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本来就有善恶两面性,为什么两千年的儒家思想还是治不了人性恶的方面?

布仪


这个问题中的“人性”是无形之物、是精神层面的东西,靠有形的手段“治”来净化,本身就有点荒唐。心灵的问题只能靠心灵来解决,靠的是自我觉醒、自我修正,而非外力的“治”。

说到“治”肯定会涉及到“施”与“受”、上与下,沟壑立显。不对等的前提下,想灌输一套思想给另一方,势必会遇到内心的抵触。因为生而为人,每个个体都是有独立意志的,没有人愿意成为别人的应声筒和附庸。

任何一种思想学说再好,如果不是从内心真正信它、并信仰之践行之,皆是枉然。儒家思想如此,其它的,诸如佛家、道家、诸子百家,皆是如此。人的改变从来始于内部、要在起心动念处改,要从去恶向善做起,而非外部。

外力的“治”,只会催生出“假大空”的敷衍与走过场,根本无法触及人的内心,心不“改”,何来行为的“变”?!可见,改心才是要务。


菩提月满西楼


人性的善恶论是由儒家的两位大师提出的,孟子提倡性善,荀子提倡性恶,但大家对二人讲的善恶很容易误解,实际二人讲的不是对立的,出发点不一样。

孟子讲性善,从本源上来论的。比如见到小孩掉到井里,不管善人、恶人,第一念头都是一惊,想把孩子救上来。再比喻小偷,恶人吧,按道理应性恶才对,可偷东西都悄悄的,不愿让别人看见,他也知道偷东西不对,这个知道不对的心,就是孟子讲的性善。

荀子提倡性恶说,从习性情感角度讲的,人之生固小人,他的这个恶,是后天薰染形成的,类似于这里提的人性的善恶两面性。

这个善恶的两面性,员外讲可用太极图比附说明一下。善的一面是阳性,恶的方面显隐性,实际二者是相对的,善恶的标准是人为的划分。另外,员外理解,善性、恶性是消灭不了的,只能说哪一方强些,就显现为哪一方面。我们举例子说明,如孔子杀一个人,叫什么的,我忘了。对这个人来讲,是恶的,但对整体来讲是善的。再比如,佛神通广大吧,万善归于一身,你说佛有没有恶的种子?但佛表现不出这些来,这就是个人的功夫修养了。

所以善恶是相对的,关键是自己这个开关,拨向哪一面,这才是主要的。


十八员外


很多时候,我们迷失,不分善恶,是因为恶人,哪怕是最恶毒的恶人,也会有善良的一面。而这偶尔的善良,因为少而显得格外珍贵。我们很容易因此把恶人当成了善人


人性本就善恶并存。

孟子曰:人之初,性本善。而圣经里,上帝借人的口告诉我们:人生下来,就是带着恶。罪性与生俱来。

人生下来就同时带着善和恶。

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补路无人埋,为什么会有恶,因为恶可以带来利益。从道理上分析,凶恶的人能获得更多的资源也有其合理性,毕竟优胜劣汰,不然为啥动物争配偶,争底盘为啥都靠打架,不然什么叫枪杆子里出政权。

如果非要没有恶的话,那就必须人人平等,财富平等,各类各样全部平等,很显然,儒家思想做不到。儒家思想教人行善积德,行善积德会填饱肚子吗,会锦衣玉食,荣华富贵吗?人心不同,欲望不同。欲望产生善恶,无语无望怕没有人做得到吧,只是有些人欲望太大以至于引起公愤,才会产生大恶人。


儒家思想是根本治不了人性恶的方面的。除非儒家思想是印钞机。

善恶到头终有报,因果循环,天道轮回,行自己想行之事,不害别人,不伤自己,足矣。

佛说:苦海无边 回头是岸 按下点赞 立地成佛


小怪晓慕




儒家跟人的本性有什么关系?再说现在信奉儒家思想的人还有多少?

儒家是研究人性治疗人性的,但儒家并不是人的本性!

简单说个比方,医生这个职业从神农尝百草就开始有了,到现在也好几千年了,难道有了医生人类就能从此不在得病吗?很明显这是不可能的事!

医生能治病但他不是病,这点一般人都能清楚,儒家也同样如此。

儒家思想就是人的思想医生,你有病了它会帮你治疗。它也可以跟医生一样预防你得病,关键是你要学习他,身体力行思想贯彻才有效果。

现在医学发达医生也要在人小时候打各种防疫育苗,如果不打你看看有多少人能健康活到中老年?

