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武昌起義後宣佈獨立的省有十三個,清朝北洋軍卻只專注於打武漢三鎮,這是為什麼?

天翼用戶282334182


當武昌起義勝利的消息傳遍全國之後,先後有13個省宣佈獨立,清廷的統治也就此土崩瓦解。但是,為什麼垂死掙扎的清朝卻在起用袁世凱之後,只派北洋軍打武漢三鎮,沒有進攻其他獨立的省份呢?

辛亥革命

第一,所謂槍打出頭鳥,出頭的椽子先爛。武漢三鎮是最先起義並取得勝利,並最終將辛亥革命的硝煙遍佈全國。因此對於清廷而言,最先起義的武漢三鎮屬於“首惡”,正是由於武昌起義,才打響了清朝滅亡的槍聲。武漢三鎮的革命者,自然也是最令清廷痛恨和除之而後快的。

第二,雖然當時關內的13省先後宣佈獨立,但是,絕大多數宣佈獨立的省份,不過是牆頭草罷了。他們所謂的獨立,是掌握本省實際大權的督撫們看到革命大勢席捲全國之後,為了保持手中的權勢,率領忠於自己的軍隊發表一個獨立通電而已。

辛亥革命

也就是說,絕大多數省份雖然已經宣佈獨立,但是革命的勢力遠遠尚未掌握這些省份。清廷也深知這種情況,因此,只要他們能在武漢三鎮消滅最先起義的湖北革命軍,這些牆頭草也必然會重新倒入清廷的懷抱。可以說,當時清朝統治者的眼光還是極為毒辣的。

第三,袁世凱掌握的北洋軍,雖然是都是中國戰鬥力最強,裝備最先進的新軍,但是北洋軍總共也只有六個鎮,7萬餘兵力。面對大半個已經宣佈獨立的中國,北洋軍既沒有足夠的兵力,也沒有足夠的實力,同時對這些宣佈獨立的省份發動進攻。他們只能重點進攻,而選擇的重點就是——最先宣佈起義的武漢三鎮。

辛亥革命

第四,武漢的交通位置也決定了,打武漢三鎮是效率最高,影響最大,後勤壓力最小的方式。自古就有九省通衢之稱的湖北,地處戰略要地,同時,它的交通也極為便利,還是京漢鐵路的必經之路。一旦打下武漢,就將意味著影響力會迅速擴展至大半個中國。因此,打武漢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辛亥革命

事實上,單純比較軍事實力,袁世凱掌握的北洋軍,是有足夠的實力能夠打下湖北武漢三鎮的。雖然駐守武漢三鎮的革命軍革命意志高漲,士氣高昂,但是由於這些部隊人數較少,無論是裝備還是訓練程度,都遠不如精銳的北洋軍。同時,他們也並沒有得到武漢大多數人民的支持。

袁世凱

因此,在馮國璋率領北洋軍進攻武漢三鎮之後,雖然革命軍進行了極為堅決和英勇的抵抗,但是漢口和漢陽還在迅速淪陷。可以說,選擇進攻武漢三鎮,無論是戰術還是戰略,清廷的選擇都十分正確。

但是令清廷沒有想到的是,席捲全國的革命軍沒有直接滅亡他們,他們卻被啟用的袁世凱趕下了臺。因為此時已經與清廷離心離德的袁世凱,所考慮的已不再是清廷的利益,而是自身和北洋集團的利益。

袁世凱

雖然戰鬥力最強大的北洋六鎮有足夠的實力拿下武漢三鎮,但面對席捲全國的辛亥革命,袁世凱既不想,也不可能你歷史潮流而動,拼光老本為清廷撲滅這場席捲全國的革命。

更何況,面對革命的大勢,北洋六鎮戰鬥力雖強,人數畢竟太少,被淹沒在革命浪潮的可能性反而更大。精明如袁世凱自然不會做這樣的賠本生意。因此,權衡利益之下,袁世凱最終選擇左右逢源,逼清廷退位,成功的成為中華民國大總統。


鳶飛九天2018


首先,武昌起義後,宣佈獨立的省份應該是15個,不是13個。山西和山東也曾宣佈獨立,不久又被清廷復辟。

1907年以後,清朝共計有23個省:關內19個省,關外3個省(奉天、吉林、黑龍江),再加上新疆省。(青海,西藏,內蒙屬於特殊藩部。)當然,1887年建立的臺灣省在1895年就割讓給了日本。

所以,等到武昌起義的時候,滿清在關內還有18個省。1884年建立的新疆省不算關內,因為關內指的是山海關以內、長城以南的漢族地區。當時,關內18個省都在武昌起義後發生了起義。滿清真是到了“破鼓萬人錘”的境地。

其中,山西和山東兩省也曾宣佈獨立。山西在10月29日早上發動起義,宣佈獨立。可是,等到12月12日就被曹錕的第三鎮新軍趕出太原。山東是在11月13日由山東巡撫孫寶琦宣佈獨立,11月24日,孫寶琦又取消獨立。

另外,直隸,甘肅和河南三省的起義都沒有完成,沒有宣佈獨立。關外三省和新疆省也沒有宣佈獨立。

所以,武昌起義後有15個省成功宣佈獨立。最後,只有13省堅持到清朝滅亡了。不過,山西起義新軍只是退出太原,清軍沒有全部收復山西。所以,也可以說是有14個省的獨立堅持到清朝滅亡。

其次,北洋軍除了打武漢三鎮以外,還打了山西!

