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你覺得德軍該不該投入大量兵力在斯大林格勒與蘇軍決戰呢?

談文論史


德國在斯大林格勒和蘇聯決戰到底是不是個錯,從今天事後諸葛亮的立場來看,因為它失敗了,所以說是一個失敗的決策,也不無道理,但是,我覺得,進攻斯大林格勒,也是希特勒不得不為之舉,請看下圖


我們可以看到,德軍基本進攻蘇聯路線是北(北方集團軍群)、中(中央集團軍群、南(南方集團軍群)),這樣的三路進攻模式。北方集團軍群,在列寧格勒始終無法突破,只能選擇圍城,毫無進展。中央集團軍群,因為“八月分兵”基輔後來導致莫斯科戰役敗下陣來,實力大損。北中兩路進取無望,而時間又恰恰是德國最大的敵人,一旦讓蘇聯人緩過勁來,兵力捉襟見肘的德國必然全線被動(德國已經沒有後備兵力了),南路尋求突破,就成了不二之選,這可以說是一場高風險的賭博。



而且斯大林格勒具有戰略意義和精神意義,還是蘇聯重要的軍事、交通、工業中心,斯大林格勒以西、以南是廣闊富饒的頓河下游流域、庫班河流域和高加索地區,是蘇聯糧食、石油和煤炭的重要產區,這活脫脫的就是蘇聯的命脈。一旦斯大林格勒丟失,蘇聯的戰略補給線就會被切斷。

面對斯大林格勒這麼大的誘惑,北中無力突破的希特勒想到攻斯大林格勒就不足為奇了。我覺得,他的想法沒有錯,是基於當前形勢的正確做法,而且,斯大林格勒是繞不過去的擋路石。只不過,他高估了德軍的實力……

希特勒的斯大林格勒決戰,是實力跟不上規劃的一場戰略失誤。如果非要說錯的話,大概從莫斯科戰役就開始錯了…


那年那兔這些事


二戰時期,由於開戰初期取得的巨大勝利,希特勒元首不僅僅要列寧格勒、莫斯科,還想要斯大林格勒等等城市,結果是一個也沒得到。

特別斯大林格勒,因為名字的原因,希特勒更是恨的牙癢癢,想直接摧毀,其實從當時的戰場形式來看,不管從哪個角度看,斯大林格勒都是德軍應該投入大量兵力奪取的。



從1941年6月22號突襲蘇聯一年後,德軍在蘇聯戰場相對平靜下來,對北方的列寧格勒無可奈何,在中部的莫斯科方向被擊退200多公里,只有南方稍微好點,在哈爾科夫擊退了紅軍的反擊,而這個時候美國已經參戰,德國的戰場補給線2000多公里長,很多部隊都是因為補給跟不上而不得不停止進攻,特別是石油。

而佔領斯大林格勒地區,就可以得到石油補給,斯大林格勒也是蘇聯重要的糧食、煤炭、拖拉機等等工業廠區,斯大林格勒以南的高加索地區就是蘇聯重要的石油產區,所以佔領斯大林格勒,可以切斷蘇聯的工農業補給,德國就可以得到緊缺的石油補給,以支撐戰爭,甚至打敗蘇聯。



可惜,由於希特勒的分兵錯誤,導致德軍在斯大林格勒城折戟沉沙,如果希特勒讓第四裝甲軍和第六集團軍一起進攻的話,斯大林格勒是可以一鼓作氣拿下的,一開始斯大林格勒只有9萬的守軍,因為希特勒的指揮錯誤,在加上蘇聯紅軍發現了希特勒的戰略意圖,結果在斯大林格勒戰役的高峰時期蘇聯紅軍竟然有高達250萬的部隊,反而蘇聯紅軍投入大量部隊殲滅的德軍的第六集團軍。

