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天勁旅——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閩粵贛邊縱隊成立七十週年

南 天 勁 旅

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閩粵贛邊縱隊成立七十週年

□段勇彬

南天勁旅——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閩粵贛邊縱隊成立七十週年

“紅色閩西·口述歷史”之閩粵贛邊縱隊史連載迄今已兩年有餘。期間,記者接觸了數十位在巖原閩粵贛邊縱隊(以下簡稱邊縱)的老同志或其後代。跟隨他們的記憶,記者再次走進當年閩粵贛邊鏖戰的烽火,他們的故事固然吸引人,但更讓人深思的是,為什麼剛剛成立時只有29人的粵東支隊,在孤懸敵後的情況下,竟能越戰越強,最終發展至邊縱正式成立時的近2.1萬人規模,並解放閩粵贛邊及汕頭、漳州等38個縣市。再次採訪廖國偉、趙惠、鄧曉光三位老同志後,記者認為,邊縱能夠發展壯大,緣於它流淌著老紅軍的血液,貫徹“古田會議”的精神,聚集一批能文會武的人才,善於發動廣大的人民群眾。

南天勁旅——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閩粵贛邊縱隊成立七十週年

邊縱成立舊址———廣東大埔上漳小學

以老紅軍為骨幹的英雄部隊

邊縱是一支由金砂暴動,工農起家,以老紅軍為骨幹組建的英雄部隊。金砂暴動,因幾乎波及永定縣全境所有鄉村,史稱“永定暴動”。在這場福建革命史上規模最大、範圍最廣、時間最長、影響最深的農民武裝暴動中,一位來自上杭稔田的年青共產黨人表現得格外搶眼,架雲梯登上城樓、率戰友衝進縣衙,他,就是劉永生。此後,劉永生先後擔任永定縣革命委員會軍事部部長兼縣赤衛大隊大隊長,福建軍區永定獨立團團長,紅軍獨立第八師八團團長,省軍區警衛營營長,參加了閩西蘇區歷次反“圍剿”鬥爭。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後,劉永生留在閩西,帶領永東遊擊隊堅持閩西南三年游擊戰爭。抗日戰爭爆發後,閩西南紅軍改編為新四軍北上抗日,劉永生率部繼續留在閩西堅持游擊戰爭。


南天勁旅——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閩粵贛邊縱隊成立七十週年

第四野戰軍某部與閩粵贛邊縱隊某部在長汀舉行會師大會

革命低潮時,貫徹中共中央指示,閩西南和潮梅地區革命力量暫時實行“長期埋伏、積蓄力量、等待時機”的工作方針。國民黨頑固派則屢屢挑釁,製造事端。邊區軍民在山裡開荒生產,收成在即,頑固派就來搶收,坐享成果。為震懾敵人,1943年農曆七月十五前夕,劉永生組織20多名武裝人員攻打南靖縣曲江鄉一惡霸保長盤踞的土樓,不到一刻鐘即殲敵得勝,繳槍10餘支,沒收偽保長全部財產。此戰震懾了敵人,並得到了上級組織的認可。同年十月,閩粵邊委在平和縣小蘆溪正式成立閩西南武裝經濟工作總隊,任命劉永生為隊長,鄭金旺為副隊長,範元輝為政委,全隊雖僅有14人,但集中了羅炳欽、程嚴等骨幹。次年10月,王濤支隊成立,劉永生任隊長,在極為艱難的條件下,鞏固和發展了閩西蘇區。1947年5月,粵東支隊成立,劉永生任隊長。1949年1月1日,中共中央軍委命令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閩粵贛邊縱隊,劉永生任司令員,魏金水任政委。

游擊戰,是紅軍在敵人包圍圈中最擅長的作戰方式,毫不誇張地說,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紅軍,是游擊戰的集大成者。作為一名在土地革命戰爭中成長,在敵後瘋狂“圍剿”中淬鍊的老紅軍指揮員,劉永生帶領著閩粵贛邊武裝一路奔襲,一路成長,從王濤支隊到粵東支隊,再到邊縱,百戰涅槃,邊縱終成南天勁旅,他也成了大家傳頌的“遊擊大王”。