在武昌起義的第二天(10月12日),清軍就調陸軍大臣蔭昌,海軍大臣薩鎮冰等率水陸兩軍赴湖北"剿辦"。可是,北洋六鎮官兵是袁世凱嫡系,不聽蔭昌指揮,蔭昌鎮壓不利。14日,清廷形勢緊迫,只能請袁世凱出山,出任內閣總理大臣。北洋軍在袁世凱復出以後,開始對武漢三鎮發動猛烈進攻。

俗話說得好,槍打出頭鳥。武漢三鎮是辛亥革命的“領頭羊”,等到武昌起義11天后(10月22日),湖南和陝西新軍才在分別長沙和西安發動起義。湖南和陝西成了參加起義的第二名和第三名!當時,革命黨有約定。如果一省起義堅持超過10天,其他省份才相繼舉義!所以,這十一天內,清廷肯定集中兵力專打武漢三鎮。

等到全國幾個省相繼宣佈獨立以後,清廷依然主打武漢。因為,武漢革命黨的勢力最大。而其他幾省,多是舊官僚控制,屬於“牆頭草”。只要湖北被平定,其他幾省也就該“望風復辟”。

可惜,“固若金湯”的黃河以北突然出現意外。10月29日,山西太原新軍發動起義,宣佈獨立。山西成了北方唯一一個獨立的省份。山西鄰近直隸,嚴重威脅著清政府的首都北京。山西起義的消息傳到北京以後,清廷朝野震動,很多王公貴族紛紛逃離北京。

清廷馬上派出第六鎮統制吳祿貞率部鎮壓山西起義。可是,吳祿貞傾心革命,和閻錫山組成“燕晉聯軍”,打算切斷京漢鐵路,扣留了清政府運往武漢前線的軍用物資,並且計劃揮師北上推翻清廷。

袁世凱很生氣,腹背受敵。同時,袁世凱也發現山西對“後方”穩定的重要性。於是,袁世凱派人刺殺吳祿貞,並讓曹錕北洋第三鎮進攻山西。

12月13日,清軍攻佔娘子關,閻錫山抵擋不住。於是,山西都督閻錫山和副都督溫壽泉兵分南北兩路,繼續戰鬥。在“南北議和”時,閻錫山向袁世凱示好,表示“擁袁世凱為中華民國“第一任大總統””,並贊同袁世凱建都北京的主張。1912年3月,閻錫山被袁世凱任命為山西都督,開始主政山西。

北洋軍的戰鬥力真是強悍,等到1912年1月1日民國成立,孫文就任臨時大總統時,武漢三鎮已被袁世凱北洋軍攻下兩鎮。

1904年,清廷將全國劃分為三十六鎮(軍區),計劃編練36鎮新軍。等到武昌起義時,只成立了26鎮,共計18萬人。其中,新軍裝備與訓練以袁世凱的北洋六鎮實力最強,分佈在直隸、山東與東北。袁世凱的北洋六鎮每鎮擁兵12000餘人,共計7萬多人。剩下的10餘萬新軍,分佈在全國20餘個鎮。

袁世凱為這支部隊花費600多萬兩白銀,而其他各省新軍花費不到北洋新軍的一半。清廷也視北洋六鎮為朝廷的主力軍隊,用以拱衛京師和駐防京畿。所以,單獨派出北洋新軍,任何一省的新軍都不是北洋對手。

革命形勢看似如“星火燎原”,燒遍全國。其實,湖北的革命軍在北洋新軍打擊下,一直在節節敗退。慶幸的是,袁世凱不想忠於清廷。而是選擇了“南北議和”,逼清帝退位,袁世凱自己當大總統。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八國聯軍之後,清政府決心花重金打造了一支新式軍隊。這其中以北方的北洋軍和南方的湖北新軍最為精銳。北洋軍選兵,只要老實巴交的農民,怕官、淳樸、四體發達者為上佳。有過市井混混經歷的二流子是堅決不要的、目的是要保證北洋官兵思想上的絕對淳樸和對領袖的絕對忠誠。湖北新軍的選材標準就妙不可言了,張之洞思路和國際接軌,覺得士兵有文化才是好兵,於是清廷在廢除科舉制後,張之洞對兩湖地區因廢科舉而失學失業的是生員舉子們大開招兵之門,熱烈歡迎讀書人當兵,建設出了一支當時最有文化的新軍。

這兩支天差地別的新軍,在光緒三十二年十月的彰德秋操中打了一個平手。


宣統三年十月,武昌起義爆發。當時的起義軍還只佔領了武昌,漢口和漢陽仍然掌握在清軍手中。因此湖廣總督瑞澄和湖北新軍第八鎮統制張彪在平叛失利後逃到了漢口,一面收攏殘兵,一面照會漢口的各國使館,企圖憑藉西方各國駐漢口的軍事武裝,就地剿滅武昌的起義軍。但是瑞澄和張彪在漢口待了兩天,只收攏了兩千多部隊,遠不是起義軍的對手。而瑞澄乞求的漢口西方各國公使也都不表態,對起義之事坐視不理。

無奈之下,瑞澄趕緊給北京連拍了幾份求援電報,請求朝廷火速派兵南下,以增援漢口的清軍。在電報中瑞澄反覆強調道:此次武昌的叛黨與之前四月份在廣州黃花崗造反的叛黨不一樣!廣州叛亂主要是學生和會黨,而武昌這次是訓練有素,且軍備充足的湖北新軍。如果朝廷不盡快派精銳來鄂平叛,到時候必然是樑柱摧折,大廈傾倒,整個湖北省都會淪陷