此戰德軍損失說法不一,有的說損失85萬人,有的人說德軍損失150萬人,佔德軍東線部隊的四分之一,不管怎麼說,此戰後德軍喪失了蘇聯戰場的主動權,庫爾斯克戰役後,德軍更是隻能被蘇聯紅軍追著打,其實這個時期的希特勒已經瘋狂的失去理性了,蘇聯戰場差不多60%的的主帥被他更換,簡單說就是他親自指揮的戰役基本上就沒有勝利過,厲害的其實是他手下的哪些將軍,不過前提是不能讓元首親自指揮。


國光軍的奮鬥


德軍擅長的是“閃電戰”,而德軍在斯大林格勒戰役打的卻是攻堅戰,這並不是說德軍不善於攻堅,而是說德軍不適合打攻堅戰。攻堅戰往往會演變成消耗戰,由於後勤補給的限制,消耗戰就成了德軍最經受不起的戰鬥。事實上,德軍兵敗斯大林格勒的一個主要原因也就是後勤供應困難,因此德軍就不應該將進攻的重點放在斯大林格勒,更不應該將大量兵力投入到斯大林格勒。

▲德軍作戰意圖

莫斯科戰役失敗後,德軍的攻勢開始變得遲緩,因此希特勒才將全面進攻轉為重點進攻。希特勒將進攻的重點選在南路,其目的就是要奪取高加索油田,切斷蘇聯的石油供應,進而達到削弱蘇軍原油補給的目的。希特勒的這個想法還算可以,也算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戰略,但他制定的戰術卻有些離譜。

▲蘇軍士兵

希特勒的計劃是兵分兩路,一路進攻高加索地區,另一路則全力進攻斯大林格勒。這種分兵的策略明顯犯了兵家大忌,按照當時的態勢,德軍根本不具備同時對兩個目標發起進攻的力量。德軍的攻勢看似聲勢浩大,但在這數百萬大軍中,只有5個德國集團軍才是真正的主力,至於其他僕從國的軍隊也只是充充人數而已,然而就是這僅有的主力還被分為了兩路,最終直接削弱了德軍的實力!

▲德軍士兵

除了分兵策略失誤外,德軍的進攻重點也不應該選在斯大林格勒。德軍的最終目標是高加索的石油,那麼德軍在斯大林格勒方向的作戰也應該是以牽制為主,掩護進攻高加索德軍的側翼。但是希特勒卻過於高估了德軍的實力,妄圖同時拿下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最終導致德軍在斯大林格勒陷入了苦戰。

▲蘇軍反攻局勢圖

德軍先是自斷手臂分兵兩路,接著又選錯了進攻的重點,最終將德軍精銳活活拖死在了斯大林格勒。其實,

德軍完全可以在斯大林格勒採取守勢,用少量兵力牽制蘇軍,然後以重兵進攻高加索地區,切斷蘇軍的石油供給,進而掌握戰場的主動權。


關注歷史文齋,看更多精彩歷史故事!


歷史文齋


除非德軍可以在短時間內迅速的佔領斯大林格勒,否則將大量德軍主力長期投入斯大林格勒附近顯然是一個明顯又致命的戰略錯誤,因為集中如此數量的德軍於斯大林格勒是以削弱其兩側漫長的掩護兵力為代價的,這意味著德軍面臨著遭遇合圍的危險,而且更加危險的德軍的後方已經沒有任何預備隊了,一旦防線被突破德軍沒有封閉缺口的預備隊,蘇軍可以直衝德軍大後方,將戰役勝利發展為戰略上的勝利。


從斯大林格勒方向上德軍B集團軍群的部署就可以看出其面臨的巨大危機,戰鬥力最強的第6集團軍和第4裝甲集團軍都投入了斯大林格勒地區的戰鬥,北翼漫長的頓河縱深側翼保障任務則是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再往西是意大利集團軍,再往西是匈牙利集團軍,幾百公里長的側翼全部由聯軍部隊來防守;在南翼則是由羅馬尼亞第4集團軍負責掩護。而B集團軍群和A集團軍群之間的高加索的大草原上長達300公里的距離上只有一個摩托化師負責警戒。

