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錫伯族人獨特的飲食文化

新疆錫伯族人獨特的飲食文化

本文章希望有錫伯族同胞發現錯誤,為我指正。

新疆的錫伯族一般以小麥、大米為主食。由於飼養牛、羊等牲畜,因此也食用奶茶、酥油、奶 油、奶疙瘩等乳製品。忌食狗肉。相傳為了紀念西遷勝利到達,每年農曆四月十八日是新疆 錫伯族 的紀念日,家家戶戶於此日煮麵醬或豆醬作成“米順”,盛於瓦缸,以備烹飪時作調味之用。除常吃“發麵餅”、喝奶茶外,也喜歡吃韭菜合子、南瓜蒸餃和 維吾爾族 的“抓飯”及 哈薩克族 的“那仁”(肉拌麵片)。

錫伯族還習慣製作各種醃菜。每年秋末,家家都用韭菜、青椒、芹菜、包心菜、胡蘿蔔等切成細絲醃製鹹菜,當地稱之為“哈特混素吉”,貯存起來,可供全年食用。冬天愛喝“五他茶”(油茶)。家家戶戶都養家畜家禽,種植各種蔬菜,充做副食。每年農曆四月十八日都煮制面醬,盛於瓦缸,常年用以菜餚調味。

錫伯族食譜中較出名的菜餚是“魚湯高粱米飯”、“血拌豬肉”、“全蒸豬仔”、“火鍋菜”、“ 南瓜蒸餃”等。其中用羊雜碎特製的“全羊席”,極具特色,別有一番風味。可能和早期的狩獵遊牧生活有關,至今錫伯族仍喜在農閒時打圍、出獵和捕魚。在捕魚的季節裡,魚肉是佐餐的佳餚,還醃製“ 臘魚肉”,供冬季食用。

每年農曆除夕前,家家都要殺豬宰羊,趕做各種年菜、年餅、油炸果子。除夕晚,全家一起動手包 餃子,正月初一五更餃子下鍋;初二要吃長壽麵。做長壽麵時先做好肉湯,然後將面另鍋煮熟,撈出過水,食用時加肉湯,象徵著送舊迎新。

錫伯族過去在飲食上有許多必須遵守的規矩,比如經常食用的發麵餅,上桌時分天、地面,天面必須朝上,地面朝下,切成四瓣擺在桌沿一邊。吃飯時不得坐門坎或站立行走,禁止用筷子敲打飯桌、飯碗,或把筷子橫在碗上。全家進餐按長幼就座,以西為上,過去父子、翁媳不得同桌。

錫伯族美食

1、尼姆哈魚燉子

“尼姆哈魚燉子”堪成 錫伯族 美食之最。凡品嚐過 錫伯族 魚燉子的客人,均讚美不絕,認為其味無窮。提起錫伯族“尼姆哈魚燉子”,有其悠久的歷史。

新疆錫伯族人獨特的飲食文化

據傳,錫伯族先民在東北白山黑水過著漁獵生活時期,以魚肉為主食,其吃法也多種多樣,有清燉,有烤吃,有醃吃,也有曬吃等。後來,在清燉的鍋里加一些香蒿、韭菜做成湯喝;再後來,其湯內又加入一些生面糊熬成糊狀湯吃,久而久之,演變成如今的“尼姆哈魚燉子”。每當吃這種湯時,又以高粱米熬成的稀飯配著吃,成為錫伯族人特殊的一種吃法。隨著時代的發展,錫伯族人做“尼姆哈魚燉子”的技術也不斷提高。

製作時,先將鯉魚去鱗開膛,洗淨,切成小塊。一勺清油倒入鍋裡燒開,放入魚塊燒炒。魚塊炒至呈黃色,再加少許蔥末、辣面子、鹽和醬油、醋,翻炒幾次,然後倒入小半鍋水,放入香蒿煨燉。最後加入切好的韭菜、調好的生面糊和少量味精,攪拌幾次,起鍋裝碗即可食用。

2、薩斯恆

“薩斯恆”是錫伯族人在冬季普遍食用的一種燴菜。過去,是錫伯族人在過年過節或紅白喜事上的主要菜餚,因其味美鮮香,嫩軟可口,為代代錫伯族人所喜愛。薩斯恆(sashen)是集炒,燉合為一體的錫伯族獨特的做法。

新疆錫伯族人獨特的飲食文化

過去,“薩斯恆”是錫伯人在逢年過節或紅白喜事上的主要菜餚,因其味美鮮香、嫩軟可口,即有肉又有菜,更有鮮美的湯,為代代錫伯人所喜愛。“薩斯恆”的主要原料是牛、羊、豬肉,豇豆和白菜,因此,在收穫的夏、秋季,家家戶便摘取菜地的豇豆,劃開後,在陰涼處涼幹,並收起存儲。“薩斯恆”隨著錫伯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個人口味的不同,其做法也不盡相同,但大致上大同小異。

3、花花菜

錫伯族有一道絕活小菜,那就是哈吐渾索吉,也稱花花菜。它是用韭菜紅、青辣椒與芹菜、胡蘿蔔、包包菜做成。由於及時拌以鹽並盛入瓦缸內,各種蔬菜原由的紅、綠、白、黃等顏色截然分明。這麼一碟色調具全的花花菜,會激起人們強烈的食慾。

新疆錫伯族人獨特的飲食文化

一般來說,一餐錫伯大餅要配以6---7道小菜,想一想,比起山東大蔥卷大餅,這是不是更有味啊!

