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之獬为什么建议多尔衮推行剃发令?

品明鉴清


其实,孙之獬这个人,不得不承认他很会揣摩领导的意图,因为他揣摩透了多尔衮的真实想法,就是剃发易服。

多尔衮很可能是这么看待剃发的:第一,就是多尔衮说的别顺逆。毕竟满人和汉人的区别就在于剃发,而且满人看汉人长得都差不多,所以老百姓和反抗军好难分辨哦,那么怎么办?让老百姓剃发就是最简单的办法,同时也赋予了剃发政治正确的地位。

第二,就是一体化。以前汉人管满人叫东夷、鞑子,满人管汉人叫南蛮、蛮子,现在大清入关了,不管满人和汉人都是大清子民了,总不能满汉再互相看不上眼吧。怎么办呢?那还是汉人和满人一样剃发好了,大家都一样了,谁也不用看不起对方了。实际上一体化这种玩法汉人也搞过,内附的少数民族都要和汉人一样的穿着打扮。既然如此,我也不觉得清朝这个一体化玩法有什么问题,就是执行上操之过急罢了。

至于易服,仅仅是针对官服,因为改正朔、易服色是每个王朝都要做的,总不能再把官服分个满汉两套体系。所以清初没人反对易服,只有反对剃发的,但是大多数人也选择了主动剃发,因为对于大多数老百姓来说,剃个头又不是活不了,对于知识分子来说,剃个头只要不影响他们当官就可以了。

孙之獬就很好的抓住了多尔衮的想法才会投其所好,既然如此,多尔衮就可以推行了,因为孙之獬这个能够揣摩上级心理的既然主动提出来就表明他愿意替领导背锅了。

剃发不管是对多尔衮还是对孙之獬来说,不仅成功了,同时也失败了。成功是因为天下人削发;失败的是仅仅是剃发,全天下人大多数都没有垂辫,即便是剃发也仅仅是象征性替去一部分,顺治朝就多次严饬地方剃发令执行的不彻底,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到了康熙朝天下太平后,康熙只能放弃了强制剃发,老百姓不给只要不给清朝扛活也不把剃发令当回事了。

可以确定的是,一直到乾隆上台后,老百姓依然有未剃发也未垂辫的,知识分子当中也有束发古装的。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剃发令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没什么卵用了。

全文完


北洋海军炮手


耳光响亮啊!

除了骂,有没有谁是从根子上进行反思的?

没有。

好,今天给大家讲讲孙之獬。

一看到我写东西,有些人就恨得咬牙切齿,因为我这个“满遗”从来不给人留脸面。专揭伤疤,专挑痛处。

今天这个话题仍然很痛。


说起孙之獬,就必须要说“剃发易服”,这是我们这个民族心中永远的痛。 因为“剃发易服”代表着屈服,一个自认为高贵的民族低下了不可一世的头颅,下跪了二百多年。

不堪回首的往事渐行渐远,而我们认真研究和反思了这段历史吗?

依然没有。

敲打着键盘,面目狰狞地咆哮着要报仇,要刨祖坟,要杀光满族,要反清复明,却不肯承认自己的虚弱和无能。为了那点脆弱的自尊,拼命遮掩着伤疤,不敢袒露出根子上的窝囊,更不敢承认自己的失败。

灵魂跪着的懦夫。

孙之獬也是科考进士出身,在天启和崇祯朝做官。崇祯上位以后,清理阉党,杀魏忠贤。而阉党以前搞了一部名为《三朝要典》的垃圾书,群臣纷纷请求毁掉。而孙之獬抱书大哭,坚持力争。君臣皆怒,就将他打入逆案,“削籍归”。

回到乡里,孙之


獬教书育人,培养后辈,还真培养出些人来,“多成名去”。他还捐款修石城。农民起义军四起,他主持守备,保住了淄城。清军入关,
顺治进北京,孙之獬就率领乡民归顺了清朝。当农民起义军来到时,他奋力剿灭,被推荐入京做官。孙之獬投顺以后,率家族人员首先“剃发易服”。
这么忠顺,就受到多尔衮的赏识,封孙之獬为兵部右侍郎,这是从二品的官阶。顺治那时候开朝会,满汉分列,各站一班。上朝的时候,这个孙之獬认为自己已经剃了头发,他就钻到满班里去,结果被发现,认为他是个汉人,就把他从满班里踢出去。他只好往汉班里钻,而汉族官员觉得他丢人现眼,又把他挤出去。搞得他十分尴尬,羞愤难当。

