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焦虑,您是否扼杀了您孩子的可能性?

手机用户13246078


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可能对于孩子的教育表现出过多的焦急思想,这种发起思想如果上升到一定的程度,我们就说它是一种焦虑行为,这种焦虑行为不仅仅是影响了家长的情绪,影响了孩子的情绪,更有可能对整个家庭气氛,对个整个家庭关系产生不好的影响。

首先第一点担心孩子在以后的社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于是千方百计的帮助孩子掌握一些可能他不喜欢的技能,比如说舞蹈,钢琴,轮滑。

我们知道每个孩子在现在的社会成长中,以后可能会参与到一些海选中,这些海选在我们的电视网络媒体中见的最多,大多都是一些娱乐节目,最低最低你也会唱两首歌,这仿佛是一种作为学生作为一个现代社会人最基本的技能。

于是家长焦虑,帮着孩子补习各类辅导班,各类兴趣班,这是第一种的焦虑,也就是说让孩子有个一技之长。

第二类的焦虑就是替孩子去考虑一些他不应当有的事情,害怕孩子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没有过多的社会知识,没有过多的社会经验,没有过多的成绩来满足自己踏入社会之后的需求。

这一点主要表现在对孩子成绩的要求上,每个家长都心里非常明白,如果排名次的话,肯定有第一名,也有最后一名,但是家长们担心的就是自己的孩子在班级里的名次最好是越向前越好,如果是第一名那就是更好的了,仿佛第一名就可以代表着以后考入清华北大,但实际上这种焦虑没有任何理由,也没有任何必要。

知乎各类语数英的辅导班,让家长应接不暇。家长宁愿花一些钱也要让孩子的成绩满足多少分,家长在闲谈之余就是询问孩子这次考试考了多少分。满分家长会感到倍有面子。

无论多少种焦虑最终都落在了孩子身上,那么就造成了孩子的焦虑,于是现在网络中我们看到了各种类型的伤害事件,体罚孩子,打骂孩子,甚至孩子和家长起了更严重的冲突,造成了家庭的破裂。

当家庭破裂之后,所有的人都会惋惜,都会感叹都会后悔,甚至都会选择,如果知道发生一系列不幸的事情的话,那么可能及早的就放弃了一些不应有的焦虑。

所以顺其自然是一种比较好的教育状态,按部就班,脚踏实地,或许孩子更容易成长。


杜宜城老师


我先给大家举个实例。有位高一家长,孩子学校前10,在实验班,有次考试排学校19名,家长开始找老师谈话,找孩子谈话,分析成绩下降原因,弄得全家吃不好,睡不好,妈妈更焦虑到吃安眠药才能入睡。如此这般,孩子高一下学期拒学,补课不去了,学校正常上课也不去了,感觉压力太大,对自己失望,对学习能力怀疑。

家长的焦虑坑了孩子。我原高中老师,我深知学生压力很大,每天学习内容很多,还要完成各科练习题,每周一小考,每月一大考,如果家长再给压力,会压垮孩子的。

其实,你在孩子初高中学习中能起的作用微小,你能做到管好后勤,保证吃住行就行了,你的焦虑只能带给孩子负能量。

取消焦虑,相信孩子,他能发挥到最好,如果孩子不是学习的料,你更没必要焦虑,因为事实证明条条大路通罗马。


寒梅傲雪1991


事例:

记得上个月,我女儿放学回家告诉我说:“妈妈,我们班几乎都去上**辅导班了。” “哦,他们上的什么课?”

“语数外都补,还要学习一门奥数,**学校说了,如果不上他们这个辅导班,就是学习再好,也不可能考上**中学的。我们班最不爱学习的也报上名了。”

“他们自愿报名的,还是家长报的?”

