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一种沟通方式,也许你会更理解孩子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看过2013年大热的韩剧《Good Doctor》,是周元和文彩元主演的。讲的是一个有学者综合症的自闭症患儿,从实习医生成长为小儿外科医生的故事。

换一种沟通方式,也许你会更理解孩子

里边有一段情节,是关于艺恩和周元的小互动,让我很有感触。

当时,做完手术的艺恩小朋友,和妈妈说伤口很疼。于是,妈妈慌里慌张地喊来了是文彩元医生和实习医生周元。

他们检查了伤口,发现没有什么问题。可艺恩还是喊疼,还说每天晚上睡觉时,会听到肚子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妈妈和文彩元彼此看了对方一眼,眼中充满了疑惑。

还是周元说,这是伤口愈合时的正常现象。后来,艺恩送给他一根火腿肠,作为谢谢他的礼物。

乍一看,似乎是编剧给男主角开了金手指,让他的同事和病人家属都觉得,原来自闭症医生比正常医生还要厉害。

其实并不全然。文彩元是站在医生和大人的角度,看到的只是孩子的问题。而周元,他首先是自闭症孩子,其次才是医生。他比正常医生敏感,更能从孩子的角度,理解他们的感受,发现问题的真正所在。

这点小启发,是从最近刚看完的《看见孩子,看见自己》这本书上来的,作者是著名的英国心理咨询师A.H.布拉夫曼博士,就职于英国国家健康中心。

多年来,每周坚持做两件事。一是,组织五岁以下幼儿及家长的见面会;二是,主持伦敦大学医学院心理学院的临床培训课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换一种沟通方式,也许你会更理解孩子


《看见孩子,看见自己》是他从事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咨询五十年之久的经验之作。他用24个典型案例,从生理、身体和行为这三个角度出发,向我们剖析,孩子身体出现问题的原因,以及父母能采取的有效方法。

不过,整本书给我感触最深的是亲子沟通。因为沟通是双向的。说的人,要把意思讲清楚;听的人,要理解对方说的内容。成年人之间,尚存在沟通不清的问题,更何况孩子与父母的沟通。

孩子太小,又很敏感,他们常常能从父母身上,觉察到父母都不知道的问题,譬如过于关心和保护,紧张的家庭氛围等,只能通过呕吐、尿床、便秘等行为,来表现内心的痛苦,希望引起父母的重视,得到他们的帮助和理解。

可悲的是,有些父母缺乏与孩子相处的经验,有些父母原生家庭的烙印太重,有些父母冷漠无情,更甚者把自己理解的意图歪曲成孩子想要表达的意思,往往出现鸡同鸭讲的情况。

或许,部分孩子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表面上看起来与常人无异,但如果没有找到真正的病因,采取对应的措施,以及进行长期的跟踪反馈,很有可能影响孩子青春期的生长发育,甚至一生。

《看见孩子,看见自己》虽然无法在短时间内帮助父母找到孩子的问题,更无法彻底解决问题,但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父母更好地理解孩子,这才是比较有效的亲子沟通。

一、了解孩子的身体症状

A.H.布拉夫曼博士说,面对问题的时候我们通常有三种反应模式:有些人只是听从自己的直觉去采取行动,有些人会先征求意见再采取行动,还有另外一些人会努力了解情况然后再去解决问题。

因此,当孩子的身体出现问题时,父母要做的第一件事,并不是立刻行动,也不是征求意见,而是了解清楚问题出现的时间、发生的频率,照顾孩子的方式,以及中间是否发生与平常不一样的事。

整个过程,就像带孩子去看医生时,医生问问题的过程。比如宝宝几岁啦,哪里不舒服,什么时候开始不舒服的,有什么征兆,吃饭怎么样,家长有没有给孩子用药,药用了多久,用药前后又是什么样的情况,诸如此类。