聯軍的戰鬥力在德軍眼裡是公認的差勁,僅從他們那些落後破舊的武器裝備就可以看出他們的戰鬥力,可以說他們的掩護簡直形同虛設,這是一個巨大的冒險。尤其在收到前線部隊不斷關於蘇軍在這些聯軍部隊的正面大量集結部隊的報告時,這個冒險就致命了,很明顯蘇軍將發起一場大規模的鉗形攻勢以合圍斯大林格勒的德軍。

德軍唯一的選擇就是在斯大林格勒轉入防禦,抽調部隊加強兩翼的防禦。尤其是將斯大林格勒的裝甲師等機動部隊抽出來擔任B集團軍群的預備隊,在聯軍部隊的後方執行機動作戰,隨時封閉並圍殲突入防線的蘇軍,阻止蘇軍贏得主動權。


小小狼王


關於德軍該不該投入大量點力在斯大林格勒與蘇軍決戰的問題,筆者認為應當參考一個戰例:

這就是遼瀋戰役的錦州戰役,計劃發起時,解放軍對長期圍困的長春地區的做了許多姿勢,不斷在長春附近的解放軍駐軍宣傳攻打長春的口號,實際上,七十萬解放軍已經做好準備攻打華北地區和東北地區的關鍵點一錦州,從各個方向彙集的軍隊採用白天隱蔽,晚上行軍,用貨運列車隱蔽運兵的方式向錦州進軍,這支部隊在接近錦州地區先行掃除錦州周邊敵軍,再適時分出兩支打援部隊,一支在黑山地區阻擊從瀋陽方向來援的敵軍(當時瀋陽有三十多萬國民黨軍),另一支打援部隊佈置在塔山地區,負責阻止從華北地區方向來來增援的敵軍(當時華北地區有六十多萬國民黨軍),解放軍集中二十多萬攻城部隊,用密集的火炮和一個坦克部隊進行重武器火力攻擊,用近三十個鐘的連續的不間斷的政擊,終於打下了錦州城,殲敵十多萬人。

在德軍發起斯大林格勒戰役時,德軍攻城部隊是閃電戰的精銳部隊,機動性比蘇軍強,數量上比蘇軍守城部隊多,但是德軍沒有組織打援部隊,蘇軍守城部隊在消耗了一些戰鬥力後始終可以從後方得很䃼給,德軍統帥部意識不到運動戰變成陣地戰後自己暴露的短板,如果德軍機械化部隊留作戰術機動所用,使用僕從國作為攻城部隊,不向高加索地區分兵,及時避開冬季到來時的補給困難,德軍有機會在蘇聯南部戰役取得成功。

筆者認為德軍如果在斯大林格勒戰役調整戰略思想,動用大量兵力投入並使用得當也有可能取勝的機會。至少可以取得一個戰略機動的地方。


大偉140797056


德國應該和蘇聯進行大規模的大兵團作戰,不過不能進行城市中的大規模作戰,德國人口少,加上僕從國,進攻蘇聯的只有550萬軍隊,軍隊還分頭進攻,導致進攻力削弱,這個時候,進攻蘇聯的德軍,兵員遠沒有在自己家裡打仗的蘇聯多在這種情況下,德軍最好的辦法就是速戰速決,但是卻選擇了一條最差的下下策,在城市中和蘇聯軍隊拼殺,德軍的閃電戰根本發揮不了他原有的優勢,坦克部隊,遭到了蘇軍有效的牽制,在這種情況下,德軍難以成功,也可以說根本不可能贏得勝利,失敗也就在所難免了


御且


必須投入能投入的所有力量,參加42年下半年開始的東線決戰,因為時間對德軍來說最最重要(美英的反攻逐漸要體現出威力了),勝最起碼能繼續保持在東線優勢的態勢,甚至給蘇軍致命的一擊(由破壞石油生產、提煉、運輸產業鏈造成,繼續重創蘇軍的有生力量,使之更加青黃不接)。敗則,東線必將失去勝利的機會,必將迎來顧此失彼的失敗前夜。