“当然是家长给报的,他们可不愿意学习。”

事例解析:

这是家长典型的“焦虑”行为,他们总是认为自己不能教育好孩子,而是拿钱买个忽悠,至少当时被放松了焦虑的内心。

就像有的孩子在学校老师的课堂上不能好好学习,难道辅导班的老师讲课,他就能很好改变了自己对学习的态度?何况辅导班里也只是提前学习课本知识。

其实增加了补课行为的孩子,他们不仅没有提高学习成绩,甚至很多人开始厌烦学习,甚至更加没有时间找到自己的学习方法,更加没有时间深入探讨学习上的问题。

还有的家长听别人讲哪一套试卷对孩子的练习比较有用,就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买来让孩子去做题,结果只不过是增加了孩子学习上的负担,仅仅是做了重复的劳动而已。

总结一下,父母的焦虑,特别是在孩子学习上的焦虑,容易扼杀孩子很多的能力和天赋。

1、孩子没有时间发展自己的探索精神。

2、因为强制灌输,孩子不能够有很好的创造力。

3、由于只关注学习成绩,导致孩子的心灵教育严重缺乏,各种心理问题得不到重视和解决。

4、孩子没有主见,不敢或者是没有时间思考自己的想法。

5、实践能力太匮乏。

6、情感体验太少。


佳话童心


唐代欧阳询在赶路途中,偶然发现晋代书法名家索靖写的石碑。他观赏了一阵,刚准备离开又忍不住返回,然后下马继续研究。最后,干脆坐下来反复揣摩,竞在碑旁一连坐卧3天。后来,欧阳询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唐代欧阳询为研究名家书法,不惜时间,竟在碑旁一连坐卧3天,通过反复揣摩书法名家的书法,兼收并蓄,最终成为一代大书法家。

2017年9月10日,身高1米4的10岁女童张易文,到河南商丘工学院报到。经过一年复读,张易文以352分的高职单招成绩,被商丘工学院专科录取。张易文从4岁就不去学校就读,开始在家里学习。父亲张亚东表示,教育就是“早快好省”,自己改变不了现状,只能改变自己的子女。此事引发广泛质疑、批评。小女孩的父亲想其女儿早日成才,不惜按下成长的“加速键”。这值得深思。教育是一门科学,要讲求规律。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是在强调教育不只是知识学习的过程,更是完整人格培养和完善的过程。材料中的小女孩虽然考上了大学,但是她的童年缺失了、同龄人的陪伴缺位,这些都将影响她成为一个具有健全人格、具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即便上了大学,也难免让上人为小女孩的未来捏把汗。

人材贵乎善养,不贵速成,请罢童子科,息奔竞,以保幼稚良心。这是南宋李伯玉请求废止童子科的奏疏,其内容对于今天受困于教育焦虑症,急于驱策、难息奔竞之心的家长不无参考价值


愣眼看世界


教育焦虑,应该是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育这个行业焦虑;一种就是家庭教育焦虑;我看这个问题,指向的应该是家庭教育焦虑。下面我从家庭教育焦虑的表现,和对孩子的影响两方面,来说明教育焦虑对您孩子的影响。

家庭教育焦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对孩子的学习,经常生出无力感,自己怎么做,都唤不醒孩子的学习热情。周末补课、甚至一对一辅导;暑期升学衔接班;英语辅导班;数学兴趣班;写作辅导班。能对孩子学习有帮助的,是一个也没少,但孩子的成绩依然没啥起色。而且,孩子也越来越烦躁、焦虑,甚至厌学。

二、对学校、老师心生怨气,总抱怨学校老师没尽到责任。总觉得老师不关注自己的孩子,甚至还可能歧视孩子;对个别私自办辅导班的教师极其愤怒,认为教师这个群体完了,自己的孩子怎么摊上,这么个黑暗时代;对网络上传播的教育负面信息特别关注,总是感慨过去的老师多好多好,现在的老师怎么都这样了!

三、孩子考试前后,总是焦虑不安、生怕孩子考不好。孩子学习时,自己也拿本看不进去的书在看;总是小心翼翼不敢发出动静,生怕影响孩子学习;孩子考完试,总打听别人家的孩子考的怎么样,不如自己,焦虑减轻,比自己孩子好,焦虑更加严重,总想让孩子知道,“我付出了这么多,你考成这样对得起我吗”?