我觉得《看见孩子,看见自己》好就好在,A.H.布拉夫曼博士在前言里,就已经告诉了父母,怎么样去做能更好地理解孩子。

他虽然挑选了24个典型案例,每个案例的着重点不一样,但帮助孩子的方法都是一样的。而且,仔细分析一下,这些案例的类型大概有这样三类,生理、身体和行为。

先说身体。主要有头疼、便秘、尿床、尿裤子、大便拉到裤子上等常见问题。大多数父母会把它当做正常的事来看待,不太会引起重视。

再说生理。包括但不限于恐惧蜘蛛和恐惧死亡。很多时候是无解的,要解说起来简单但也难。除了父母的正确引导外,大概只有时间能教会孩子了。

最后说行为。有呕吐、咬人、梦游和进食困难等。这部分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少,也是这三类里,发生概率最低的。

这些都集中发生在十二个月到十二岁孩子身上。通常这些孩子的原生家庭特点是,父母离异,容易吵架,过于依赖母亲的保护,以及母亲过于紧张外界环境,生怕孩子哪里磕着碰着,不让孩子适应环境。

也许你会说,这样的情况不是很常见吗?那是因为我们忽视了一个问题,即年幼的孩子,是需要安全感的。小时候,这些安全感基本都来自父母。

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尤其在安全感方面,是非常重要的。而不健康的家庭体系,像美国心理学家苏珊·福沃特博士说,就像高速公路上的连环追尾,其恶劣影响会代代相传。

每个人都是第一次做父母,难免会有做得不好的地方。我觉得这无可厚非,但万万不能把父母如何对待我们的方式,照搬照抄给自己的孩子,这极有可能引起“水土不服”。

说了这么多,其实重点只有两句话,遇到孩子的问题,先了解情况,再解决问题。

二、找到孩子“无理取闹”的根源

咬人、呕吐、便秘、尿床,这些看似是孩子在无理取闹,其实背后的原因很多。在《看见孩子,看见自己》里,基本上的原因,都和父母有关。

接下来,我们来一一说说。

第一个要说的是,主要原因:父母以为孩子有问题,孩子会误以为真的有问题。

一般孩子身体出了问题,大多数父母都会第一时间,带孩子去医院看病。

就诊的流程具体是这样的,医生根据你的描述,结合相关检查的参考,会告诉你,孩子是不是有问题。如果有问题,那么就进行下一步有针对性的治疗。

如果没有问题,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如果问题再次出现,建议过六个月左右再来复查;第二种是,为了保险起见,应该再次做些其他检查。

对于成年人来说,这些检查,只是多一层保障而已。但对于孩子来说,他们会误以为,身体的某个地方真的有问题了。即便没有问题的也就变成有问题的了。

所以,在做这些检查前,父母要安抚孩子,这不是他们有问题。如果有必要,建议把显示健康的检查单给他看一眼,让他也安心。看不懂也没关系,主要是给他安全感。

再者,要有良好的心态,相信孩子是能够克服这些事情。把自信的情绪传递给孩子,他感受到后,也会充满信心做好的。

第二个要说的是,直接原因:父母无法理解孩子说的,孩子会重复某种身体行为,导致陷入无限的恶性循环。

有些孩子很聪明,他们会选择能引起父母注意的方式,以减轻痛苦。往往这些方式,都来自于照顾他的人,比如母亲。

相反,有些父母则认为,这些只不过是成长过程中会经历的,到了一定的年纪就会好。更何况他们之前经历过,也没有出现什么问题,自然不当一回事。只是他们忘记了,当时的他们,也像孩子一样,是渴望被人理解,被人帮助的。

最后一点要说的是,根本原因,还是在于父母的原生家庭。这点之前已经说过的,这里也就不再重复,推荐苏珊·福沃特博士写的《原生家庭》。

这本书我觉得比较好的地方在于,她并不是在指责父母的不是,而是通过分析父母的行为,来告诉我们,怎么做,能够让你从原生家庭的伤害中解脱出来,从而给孩子一份完整的爱。

其实,当我们看到孩子身上出现问题时(假设已经确认过没有身体问题),做父母的,更多的要关注下自己的情绪与行为。可能你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孩子会用自己的方式告诉你,因为你很难过,所以我也很难过。

