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崖山以后无中国,明亡以后无华夏”?

幻化成风_不能言说的伤


所谓“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完全是断章取义误导中国人。泱泱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难道就只是汉人自己的历史?都说我们都是炎黄子孙,炎黄子孙还分炎帝后代黄帝后代呢?




华夏文明和中华文明的起源地在中原,“上古三朝”(夏商周)皆以中原为根本。之后历春秋、战国至秦统一天下,中国的民族融合开始慢慢出现,秦始皇平百越,南方的古越先民开始与北方汉人出现杂居通婚的情况。西晋衣冠南渡,南方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大量北方士族、流民的涌入逐渐弱化了南方地区的民族结构,当汉族人口占到绝对比重的时候,南方便已经无法形成具有规模和影响力的少数民族来与汉族争夺天下。




而北方的情况则完全不同,历朝历代一路往南开发的同时,位于长城之外的少数民族却在不断的发展和崛起当中。从威胁两汉边疆的匈奴,到西晋末年的五胡乱华(匈奴、羯、羌、氐和鲜卑),少数民族开始争相南下与汉人一起争夺中原统治权。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氐人苻坚建立的前秦和鲜卑族拓拔焘建立的北魏两个北方统一政权。


至隋唐之后到了五代十国,又出现了一拨少数民族在北方建立政权的国家。包括沙陀人在中原建立的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四个王朝、党项人于宁夏、甘肃地区建立了西夏王朝,契丹人建立了辽朝,女真人建立了金朝。这一段历史时期出现了长达近两百年的南北分治局面,至此,为后来的元朝统一中国提供了契机




我们都知道在宋朝和明朝之间中国出现了两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统一王朝元朝和清朝,但目前有很多人都在质疑这两个王朝的法统性。正如我上文所写的一样,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与汉人争夺统治权,这是民族融合共通的一次次火花碰撞。历代史官在修史的过程并没有刻意去弱化这些少数民族政权,被等同于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一部分,因此,我们今天所熟知的二十四史,同样包含了北魏、辽、金等统治政权。元、清两个统一王朝更是独立修史,千古流传。


华夏文明、中华文明从一开始就显现出了其多元化的一面,春秋战国小国林立,出现了像夜郎国这样的少数民族国家,但我们从来都不避讳他们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所以,无需纠结于元朝、清朝从何而来,对汉族文明造成多大的冲击,如果你们否定这些政权的法统性,并排除于华夏文明之外。那今天的黑龙江流域,过去的外蒙古,其实从古代就不属于中国了。


大国布衣


先说明一下,能大肆宣传这句话的人非蠢即坏!没有脑子!

崖山之后无中国,说的是南宋陆秀夫携八岁的末帝不敌元朝大军,跳海自尽,军民相从者多达十万人。从此华夏大地陷入蒙元人手中,汉人沦落为四等人,中华文化出现断层。

据考证,最早说出类似话语的是明末时期的钱谦益,他在一首诗里面讲到:“海角崖山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

钱谦益和柳如是

但是钱谦益是个什么人呢?虽然文才很好、是东林党的领袖,但是清兵压境,破城在即,其爱妾柳如是说我们干脆投水自尽,以保全气节,结果钱谦益跑到水边试了下水温,说出了千古无耻之极的:“今天水太凉,我看还是算了吧……”气节都不如一个女子。

后来钱谦益主动投降清朝,多铎下令汉人都要剃头,结果没人带头,多铎很生气,结果有一天,钱谦益忽然对下人说:‘头皮痒得厉害",就突然出门而去。家人以为他出去用篦子篦发。不一会儿,钱谦益剪了头发,留着辫子进来了。典故见于史敦的《恸余杂记》。

钱谦益诗《后秋兴之十三》:“海角崖山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更无鱼腹捐躯地,况有龙涎泛海槎?望断关河非汉帜,吹残日月是胡笳。嫦娥老大无归处,独倚银轮哭桂花。”

后来,日军准备侵华,为了混淆中国传统文化,离间中国各民族,并在文化道义上占据上风,就炮制出了“崖山之后无中国”的口号,日本人的意思很明确,就是通过这句话告诉中国人:宋灭亡后,中国被夷狄占据,中华传统文化在中国已经灭亡,目前传承最好的中华文明就在日本,现在日本士兵过来,不是侵略,是帮助中国人打败夷狄,恢复中华正统!