家庭教育焦虑对孩子的影响:

一、因为不考虑孩子的感受,盲目学习,扼杀了孩子探求未知的兴趣,学习过程完全是被动的,严重的产生厌学情绪。

二、对教育的不满、学校老师的蔑视,造成孩子不尊重老师、不听课、顶撞老师,甚至与老师动手。对老师没有起码尊敬的孩子会听老师“传道、授业、解惑”吗?

三、总拿别人家的孩子,来跟自己孩子比较,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让孩子丧失信心。总抱怨“我付出了这么多,你考成这样对得起我吗”?使孩子背负了深深的负罪感,网上不时爆出的因为孩子没考好自杀、甚至有一则孩子没考好,母亲失手杀了孩子,自己懊悔自杀。都与孩子不堪重负有极大关系。

各位家长,看到这里,希望您好好反思,平时有没有这样做呢?孩子今后的道路还很长,不能以一时定胜负的。为了孩子健康成长,您想好怎么做了吗?


杏坛师语


稍微有一些经济学和市场学常识就应该知道:刺激消费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制造“焦虑”。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早在1912年就说过:“光是制造出令人满意的肥皂还不够,还必须诱导大家洗澡”。于是公司发明并传播了口臭和体臭的概念,通过给人们“洗脑”来创造需求。“焦虑”消费的两大心理来源一是对自己缺陷的恐慌,二是对别人生活的羡慕。

想想我们自己养育孩子的状态,就会发现很多我们的焦虑很大程度是被教育产品商家从上述两个普遍的心理动因入手套路出来的——先帮你深刻认识到自己没有能力养育好一个孩子,然后再告诉你别人这样养孩子很好,进而向你推荐相应的产品和服务。作为普通人,我们容易对自己的缺陷特别敏感,又常常羡慕别人的优点,一旦陷入”焦虑+羡慕“的思维模式中,就特别容易形成不理性消费。在海量“科学育儿”、“成功学”理念的狂轰乱炸下,大多数普通家长一面深深自责自己不是好家长,一面恨自己挣钱太少没办法给孩子提供最优质的教育资源。

于是大多数家长都陷入一个疲惫不堪的循环:孩子不是“理想的样子”——花钱占用优质教育资源——拼命挣钱牺牲对孩子的陪伴——孩子还不是“理想的样子”——继续花钱——继续挣钱……

没有人生来就会做父母,如果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经历,就会发现当年我们面对的同样是焦虑的父母。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从未经历过“独生子女”时代,全民性的“育儿焦虑”是从独生子女的现象开始的。今天我们不是要指责某个政策,已经发生在几代人身上的事实我们无法改变,每个家庭、每位父母能做的是认真看清这些焦虑心理的根源,为下一代创造更有安全感和幸福感的成长环境。

我经常会遇到别人问我:你希望女儿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的答案是:成为她应该成为的样子。比如说她爱说话,希望她将来能做发挥自己语言特长的事情;她柔韧性不好但又喜欢跳舞,希望她自己选择要不要为了练舞蹈受身体的折磨;她敏感好动喜欢一心多用,将来上学可能不是老师很喜欢的学生,但只要她不被老师的态度困扰我不会去强迫她做“专注力训练”。我和女儿都特别喜欢一首英文歌里的歌词:I love the way you are,I take the way you are. (我爱你的样子,我接受你的样子。)

真诚接纳并认可每个孩子独一无二的特质,不要总是抱着“矫正”和“催化”的心态去干扰孩子的成长,这样你会经常惊喜于孩子带给你的“意外”。前几天女儿游乐场画画,模板给了一艘轮船,女儿没看模板,自己画了海水、天空、夕阳、轮船的烟雾,远比模板示范的样子生动好多。