于是,他就上书,提出了“剃发易服”的建议,认为现在清朝已经一统天下,“剃发易服”就意味着是清朝统治江山,而不是归顺。顺治下令“剃发”,这引起了轩然大波,
连吴三桂都表示反对,他面见多尔衮,据理力争,要求收回成命。
多尔衮也觉得这事太急切了,反对的声音太强大,就暂停了这项政策。受到众臣的排斥,孙之獬被免职回乡。

而孙之獬,在回到淄县后,仍然与农民军对抗。而农民军攻下淄县,把他俘虏了。农民军痛恨他,在他头上插上猪毛,严刑拷打,百般辱骂。孙之獬誓死不降,破口大骂,被农民军处死。
祖孙五人同时被杀,儿媳和孙女也投井自杀。

消息传到清廷,陈名夏和金之浚请求朝廷给予抚恤和表彰。而其他大臣极力反对,抚恤的事情就作罢了。
到了乾隆时代,修书时就把孙之獬打入《贰臣传》的乙编。不但如此,连为孙之獬请恤的陈名夏和金之浚都打入了《贰臣传》。

那么,我们认真想想,“剃发易服”到底针对的是哪些人呢?

想归顺清朝的自然要归顺,像孙之獬、冯铨之流,就算不需要他剃头,他也想剃。而这部分人并不占多数。

反抗的依然会反抗,像史可法、张煌言和夏完淳等人,无论如何也不能将他们降服。这部分人也不是多数。

占绝大多数的,其实是首鼠两端,顺风倒的骑墙派,而“剃发令”实际上就是针对的这部分人。

剃了发,大家当墙头草的机会就没有了,以前可以看到哪家形势更占优,就投向哪一边,而“剃发令”一下,你不剃头,清军见了就杀;而你若是剃了头,反抗军见了就杀。

这是逼着人表态站队。

孙之獬很可恶,他抽了我们这个民族一个响亮的耳光,当初他站队不成,站在满班中被踢出来,站在汉班中仍然被踢出来,无立足之地。而他却用这种方式来逼迫整个民族选择站队。

没有任何糊弄的机会,也不需要趾高气扬地吹嘘自己的骨气,只需用生命来践行自己的誓言。

孙之獬够狠,他坚持剃发,在利刀的威逼下没有屈服,他用生命维护了自已的信念。

说他是汉奸,也对,但他可真不是个软骨头。

而那些不愿意剃发的呢?那些恨他的,排挤他的大臣,骂他的民众,是怎样的选择呢?

后来的情况大家都知道了,反抗的力量并没那么强大,负责剿灭反抗的大多数还是汉族降军。一个民族的意志被摧垮了,大家剃了头,换了衣服,接受了统治。

无论至今大家怎样耿耿于怀,破口大骂,孙之獬实际上是剥夺了我们当墙头草的机会,揭穿了我们懦弱的本质。

你现在活着,就证明你的祖先属于屈服的那一部分。

揭开了疮疤,很疼,很丢人,但这就是事实!

别看一些人今天胸脯拍得啪啪响,彰显着自己的义愤和勇气,但真要放到当年那个情况下,嘿嘿,真以为比自己的祖先更有骨气?

虽然我戴上了“满遗”的帽子已经很久了,但我以自己是汉族而感到荣耀。今天重新反思这件事情,揭开伤疤,当然不会好受,也会激起很多人的反感,但我认为,遮掩自己的不光彩的一面,没有任何意义。我们必须要清醒地认识自己的历史,直面事实,我们并不是什么时候都很牛的,我们也曾经落后和懦弱,曾经被无情地揭穿了墙头草的本质,曾经选择了屈服。


馋嘴肥猫铲史官


剃发易服是汉民族历史上最大的耻辱,也是最悲惨一页。而它的始作俑者,就是大汉奸孙之獬,一个永远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人。



孙之獬,山东淄川人。天启年间的进士,早年投靠大宦官魏忠贤,在朝堂混的风生水起,过了几年神仙好日子。崇祯继位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惩办了魏忠贤。所谓树倒猢狲散,孙之獬被定为逆党,消籍回家,之后20多年,一直无所事事。


1644年,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孙之獬一看升官发财的机会来了,就主动投降清军。清军知道他是前朝官员,为了笼络人心,便送了他一个礼部侍郎的虚职。

