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书法之源头,精研而后有悟

金文——书法之源头,精研而后有悟

金文指铸造和鏨刻在铜器上的铭文,主要以商周青铜器铭文为主。

金文——书法之源头,精研而后有悟

因青铜是铜和锡的合金,周代以前把铜称之为金,因此金文也被称为吉金文字;又因青铜器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鐘为代表,故金文又称鐘鼎文。在书法中一般又称为大篆或籀书。

金文——书法之源头,精研而后有悟

金文铭文的产生和发展,与青铜器铸造技术和文字的发生发展有著密切的关系。

金文——书法之源头,精研而后有悟

金文铭文从商代早期产生,经过商代晚期的简铭期到西周时期的长铭期,至战国晚期逐渐衰落,大约经历了千余年的发展变化。目前已知有铭文的商周青铜器约一万七千件左右,多係王室、贵族於祭祀、饗宴等场合所使用的礼器, 铭文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地理、天文、历法、教育、音乐等众多方面。铭文的格式约有徽记、祭辞、册 命、训誥、记事、追孝、约剂、律令、媵辞、乐律、物勒工名和符、节、詔令等十二个类别。

金文——书法之源头,精研而后有悟

金文书法不仅是中国艺术的瑰宝,更是学习和研究中国书法演变过程的重要资料。

商代到春秋时期的铭文,一般先以毛笔书范,再按照墨迹原本刻出铭文模型,然后翻范铸造而成。因其精湛的技术,故而铭文字迹大致都能够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出书写的笔意和特徵;而战国和秦汉时期的铭文,大都为鏨刻而成。金文书法因时代和地域的差别,形成众多的体係和风格。其体系和风格以周秦一脉为正统,东南各国为奇变。

金文——书法之源头,精研而后有悟

商代的金文书法风貌,字形结构严谨,字形趋长方,象形程度较高,笔画有肥笔现象。用笔雄劲遒美, 章法疏密有致,每篇都有自己的风韵。

大致可以分为两类风格,一类风格是笔势雄健,形体丰腴,笔画的起 止多显锋芒,间用肥笔,以《小臣艅犀尊》为代表;另一类风格则是笔画多挺直,不露或少露锋芒,肥笔甚少,形体瘦劲,遒美挺拔,以《戍嗣鼎》为代表。

金文——书法之源头,精研而后有悟

西周时期是金文的鼎盛时期,书法风格总体上是朝著规整方向发展,最后达到成熟。西周初期的铭文书风秉承晚商餘绪,由于对礼制的大力提倡,书史的长篇铭文急剧增加,这就直接促进了金文书法的发展。西周早期金文书法风格总的形态是清秀雋美,笔道首尾出锋,有明显的波磔,其结构严谨精致,行款章 法自如。

西周中期,中国进入了以“礼乐”文化为标志的时代,青铜器的功用不仅用来盛物,更多的是地位与权力的象徵。

西周中期金文书法的演变开始向著书写便捷的方向发展,字形已有较大的简化和线条化。西周中期之初许多铭文还保留著肥笔和首尾出锋的现象,中段以后则完全脱离了早期的端严谨持和凝重譎奇的格调,字形结构呈加长趋势,用笔已少波挑,肥笔很少出现,笔画粗细均匀圆润,章法佈局完满规整。

金文——书法之源头,精研而后有悟金文——书法之源头,精研而后有悟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王室衰微,列国兴起。这一时期的青铜器主要是各诸侯国及各国内卿大夫所制,金文书法的形式与风格均表现出鲜明的地域性,从而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多彩的局面。西方的秦国直承周脉,书法风格有浓厚的宗周色彩。字形结构趋向方正瘦劲,书写便捷,同时具有实用性和观赏性, 《秦公簋》与《秦公鐘》即是这一书风的典型代表。关东诸国则沿用西周晚期的体係,变化较少。

金文——书法之源头,精研而后有悟金文——书法之源头,精研而后有悟

(书法作品选自王高潮)

春秋晚期到战国前期是社会大动荡大转变时期,在学术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此时的金文书法也异体朋兴,千姿百态,蔚为大观。

个人简介

金文——书法之源头,精研而后有悟

王高潮。转业军官。退休警官。先后毕业于解放军通信指挥学院指挥系和武汉大学物理系。

北京军地书画院院士

田园书画理事

岳飞文化研究院艺术顾问

中州古籍出版社特聘书法家

墨源民族书画院副院长

艺术需要耕耘,创作值得回报

金文——书法之源头,精研而后有悟

扫码咨询艺术经纪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