成长首先是孩子的事,其次是家长的事,最后才是教育机构的事。所谓培养,不是为了缓解家长自身的焦虑把孩子送进价格昂贵的学校和提高班,而是不管距离多远,将爱始终停留在他的身上,关注着他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每一秒的开心与烦恼,当你们不得不分别的那一刻到来时,他将有足够强大的内心去独自面对没有你的世界。看清这些养育的本质,我们就会放慢脚步和孩子一起成长,面对真实的自己,面对真实的世界,做更好的自己,就能做更好的父母。

上述观点供您参考,欢迎留言讨论,也欢迎关注我,我们一起探讨养育孩子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

亲妈:留英双硕士,传媒经济学博士在读,高校媒体专业教师,致力于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发现更好的自己。


亲妈学堂


我敢肯定也可以负责任的说,我没有扼杀孩子的天性。自始至终,我一直秉承一个宗旨,学习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别人,更不是为了别的什么事。孩子爱好读书,成天抱着书看,看了还要写作,这种习惯一直伴随初中高中。高中受到北大作文比赛邀请函,班主任老师害怕我不让孩子参加,特地给我发了信息,其实我已经做好了去北京的准备。高二暑假,别的孩子忙着补习,我家孩子一直在参加作文比赛。只要孩子的爱好兴趣是健康的,积极的,不要太过多干扰孩子的成长。


最是花香


如今孩子的教育问题是家长更关心的问题,很多家庭为了孩子的教育问题付出了很多,在上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理、财力。关心孩子是否能够在考试中获得高分,然而忽视掉了孩子的真实需求。慈溪学大教育专家表示如果家长的方向选择错了,那么孩子努力的方向就会错了。


现在的很多教育电视中更高词汇就是“怎么办”,这主要还是为了迎合家长。“孩子对数学没有兴趣怎么办?” “读课文总是跳行怎么办?” “小朋友没有时间观念,拖拖拉拉怎么办?” 家庭教育节目中,涉及具体学习问题的环节往往更受欢迎,家长在提问时充满期待,恨不得专家当场开出“处方”。


电视节目中说到的教育理念,却遭到很多家长的反对,还有一些人甚至认为学者的建议其实就是脱离了实际情况。在一次幼升小的讨论节目中,就有家长和学者之间发生了争吵。教育学者强调幼儿园的孩子并不需要提前学习拼音、数学等小学课程,否则可能会过度消耗孩子的学习兴趣。


更后家长们就集体的反驳学者:“到了班里同学都会,我的孩子不会怎么办”、“入学测验答不上怎么办”、“孩子跟不上自尊心受挫怎么办”等等。


对于教育类型的节目来说应该经常的解读“为什么”,只有知道了“为什么”才会知道“该怎么办”。有位学者表示,如今的教育类型的电视节目不能就是盯着“为什么”没完没了,而是花更多的时间关注教育理念,改善教育存在的误区,试着让家长自己找到解决的方法。他举例说,曾有家长因为孩子总是审题有问题而带其去医院看病,甚至还开了治疗多动症的药;后来看了某档教育节目,才知道孩子的问题是“学习障碍”,在阅读、识记时会出现困难。在海外,学习障碍是入学筛查的项目,但是国内家长对此并不关注。“别看某些教育概念很专业,如果家长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就能在教育上少走弯路。”


慈溪学大教育老师了解到在教育专家的眼里,应当该变教育类型节目陷入“怎么办”的状态,核心问题就是首先改变家长对孩子学习的观点和错误的理解。过高的期待、过分的保护,导致家长普遍产生一种“养育焦虑症”,一谈教育往往情绪会压过理智,更终过分关注学习方法而忽视成长和教育的本质。


一些学者建议家长们放宽孩子成长的范围,不能一味地强调竞争,更不能用所谓电视里学来的办法绑架孩子的成长。“在应试教育之外,补上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这一课,才是电视教育节目的主要角色。”


慈溪学大教育一对一辅导老师建议家长对孩子适当的放宽,给孩子足够的空间,不要让孩子一味的竞争,更不能让电视里面的教学方法绑架了孩子的成长。除了在应试教育之外,首先加上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这一堂课,这才是教育电视节目更重要的角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