人民軍隊與國民黨部隊最大的區別在哪?記者以為,當為信仰堅定、官兵平等、紀律嚴明、軍民團結。人民軍隊從成立之日起,就一直面臨著國民黨部隊的不斷圍剿,戰鬥、生存環境極端惡劣艱險,但在黨的領導下,人民軍隊堅定革命必勝的信念,堅定為人民奮鬥犧牲的信念,正因著這種堅定的信仰,邊縱在敵後不斷髮展壯大。身為邊縱的最高軍事領導,劉永生吃苦在前,戰鬥危急時他總是帶頭衝鋒,生活上卻是最後一個打飯。他關心著每一位戰士,尤其是小鬼班的戰士們。這是一個平均年齡14歲,卻作戰機智勇敢的戰鬥群體。1948年6月,在與全美械裝備方景韓營的豐順馬頭山決戰中,正是小鬼班在關鍵時刻擊斃敵人重機槍射手,並利用繳獲的重機槍,從旁側擊,打得敵人潰不成軍,小鬼班無一傷亡。當年的小鬼班戰士謝志平說,劉永生和他情同父子,對戰士們的感情,好得不得了;馮金,在梅縣參軍的孤兒,14歲的他調皮“多嘴”,打起仗來卻很勇敢,是小鬼班的副班長。1949年農曆正月十六,在大埔赤水村的戰鬥中為保衛邊縱司令部撤退而犧牲,面對小英雄的遺體,劉永生心如刀割,萬分難過,一句“這麼好的小鬼……”剛出口,早已是淚花滾滾。劉永生喜歡大家喊他一聲“老貨”,不少邊縱老戰士至今仍會在提及劉永生時稱呼他“老貨”,表示親切與尊敬。劉永生嚴格要求,全體指戰員嚴格執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關心群眾生活,搞好軍民團結,戰鬥間隙幫助群眾生產、搞好衛生,做到地板不乾淨不走、水缸不滿不走、廚房柴火不滿不走、借東西不還不走、損壞東西不賠不走、谷笪不卷好不走、門板不上好不走等“八不走”。

女戰士李燕華忘不了,自己外出執行任務因肚餓挖了群眾的地瓜吃後,將銀錢和字條放回坑裡並用石頭壓住;謝志平忘不了,自己因擅自帶人回鄉為被殺害的母親報仇而被劉永生關禁閉;許多韓江干校二期的同志都忘不了,當年的一次公審大會上,全體同志提出要槍斃一位此前對一女孩說了句“你媽媽不回來,我陪你”,並沒有其他任何不正當行為的事務長,最後在當地民兵及農會組織的求情下,該事務長才被判勞動改造……,忘不了,正是這已深深刻入靈魂的紀律,讓邊縱戰士們在戰鬥的血火中成長,在百姓中紮根。

若無堅定之信仰,邊縱官兵就做不到無難不克,無堅不摧;若官兵不平等,指戰員就不能心貼心,把仇恨之火統一指向敵人;若紀律不嚴明,軍民不團結,就沒有軍民魚水情,部隊就會耳目不靈,給養就會有困難。魏金水、劉永生等老紅軍骨幹,處處發揚優良傳統,做示範,正是這些老紅軍骨幹,為邊縱注入了紅色基因,讓這支部隊有了睿智的大腦,成為打不垮,拖不爛的鐵軍。

堅決貫徹“古田會議” 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

古田會議,是人民軍隊建設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古田會議指出,中國的紅軍是一個執行革命的政治任務的武裝集團。紅軍的一切軍事行動,都是圍繞黨的政治中心任務進行的,必須接受黨的政治領導。主力紅軍長征後,孤懸敵後的閩粵贛邊武裝力量秉承這一決議,在開展對敵軍事鬥爭的同時,鞏固革命根據地,維護土地革命成果,促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保存力量等待時機,團結群眾求解放,根據我黨我軍的基本政治任務和當時的實際情況確定邊區武裝的政治工作任務,以革命精神教育部隊,從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保證黨所規定的基本任務的完成。1947年9月18日,中共閩粵贛邊區工委提出“加速準備力量,迎接大軍南下,壯大人民武裝,配合全國總反攻,推翻閩粵贛邊的蔣匪統治,解放閩粵贛邊苦難人民”的基本任務後,邊縱的政治工作便緊緊圍繞這一基本任務開展,教育部隊完成黨的政治任務,提高部隊的政治覺悟和戰鬥力,達到團結自己,戰勝敵人,解放人民的目的。