接到瑞澄發來的十萬火急的求救電報後,攝政王載灃當即便下達了讓北洋軍沿盧漢鐵路南下參戰的命令。同時還下令,著海軍總司令薩鎮冰率十五艘軍艦從上海出發,溯長江而上,先行抵達漢口,協助瑞澄和張彪防守漢口。待北洋軍抵達後,陸海兩路夾攻,一舉消滅湖北的革命黨。



至於攝政王載灃為什麼要派北洋軍參戰,其實道理很簡單。因為湖北新軍的厲害,載灃心裡是清楚的,瑞澄給他連拍電報,渲染起義軍的威猛,只要載灃不傻,他都會毫不猶豫的派北洋軍平叛。並且載灃在擠走袁世凱後,他認為北洋軍已經被自己控制了,忠誠度槓槓的,不會出么蛾子。

只不過載灃還是太年輕了,他忽略了北洋軍對袁世凱的忠誠度。當他下令北洋軍參戰後,北洋軍的幾個大佬都不奉詔,表示如果袁世凱不復出,他們就參戰。於是載灃只得在第二天下詔,起復袁世凱,讓他以湖廣總督的身份,會同北洋參戰。誰料袁世凱對這道聖旨卻並不滿意,因為清廷只是給了他一個空頭差事,還沒有把前方軍事的指揮全權交給他。因此袁世凱力辭不受,辭謝了朝廷對他的任命。

正當袁世凱和載灃撕逼時,湖北方面得知了北洋軍即將南下的消息。鄂軍都督黎元洪不是傻子,他知道僅憑武昌這麼一個巴掌大的地方不可能抵抗北洋軍。便立即給革命軍下令,要先發制人,不要等清軍來了再被動還擊。於是革命軍主動渡江到漢口,乘清軍沒有集結之前就把漢口和漢陽的清軍全部端掉了。期間德國軍艦向渡江的革命軍開炮堵截,但是革命軍不為所動,還是頑強的渡過了長江,並在漢口設立了指揮部。

湖廣總督瑞澄見大勢已去,乘坐海軍軍艦逃到了上海,後來逃到日本,一直到第二年才敢回國。至於湖北新軍統制張彪則是率殘部向北撤退,準備與南下的北洋軍一起反撲漢口。


拿下漢口、漢陽之後,湖北其它地方的清軍也紛紛起義,武漢附近的黃岡、漢川、京山、天門和潛江先後宣佈獨立,響應武昌革命軍。駐漢口的五國領事見湖北局勢失控,紛紛向自己駐北京的大使館拍電報,讓大使出面向清政府施壓。列強表示,既然湖北當地的清軍已經無法鎮壓了,那就煩請清政府答應袁世凱,儘快讓北洋軍南下平叛,否則列強就將直接派兵干預!

洋爹們發飆了,搞得載灃很沒有面子,最後只得再讓人去請袁世凱出山。而這一次,袁世凱就掌握了主動權,他提出六條出山的條件,還表示如果載灃不答應所有的條件,他就拒不就職。

袁世凱提出的六個條件是:

一、明年召開國會

二、組織責任內閣

三、開放黨禁

四、寬容武漢起事人員;

五、授予指揮前方軍事的全權;

六、保證他軍隊糧餉的充分供給。

袁世凱提出的這些條件,其實質就是要把清廷的軍事和政治大權都要從滿族大臣的手裡奪過來,使清政府完全聽從他的擺佈。根據這些條件,不僅皇族內閣奕劻要下臺,連掌握清廷最高權力的載灃也要退居無權無勢的地位。載灃非常不想答應,甚至殺掉袁世凱的心都有。然而接下來發生的一件事,讓載灃不得不答應袁世凱了。什麼事呢?湖南也宣佈獨立了!

早在武昌起義之前,鄂湘兩省的革命黨人就有密約,若一省先起事並堅持十日之久,則另一省必響應支援。10月22日,就在武昌宣佈起義之後的第11天,湖南新軍在長沙舉行起義,於第二天宣佈湖南獨立。

湖南的獨立,等於把清廷南北夾擊武昌革命黨的全盤計劃給打亂了。並且由於湖北全省都在響應武昌,這就意味清軍面對的不再是武昌一地的革命黨,而是兩湖地區所有的革命黨。這個平叛難度可就大了去了。

湖南宣佈獨立的同一天,陝西宣佈獨立,西安革命黨炮轟西安滿城,商洛、富平等地立即響應。為了滅火,載灃立即下令河南的清軍向潼關發動猛攻,甘肅清軍從西邊發兵策應。關中地區立時打的不可開交,載灃的腦袋都快被氣炸了。

這還沒完呢,同一天(10月22日),江西九江革命黨起義,九江宣佈獨立。革命黨封鎖長江水面,攔截清朝的軍艦,有效保護了武昌的側翼。

眼見四省先後獨立,婦道人家的隆裕太后同意了袁世凱提出的六條主張,授予他前線作戰的一切大權。首要的任務就是先奪回漢口和漢陽兩鎮,只有拿下最精銳的武昌革命黨,才能震懾住湖北其它的起義軍。至於湖南和陝西的革命黨,暫時還不需要北洋軍參戰,陝西叛黨靠河南和甘肅的清軍可以應付一段時間。湖南和江西的北面隔著湖北,不先拿下武昌也打不到湖南和九江。