但孙之獬并不满足,想一直往上爬。可清朝的统治者对汉人存有很大戒心,孙之獬总找不到合适机会。为了向主子表示忠心,这一天早朝时,孙之獬突发奇想,剃去长发,绑个小辫子,穿上满族服饰,大摇大摆走上太和殿。他走进满族官员行列,想证明自己也彻底满族化了。没想到,满族官员根本不尿他这一壶,立刻把他赶出来。他只好来到汉人官员的行列中,汉族官员对他这种谄媚之举更看不上眼,也把他踢了出来,孙之獬是老鼠钻烟囱里 ,两头受气。



于是,一个恶毒的阴谋便在他心中产生,他上书顺治皇帝:陛下平定中国,万里鼎新。而衣冠束发之制独存汉旧,此乃陛下从中国,非中国从陛下也。清朝刚入关时,也实行剃发易服,受到汉人强烈抵制,再加上当时还有李自成、张献忠、南明诸多力量与清军作对,多尔衮不得不暂时放弃这规定。而现在,李自成、张献忠、南明的势力被消灭殆尽,恰在这时,孙之獬有主动提出剃发易服,正和多尔衮心意。于是,多尔衮变下那道臭名昭著的“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命令。

汉人自古受“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古训影响,把剃发易服看成对祖先的大不敬,因而对其进行强烈抵制,为此,有数千万汉人惨遭屠戮。而那些屈服于剃发易服的汉人,自感地下无言面见列祖列宗,死后便让子孙用一块布捂住自己的脸,以示无言面见祖宗。鲁迅先生对此深刻指出:满清杀尽了汉人的骨气与廉耻。


而这个孙之獬并未因此等到主子的赏识,相反几年后,因为买官卖官,又一次遭到罢免回到老家淄川。善恶到头终有报,孙之獬回老家没多久,山东义士谢迁等人就举起反清大旗,起义军攻破淄川,抓住孙之獬,对这个民族的罪人进行了最严厉惩罚:用针缝住他口鼻,千刀万剐。然后,将他的儿子、孙子、重孙一并处死。这就是孙之獬这个大汉奸,最后落得可耻下场。


洛水清风cuixiaosheng


有一种可耻叫叛徒,有一种摇尾乞怜厚颜无耻叫汉奸。有一个没有底线献媚主子的人叫孙之獬。

亲们可能对秦桧、张邦昌、吴三桂、汪精卫这样的汉奸很熟悉,对孙之獬这个汉奸知之甚少吧?

其实他比这些汉奸坏百倍,对中华民族危害百倍,因为他直接造成了汉人成千上万的死亡,是他毁灭了中国汉民族尊严。他必须钉在历史耻辱柱上遗臭万年。

我们都知道清朝当初入关实行的酷法“剃发易服”政策吧?

这个政策当初推行受到了汉人的强烈抵触。多尔衮进入北京拥立顺治称帝后,让汉人“剃发易服”。也就是把汉人的头发剃掉,只留下脑后一根鼠尾辫,这是满族人的发式。脱掉宽松的袍子,穿上满族的紧身马蹄袖的服装,这也是游牧民族满族人的服饰。



▲多尔衮

汉人为何抵触剃发呢?

原来汉人几千年的观念是,“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损”汉人的头发是盘起来不剔发的。亲们脑补一下曹操曾经“割发代首”的故事。在汉人心中,头发就相当于脑袋,剃发就是要脑袋。这是千百年来的传统观念造成的。

为什么抵触易服呢?

汉人传统是“束发右衽”,也就是说衣襟右压左边,而满族或者少数民族恰好相反。还有一种说法,汉人死后死者穿的寿衣是左衽。知道了这些知识就明白为什么汉人这样抵触这项政策了。

抵抗的结果是汉人血流成河,亲们脑补一下“扬州十屠”。多尔衮提出的口号是“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既然如此,这项政策为何要强推呢?因为这是摧毁汉人尊严和观念的政治手段。为多尔衮提出这个政策的人就是孙之獬。

孙之獬为什么要为多尔衮提出这项政策呢?