南天勁旅——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閩粵贛邊縱隊成立七十週年

梅縣人民熱烈歡迎邊縱部隊。圖為浩浩蕩蕩的邊縱部隊梅縣入城式。


南天勁旅——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閩粵贛邊縱隊成立七十週年

中國人民解放軍閩粵贛邊縱隊於1949年10月23日,以雄壯的步伐進入汕頭市,接管了市政機關。這是劉永

古田會議確立了中國共產黨對軍隊實行絕對領導的原則。根據這一原則,邊縱加強軍隊黨組織的建設。先後擔任過邊縱直屬一團政治處主任的陳慶、李克平這樣寫到:“起初成立黨總支委,後成立團黨委,營總支,連支部,排或班設黨小組。各級黨組織的主要任務是:保證黨的方針、政策、指示和上級命令的貫徹執行,維護和提高各級指揮員的威信;發揮黨組織的領導核心和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教育黨員和發展黨員;選拔培養和配備各級指揮員和幹部;表揚好人好事,批評和糾正不良傾向。黨委實行民主集中制,重大問題都要經過充分的討論,作出決定,分別執行。一經決定,就要堅決貫徹執行。集體領導和個人負責相結合。做到領導意志統一、指揮統一、行動統一,使各級黨組織真正成為部隊的領導和團結核心。”“實行政治委員制,體現黨的領導……成立政治部,營設政治教導員,連設政治指導員,排設政治服務員(後撤銷),班設政治戰士”。在軍事上,邊區武裝力量根據黨組織的指示,在不同階段執行不同的鬥爭策略:國民黨當局掀起反共高潮時,邊區採取“長期埋伏,積蓄力量,等待時機”的戰略方針;南委事件後,武裝自衛求生存;解放戰爭初期,分散隱蔽,堅持鬥爭,重點打擊敵人;1947年3月後,嚴格貫徹閩粵邊區工委提出的“先粵東後閩西南”戰略方針。閩粵邊區工委為何提出這一方針?因為粵東地區在土地革命時期有一定的基礎,知識分子多,華僑較多,經濟條件相對較好,反動勢力相對薄弱。這一方針是因地制宜的,邊區工委由魏金水向廣東區黨委和南方局書記方方請示彙報,並最終經中共中央同意後執行。根據這一方針,把隊伍和領導機關搬到粵東,以原王濤支隊為骨幹,和梅埔特務隊組成粵東支隊,頻頻出擊,不到半年即摧毀敵數十個鄉公所,建立了大片根據地,並在根據地發展民兵、農會組織,把群眾動員起來並以邊縣委成立獨立大隊,粉碎了敵人的“六路進攻”“十字掃蕩”,活捉敵少將高參張光前,使宋子文發動的粵東“會剿”徹底破產。

古田會議指出,紅軍除了打仗消滅敵人軍事力量之外,還要擔負宣傳群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幫助群眾建立革命政權以至於建立共產黨的組織等項重大任務。群眾工作始終是邊縱的一項重大政治任務,從粵東支隊開始便設立了民運部門,負責組織和開展部隊的民運工作,解放了的鄉鎮建立武工隊,動員全體指戰員做宣傳群眾、組織群眾的工作,組建民兵、農會分享鬥爭果實;向當地群眾宣傳我黨的主張、方針政策和我軍的偉大勝利,揭露國民黨當局的倒行逆施,發動群眾“反三徵”“破倉分糧”“減租減息”……由此,邊縱在邊區百姓中擁有極高威信。邊區百姓協助武工隊解決部隊的給養及所需物資問題,充當行軍嚮導,反映當地情況,並在戰時做好各項支前工作。曾在粵東支隊獨七大隊二中隊擔任民運組長的李燕華,對當年軍民魚水情印象極為深刻,“百姓們一聽說‘老貨’帶著隊伍來了,就高興得不得了。家裡有捨不得吃的東西都拿出來,他們的日子也過得緊巴巴的,但是總有辦法搞一些豬肉、糧食。我們和群眾的感情就是這樣,他們總把最好的東西留給我們,哪裡有敵情,再危險也要回來跟我們報告”。被髮動團結起來的邊區百姓並不僅僅是勞苦大眾,還包括一批進步開明的資本家、鄉紳。汕頭的南方百貨公司吳祥記,曾在我軍困難時期給予游擊隊以物資給養上的大力支持,汕頭解放後,劉永生專門前往致謝,其時吳老闆已前往香港,未能見面,令劉永生十分遺憾;梅縣財主陳富源,經邊縱領導做工作後,捐贈港幣30多萬元;梅縣桃源歸僑張世興,積極支持革命,有一次粵東支隊獨七大隊政治處主任王志安帶員前往他家,竟碰到十餘名國軍官兵前來,張世興當即安排王志安等人上樓暫避,自己在樓下應酬國軍官兵直至他們離開,王志安等人有驚無險:當我軍面臨險境時,如在上杭豪康、大埔三洲,邊縱武裝被數倍於己的敵人包圍,面臨大江,是人民群眾冒死將被敵人拖到河對岸或壓上石頭沉到江底的渡船找到並清理船上沙石,將我指戰員渡過大江,真正體現了兵民是勝利之本……正是得益於群眾工作到位,邊區黨政軍機關在敵後如魚得水。