因为宋、明两代汉族政权都为蒙、满少数民族政权所取代,有好事者在“

崖山之后无中国”这句后又加了一句明亡以后无华夏”,来故意抹黑中华文明。

诚然元、清两个朝代都是少数民族政权,元清两代依然采用儒生治国,大封孔子,采取科举,杂剧、小说、戏剧这些不是中华文化的延续吗?这两个朝代不算是中国历史吗?

夷狄而华夏者,则华夏之;华夏而夷狄者,则夷狄之;

元、清接纳了华夏文明,他们也就成为了华夏的一份子;而一些中国人,跑到国外,接受了外国的理念,那他们就不是华夏的一份子了。

比如谁敢说骆家辉、李光耀、李显龙是中国人?

头条号以史为鉴建议,以后谁要是再说这样的话,就回复他:是水太凉,还是头皮痒?

最后附一段来自网络的打油诗

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中华正统在日本!
明治之后无日本,广岛之后无大和,东瀛正统在台湾!
林肯之后无美国,布什之后无白种,米国正统墨西哥!
希腊之后无哲学,罗马之后无上帝,欧洲正统土耳其!  
母系之后无能人,部落之后无智人,猿猴正统在非洲!

我是头条号以史为鉴,埋没的历史真相、误解的历史人物、不为外人所知的关系......我来为您讲述,欢迎关注。


以史为鉴


公园1279年南宋军队与元军在崖山爆发了海战 ,精湛勇猛的元军以少胜多,取得了绝对胜利,宋军则全军覆灭。南宋重臣陆秀夫背着少帝赵昺投海自尽,宋之诸多良将忠臣追随其后,十万军民跳海殉国,是悲壮的一幕.
此战乱过后,赵宋皇朝走向没落,蒙元最后统一了整个中国。 殃殃中国第一次被北方游牧部落所征服。 意谓着中国古典时代的结束,一小部分文人认为这标志着古典意义上的华夏文明的衰落,所以产生了“崖山之后无中国”这一说法。

崖山海战使得一脉相承,薪火相传了几千年的中华古国文明产生断层,其影响延续至今。 之后的文明形态与(明,清,民国)跟之前截然不同。让中国从农业大国向商业社会转型的萌芽性尝试化为乌有。

但华厦传统文化依然在传播,中国也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因而此话显然不正对.


那么是谁最早发出这样的言论呢?


钱谦益在《后秋兴之十三》写到:海角崖山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日本人据此炮制出“崖山之后无中华,明亡之后无中国”的口号,


众所周知,钱谦益是一个贪生怕死,没有骨气,没有操守(节操不如一个妓女)的文人,而撮尔小国日本人更是别有用心,他们觊觎中国已久,故意利用钱谦益等人没有说服力的论调混淆视听,妄图在精神上摧毁中国人对祖先文化、以往历史的认同感.


日本大和民族是个有空子就钻,见便宜就占的集群,尤其喜欢落井下石,给别人下套子,在性格上有见风使舵,欺软怕硬的特点,一千年前的唐朝,日本人在中国人面前一直是规规矩矩,老实听话的小学本科学生,即使延续到了宋朝,日本对中国也是恭敬有加,当作爷爷一样地孝敬.直到南宋崖山海战后,日本认为:中国亡于北方游牧蛮夷,貌似强大也不过尔尔。


认识到这个层次,我们就要有清醒些了,原来是曾经在历史上屡次向中国俯首称臣,在二战时向中国投降的小日本动的心思,目的是彻底摧毁中国人对文化和历史的认同,心甘情愿做"大东亚共荣圈"里的子民,TMR,还在做白日梦。

所以,对"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的说法应该进行抵制与批判.

希望星晨58298869


不讲那些高深的哲理,简单分析一下。说这句话的人,大多是对历史一知半解,又想卖弄一下自己学问的人。如果你再深入的问他这是哪两场战役?是谁的故事?为何流传下来?他肯定答不上来。



崖山海战,南宋在经历了152年用钱买和平的岁月之后,好战的蒙古人再也没有回旋的余地,南宋终于失去了偏安一隅,苟延残喘的机会。二十万大军,千余艘战船败给了元军两万大军,五十艘战船。南宋全军覆没,皇帝投海自尽。


崖山之后,再无中华。这便是有些文人为了博人眼球,说出的谬论。蒙古夺得政权,只是替代了汉人政权,本质上还是一个中国。这句话被日军广泛用于抗日战争时期,打击国民的民族自信心。今天还有人相信,实在是一种悲哀。

满清入关,与崖山海战一样,明朝后期,自崇祯自杀,吴三桂投降之后,满清的政权替代了明代的政权。这只是一个少数民族掌权的封建帝国,说到底五十六个民族都属于华夏儿女,而且,汉族的文化和思想依然被传承。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没有出现过文明断层的国家。这句话,便是攻破这些捕风捉影的谣言最好的回应!