4、米順

米順,是錫伯族調味用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麵醬。每年陰曆四月十八日前,家家戶戶都將小麥捂出芽,剛發芽後倒入開水鍋裡煮熟,盛進瓦缸裡,放在火炕最熱處捂起來,等過幾十天發酵成酒麴狀並有甜味(這時不可食用,有時發酵過程中被厭氧的肉毒桿菌汙染。過去,人們不知道這個道理而誤食,結果許多人患病,甚至喪失生命。當時稱這種病為“察布查爾病”。中央曾多次派出醫療隊進行,並採取有效的預防措施,從此根除了此病。),要等到四月十八日( 錫伯族 的西遷節)那天,各家各戶都拿到磨坊去磨成粉,稱之為“米順糊糊”,就在同一天,每家每戶都調製米順,將米順糊糊倒入瓦缸裡,放進鹹鹽,邊倒水邊用擀麵仗攪拌,一直攪勻呈糊狀為止,調成後放在房頂上曬太陽,數十天後才成為米順(麵醬)。

5、餜子額芬

“餜子額芬”即油煎餜子餅,是 錫伯族人每年春節必備的傳統食品之一,其色澤鮮豔,脆嫩香甜。因為這種油煎餜子餅既好吃又好存放,所以, 錫伯族 人把它作為春節期間家人食用或贈送親朋好友的禮品。

新疆錫伯族人獨特的飲食文化

這種“餜子額芬”在製作時頗有些講究,首先,將南瓜(一種葫蘆狀南瓜,俗稱石頭南瓜)去皮洗淨,切成片或絲。鍋裡倒油,燒成八成熟,加入南瓜絲,用溫火炒至糊漿狀,即起鍋降溫。然後,盆裡倒入麵粉、面引子和礆水,再加入南瓜漿、雞蛋和少許花椒粉(麵粉和南瓜漿各一半,一盆麵糰用雞蛋十個左右)和好置於暖處,約半小時後即可開始油煎。先將麵糰擀成圓餅狀,厚一公分左右,用刀切成手指般長條形,放入油鍋裡炸黃至熟即可撈出。

據說,做這種油煎餜子餅的南瓜種還是二百多年前從東北西遷伊犁時特意帶過來的。

6、全羊席

錫伯族全羊席是該民族最具特色的肉類菜餚,是錫伯族飲食文化中的典型代表。全羊席的錫伯語為“莫爾雪克”,意為“盛在碗裡的菜餚”。2009年,全羊席作為傳統技藝類被列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第二批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其主要用料為羊的心、肝、肺、大腸、舌、血等,共12道菜,做法考究,風味獨特。

新疆錫伯族人獨特的飲食文化

錫伯族全羊席這個菜餚是用羊身上的雜碎做的,需要新鮮的羊心,肝,肺,大腸,小腸,腎,羊舌,羊眼,羊耳朵,羊肚,羊蹄,羊血,血清等材料。每種材料做兩種帶湯的菜,分被盛在16個瓷碗裡。錫伯族全羊席不能盛滿,隨吃隨添,始終保持食物溫度誘人。每碗菜上要撒少許香菜和蔥花,用來裝飾和提味。品位時還配有各種蔬菜醃製“花花菜”和美酒,看起來五顏六色,令人眼花繚亂,吃起來香噴噴的,沁人脾肺。

這些菜餚中,花樣最多的要數羊腸子做的菜了,他們把大小羊腸洗淨後,灌上羊血、血清、羊肝、羊油、洋蔥、肉沫、調料、大米等做成五六道菜,每道菜的做法都很考究,風味不一。席間,主人還要端上用各種蔬菜泡製的的花花菜,這種菜有點酸、辣、成的味道,吃起來清淡爽口,配合全羊席一起吃,那真是錦上添花。在吃這些小菜時,主人還要拿出酒來,邊吃小菜邊飲酒,真是別有一番情趣。酒罷,主人還要端羊肉湯和羊肉,並有烙得很薄的發麵餅子。發麵餅也是錫伯族人的“特產”,味香、鬆軟,令人上口,與全羊席相配,可謂錦上添花,相得益彰。

由於錫伯族全羊席做起來費工,所以吃起來時間也長,一頓全羊席大約要吃上兩個多小時。一頓“錫伯族全羊席”,把羊的每個部位幾乎都吃到了,甚至連羊血和血清也沒有放過。這種餐,才是名副其實的“全羊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