▲剃发易服

孙之獬(1591~1647年),山东淄川县人(今山东淄博)。明朝崇祯朝的近臣(庶吉士),由于他投靠宦官魏忠贤助纣为虐,后被崇祯革职为民。由此孙之獬回到了老家。

多尔衮进京拥立顺治称帝后,孙之獬觉得要变天、时机来了。他头脑很灵活,马上让家中老婆孩子穿上满族衣服,还别出心裁的让家中大人小孩留了满人的发式,估计那时候没有小旗子,否则会让家人一人一个小旗子站在道旁欢迎多尔衮进入中原呢!这就是典型的汉奸行为。

这时多尔衮为了笼络人心,就招抚了一些明朝官员,孙之獬表现不错,被招进京做了礼部侍郎。

当时有一些明朝官员出任了清朝官职,这些人以多尔衮消灭了李自成,为崇祯报了仇为遮羞布出仕为官,也是为了贪图富贵而投降了清朝,大多数人出工不出力。

其实孙之獬他自己家庭“剃发易服”属于自发行为,他还没有想法为多尔衮提出这项政策。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改变了他的想法。

原来大臣们上朝奏事是分为汉、满两班站立的,也就是汉人站一队,清八旗官员站一队。有一天孙之獬穿着满族服装上朝,他十分想站在清八旗官员这一队,不屑与汉人为伍。他就走向了满人这一队,结果八旗子弟对这种叛徒看不起,不让他在这一队站,于是往外推他,并且一个人紧挨一个人,根本不留一点缝隙让他加塞。

孙之獬无奈走向了汉臣一列,汉臣同样鄙视这种人,也不让他站在这一列,言外之意你不是看不起我们吗?你去满清那一队站吧!于是也把他推了出来,同样也是人挨人不留缝隙。



孙之獬此时尴尬了,谁也不和他站在一起,他感到了奇耻大辱。对满臣他没有办法报复,对汉人还是有办法的。

思来想去,汉臣侮辱看不起我不就是你没有剃发易服吗?这好办,我为多尔衮上个折子,让你们汉人都“剃发易服”,这就是孙之獬为什么建议多尔衮推行“剃发易服”的主要原因。

陛下平定中国,万事鼎新,而衣冠束发之制,独存汉旧,此乃陛下从中国,非中国从陛下也。

以上就是孙之獬的上书主要内容。孙之獬为泄一己之私愤,把全国汉民推入了火坑。

不过他也没我落下好下场。顺治三年(1647年)山东爆发了谢迁领导的农民起义,这年正好孙之獬从江西兵部尚书位置退休回到了老家,谢迁把他直接砍了。这就是当汉奸的可耻下场。


秉烛读春秋


孙之獬(xiè,是不是感觉我是好人,给大家来个标注拼音),讲道理,也是个文化分子。天启的时中了进士,还混了个庶吉士,讲道理一般人到这个份上已经完美了。但是这个老铁非要去投靠魏忠贤。

投靠魏忠贤也就算了,魏忠贤死了以后,要废除魏忠贤写的书。结果他抱着书到太庙去痛哭。被归为阉党,理所当然的革职。

革职玩了他就回老家了。后来清军入关了,这个老铁向来只长肉,没长骨头。自然是要投降了。但是他的投降还有点花样,把自己头发给剃了,效仿满族人。

多尔衮一看,这是大大的良民啊,马上让他当了礼部侍郎。但是上朝的时候,这位X(gou)子(我都不想叫他老铁)比较有想法,想混到满族大臣那里去。满人大臣当然是把他赶出来了,又想混到汉人大臣里去,再次被赶出来。

这就很尴尬了,这位铁(gou)子兄弟比较愤怒,就表示:"陛下平定中国,万事鼎新,而衣冠束发之制,独存汉旧,此乃陛下从中国,非中国从陛下也。

后面就有了由剃发产生的惨无人道的暴行,死伤者百万。但是不得不说,这确实非常管用,把硬骨头的都清理掉了。

这位老铁(gou)当然也没有什么好下场,回老家的时候被起义军抓住了。享受了一下比满清十大酷刑还要痛苦十倍的惩罚,也算是天理报应。

喜欢就关注呗:砍历史。我是马砍,每天讲点不同的故事。


砍历史


清军入关,刚占领北京城的时候,出了一位不折不扣的汉奸,这个人名字叫孙之獬(1591—1647),字龙拂,山东省淄川(今淄博市博山区白塔镇大庄村)人,明天启二年(1622年)举进士,初为庶吉士,继为翰林院检讨。魏忠贤得势的时候,趋炎附势,攀附魏忠贤。后来在崇祯朝因为支持魏忠贤当年编著《三朝要典》孙之獬竟然抱着《三朝要典》到太庙痛哭,要知道崇祯继位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整垮魏忠贤,崇祯怎么可能能容忍他,最终被崇祯“削孙之獬籍”,罢官回乡了。