历史密探


首先,这句话的原句出自网络,这一点毋庸置疑。因为任何古籍都没有明确提到“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这句话。最能体现这句话意思的应该是明朝著名文人钱谦益的诗,摘录如下



《后秋兴之十三》

海角崖山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

更无鱼腹捐躯地,况有龙涎泛海槎?

望断关河非汉帜,吹残日月是胡笳。

嫦娥老大无归处,独倚银轮哭桂花。

除此之外,再也没有与之相近的诗句。即使想把它当做一种史学观点,也只不过是钱谦益的一家之言,并不能说没什么,最多是表现钱谦益对故国的怀念。

何况钱大文豪自己本身也不干净,最后做了“胡虏”的臣子。

关于中华,这是一个文化概念,并不是一个政治概念,孔子曾经说过:“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意思是,中国和夷狄的划分,不在于血统,而在于“礼”,即文化。用这个概念,满族和蒙古族在入主中原后,采用了中华自古以来的“礼”,那么,他们算中华,在这个意义上,题目中的话是不成立的。


而题目中说,崖山之后无中国,这就更属于无稽之谈了。中国,在古代,指的居天地之中的国家,与之相对的是四夷;后来指中原王朝,和番邦相对。也就是说,中国是一个客观的地理位置概念,并不具有文化上的意义,如南宋和金国对峙时期,中国就是指金国而非南宋。“中国”一词第一次拥有现代主权国家的意义,实在【尼布楚条约】中,中俄两国在文件中的自称。真正为大众所接受为一个主权国家概念,则是在甲午战争之后。

所以,中国一直都在,无论谁建立政权。

而明亡之后无华夏,这更是无稽之谈。华夏本身就是一个纯粹的文化概念,“华”指华美的衣冠,“夏”指遵从礼制的国家,整个词最初就是代表周朝,如果沿用这个意思,那么秦朝的礼和衣冠都和周朝不同,难道说秦朝不是华夏吗?华夏是一个以文化为纽带的文化共同体,中国古代,历朝历代,只要遵从礼,那么,就是华夏。


再回到这句话,其意图是将中国强行划分为一个民族国家,剥离汉民族和其他民族的文化联系。然而中国自古就不是以血统为纽带的文明国家,而是以文化认同为基础的国家。

故而,这两句诗,无论从中华文化的角度,还是中华民族的角度而言,都是没有道理的。

【欢迎诸位交流讨论!】


庭州行者


中华、夷狄之辩可谓贯穿了中华文化的始终,除了这句话之外,还有另外两句类似的话,“入夷则夷入夏则夏”、“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这三句话看起来貌似很像,我们放在一起对比一下,看看它们说的都是什么意思!

首先必须得说一个观点,同样一句话,放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说出来意思可能会有极大的差异。这种情况,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经常能够遇到,所以解释上面三句话时我都多少带一点时代背景来说。

先说最后一句,“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这句话,据说是孔子说的写在《春秋》之中,可我并没有找到确实出处,不过在韩愈《原道》一文中,引用过这句话,“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以韩愈的诗文人品当不至作伪。

我们仔细分析一下这句话就会发现,孔子的核心思想是“礼”,而不是所谓华夷之别。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遵守了“周礼”的思想,夷狄也可是中华,而不守“礼”的话,中华(诸侯)也可以变成夷狄。有此也可以看出,在孔子的思想中,“礼”是我们几千年来,纠缠不休的华夷之别的基础。

不过近年来,有人把孔子这句话范畴延展了一下,解释为在夷狄应该遵守夷狄的礼(风俗和法律),夷狄在中国也要遵守中国的礼。我个人认为这种解释虽然可能不太符合孔子最初的想法,但逻辑上没有问题,至少保证了互相之间的尊重。

再来看第二句话,“入夷则夷入夏则夏”,很多人都误以为这句是孔子的原话,其实不对。这句话是金末元初理学家许衡说的,因为他在元朝为官的经历,很多人都认为他是伪儒,说难听点就是汉奸。