10月27日,架子十足的袁世凱走馬上任來到信陽,他以欽差大臣身份換掉北洋軍前線統帥廕昌。並以湖廣總督的名義,下令湖北清軍以及長江清兵水師都聽他的號令,配合南下的北洋軍對漢口革命軍發動猛攻。

北洋軍的戰鬥力不是蓋的,僅僅一天就殺入了漢口,革命軍節節敗退。眼見拿下漢口不是問題了,載灃和隆裕太后算是安心了。只不過他們高興的太早了,10月29日,山西和直隸革命者同時宣佈起義,對北京產生了嚴重的威脅

一天後,雲南革命黨起義,昆明、大理等重要城市宣佈獨立,雲南全省光復。

漢口還沒有徹底拿下來,又有兩省獨立。袁世凱算是看明白了,大清沒戲了!他手上就七萬北洋軍,而面對的卻是六個省的革命黨。把他累死了也剿不滅這麼多的敵人。於是袁世凱一面授意馮國璋繼續猛攻漢口,一面讓段祺瑞回到北京探口風。準備為自己找後路,不在清政府這一棵樹上吊死。

11月1日,清軍佔領漢口,革命軍從漢口龍王廟渡船過漢江,佔領龜山和漢陽鐵廠,準備在漢陽與北洋軍繼續打。



兩天後(11月3日),上海革命黨起事並宣佈獨立,江南一帶震動。

又過了一天,貴州省革命黨起事,貴陽被革命軍攻佔,貴州宣佈獨立。同在這一天,杭州亦爆發起義;同日,直隸新軍與太原的閻錫山結成“燕晉聯軍”,準備一起攻打北京。

面對這麼多的革命黨,別說是載灃和隆裕太后了,袁世凱的腦袋也快炸了。於是他偷偷的離開漢口,潛回北京,準備幹一番大事業。什麼事業呢?就是把華北四省牢牢的捏在他自己的手上。為日後跟清政府和革命黨談判,打一個基礎。

袁世凱出發後,立即下令沒有南調的北洋軍對灤州革命黨進行鎮壓,並出兵山西,討伐閻錫山所部。

事實證明,袁世凱的判斷是正確的。因為就在鎮壓灤州革命黨的第二天,江蘇革命黨宣佈起義,經過一天激戰,蘇州、無錫、松江和常州宣佈獨立,江蘇南部在事實上脫離了清廷。同一天,寧波、紹興的革命黨舉義,浙江全省光復。

在接下來的四天裡面,11月7日,桂林革命黨起義,廣西宣佈獨立;11月8日,安慶革命黨起義,安徽宣佈獨立;11月9日,廣州革命黨起義,廣東宣佈獨立;11月10日,福州革命黨起義,福建宣佈獨立。

至此南方十一省除四川之外全部獨立,再加上北方的山西和陝西,共十二省獨立。大清的半壁江山全變色了。(成都和重慶於11月底宣佈獨立)



此時的袁世凱已經對攻打湖北革命黨沒有興趣了。當時雖然漢陽還在激戰,但那只是做表面文章,其實袁世凱的目光早已經移到了北方五省。他首先滅了直隸革命黨,緊接著追著閻錫山的屁股打,把山西革命黨攆到了晉北,太原則被北洋軍攻佔。最後對山東猛攻,迫使山東放棄獨立(山東於11月12日獨立)。至此,除了南方獨立省份外,北方已經基本捏在袁世凱的手上。

11月27日,在猛攻漢陽二十五天後,北洋軍終於佔領了漢陽。馮國璋本來還想進攻武昌,被袁世凱一道給制止了。這其中的道理很簡單,滅了武昌還有湖南、江西、兩廣等等等等,載灃那廝給北洋軍挖的就是一個無底洞。即便北洋軍把獨立的十三省革命黨全平定了,北洋軍自己估計也被打殘了。這種狗咬狗,一嘴毛,讓載灃坐山觀虎鬥的傻事,袁世凱可不幹。

於是袁世凱讓馮國璋就地駐紮,他在北京渲染革命黨的可怕,又賄賂慶親王奕劻,讓他在隆面前講話,預謀讓宣統退位,可保滿清皇室一條活路。另一方面,他又讓張勳率江南巡防營進攻南京,與江蘇、上海革命黨一直戰至12月2日才將長江以南全部放棄,以此對革命黨形成壓迫,讓革命黨不敢小瞧自己。

後來在英國駐漢口領事葛福出面的斡旋,武漢革命軍與清軍達成停戰協議。北洋軍和革命黨正式停戰

緩解了與南方革命黨的關係後,袁世凱開始把重心放在北京,為逼迫清帝退位預熱。這第一件事就是逼迫載灃辭去監國攝政王的職位,由他總領政務。第二是調馮國璋回京接替禁衛軍總統一職,解除良弼對禁衛軍的指揮權。並調禁衛軍炮隊到山西圍剿山西革命黨,藉此分散掉禁衛軍力量。後來又用準備出征的名義把禁衛軍調出城外,派段芝貴另編拱衛軍,把禁衛軍將士圈在城裡。這一系列操作後,北京完全被袁世凱所控制。滿洲權貴的小命實際上已被袁世凱所操縱。



