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少見作品,出場人物幾乎死光,最後只剩三個人

有人說:武俠是成年人的童話。我本人是比較同意這個觀點的。金庸很多的武俠小說太過美好,主角在書裡不管怎麼作,就是洪福齊天,就是逢凶化吉。有時候感覺主角隨便放個屁都能獲得高人的賞識,什麼也不做就能得到美人的青睞。到最後,好人也罷,壞人也罷,全都圍在主角身邊,大家其樂融融,好不快哉。

金庸其實也不想這樣,可是讀者不答應啊。寫神鵰的時候,金老爺子本打算把小龍女給寫死了,可小龍女人氣那麼高你給寫死了,誰還來買你報紙啊。不知道是不是憋太久了,金老爺子在另一部作品裡終於釋放了一回。這部小說叫《連城訣》,情節就是主角一直在被虐,結局是壞人全死光了。驚不驚喜?意不意外?

金庸少見作品,出場人物幾乎死光,最後只剩三個人

有的朋友可能會說,那有什麼啊?神鵰裡金輪、霍都、李莫愁、公孫止這些大壞蛋不也都死了嗎?可神鵰裡的大壞蛋滿打滿算也沒有十個,而《連城訣》裡除了屈指可數的幾個好人外全都是壞人。我以前一直不理解,堂堂武林高手為何會對區區寶藏那麼感興趣。對於武林高手來說,獲得錢財應該不難才是。看萬震山的生活,根本不缺錢,名聲也不錯,還有小妾,日子這麼滋潤了還要啥寶藏。又比如淩退思,當個知府有權有勢,黑白兩道也吃得開,就為了個虛無縹緲的寶藏,連女兒都不要了,官都不升了?

金庸少見作品,出場人物幾乎死光,最後只剩三個人

後來我明白了,人本性都是貪婪的,而且是無止境的貪婪。我們很難想象武林高手會那樣貪財,是因為我們還沒有成為武林高手。就像我們這些窮人,覺得擁有一百萬就很幸福了。可是當我們真的哪天擁有了一百萬,依然會覺得自己很窮,依然會眼巴巴地望著擁有千萬家財的人羨慕嫉妒恨。武功這個東西,看著玄乎,其實本質上跟端盤子、搬磚沒什麼分別,都只是一項技能而已。有的時候會武功甚至不如會端盤子,畢竟端盤子是確定可以掙錢的。武林高手也是要吃飯的啊,所以玄冥二老、方東白這種高手甘願當汝陽王的鷹犬。

狄雲能忍受住誘惑,固然是性格使然,但也有生活習慣的原因。他反正從小窮慣了,要穿身新衣甚至都要把黃牛賣了才行。對於他來說,有新衣穿、有肉吃,能和師妹戚芳一起玩耍就已經很幸福了。至於花不完的金銀珠寶能帶來什麼,他沒有想過,也想象不到。戚芳本來也跟狄雲一樣,但成為萬家少奶奶後她就變了。狄雲不理解師妹為何要冒死去救丈夫,我們這些讀者也不理解。只有戚芳自己才知道,她已經不可能跟著狄雲去過苦日子了。

金庸少見作品,出場人物幾乎死光,最後只剩三個人

慾望的世界,狄雲從來沒有進去過,他一直是以旁觀者的姿態在審視著其他人的癲狂。水笙不一樣,她是唯一一個從那個世界裡走出的。在貪婪的國度裡,每個人都將自己的狠毒藏了起來,平日裡一個個道貌岸然、兄友弟恭。雪谷是面鏡子,在這裡,花鐵幹這種人再也掩藏不住自己的本性。水笙突然覺得他很噁心,自己也很噁心。她從未見過狄雲這樣的人。他外表邋遢,內心卻如雪一般純潔。水笙覺得和這樣的人在一起很安全,很溫暖。在經過幾個月的掙扎後,她終於選擇了走出來。

金庸少見作品,出場人物幾乎死光,最後只剩三個人

貪婪讓人愚蠢。如果當初萬震山、戚長髮和言達平三人不相互猜忌,齊心協力將寶藏找出來,那還有其他人什麼事?在寶藏的消息傳出後,淩退思區區一個知府又哪來的底氣獨吞呢?就算那些江湖人士都是烏合之眾,不足為懼,那朝廷呢?為了這些要命的金銀珠寶,不僅把命搭上了,數十年的青春也都浪費了。就像《俠客行》裡的龍、木島主,為了俠客島上的武功,空耗光陰,死前也只能吟一句“白首太玄經”。錢再多,命都沒了又有何用?錢財本身並沒有價值,用錢財交換事物獲得的滿足感才是真正的價值所在啊!有些人一味追求財富增長,卻從未有時間享受生活,未免有些本末倒置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