由於希特勒對當年8月英加在法國的一次失敗的登陸戰,而產生對美英戰略的嚴重誤判,導致在法國滯留了大量的部隊,而此時正是東線斯大林格勒地區和高加索地區戰役的關鍵時刻,急需在各個地方給予一定的增援,而這些增援從理論上講是能夠做到的。

如果有增援斯大林格勒地區的部隊,不應該用於對斯大林格勒城區的攻擊,德軍在9月對斯大林格勒城區的大規模攻勢失敗後,就應該停止再次發動攻勢,而採取守勢。增援部隊的攻勢應該在頓河、伏爾加河之間的陸橋地帶展開(即第六集團軍第14裝甲軍防守的科特魯班區域)。

與第14裝甲軍對峙的蘇軍三個虛弱的集團軍,至9月為支援、策應斯大林格勒的蘇軍,已三次發動了大規模的攻勢,被第14裝甲軍較輕鬆化解並給予重創。德軍如這裡發起攻擊,時間可選在9月底~10月中旬,必定能勢如破竹,在重創蘇軍的同時,可極大改善德軍沿頓河的防線,並破壞後來11月蘇軍攻勢集結區域。這裡的攻勢勝算相當大,所需增援在2個裝甲師+2個步兵師左右,另得到14裝甲軍配合,2個裝甲師由斯大林格勒城區的第48裝甲軍抽調14、24裝甲師(甚至是29摩步師),步兵師可由第8軍調出79和305步兵師。如有來自歐洲的生力軍,則獲勝可能更大。

瞎砍了二句,望探討。


探測衛星A


不應該,斯大林格勒是一個無底洞,投進去多少都得沒。德軍的主要兵力應當向西,把英國徹底收拾了,把整個西歐都納入進來,再經過一百年的同化,有了凝聚力,這時候才能與蘇聯這種級別的大國交戰,勝負還不一定。


蘇聯乃至前身俄羅斯帝國,俄羅斯沙皇國,莫斯科大公國,是經過了幾百年兼併戰,才奪得這麼廣闊的領土,並且還有一個金帳汗國為它打了個好底子,莫斯科大公國完全以金帳汗國大管家身份兼併。並且俄羅斯帝國還打敗了三個當時與自己實力相等的敵人,瑞典、波蘭立陶宛聯邦、奧斯曼土耳其。


德國可沒有這得天獨厚的優勢。僅靠閃擊奪得一部分領土,終究是站不住腳的,只有把自身也擴大到那個級別,才有充分的人口後援頂上。


博古又通今


感覺不管後人怎麼說都有種馬後炮的嫌疑。

首先蘇聯是個神奇的地方,牛了一輩子的拿破崙,折在那個地方。不可一世的德國毀在蘇聯。

無論什麼時候的戰爭,疆域和人口都很重要。蘇聯疆域遼闊用空間換時間,只要堅持到冬天,德國的士兵和武器就受不了嚴寒。

第二德國的戰友選擇能力太次,一個戰鬥力渣5,一個自大狂根本幫不上一點忙。


閒歌侃歷史


斯大林格勒之戰不應該發起,德國已經得到了烏克蘭產糧區,莫斯科會戰的失敗是速勝論觀念的終結,那麼,高加索地區的油田就成為蘇聯的又一根絞索,德國又一大助力。擁有烏克蘭的糧食,礦藏,仇視蘇聯的兵源,再加上高加索對蘇聯的離心和反感(今天的車臣、印古什)就又有了一支鐵桿同盟和石油,這樣,蘇聯只剩下美國來造血了,這種造血功能雖大,確不能根本改變戰局,德國在物資、地域上、兵源上,對蘇就會有根本性的改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