后来清廷为了收揽人心,征召他当了礼部侍郎,当满清刚进北京时,清廷还允许明朝的降臣上朝时穿明朝的服饰,只是满、汉大臣得分开站立,各站一班。可是这个孙之獬为讨满清欢心,有心“标异而示亲”,一日上朝时他不但剃了发,留了辫,还改穿了满族官吏的服装。当大臣们步入朝堂站班时,他很自然地往满族大臣的行列走,但满族大臣怎么可能容得下他,便将他逐出了班外。孙之獬自讨没趣之后,只好走回汉臣队列,结果汉臣恨他过于逢迎谄媚,也是不让他入列,徘徊于两班之间的孙之獬进退不得,狼狈万分。

此时多尔衮上朝看到这人立于中间,甚是奇怪,便询问缘故,这孙之獬恼羞成怒,便上疏多尔衮,提出应下令让汉人剃发留辫。本来早就想彻底显示已经征服了中原的多尔衮,便顺势采纳了孙之獬这一提议,并于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六月间,下达了剃发令。从此清军所到之处,以10日为限,“文武军民一律剃发如满族式样,不从者治以军法”。自此华夏上下“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全都变成了“金钱鼠尾”式。

这段记载广泛存在于正史与野史之中,大部分人都已经认同了史书上的这一记载,把帮助满清推行剃发令,让几千年华夏衣冠不存,最终还导致了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这样悲剧的矛头,一股脑全部指向了孙之獬。按照文人的逻辑,这个孙之獬很有可能本名叫孙之懈之类的,被文人所唾弃所以给他的名字加上了反犬旁。可是这件事情如果仔细的分析一下,不难看出有些问题。


孙之獬不同于范文程、洪承畴之流,降清之时未立寸功,这样的一个非核心汉族大臣,根本不可能左右到满清的治国政策,雄才大略的多尔衮怎么可能因为这个人的一时之言去更改满清入关的既定方略。唯一能让这件事变得合理的那就是满清原本已经制定了“剃发”政策,要在原明朝统治地区推行,因为这一地区的人们都是崇尚儒家孔子所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基本都是蓄发样式,而推行像满清一样的辫子发型,可以从形式上摧毁被统治人群的精神信仰,从文化层次上进行侵入和统一,这样更有利于满清的统治。

另外一个佐证就是,范文程、洪承畴、祖大寿及其他一些关外就跟从满清汉臣,哪一个不是跟随满洲人的习俗都改变了自己的发饰,如果满清真的是允许满汉分治的话,他们应该一直都是蓄发才对。所以满清将满汉一体全部按照满洲习俗改变发饰的想法,应当在入关之前就已经萌芽,有没有孙之獬至这个人,“剃发令”都会被满清推行。只不过入关之后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契机推行,孙之獬的谄媚行为刚好让多尔衮找到了一个借口。

孙之獬虽然根本上并不是“剃发令”的主谋,但是他在这件事情当中也是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而脏水泼到汉臣身上,让汉人之间“狗咬狗”才是满清统治者想要看到的。所以在利用完孙之懈这条狗之后,顺治三年便革去了他的职位,让他“衣锦还乡”。顺治四年,山东爆发反对满清统治的起义,起义军攻入淄川,将其活捉,五花大绑示众街市,人们在他身上遍刺针孔,插上毛发,以惩罚其献媚清廷首创剃发残害同胞的罪行,然后斩首市曹,暴尸通衢。在孙之獬死后,清廷没有给予孙之獬任何旌表和抚恤。俨然成为了满清统治政策的牺牲品,可恨、可怜、可悲、可叹。


伦语说历史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在传统儒家熏陶之下的汉人看来,身体乃至头发都是父母给予的,不可轻易损伤,这也是一种孝道。但在明朝灭亡,满清铁骑跨过山海关入驻中原后,满清的“剃发令”彻底颠覆了汉人的头发服饰。“剃发令”的始作俑者,就是大汉奸孙之獬。


孙之獬,山东淄川人,本是明朝天启年间进士,授检讨,迁侍读。他入仕之时,正是阉党当政吃香之日,魏忠贤当权把持朝政。自然而然,他很快就成为了阉党的一员。没成想,在崇祯即位后,崇祯皇帝迅速清理切割阉党,下令毁掉阉党编写的《三朝要典》,魏忠贤瞬间失势。树倒猢狲散,孙之獬的政治生涯遭遇断崖式崩塌。但可笑的是,孙之獬竟抱着《三朝要典》到太庙痛哭。同年八月,孙之獬被削籍,被贬回老家山。入关之初,满清为在笼络人心,重新接纳孙之獬,并任他为礼部侍郎。天下改朝换代,孙之獬政治生涯却实实在在的迎来了“第二春”。