後來的事情就耳熟能詳了,十七省代表召開大會,公推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袁世凱坐擁直隸、河南、甘肅、山西、山東五省與民國政府談判。之後袁世凱授意薑桂題、馮國璋、張勳等十五人通電內閣,誓死反對共和,請飭各親貴大臣將在外國銀行所存款項提回,接濟北洋軍,把滿清貴族的最後一筆錢勒索到手。然後又跑到養心殿的東暖閣對隆裕太后講了法國大革命中法國皇室遭遇的屠殺的歷史,間接提出宣統退位的問題。

緊接著英國公使朱爾典會同法、俄、日公使聲明贊成清室退位。美國不願干涉內政,不曾參加。袁世凱見時機成熟,授意段祺瑞率北洋將領共47人聯名致電內閣、軍諮府、陸軍部和各王公大臣,提出民軍已答應對清朝皇室、王族及滿蒙回藏各族的優待條件。載澤、溥偉等宗社黨成員竭力反對共和,也不同意退位,結果宗社黨強硬派良弼被革命黨人彭家珍炸死。嚇得滿洲親貴或請假,或出走,來上朝者寥寥,一副作鳥獸散的慘樣。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攜六歲皇帝在養心殿舉行最後一次朝見儀式,頒發遜位詔書。清朝296年的歷史正式終結。

總的來說,武昌起義之初,只有武昌一地發生暴動,清政府為了迅速平息叛亂,理所當然的派出了最精銳的北洋軍平叛。之後湖南、江西數省革命黨響應武昌革命黨,清政府本著槍打出頭鳥的思路繼續把攻擊重點放在武昌。但並不是說其它獨立省份清政府就沒有鎮壓,例如陝西、江蘇等省,清政府都派了巡防營進行彈壓,只不過最後都被革命黨打退了。當南方全部獨立後,身為北洋軍扛把子的袁世凱調整政策,把圍剿的重點放在了北方的山東、山西和陝西等省。雖然在此期間,馮國璋率領的北洋第一軍仍然在與革命黨交戰,但武昌此時已經是袁世凱逼迫清帝退位的一顆棋子罷了。當英國駐漢口公使出面調停後,北洋軍與革命黨實際上已經停火了。後來雖然還有戰事,但主要是在北方。比如灤州革命黨起義,袁世凱就派了北洋軍立即鎮壓。



總之就是一句話,打哪裡對袁世凱有利,北洋軍就打哪裡。前期武昌革命黨威脅大,北洋軍就打武昌。後期北方革命黨威脅大,北洋軍就集中打北方的革命黨。並不存在北洋軍只打武漢三鎮的說法。


Mer86


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義爆發後,宣佈獨立的省不止十三個。

其中,湖北湖南兩地的會黨早有密切聯繫,他們相互約定,無論誰先起義並宣佈獨立,只要能在清軍的剿滅下堅持十天,另一地的會黨不管遇到的困難有多大,也必須響應,要跟著起義並宣佈獨立。

這也是為了聲援首義一方,分擔他所面臨的壓力,另外,有第一個吃螃蟹的不難,難的是形成更廣闊範圍的合力,要想推翻清廷,除了有人振臂一呼,還必須有更多的人跟進。

應該說,兩地會黨們的預判是準確的,漢人不乏覺醒意識,缺乏的是有人第一個站出來,堅決的搞事情,缺乏的是有人第二個站出來,堅決的呼應搞事情,有了出頭鳥,第三個第四個第N個站出來,並非難事,漢人絕不缺少從眾意識。

至於為什麼定在十天,可能也是由於之前的失敗教訓太多太深刻,再堅定的起義者也對革命前途保有著慣性的悲觀論調。出頭鳥站出來了,無人喝彩,燈光照射在大舞臺上,孤獨的首義者很快就將被槍口對準,無奈何的凋零。然後就是後來者的高光時刻,像歷史上的劉邦、劉秀、朱元璋,人家都不是首義者,但他們這些附義者,最終卻都成了摘桃子的既得利益者。

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f,想讓人家救你,得有自救能力。

黎元洪和湯化龍們從軍事和政治上先穩定住了局勢,政治上,他們趕緊通電全國,我們首義了,你們趕緊附義吧!

軍事上,武昌首義後第五天,清軍向漢口集結,第六天,軍政府決定主動向漢口出擊,第九天,雙方在漢口出戰,到了第五十天,漢口漢陽才失陷。

夠了,五十天的時間已經足夠了。

第十二天:湖南長沙:我們附義!陝西西安:我們附義!

第十九天:山西太原:我們附義!

第二十天:雲南昆明:我們附義!

第二十一天:江西南昌:我們附義!

第二十四天:上海:我們附義!

第二十五天:貴州貴陽:我們附義!

第二十六天:江蘇蘇州:我們附義!浙江杭州:我們附義!

第二十八天:廣西桂林:我們附義!

第二十九天:安徽安慶:我們附義!

第三十天:廣東廣州:我們附義!

第三十一天:福建福州:我們附義!

第三十三天:山東煙臺:我們附義!

第四十三天:甘肅寧夏:我們附義!

第四十四天:四川重慶:我們附義!

第四十八天:四川成都:我們附義!

這中間,東北的吉林省安圖縣,劉建封還成立了一個“大同共和國”呢,可惜很快被鎮壓下去。

五十天之後,我們看到,湖北、湖南、陝西、山西、雲南、江西、貴州、江蘇、浙江、廣西、安徽、廣東、福建、山東、四川十五個省宣佈獨立。

其中的甘肅寧夏和東北安圖、內蒙歸化、河南開封等地的起義已被基本鎮壓下去,然後,山東反覆,取消獨立;山西被清軍攻佔大部。

所以說,除了山西和山東之外的一十三個省,才做到了真正宣佈獨立並最終守住了獨立成果。

清政府為什麼把主要兵力用於死攻武漢地區?

