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传拳不传腰,传腰师不高”,练太极的时候究竟该如何放松腰胯?

姚振博


我从初中开始练习陈氏太极拳,至今十余年。给我的感觉是,下盘稳固了,腰胯自然就松了。

2010年夏天,我刚参加完高考。高中尤其是高三学习任务重,把拳给耽误了,然后找到老师 跟他继续练拳。有一次我练完拳,感觉腰胯很紧张,老师对我说:你的下盘,至少还要练三年。刚开始我不信,直到2011年春天,我练拳遇到了瓶颈,寒假的时候又去找老师,改变了一下练拳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放低身架,放慢速度。低到什么程度?大腿和地面平行!这种练法非常累,平常练完一遍拳开始出汗,这样练一会儿就受不了了。累也坚持,直到一个后,腿部力量上来了,胯立马松了。


劍鋒上的夢


放松腰胯确实非常重要,是进入太极殿堂的不二法门。

第一,找到“坐凳子”的感觉。去年五一的时候去了一趟陈家沟寻师学艺,真的是感觉到了太极圣地陈家沟浓厚的太极氛围,那里的人大多都会太极拳,期间碰到一个人,他告诉我们,太极拳桩功松胯重中之重就是胯根后收,定好姿势后,用手指把胯根往后一按,端平、放松,然后找到“坐凳子”的感觉就可以了,记得师父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找到坐凳子的感觉”,每招定左都要找到这个感觉。

第二,胯走“后弧”。胯在前后左右移动时不能直来直去,要微微地走一条“弧线”,这一条没有,就是太极操,这也是看视频学习学不来的。

举个例子,陈式太极拳第一招金刚捣碓,两手向左掤起,右脚尖翘起,重心往右移的时候,胯就要稍微地走一个弧线,而不是直来直去重心就往右移过去了;两手打开向前移重心时,胯也要走弧线。

总之,就是只要是变换重心,胯都得走弧线。

胯不松则周身不松,要多在练习中体会松胯。






策马蓝天


“”传拳不传腰,传腰师不高”,此句口诀要求习练者在身形上关注腰的用法,如果正确掌握腰的运用,老师的技艺可能被徒弟超越,教了徒弟,饿死师傅就是这么来的,古代不讲究商业知识产权保护,凭功夫教徒弟,估计也总有徒弟抢老师饭碗,这种情况现在也有不少,好老师不但会教拳,还要学运营和管理。

说远了,扯回太极拳身形之腰,王宗岳的《十三势行功心解》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太极拳论》提到活泼于腰,灵机于顶。

《拳经》上讲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综上资料,腰是要活,现在大多数太极拳老师腰要带手,在拳路不熟情况下,可以这么练。但由外入内,是手带腰,两手轻风拂杨柳,双脚犹如踩浮舟(出自太极隐士陈光翟庭老师)由内的阶段,腰要随人而动,活泼于腰不在于腰的用力,在于腰的松活,内气的传导,传递到后背形于手指。

身形之劲,不算太极劲,这是太极老前辈都不提倡的,汪永泉,赫少如,牛春明等前辈名师提到腰用力都会骂,为什么?传统的精华没有发扬,那是历史传承断代和深得真传的老师淡泊名利,只在部分门内传承有关。

活泼于腰,腰用力,气就滞了,外力不和内气合,离太极之劲越来越远。

有缘自有象,有象才有真。

望拳友早入太极真谛之门。

杨氏传统内功太极拳每周末公益课分享,传承太极传统精华,有缘自来。






生活无处不太极


“传拳不传腰,传腰师不高”这句话听起特别别扭,如果改成“传拳不传腰,终究艺不高”是不 是更顺。腰说白了就是核心力量。

传统武术有一个问题,专业术语描述不清楚,很笼统,不能具体化,练武不练腰,终究艺不高。如要功夫好,腰马先练好,等等这些术语都说明腰的重性。

我用现代的解剖和体育学分享自己的经验。先来看一张人体骨骼图,腰椎有5个,椎体高大,前高后低。它是链接下肢与上肢的衔接桥梁,因此也变形,人类原来也是爬行动物,后来进化变成直立形态,腰部只是一条骨骼支撑是不是变以得脆弱了。

再看人的腰部肌肉结构图,肌肉是是呈复杂结构,有竖形,也有横形,也有斜形,这就说腰肌的运动轨迹是复杂的,也是适合竖立左右拧转的。只要把骨骼堆整齐了,腰自然就松了。

再看看腰部内的结构,大肠、小肠、肝、肾、全部集中在这个领域,它不仅要链接上下肢的力量传递,同样腰部肌肉也要固定内脏器官,保护与稳定同样重要。

如果不能把腰练好,运用好,当然就是“练武不练腰,终究艺不高”并根据肌肉的发力顺序一般遵循3个原则:

1、核心肌群先行,以稳定躯干。

2、大块肌肉(大肌肉群)优先于小块肌肉进行发力;