人的思想也同样如此,小时候不给打上防疫育苗,就很容易走上不归路。

相反小时候家教好,父母给灌输健康思想,小孩也就能走上正路,长大后就看他自己怎么选择了,人生都是自己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赤诚子




用户57704697123


根治人性恶的过程是儒家消失的过程

儒家事实上是修正,是扬善抑恶。善与恶的界定出现在孔子之前,社会既定的善恶标准是影响了儒家核心思想的确立的。道德的是社会约定俗成的,而儒家创立之初到后面也抹不掉最初的最基本的善恶的相对界线,如果儒家抹去了,根治了人性之恶,儒家所倡导的仁爱、天下大同的无比美好的、每个人都是善良的社会愿景得以实现,完成了历史任务的儒家很可能消失于历史之中。



私有制与人性恶

从阶级角度看,儒家思想始终是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出发,当然也维护等级制度等等,而这些的产生都与人性恶产生有共同原因——私有制。所以儒家思想根治人性恶是根本办不到的。

这也是比儒家更威烈的法家也难以根治人性恶的原因。显然,法律比道德的约束力要强的多。



退一步讲,儒家思想作为当世显学,根于对现实世界的理解提供治理管理的意见与建议,而忽视了对自身是否完善的探索而使得自身容易发生主观的错误,带来新的错误。其思想本身并不是无懈可击。


写历史的新闻书


关于人性的善与恶,尤其是孟子的性善论和苟子的性恶论的争辩,可谓旷日持久。在此,笔者要大胆的提出一个疑问,善与恶真的属于人性的范畴吗?我的回答:不是的。善与恶并不是人固有的特质,而是人后天的行为属性。人的最初本质属性是自私,人之初,性自私。自私是一个人的本能,即自我。自私的最初是物质的,然后才是精神的。人的自私首先是生命的本能的需要,一个不更事的孩子只会知道将食物往自己嘴里送,这是生命的本能。随着年龄增大,人的自私逐渐膨胀,社会就有了各种制约。舍己为人是为善,自食其力是为忠厚,损人利己,甚至杀人越货是为恶,因此,一个人行为的善与恶都是由其自私的程度来左右的,人们行为的善与恶时刻于自私下左右游离。人类对人的行为属性有了这样定性以后,便产生了社会公德,教育感化,法律法规来引导和制约人的自私的膨胀,引导人从善弃恶。弄清了人的本质属性,我们就不难看出,几千年来孔儒文化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巨大的消极影响。





安子147930436


“恶”为什么是天性?因为人生而就有自私的天性,即哲学意义上的“本我”(可理解为本能),这个“本我”是以生存和基因繁衍为主任务的,任何威胁生存和繁衍的行为都会受到“本我”的抵触(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节食减肥,却越减越胖的原因,因为“本我”会更加努力的储存脂肪);还有七情六欲、“恻隐之心”(”人性本善”理论根源之一)、“慈悲之心”都属“本我”,所以古人云人之情绪,“不学而能”。自私过头了,情绪放大了,就会导致“恶”的结果。

人的“自我”是后天与环境的不断交互中学习形成的,“自我”会不断的触碰(学习)或被引导(教导)来理解人类社会生活的各种规则,由于社会分工协作的不断发展,人们都意识到集体发展的优越性,所以先哲不断的制定各种“礼”“法”,希望“自我”在后天的学习中,来克制“本我”,曰“克己复礼”,以期达到“超我”的境界,来实现“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天下大同”(老有所归,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有所养)的理想世界。

所以,所谓的“善”与“恶”,只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关键还要培养社会风气(现在推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的影响)。中国文化传统培养的“道德标准”“公序良俗”也都会起到一定的作用。这样才会避免“破窗”“插队”等不良风气的盛行。

希望浅见能给你帮助。


明厚论财经




社会发展到现在,我们的国人绝大多数人还都是受着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一个“人”上,儒学即是人学。“内贤外王”是儒家的最高境界。儒家思想教人向善。儒家思想提倡仁爱,提倡仁、义、礼、智、信。



人性本身就具有善恶两面性,其实不只是人,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善恶只是相对而言的,没有绝对的善,也没有绝对的恶。比如,一个人很坏,可是他对他的家人,对他的女儿就很好,这是善还是恶?

从哲学的角度来讲,存在即有合理的一面。善恶本身就是一对矛盾,如果没有恶,也就无所谓善了。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不仅是儒家思想,任何思想都治不了,也不可能治得了人性恶的一面。如果有一天,真的人性没有恶的一面,那也就不存在善了。


孤独侠829


别说儒家思想,任何一种思想,哪怕再如何伟大,都不可能改变人性!

但凡是想要改变人性的人,要么是理想主义者,要么纯粹就是口号派!

善恶,好比一个钱币的两个面,好比一个盒子的里面和外面,一根棍子的两头,这些事物都是不可分割的,相互依存的!

老子在《道德经》第二章里就提到过一个这样的观点: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知道什么事物符合美好的标准,那么丑恶的标准也就出来了。我们知道什么行为符合“善”的标准,那么“恶”的标准也出来了。

美好与丑陋,善良与凶恶,就像中国文化里的“阴阳”。两者不会单独存在,孤阴不生,孤阳不长。

那么,我们是不是就不要对丑陋和凶恶置之不理了,因为它是没有办法消灭的嘛。

也不能这么说,置之不理,是非常消极的,对社会和自己有害的。我们应该善于去把握和驾驭这些负面的东西。

我们应该允许自己不完美,但不能听之任之,要不断的优化自己,提升自己,使这些不美好的一面,在自己的可控范围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