一、政治作用:

槍打出頭鳥,帶頭的“首惡”必須鎮壓下去,這一十三省中的有一些省份的獨立意志並不堅決,但四周省份全部獨立,自己不“獨立”好像有些孤立,就像山東的性質一樣,今天能響應號召獨立,明天就能順應潮流“反正”而取消獨立。

二、地理位置:

武漢處於九省通衢,是這十三省的核心位置,從京師出兵,可沿京漢鐵路直達武漢地區,沿線的直隸、河南在清廷手裡,進攻夠的著。實際上,清廷能與之直接交戰的民軍控制的省份數量也不多,陝西有黃河天險,山西也沒被全部攻下;僅剩的江蘇安徽地理位置不如武漢重要是一方面,清廷在南京被聯軍攻破後,也無力組織全線的反撲。

三、軍事方面:

武漢的民軍數量最多,戰力最兇悍,意志最堅決,而且南方各省民軍也紛紛趕來集結,你清廷不去鎮壓武漢民軍,武漢的民軍就存有北上威脅河南的可能性。

清軍把進攻主力方向放在武漢地區,既是主動、也是無奈、但也是唯一正確的選擇,事實上,假如袁世凱不從中作梗,打了雞血一般的馮國璋是有很大可能性攻下武昌,從而影響歷史發展進程的。


歷來現實


槍打出頭鳥!

武昌起義的成功那是絕對的成功,由於事發突然,清廷沒有想到,湖北新軍是陸軍第八鎮,是北洋六鎮之外比較出色的一鎮,在保路運動爆發的時候,清廷還從湖北往四川調兵鎮壓起義,結果這邊就起義了;

發動起義的湖北新軍沒想到會這麼順利,連領導人都沒想好,還是把黎元洪從床底下扒拉出來,威逼利誘當了起義領導人;

一直反清起義的同盟會也沒想到,辛辛苦苦這麼多年領導的起義一次也沒有成功,孫中山正在海外,原計劃打算找黃興來領導,結果武昌起義卻成功了(此前黃興領導的起義沒有一次成功),著實是啪啪啪打臉啊!

擒賊先擒王!

武昌起義後,起義新軍成果斐然,繳獲步槍數萬支,大炮數十門,子彈數十萬發,一下子扭轉了局面,雖然起義比原定計劃提前了幾天,但還是勢不可擋,湖廣總督逃走,湖北陸軍第八鎮統制張彪退出武昌,整個武昌起義都被革命軍佔領。

在接下來,武漢三鎮漢陽、漢口都相繼起義,起義軍掌控武漢三鎮,成立湖北軍政府,黎元洪擔任都督,改國號為中華民國,並號召各省民眾起義響應。

從這裡就能看出來,武昌起義的影響是起著帶頭作用的,其他大多數省份也是跟風,趕時髦,清朝對地方的統治在咸豐之前是很強的,但是太平天國運動後,咸豐允許地方設置團練,來對抗太平軍,相繼湧現了曾國藩、李鴻章這些地主士大夫階層,他們雖然是清朝的忠臣,對清朝忠心耿耿,但地方權力擴大其實已經是大勢所趨,在八國聯軍侵華期間,張之洞、李鴻章這些人還搞了一個東南互保,實際上也就地方軍閥化的萌芽。

如果清朝能夠強勢一些,打敗武昌革命軍,那麼其他省份肯定有會跟風取消獨立的,當時的清王朝對大多數的地方保持的也就是一個名義統治。

打蛇打七寸!

當時的武漢是一個特別大的城市,在城市規模和影響力上,僅次於北京和上海、南京,比天津、廣州這些城市還要有影響力。

拿下這麼大個城市對革命黨的意義不言而喻,當時武漢就是革命的大本營,很多人還希望在武漢建立民國的臨時首都。

這就向瘟疫一樣,想要控制瘟疫,必須到瘟疫起源的地方去解決瘟疫,解鈴還須繫鈴人啊,不管是清廷還是袁世凱出山後,都將炮口對準了武漢,武昌起義後僅僅幾天,漢陽就丟失了。實際上當時南方儘管大部分省份都獨立了,但都不是北洋新軍的對手。

清廷之所以對準武漢,實際上也跟武漢的重要性有關係,湖北本身就是南北對峙的中間地帶,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武漢本身就位於長江的中下游,控制武漢,也算控制了長江的咽喉。

而當時中國最大的兵工廠,漢陽兵工廠也在武昌,在晚清和民國時期,軍工都比較缺乏,只要有軍火,就有士兵。

所以,打蛇打七寸,只有打下武漢,才能讓南方革命軍投鼠忌器。

在後來的歷次戰爭中,武漢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比如北伐時,抗戰時,武漢都是作戰雙方的必爭之地。


史論縱橫


獨立是15省,但是實際很多省份是少數革命黨鬧,多數人觀望。比如山西獨立閻錫山才300新軍,就兵不血刃拿下山西督撫,維持治安和督撫署理士兵都全部觀望。後來閻錫山攻南和東失敗,省會被清兵收復,但是山西大部分已經不聽命清庭。還有個是山東,獨立12天宣佈取消獨立是因為想在和談中撈自己地方利益,實質上已經獨立。