3、近躯干肌肉优先于远躯干肌肉进行发力。

大块肌肉首先工作,使身体从静态变为动态,以便于身体启动,中等肌肉次发力,使肌肉获得一定速度的身体进一步加速,小块肌肉最后发力,主要是控制拳的运动路线和幅度。

太极的处处以腰为核心,这就是现代体育学可以很好的解释的原由,当然如用中医的理解,命 门、气海、下丹田,重要的元气都集聚在此,练太极以气为主导,当然要把腰先好。


福州禅武


传拳不传腰,传腰师不高”,此句口诀要求习练者在身形上关注腰的用法,如果正确掌握腰的运用,老师的技艺可能被徒弟超越,教了徒弟,饿死师傅就是这么来的,古代不讲究商业知识产权保护,凭功夫教徒弟,估计也总有徒弟抢老师饭碗,这种情况现在也有不少,好老师不但会教拳,还要学运营和管理。

说远了,扯回太极拳身形之腰,王宗岳的《十三势行功心解》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太极拳论》提到活泼于腰,灵机于顶。

《拳经》上讲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综上资料,腰是要活,现在大多数太极拳老师腰要带手,在拳路不熟情况下,可以这么练。但由外入内,是手带腰,两手轻风拂杨柳,双脚犹如踩浮舟(出自太极隐士陈光翟庭老师)由内的阶段,腰要随人而动,活泼于腰不在于腰的用力,在于腰的松活,内气的传导,传递到后背形于手指。

身形之劲,不算太极劲,这是太极老前辈都不提倡的,汪永泉,赫少如,牛春明等前辈名师提到腰用力都会骂,为什么?传统的精华没有发扬,那是历史传承断代和深得真传的老师淡泊名利,只在部分门内传承有关。

活泼于腰,腰用力,气就滞了,外力不和内气合,离太极之劲越来越远。

有缘自有象,有象才有真。

望拳友早入太极真谛之门。

杨氏传统内功太极拳每周末公益课分享,传承太极传统精华,有缘自来。


幸福是由你我创造


有人说传艺不传腰,传腰师不高,练太极的时候究竟该如何放松腰胯?打太极拳时虽然强调放松腰胯,因为腰胯是人身体上下之中心,起着一上传下递的功能,很重要,所以太极拳拳论上说到,有不得机时腰胯求之之说,因人的身体结构,手,胳膊,脚,腿跟腰相比,都比较灵活,好撑握,但和人动手,或打太极拳时总觉的有不太对劲的地方,却又不能明白出现的问题,出在那里。那就是腰和胯出了问题,虽然腰胯在练拳时,或动手时感觉到了别扭,不舒服,那怎么办呢,腰和胯因肢体部位紧凑,松字话说出来容易,真要让腰和胯放松下来,而随你意使。那就得需要;一明白拳理,明白腰胯在身体或与人动手时的重要性,二,沉注气,坚定意念。把功夫练到身,那怎么练呢?只有一个方法,全身放松。怎么样放松?只有通过站桩才能在全身放松的情况下,去体会全身各个部位放松的状态,因为站桩是属于静功,只有在静中才能真正体会到身体各个部位的放松是否,虽然桩功,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但还是属于静功。在全身放松,与天通,与地通,天人合一的状态下才能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全身放松。为什么又有传腰艺不高呢?因为师傅告诉你松腰,具体怎么个松法,又做到什么程度为松,因为人与人之间,不论是文化,还是体感成度都不一样,而又涉及到另一种功法,也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练成的。不光是在传拳上如此,在修练道家养生术是,也是一样,有一句话,只传方法不传火候。方法可以教给你,火候只有自己体会把握。不是师傅不教你,而是没法说的太清楚。文化不一样,体会不一样,认知不一样。所以说,练功也好,做事也罢,还是需要一定的悟性。言道如此,好了。


鹤舞兰天逍遥客


猫步是不二法门,关健是尾闾中正要做到位,郝月如大师言:尾闾努力前翻托起小腹。走猫步时,时时关注腰骶后撑尾闾前翻。每天二千到五千步,一般二十万步腰胯便初步松开,这时有一两周疼痛关。当日常走路站立时,意念一关注尾闾便可摆正,腰胯便松开了。要把这要领贯穿在走架中。


静心随缘30


手是两扇门,全凭脚打人,这个脚不是踢打,是指步伐,传拳不传步,传步打师傅。手打三分,脚打七分,意念打十一。


梦里不知在异界


太极说腰不在腰,在腰艺不高。每见数十年纯功未能运化者,其病必于腰腿求之。这是隐喻,腰腿之间的结合部为胯。所以遇到不管多大的大师,在学拳时只要口口声声天天强调如何用腰的都是假大师。


欧阳40297


这些都是假大师吹牛逼,乱编出来。想松腰开胯,只有每天尽可能反复多练。或通过桩功训练就可以,不存在技术含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