此外,古田會議規定的軍隊內部、外部關係和瓦解敵軍的原則、強調對紅軍進行無產階級政治思想教育等內容,在邊縱均得到了堅決執行。1949年夏,邊縱攻打饒平縣城,一座炮樓久攻不下。副司令鐵堅調來迫擊炮,炮手是剛解放過來沒幾天的戰士。鐵堅說,解放軍要一發命中,這位戰士認真調試後,將配槍交給鐵堅,說,保證一發命中,如不中請首長處理。鐵堅將配槍還給他說道,祝你成功。隨著“轟”的一聲,炮彈命中炮樓,敵人舉白旗投降。一炮掀敵炮樓的消息傳到潮梅各地,在群眾和起義人員中引起強烈反響,一致認為解放軍遵守“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優待放下武器的敵軍,是威武之師,文明之師。在全國解放戰爭和邊區形勢的影響下,敵人整班、整排、整連地在戰場上起義,粵東、閩西等地不少國民黨地方軍政人員派人到邊區黨委要求起義。

遵照中共中央香港分局的決定,為了加強邊區各地統一領導,1948年8月7日至24日,中共閩粵邊區黨代表會議在大埔光德鎮上漳溪村召開,全面部署了閩粵贛邊區工作,並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閩粵贛邊縱隊。12月27日,中共中央批准建立閩粵贛邊縱隊。1949年1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部正式宣佈,中國人民解放軍閩粵贛邊縱隊正式成立,司令員劉永生、政治委員魏金水,副司令員兼參謀長鐵堅,副政治委員朱曼平,政治部主任林美南。至此,閩粵贛邊區的黨和軍隊得到統一領導統一指揮。

古田會議精神為邊縱注入了思想與靈魂。

廣招知識分子 培養能文能武人才

邊縱的發展,離不開新鮮血液的輸入,這支工農起家的隊伍,發揚“三隊”精神,始終堅持吸收知識分子充實自己,通過開展各種學習,逐漸成為一支能文能武的隊伍。

在邊縱,有不少來自中山大學、廈門大學、香港達德學院的知識青年,師範生、中學生則更多。尤其是當毛澤東主席發出將革命進行到底的號召後,閩粵邊的知識分子積極響應,參加革命。當時,大埔十一所中學(含2所中專)中,超過百分之七十的學生加入了革命隊伍,此外,梅州、汕頭、閩西南等地的中學生也積極參軍,他們和其他來自海內外的優秀進步青年為這支武裝注入了新的活力。隨著不同時期各種知識分子的加入,邊縱陸續創辦了《大眾報》《團結報》《新民主主義報》;成立了邊縱文工團,在根據地演出《白毛女》《血淚仇》《赤葉河》《兄妹開荒》等歌舞劇對群眾進行生動的政治教育。政工隊伍不斷得到強化。

為了讓這支敵後武裝成為能文能武的隊伍,除了吸收各類文化人才並因材施用,還通過各種方式不斷提高指戰員自身的文化素養,這個方針始終貫穿於部隊建設之中。1948年5、6月間,粵東軍政幹校在銅鼓嶂大山裡成立,梁集祥出任校長。還陸續成立了韓江干校、閩西幹校、梅州幹校、婦女幹校、衛生幹校、財經幹校及閩西南行政訓練班,結合當時形勢、任務,學習《目前形勢與任務》《新民主主義論》《群眾路線》《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等文章,為以後接管各縣市準備了大量幹部。在邊區各縣市的接管與重建中,邊區黨委及邊縱自己培養出來的幹部在其中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及至後來的土改建政、剿匪反霸、社會主義建設、改革開放建設,老邊區(邊縱)走出來的各級幹部當仁不讓地勇挑重擔,為閩西的建設發展不遺餘力地貢獻自己的智慧。

南天勁旅——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閩粵贛邊縱隊成立七十週年

閩粵贛邊區各地解放示意圖(1949年5月———1949年12月)

邊區人民武裝從武裝經濟工作隊開始,在各級黨委領導下,在人民群眾支持下,不斷髮展壯大,到1949年底,發展至近2.1萬人,殲敵3.3萬多人,成為一支既是戰鬥隊,又是工作隊和宣傳隊的南天勁旅。在全國解放戰爭大好形勢推動下,或單獨作戰或配合南下大軍,擊潰竄犯的胡璉殘部,解放邊區、汕頭、漳州、泉州等地38個縣市,一千多萬人的根據地連成一片,有力地支持廣州、福州等大城市的解放,正如開國上將張愛萍所題寫的“閩粵贛邊縱隊在革命戰爭中的英雄業績永放光芒。”

邊縱烽火漸行漸遠,重溫這段歲月,卻讓烽火中的邊縱精神越來越清晰。這或許正是我們今天重溫歷史的意義所在。□

(摘自《紅色文化週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