满族男子的发式有个形象的说法叫“金钱鼠尾”,即将头顶和四周边缘全部剃去,独后脑中间留长发编成辫子。民族文化不一样,当然与当时汉族头饰完全不一样。入关后,多尔衮曾下令推行“剃发令”,但遭遇全国的抵制,汉民揭竿而起,甚至南逃保发。当时新朝刚立,天下未定,迫于形势,多尔衮只得收回“剃发令”。

顺治初年,满清允许前朝降臣穿着汉服上朝,汉满两族朝臣各列一班,倒也相安无事。新朝刚立,跳梁小丑瞬时粉墨登场。孙之獬,这么一位看似满口仁义道德的士大夫,为了一己私利,标新立异,不按照套路出牌。一日,孙之獬剃发留辫,改穿满服,甚至还上疏说:“臣妻放足独先,合家剃发效满制”。当朝的满清贵族对他的趋炎附势不屑一顾,汉族朝臣更是对他嗤之以鼻,不耻与之为伍。气急败坏的孙之獬竟然直接上书顺治皇帝:

“陛下平定中国,万事鼎新,而衣冠束发之际,独存汉旧,此乃陛下从中国,非中国从陛下也”——这正中顺治皇帝和当时实权派多尔衮的内心。顺治二年,清朝颁布推行“剃发令”。所谓,“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这是多尔衮为防止满族“汉化”。“剃头令”的推行可在全国范围内的对汉族进行一次精神阉割,并以此改变汉族最根深蒂固的文化,以此彰显满族统治的“正统性”。

一时之间,华夏大地,揭竿而起。但当时的满清已经基本统一中国,消灭了绝大多数的反对力量。至此,孙之獬建议的“剃发令”得以全面推行。

铁腕之下,血流成河。扬州三日,嘉定三屠。据史料记载,当时江阴民众群起反抗“剃发令”,江阴一城为城门紧闭,进行反清斗争。江阴人民浴血奋战,守城八十一天,击毙三王十八将。但此时的满清早已在华夏大地立足脚跟。满清的铁骑踏遍中华大地。清廷甚至先后调动24万军队攻城。江阴城破,满清血腥屠城,死在的刀下亡魂有二十余万众。

孙之獬为了一己私利,一次政治投机,建议当权者多尔衮推行“剃发令,”造成当时汉族人民的苦难,十足一个汉奸做派。

之后,孙之獬因官场腐败,被罢官后返乡。在山东老家,恰逢谢迁起义,孙之獬一家被义军抓获并屠杀,孙之獬也被义军虐待致死。终究是善恶终有报,以孙之獬身躯还报因“剃发令”死去的亡魂。


木木侃文史



傻的有点坏


仅从孙之獬在明朝投靠魏忠贤、哭《三朝要典》即可看出,他并不是一个有明辨是非的人,只是一个趋炎附势之辈!

当看到清朝统一全国已是大势所趋之时,他的态度立刻转向清朝!

对他而言,也谈不上什么立场,民族大义,只是看谁得势!他也没有什么华夏情怀,也不是钟情于异族统治,一切已谁主导决定!

不能说他对,把他当成民族英雄!

也不能说他不对,把他当成民族汉奸!

不能说清朝剃发就没有道理,因为有统治需要!

也不能说汉人反抗就没有道理,因为有自古传统!

我们不能用今天的视角去审判历史人物!

毕竟,今天如果你去公司上班,是不是穿工作服,你的内心为啥不反对,而且觉得很好?

以上是个人观点,我只是一位蝎子供货商偏颇难免!请多支持我和我的小生意!


尚沃写给理想5555


谢谢,历来一个民族想要征服另一个民族无非有两种办法,一是武力征服,也就是靠拳头说话,你不服我就打,打到你服为止,像元朝及南北朝时就是用的这种方法。另一种呢就是先武力打倒,再思想教育,从心里让你服。满清就是这种了,入主中原后先是武力镇压起义军和南明小朝庭而后又大兴文字狱从思想上统治汉人。而想要从思想上征服汉人,那么最快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从服饰,习俗及传统习惯上加以改变了。所以孙的这一建议却实很好,不失为一个狠点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