这句话的核心思想是,夷狄进入了华夏,就是华夏。不管是不是在文化上融入了华夏,只要在中原掌握了统治地位,那他就是中华了。

因为从中剔除了“礼”的概念,导致很多人都认为,许衡是在为蒙古人的统治寻找借口,也就说我们经常说的“屁股决定脑袋”。

我个人觉得许衡之言确有偏颇,因为华夏之所以能够传承数千年,而绵绵不绝,既不是因为我们军事上有多强势,也不是因为我们多有钱,同样不是因为我们的制度有多先进。

恰恰相反,中原王朝在军事上,长期处于弱势,一直都对来源北方的游牧民族没有什么好办法,否则我们也不用历代维修长城,来进行防御了。

真正让我们能够薪火相传的恰恰是文化上的强势地位,不管东方、南方那几个国家如何诋毁、抹黑,整个东亚地区都是中华文化的辐射范围,在历史上这些国家都是中华的学生,这一点毋庸置疑。汉语、汉字在历史上几乎是东亚地区的通用语,很多国家的史书都是用汉字书写的,这已经足够说明问题了。所以,许衡剔除了文化特征,来谈论华夷之别的言论,确实不足取。

最后,我们来说题主问的这句话,“崖山以后无中国,明亡以后无华夏”?

这句话上半句的原型出自,钱谦益《后秋兴之十三》。原诗为:

“海角崖山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更无鱼腹捐躯地,况有龙涎泛海槎?

望断关河非汉帜,吹残日月是胡笳。嫦娥老大无归处,独倚银轮哭桂花。”

钱谦益的身世、经历我就不赘叙了,此诗是他感怀崖山之战而做,说的明明是崖山之战后,即便是崖山这样偏僻的海角也不属于中国了,借以指代南宋已亡而已。

要注意,这两句中“不属中华”“无中华”,完全是两个概念,一个是指代地理概念和朝代更迭,而另一句则直指中华文化出现了断层,不能为续。

至于“崖山以后无中国,明亡以后无华夏”?这句话的后半句,不知道是那个好事者加上去的,找不到出处。

不论这句话是谁说的,显然是别有用心。首先,中华文化断了吗?显然是没有,即便是元、清两代由少数民族统治中原,但他们依旧不得不遵从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也就是孔子口中的“礼”。在这两个朝代,依旧尊孔子、用汉文、行科举(元朝也有科举,只不过是次数少而已),如果真如此言所说,中华文化中断了,那试问一句,元杂剧、清小说、京剧,都算那个文化的产物?能算蒙古人和满族的文化吗?恐怕他们自己也不会认同这一点。

另外,我们长久以来保持的风俗习惯,这也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现在不但中国境内过春节、吃饺子、贴窗花,就连外国都开始出现了过中国节的情况了,甚至外国都开始发行十二生肖的纪念邮票,你能说中华文化中断了吗?那外国人是从哪儿来的这种习俗?

这一百多年来,中国积贫积弱长期被外国人欺负,导致我们自己对本民族的文化没了自信,总觉得外国什么都比我们好,可现在随着国家富裕程度的提升,中华文化明显开始复兴了,越来越多的开始喜欢书法、国画、古曲,这不也是中华文化从未中断的标志吗?要是南宋就已经无中华了,明末就无华夏了,这些古代艺术的传承又是哪里来的呢?

最后,送给那些人一句话,全盘接受别人的东西,只能代表你弱势,苟延残喘而已,只有尊重自己,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独立思维、个人视角,为你解读纷繁历史事件,我是头条号藏地读行,欢迎关注。

如果您喜欢这个了解这个问题,还可以去看看我回答的另一个问题《元朝属于中国吗?》。在那个回答里,我说了这件事的另一个侧面。


文中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如侵犯您的权利,请告知作者更换。


藏地读行0白发布衣


想要灭亡一个国家,则先否定其文化!

对于“崖山以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这个观点,时时被人提起!主要还是有一部分人在认同并且在宣扬!

而这部分人主要分两类:一类是不明白,一类人是别有用心!

说到崖山,懂点儿历史的都知道,南宋末年,元军大军把宋朝打的惨不忍睹,但是宋朝小皇帝在文天祥和陆秀夫两位丞相的带领下拼死抵抗,并未屈服!

毕竟大势所趋,回天无力!文天祥丞相抗争失败被抓,路上写的脍炙人口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等等,被抓到蒙古大营,忽必烈多次劝降未果,最终慷慨赴死!陆秀夫带着小皇帝在崖山一带拼死抗争,终于势单力薄,寡不敌众,但不愿像北宋末年遭遇靖康之耻,他背着小皇帝投海自尽!随后,大批官员投海!接着,数十万的老百姓也投海!何其壮烈…


宋朝灭亡了!

随后就有一些论调:比如有骨气的中国人全部自尽了,剩下的都是没有骨气的人;比如中国的正统文化被糟蹋等等之类的!

