帮助侄子清除奸臣乱子。这个理由夺帝位,就太扯淡了,赤裸裸的夺权嘛。

4、李世民只是诛杀两个弟弟的家人,株连范围比较小,牵涉的范围很小。而朱棣却是一路杀过来的,并且在夺取帝位后,大肆屠杀前朝遗老,落下一个暴君的形象。

5、后世史书的记录上,李世民成功的将自己洗白,抹黑了李建成,从而给自己的夺权塑造了足够的合法合理性。而朱棣却不同了,他得罪了天下读书人,骂他的人就多了。


三生有画


李世民和朱棣,这两个人的出身都是正宗的皇室,上位的手段都差不多,两个把经过严重战火洗劫的残破国家一步步带到了盛世,自己的子孙继续统治这个庞大帝国两百余年,他们是皇帝里彻头彻尾的成功者,历史由他们自己书写,这两个人都是很有本事的。明朝朱棣最终成为永乐大帝,李世民成为千古大帝,但是李世民的名声更加好一点,朱棣的就差了一些。

李世民登上皇位的难度比朱棣轻松多了,朱棣上位就是造反,李世民上位呢,说的好听点就是夺权。

俗话说的号,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虽然李世民的两个兄弟都不是很差,但是跟李世民一比不知道被甩了几条街,玄武门之变之前,天策府真的不是盖的。而且李世民上台之后,国家的经济水平达到了一个高峰,李唐盛世还真不是吹出来的。

朱棣,作为一个普通的藩王,不甘心侄子的压迫,起兵“靖难”最终成为大明皇帝,当政期间北伐蒙古,南讨安南,派遣郑和下西洋,开创永乐盛世,在整个中国历史上来看,也确实是能排得上号的皇帝了。


从内部原因来说朱棣为什么被骂,朱棣又是明朝第一个信任宦官的皇帝(他的篡位离不开宦官的帮助),正是因为他带的“好”头,最后导致明朝多次被宦官误国。其次篡权破坏了嫡长子制度,虽然爽了一把,但破坏了规则自然要被骂。

从外部原因来说,朱棣本身就是造反才登上的皇位,他能成功,也在于建文的一句话,我不想背上杀叔叔的骂名,其次,当时建文帝对文人很宽容,虽然说武力方面差了一点,但是特别得民心,当时什么是民心,清议的支持,当时的士林在朱棣打进南京城之前,基本都是一般倒向建文的,甚至朱棣上台之后还有很多不服的文人,历史虽然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但是文人太多了,朱棣杀的文人也太多了,就和捅了马蜂窝一样,被骂惨了。


胖波侃历史


这个问题,前哥来答。


唐太宗李世民和明成祖朱棣,两人都是文韬武略,才不世出,可以比肩汉武帝的一代大帝。两人相似之处还真的很多,总结起来,有五大共同点:都是开国皇帝之子,都是由藩王夺位成功,都有极强的军事才能,都把中国带入了盛世,都是文治武功极为显赫的一代大帝。

但是,为什么后世对二人的评价却相差很大,朱棣的骂名更多呢?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两人直接抢夺的位子不同。李世民夺的是太子之位(起码第一步是这样),而朱棣夺的是皇帝之位。

李世民在626年7月2日的玄武门之变中,诛杀的首要目标,是自己最大的竞争对手——太子李建成。7月5日,李世民被立为太子。而老爹李渊被迫禅位给李世民,是9月3日的事情,中间间隔了整整2个月。在这2个月过渡期中,李世民做了大量的联络、沟通工作,朝臣之中的原太子派、中间派,理清了思路,看清了局势,认识到木已成舟,只好接受现实,国内也没有出现大的叛乱。李世民就这样顺利地完成了权力交接。

朱棣就不同了。朱棣夺的是皇帝之位。朱棣在1399年发动“靖难之役”时,建文帝朱允炆已经登基。朱棣打了四年仗,才攻入南京,直接夺取了帝位,而建文帝不知所踪。建文帝生性仁慈,却被皇叔武力夺位,他的悲剧命运赢得了士大夫阶层和民众的普遍同情,因此这也成为朱棣身背骂名的重要原因。

第二,夺位成功后,二人对待原敌对集团成员的态度差异极大。朱棣杀戮过多,因此受到士人的仇恨

李世民即位后,不仅提拔立下大功的秦王府下属,如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恭、秦琼、侯君集等人,而且对于原李建成集团的人才也延揽重用,比如魏征、薛万彻等人,后来魏征成为一代名相,薛万彻也为大唐帝国立下赫赫战功。

朱棣攻占南京后,却对士大夫大开杀戒。先后杀死建议建文帝削藩的大臣齐泰、黄子澄,再诛灭

方孝孺十族,发配边疆者873人,牵连被杀者1000多人。杀死当面痛斥自己篡位的礼部侍郎练子宁,并诛杀练氏族人151人,流放戍边的亲属371人,练子宁的家乡480户人家惨遭横祸,无一幸免。御史景清行刺未遂,朱棣下令夷其九族,尽掘其先人冢墓,把他原籍村庄夷为平地。这些残暴行为都招致了当时和后世士人的仇恨。

三,两人夺位的过程不同,朱棣的四年“靖难之役”对国家经济破坏严重

在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中,死亡者不过数百人。李世民登基后,国内也没有爆发叛乱,因此这次权力更替并没有影响到国计民生。而朱棣发动的四年“靖难之役”,不仅伤亡数十万人,还对整个华北和华东地区的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 。这也成为后世诟病朱棣的原因之一。




前哥说历史


在个人主观上,先声明一点:小古同学并不觉得朱棣背负了多少骂名。“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朱棣,感动了多少粉丝?平安南,灭鞑靼,征瓦剌,为世人敬仰的武略又迷倒了多少人?派郑和七次下西洋,万邦来朝,不是一样令国人骄傲?只得叹一声,朱棣确为一代大帝,但客观的讲,他的骂名也的确比李世民多一些。这也是有客观原因存在的,同样不容忽视。

一、得位方式

李世民玄武之变,说死了也就是夺嫡。李建成尚未登基,只是太子身份。就像皇位的未婚夫,准新郎,但毕竟不是新郎。生米并未煮成熟饭,一切皆有可能,李世民武装夺嫡,也就是挖墙脚而已。朱棣靖难就不同了,辈分上以大欺小,朱允炆已是建文帝,算是造反,武装夺权。名分上,打着清君侧的旗号,结果自己做了皇帝,这就很是落人口实了,与儒家传统思想的忠孝仁义相去甚远。

二、自信心

李世民夺嫡胜利,这是值得骄傲的,虽有逼供禅位的嫌疑,但并无定论。朱棣妥妥的造反,因为是造反,底气就会不足。为了粉饰自己得位的合理性,磨灭生母在历史上的存在印记,已经不忠,更增添一分不孝。直到今日,虽然历史已经明确朱棣不是马皇后所出,另有生母,但却成了无名氏,可悲可叹。

三、安全感

李世民是骄傲的胜利者,闻名世界的天可汗,终其一生都是自信满满的,因自信而可爱。朱棣不同,作为一个造反者,看什么都是可疑的,深深的不安全感钩织成无数个梦魇在午夜的紫禁城飘荡。为了一分安心,重启特务机构锦衣卫,这还嫌不够,设立东厂,为大明未来的两百年江山塑造了一个个臭名昭著的恐怖主义机构。他太缺乏安全感了,他怀疑一切,警惕一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