還有一個省河南,革命黨起義軍攻開封失敗撤退到郊外,但是神奇的是北洋軍只固守京漢鐵路沿線保護武漢供給,並未控制河南。實質上革命軍後來和北洋對峙,清庭在河南政令不出京漢線。某種程度上河南也算大部分地區脫離清庭控制。

革命黨實際牢牢控制並有基層支持的的地區估計也就是廣東了。其他多數基層是投機革命,基層不明白共和與換和皇帝有什麼區別,才導致關內省份後來軍閥橫行。

當時南方戰鬥力最強的新軍就在武漢和南京,尤其是武漢地理位置,袁世凱自然打武漢。但是袁世凱打下武漢也無法消滅革命黨,所以才和談。因為北洋內部也同情革命,滿清實際控制區屈指可數,海外銀團也收縮對滿清業務,沒有財力和武器兵源支持北洋打下去。

袁世凱實際也是打下半個武漢迫南方接受和談而已。真打下武漢,南下廣東的途中地理決定無法迅速補給,無法消化佔領區就打不下去。拖下去廣東練兵成熟加上雲南地方武裝等南方實力派,北洋也佔不了便宜。

所以表面激烈的辛亥革命,真正的戰爭並不多,出於對民族分裂和內戰及民族危機的共同擔憂,加上各種利益驅使,才讓袁世凱形式上完成了和平與統一。


海濤79650432


軍事實力較量中,武漢三鎮的軍隊具有一定的重要地位。

提到這個問題,首先我們來看看武昌起義前後,全國的武裝力量情況。

  • 近畿陸軍第一鎮: 駐北京仰山窪
  • 直隸陸軍第二鎮: 駐保定、永平等府
  • 近畿陸軍第三鎮: 駐吉林吉林、長春、寧安、延吉及奉天錦州等處
  • 直隸陸軍第四鎮: 駐天津馬廠
  • 近畿陸軍第五鎮: 駐濟南、濰坊、昌邑等處
  • 近畿陸軍第六鎮: 駐北京南苑
  • 河南暫編陸軍第七鎮:駐防河南
  • 湖北陸軍第八鎮: 駐武昌
  • 南洋陸軍第九鎮: 駐江寧
  • 福建暫編陸軍第十鎮: 駐福州、福寧、延平等處
  • 四川暫編陸軍第十七鎮: 駐成都
  • 雲南暫編陸軍第十九鎮: 駐昆明
  • 奉天暫編陸軍第二十鎮: 駐瀋陽
  • 浙江暫編陸軍第二十一鎮:駐浙江
  • 吉林暫編陸軍第二十三鎮:駐吉林
  • 廣西暫編陸軍第二十五鎮:原駐廣西桂林,後因第二十六鎮被遣散遷駐廣東,改稱廣東陸軍第二十五鎮
  • 廣東暫編陸軍第二十六鎮:駐廣州,後因起義被遣散

清朝在簽訂《辛丑條約》後,慈禧決心推行新政,進行軍事改革。光緒二十九年十月成立總理練兵處,並令各省成立督練公所,負責訓練新軍;並且裁減原有的舊軍(防軍、練軍、綠營),剩下的精選若干營為常備、後備軍及巡警營(即憲兵)。清朝原訂計劃以北洋新軍為中央軍、各省的新軍為地方軍,一共在全國編練三十六鎮新軍;到清朝覆亡的時候,全國已練成新軍十六鎮和十六個混成協(一說為十四個鎮﹑十八個混成協)。其中裝備與訓練為袁世凱的北洋六鎮為最佳,遍佈直隸、山東與東北。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其實由於全國督撫掌握的資源和能力不同,到清朝滅亡,真正形成正式編制的軍鎮只有北洋六鎮、湖北第八鎮和南洋第九鎮,其他的都是暫編,也就是清朝中央政府都看不過眼,勉強比混成協強一點點。

其中裝備與訓練為袁世凱的北洋六鎮為最佳,遍佈直隸、山東與東北。再就是湖北武昌的新軍了。

而辛亥革命中,武昌起義的主力就是武昌的這支部隊,其他的南方軍隊,實力都無法與當時中央掌握的北洋六鎮抗衡。

革命隊伍不純粹,名義上支持和實際支持有差別

辛亥革命後,很多省份相繼宣佈“獨立”,但是細細分析來看,例如東北在內的很多省份仍然是舊有的官僚系統在控制地方政府。只有少數省份是革命黨實際控制,且實際控制能力有限。

舊有官僚大部分都是騎牆派,有上一次東南互保的前車之鑑,都懂得要自保要緊,辛亥革命這一關鍵時刻自然而然成了這些舊官僚攫取權力的機會。只要有足夠的利益,這些人今天可以支持革命,明天就能反過頭來打革命軍。

後來護國戰爭、護法戰爭和北洋軍閥割據都是典型案例。

所以清朝政府這個時候也認識到,打敗武漢三鎮的革命軍,就能擊敗所有人的道理,集中精力攻打武漢三鎮。


史秀


武昌起義後先後有十三省宣佈獨立,但馮國璋乃至後來的段祺瑞指揮的北洋軍確實專注於攻打武漢三鎮,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首先,武昌是首義所在地,象徵意義重大,武昌起義後更有聲名遠播的黃興赴武昌指揮革命軍作戰,如果北洋軍攻下武漢三鎮,無論從信念上還是從氣勢上都足以催誇革命軍的鬥志。