我想说:难道牺牲在八年抗日战争的烈士都不勇敢???难道用最落后装备击败最先进装备的美国军队的伟大志愿军不够英勇???难道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付出努力的这些有志之士不够优秀???

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华夏五千年文明一直在传承,从来没有中断过!这才是中华之幸!

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中国!为什么这三个前面加“古”字,而中国没有呢?因为这几个国家的文化已经断层,文字已经不认识了,语言也完全变化了,留下的一些古籍也很难研究!而中国五千年文明,一直源源不断的传承至今!现在还能读懂两千年前的《四书五经》,现在还能和古代圣贤进行思想的交流,二十四史的存在也对历史记载的很清晰,并且从古至今中国的文字一直都是汉字,语言都是汉族!!!而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都不能做到!

所以说,虽然元朝和清朝的统治者不是汉人,但是华夏文化有最强的包容性,这些少数民族的统治者也能让华夏文明继续传承!而这些少数民族也永远是华夏文明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包括到现在,五十六个民族永远是牢不可分的一家人!

再说持这种观点的两类人,不明白这些历史的人还是搞清楚我们伟大的历史,建立文化自信,不宜妄自菲薄!

另外就是一些别有用心,居心叵测之人!这类人我更相信是外国势力在中国扶持的“洋买办”,他们抹黑我们的文化,质疑我们的英雄,就像前几年抹杀雷锋,黄继光,狼牙山五壮士等等之类的,而很多国人不能分辨他们的动机和意图,甚至一部分人被他们蛊惑!这是多么危险的事情!

我一直在表达自己的一些观点,过程中也和一些人产生争执,但是我从来都是一颗赤子之心对待我的祖国,坚决抵制那些有不良企图不安好心的人!

中国在崛起,所以国外在捧杀中国,他们煽动一些人对我们文化进行否定!我一直坚信:无论他们怎么去抹黑,他们的这些目的肯定不可能得逞!

华夏文明一直会生生不息,历史的长河也会源远流长!!!

纯属忠肝义胆岳老三的个人观点,欢迎朋友提出各种意见,你们怎么看???




忠肝义胆岳老三


南宋最后的皇帝曾在中山南区居住过。中山百姓将南宋最后皇帝的居所遗址,建成一个小庙。传承了上千年了。请看近日拍的小庙图像:


庙门。


文官办公室。


武官指挥中心


祭拜南宋末皇帝的跪拜垫。


南宋最后的皇



帝塑像。此人是个软蛋,投降后还是被毒杀了,没弄个好死。故塑像很矮小。(摄于中山南区南宋帝遗址。)


烟台蝎子


所谓“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实际上是钱谦益和日本军国主义分子鼓吹的历史虚无主义,目的是通过灭其史达到灭其国的目的。

所谓中国,在古代没有这个叫法,这是孙中山的发明,意为“中央之国”,是对天下秩序的一种追溯,旨在激发中国人的民族主义和国族精神。华夏,既是华夏民族,又是华夏文化,这是儒家的概念。在某种程度上,这两个词可以通约,中国也好,华夏也好,既讲的是地域,又讲的是民族,还讲的是文化。

的确,从政权的更迭中,元灭宋和清代明,的确是少数民族完成对汉族政权的更替。但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还在,中华民族还在。除了元朝短暂的黑暗,在大多数历史时期,华夏文化始终是中国大地的主流,即使是在元朝和清朝政权的上层建筑中,中华文化始终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华夏文化的血统未曾断绝,所以说无中国,无华夏,都是无稽之谈了。


青年史学家


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今天我们来看这句话感觉是危言耸听,但是你看问题要回到历史的角度,假如你回到明末或者宋末,我觉得这句话就没错。

为什么没错,崖山一战南宋最后一支军队十多万人几乎全部阵亡,所谓的阵亡我觉得不一定都是战死,而是这些有理想有抱负的人看到理想破灭,觉得已经没有活下去的意义了,所以很多人是主动投海自尽的,所以历史上才有这一战之后海上全部是尸体。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明末,比如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广东道滘…这样的例子太多,比如扬州和嘉定为什么最后换来屠杀,那就是全城军民誓死不降,老幼妇孺同仇敌忾,所以才惹怒了征服者。这样的例子在明末太多了,假如你去翻开明末的历史,每一页纸你都能痛哭一场,确实是太伤感了,我们的华夏的最后一群有骨气的人太可爱了,也太可敬了,他们只是不想低头活着,所以选择不要头了…

所以我觉得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这句话何错之有?因为我们民族最有骨气最可爱的那一群人已经在抵抗中死去,或者是因为看不到希望而自己了却了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