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車上的40年


火車,是現在人們出門的第一選擇,從綠皮車到高鐵,鐵路線路遍佈全國的大江南北,火車行駛速度、火車的硬件設施包括高鐵上配備的乘務員都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上大學時,排隊買火車票,組團回家的場景歷歷在目。

車廂裡,藏著變化最大的40年。

火車上的40年


一對情侶在車窗前告別。


車廂裡的故事

當時為了讓旅客都能上車,北京站專門組織客運員成立了“突擊隊”,哪趟車傳來消息說滿了,上不去人了,突擊隊就火速趕到站臺,把滿站臺烏泱烏泱的旅客想方設法塞上車。“乘客趴在窗戶上,我們往裡推。乘客站在門口擠不進去,突擊隊的小夥子就一腳把乘客踹進去”,徐繼英笑著說,“這要擱現在,早就投訴了”,可當時,旅客和客運員的目標是一致的,“能讓我上車就行”。

人們從窗戶外面爬進車廂。

過去的列車上,娛樂活動很少,於是客運部門開闢了“放像車廂”,既能增加收入,也能服務旅客,換到“放像車廂”的話,乘客需要多交10塊錢。當時放映的多為香港老電影,成龍的武打片最受歡迎。可放像車廂持續一年就沒了,因為那時電視機還是稀罕物,火車上的電視經常莫名其妙的就失蹤了,管理部門只好取消了這一娛樂活動。

火車上的40年

人們在放像車廂看電視。

當時中國人出行選擇火車的很多,一票難求。一車廂定員108人,裝兩三百人都是常事兒。除了過道、廁所,連行李架上、座位底下都是人。有人在過道上鋪了報紙打個盹兒,突然臉上一燙,睜眼一看,原來是旁邊的人煙灰掉臉上了。

火車上的40年

擁擠的車廂內沒有座位的老人。

北京站最早的火車一趟車只有三個茶爐,水本來就不夠。春運的時候人多,出站沒多久水就喝光了,車上的旅客只能忍著,眼巴巴等著到下一站停車加水。有時到了一個小站,附近的村民就會過來賣水和水果。現在火車設備極大改善,每節車廂都有飲水處,動車還發放礦泉水,喝水再也不成問題了。

火車上的40年

車站旁邊老鄉在賣水果。

80年代末,第一批富起來的老闆用上了大哥大,他們在火車裡也要高聲打電話,生怕別人聽不見,派頭十足;穿著西裝,連袖標都不剪掉。現在人人一部智能手機,一上火車,所有人一個動作:刷手機。


火車上的40年


在車上使用大哥大的人。

火車上的娛樂

旅途漫漫,列車提速前,速度又慢,車上娛樂活動很少,乘客們在旅途中想出了各式各樣排遣寂寞的方法。

火車上的40年

列車大提速前,平均車速不到60公里,有的長途列車旅程長達1200多公里,二十多個小時熬得人坐立不安,天性好動的孩子們更是耐不住,能蹭則蹭,能攀則攀。

火車上的40年

列車空間大了之後,有人在車上打麻將。

火車上的40年

列車上人雖然多,但人們都互相不設防,在同一個空間共處十幾個小時,談天說地,到了終點,孩子和大人都成為了朋友。

火車上的40年

列車上的父子,一同讀書。

火車上的40年

在臥鋪車廂打牌的人,輸了的貼紙條或者頂枕頭。


火車上的40年


火車上玩iPad的孩子們。

火車上的今與昔

改革開放後,頭腦靈活的人們邁開雙腿,奔向外面的世界。火車,成了連接鄉土和城市的紐帶。人們紛紛湧上列車,生怕在追求幸福的浪潮中落了後。

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中小城市的年輕人趕時髦的方式是旅行結婚,頭戴珠花的新娘子,穿著不合體西裝的新郎,帶著羞澀的笑容,和綠皮車廂的乘客們分享著這一份幸福。如今,旅行結婚的年輕人會選擇和諧號動車組,新娘子容妝精緻,踩著細高跟鞋,穿著流光溢彩的旗袍,與“和諧”二字合影。

火車上的40年

1987年,雙峰-長汀,旅行結婚的新娘子登上綠皮車。

火車上的40年

2015年,北京南-杭州的和諧號前,一對新人合影。

當年“民工潮”時的孩子,只能和父母擠過道、擠行李架,無法安眠。如今的高鐵商務艙裡,宜人的溫度、寬敞的坐椅讓孩子盡情伸展。

火車上的40年

1995年,武漢一南寧,農民工家的小女孩站著睡著了。

火車上的40年

2016年,上海-北京的動車商務艙,孩子在母親身邊睡著了。


火車上的40年

2008年,北京-哈爾濱,一群老知青乘火車去往年輕時插隊的北大荒。

火車上的40年

2006年,昆明-烏魯木齊,一群雲南大學生去當西部志願者。

當年車廂逼仄,為了能上車,連運送貨物的悶罐車等也擠進了乘客。如今車廂環境改善,年輕姑娘做著面膜上著網,十分愜意。

火車上的40年

1994年的哈爾濱站,洶湧的人潮擠進列車。

火車上的40年

2009年,廣州-北京,兩個女孩兒在臥鋪車廂邊做面膜邊上網。


幾十年間,火車也承載了我們的記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