其次,武漢的新軍是南軍戰鬥力最強悍的,當年清政府組織的南北新軍軍事演習中,黎元洪指揮的湖北混成協一舉擊敗段祺瑞指揮的北洋軍,轟動全國。擊潰最強的湖北新軍,其他地方的革命軍鬥志將自然瓦解。

再次,當時雖然是13省獨立,但大多是首鼠兩端的觀望者,比如反覆獨立又取消的江蘇,在獨立與擁清間徘徊的山東。用一句電影臺詞來說,就是誰贏他們就跟誰!擊潰死硬派的湖北新軍,這些觀望者自然倒向清政府了。

最後,1912年成立的中華民國政府,湖北督軍黎元洪當選為副總統,名望僅次於孫中山。如果能擊破武漢三鎮甚至活捉黎元洪,對南方政府無疑是滅頂之災。

綜上所述,北洋軍進攻武漢三鎮無疑是打蛇打七寸,是事半功倍的最佳選擇。


林屋公子


當時清政府自從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城以後,開始對自己的軍隊進行改革,讓全國的軍隊全部統一編制,這個時候比較著名的就是北洋六鎮。

在這其中,在南方比較有影響力的,就是在武漢邊練的這一隻新軍,當然,當時的武漢分成三個鎮,但是卻有一個大傢伙在武漢,這就是張之洞先生創辦的漢陽兵工廠。而漢陽兵工廠鑄造出來的漢陽造是抗日戰爭之前國家軍隊所擁有的國產製式裝備!

所以說對於當時的中國人來講,武漢絕對是一個兵家必爭之地,這個地方既有軍隊又有兵工廠。

所以慈禧再編練新軍的時候,就在這個地方設置了一個比較大的軍營,當時四川發生保路運動的時候,就是有武漢這個地區派出自己的軍隊前去鎮壓。

但是好巧不巧的是這一隻軍隊他比較同情革命黨人,當時的革命黨人曾經大範圍的對軍隊內部進行了一次普查,結果發現50%左右的新軍事同情革命黨的20%左右的新軍事堅決支持革命黨人的運動的。

所以爆發了武昌,其武昌起義標誌著中國辛亥革命的開始,正是藉助著武昌起義,很多牆頭草開始選擇歸附於革命軍。比如說北方很多省市當時是在武昌起義爆發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面宣佈支持革命黨人,但是過了一段時間以後,他又重新迴歸清政府的懷抱,比如說山西,

這個時候,清政府才想到了要請已經退居山林的袁世凱出山去鎮壓當時的革命黨人,因為北洋六鎮除了第一鎮是當時的八旗子弟組成以外,其餘的五個師全是袁世凱訓練的,這五個師只認袁世凱。

袁世凱當然,老狐狸了一看這個情況,覺得槍打出頭鳥,先把這個鬧事兒的傢伙些給摁下去,其他的牆頭草自然不戰而降。

同時確定自己的打擊目標,也讓其他的人不要感到分身和利就是我親政府什麼都想殺,所以我就堅決抵抗吧,一看只打革命黨人,對於其他那些人既往不咎,那當然是可以靜下心來考慮一下清政府所謂招降的事情。

除此以外,拿下武漢以後可以得到漢陽兵工廠,這樣的話,軍隊基礎裝備的建設就不用擔心了。

除此以外,更大的一個問題就是袁世凱認為這個時候攻打武漢是最能夠保存實力的一種方法。整個中國有多少背叛的軍政,你數的清嘛,數不清楚,但是袁世凱的北洋軍有多少誰都知道你就那點不對,袁世凱之所以能夠在中國橫著走,就是因為這支軍隊一直存在,如果跟其他的大規模的部隊產生交鋒,導致北洋軍損失慘重的話,袁世凱連個屁都不如!

所以挑一個相對比較能夠有影響力,但是實力並不是太強的對手下手,既打出北洋軍的風範,又能夠儘可能地保存實力,為接下來的變故做準備。


漩渦鳴人yy


北洋新軍壓根就沒想打武漢,只是奉旨前往而已。

張之洞在湖廣大搞洋務運動,建新式學堂(優秀者公派留學)、兵工廠、鋼鐵廠、編新軍。當時放眼天下,做為湖廣督府所在地的武漢,已經是洋務改革成功的重鎮,走在了其它地區的前面。

湖廣新軍不但裝備精良,且有思想有文化有理想有抱負,除了北洋新軍,清政府的其它部隊均不可一戰。

此時清政府在攝政王載灃的治理下,正在循序漸進的向西方君主立憲制轉變。以成立一個滿清人當皇帝的議會政府。這其實是大部分漢人有識之士不願意見到的。當時漢人的主流思想是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政府。

馮國璋奉旨領了北洋新軍去了武漢,途中私會了袁世凱,袁世凱指示馮國璋要求清政府重新啟用他。

清政府重新啟用袁世凱,任內閣總理大臣。上任僅三天就組建新內閣。

馮國璋指揮北洋新軍攻佔了漢口、漢陽,與武昌的起義軍隔江對峙。袁世凱命段祺瑞接其職務,調回馮任禁衛軍總統。至此清政府軍權政權都已經掌握在袁世凱手中。

武昌起義,各省紛紛宣告獨立,並且擁立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其時的起義軍面對北洋軍還是處在絕對下風。袁世凱在數次與孫中山協商後,達成了逼宣統退位,共建共和,由袁世凱任中華民國總統的協議。

1912年2月12日,農曆豬年的最後一週,宣統退位。頂在中國人腦袋上三百年的豬尾巴從此消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