三、改变对待孩子的方式

这本书还有一个最触动我的地方是,父母竟然有治愈孩子的力量。

可以说,每个案例在接近尾声时,孩子的情况都慢慢好转了。A.H.布拉夫曼博士把功劳归于父母,他说是因为父母小小地改变了照顾孩子的方式,所有的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其中,给我感受最深的大概有三点,也是我认为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却往往被忽视。

1、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人。

第二章里说到九岁的安德鲁,大便失禁有三年了。当A.H.布拉夫曼博士告诉他的妈妈,这种把自己弄脏的感觉,会让安德鲁的自尊心受损时,他妈妈表示不相信,觉得自尊心是大人才有的东西,一个孩子懂什么。

我始终觉得,孩子来到这个世界时,他是以人的身份而来的。只是很幸运地成了你的孩子。所以,孩子,他首先应该是个人,然后才是孩子。他具备成年人应该有的东西,甚至有些方面还会比成年人更出色。

2、让孩子认识自己的身体

第七章中,六岁的温迪,在弟弟出生后开始“自慰”。追其原因是,弟弟的出生,夺走了父母原本对她的宠爱。加之她平常还和堂兄弟一起洗澡,以为用这样的方式,可以重新赢得父母对她的关注。

发现没,这里透露两个重要的信息,同胞竞争和性知识。

所有的父母,在第二个孩子出生前后,一定要多关注大宝。关于同胞竞争,奥利弗·詹姆斯在《天生非此》就曾说过,孩子的出生顺序,会影响父母用怎样的方式对待他们。恶劣一点,就像西班牙电影《折翼蝴蝶》一样,姐姐把弟弟闷死,造成悲剧。

而性知识,好像在中国社会是个难以启齿的话题。很多父母,常常对此遮遮掩掩。其实,这一点也不羞耻。了解性知识,或者说了解自己的身体,对孩子来说,起到的只有保护作用。当孩子有意识地问你时,父母就可以慢慢地引导了。

3、养育孩子,是父母双方共同的责任。

书里提到过很多次,A.H.布拉夫曼博士要求父母两人带着孩子一起来就诊。然而,常常见到的,只有母亲带着孩子,父亲因工作忙碌缺席。

在养育孩子时,我们好像容易走进一个误区,觉得母亲应该承担起照顾孩子全部的责任,父亲只要赚钱养家就可以。

但其实这是不对的。既然孩子是父母共同要求他来的,那么照顾孩子,也应该是父母共同承担才对啊。也许父亲的工作的确很忙,但至少在重要的场合,比如孩子生病的时候在场。因为生病的人,是最脆弱,也是最无助的,这种感觉,孩子更容易感受到。

我想,没有哪个孩子愿意看到,自己的成长中缺少了父母其中一人的身影。现实虽然种种无奈,但如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父母共同摸索着养育孩子,孩子也会更加幸福吧。

像这本书的封面一样,在阳光肆意的森林里,孩子快乐地朝着父母奔跑,父母微笑着朝孩子走来。

换一种沟通方式,也许你会更理解孩子

四、本文结语

《看见孩子,看见自己》这本书,虽然讲的都是关于孩子的案例,但背后折射出来的,却是父母的问题。与其说是父母的问题,倒不如说是沟通的问题。

英国资深管理培训师尼基·斯坦顿在《沟通圣经》里说过,沟通包括听说读写四个要素。

当我们无法理解孩子时,除了用语言去引导孩子,还可以让孩子画下来,写下来,再通过问问题来理解孩子对于某种具体情况的感受。

或许,换一种沟通方式,你和孩子的相处会更加愉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