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種常見大閘蟹塘不良底質,你是否都見過?

6種常見大閘蟹塘不良底質,你是否都見過?

6種常見大閘蟹塘不良底質,你是否都見過?

大閘蟹塘口不良底質全圖譜

1、塘酸臭、腥臭底質

形成原因:池底腐敗的有機質過多,主要是由於冬天清塘不徹底、養殖過程投餌過剩、沒有采取定期改良底質的管理等,另外,高溫期,又沒有定期拋撒增氧劑,螺絲產為生物改底辦法,沒有投增,使得有機質沒有得到充分氧化分解,產生大量有毒中間產物,如氨氮亞硝酸鹽、硫化氫、甲烷等,嚴重時底質會產生大量有害氣體,出現“冒泡”現象。(底質土壤PH值偏酸)

2、塘口底部土壤板結底質

形成原因:沙質土壤,養殖過程中多次大量使用化肥肥水、過量使用硫酸銅、殺蟲殺藻劑、大量使用生石灰等藥物,造成底質板結,底質與水體之間氣體、營養元素的交換被阻隔,水環境自盡緩衝能力減弱,水質變化無常,水產動物容易產生應激反應。(土壤底質為PH值偏鹼)

3、塘口“泥皮”底質,有機物集垢

形成原因:塘口過份追求藻相,水相,頻繁使用各種人工干預辦法,既使大量老化死亡藻類和懸浮膠體沉積物沉澱於底部,在微生物作用後,會變成浮皮、並在水體表面形成大量泡沫等。(土壤PH值不穩定)

超濃有機酸,緩解養殖動物中毒及應激反應,加速體內毒素排出,提高水體透明度,穩定水體pH值,點擊圖片瞭解詳情

6種常見大閘蟹塘不良底質,你是否都見過?

4、塘口“絲藻”底質(青苔)

形成原因:塘口土壤底質與水體之間營養元素的交換被阻隔,致使水體營養元素的不平衡或缺乏,出現“倒藻”、“轉水”(水質一夜之間變清,能見度超過50Cm),水質過瘦,清澈見底,底部絲狀藻、青泥苔大量繁殖。(PH值偏鹼)

5、塘口水體“渾濁”底質

形成原因:水體中各種有機質殘留過多,且得不到充分氧化分解,以膠體形式釋放並懸浮於水體中,造成水質“渾濁”;或養殖密度過大,大閘蟹苗體在底部不斷騷動,引起水質“渾濁”;或因暴雨夾帶大量粘土漿,引起水質“渾濁”。“渾濁”水質,懸浮沉降到底部,必然引起底質“渾濁”;另外,“渾濁”水質會遮蔽藻類光合作用,使水體自淨能力減弱,使致病微生物大量繁殖,造成病害。(PH值很不穩定)

6、塘口大閘蟹“偷死”底質

形成原因:塘口水體長期分層,由於底部長時期缺氧(低於4.0PPm/L),致使氨氮、亞硝酸鹽、硫化氫、甲烷、有機酸等有害物質累積過多,使水產動物於底部中毒死亡,收穫時發現底部大量死亡殘屍。(水體PH值明顯過高,土壤pH值偏酸)

6種常見大閘蟹塘不良底質,你是否都見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