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你觉得德军该不该投入大量兵力在斯大林格勒与苏军决战呢?

谈文论史


德军擅长的是“闪电战”,而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打的却是攻坚战,这并不是说德军不善于攻坚,而是说德军不适合打攻坚战。攻坚战往往会演变成消耗战,由于后勤补给的限制,消耗战就成了德军最经受不起的战斗。事实上,德军兵败斯大林格勒的一个主要原因也就是后勤供应困难,因此

德军就不应该将进攻的重点放在斯大林格勒,更不应该将大量兵力投入到斯大林格勒。

▲德军作战意图

莫斯科战役失败后,德军的攻势开始变得迟缓,因此希特勒才将全面进攻转为重点进攻。希特勒将进攻的重点选在南路,其目的就是要夺取高加索油田,切断苏联的石油供应,进而达到削弱苏军原油补给的目的。希特勒的这个想法还算可以,也算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战略,但他制定的战术却有些离谱。

▲苏军士兵

希特勒的计划是兵分两路,一路进攻高加索地区,另一路则全力进攻斯大林格勒。这种分兵的策略明显犯了兵家大忌,按照当时的态势,德军根本不具备同时对两个目标发起进攻的力量。德军的攻势看似声势浩大,但在这数百万大军中,只有5个德国集团军才是真正的主力,至于其他仆从国的军队也只是充充人数而已,然而就是这仅有的主力还被分为了两路,最终直接削弱了德军的实力!

▲德军士兵

除了分兵策略失误外,德军的进攻重点也不应该选在斯大林格勒。德军的最终目标是高加索的石油,那么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方向的作战也应该是以牵制为主,掩护进攻高加索德军的侧翼。但是希特勒却过于高估了德军的实力,妄图同时拿下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最终导致德军在斯大林格勒陷入了苦战。

▲苏军反攻局势图

德军先是自断手臂分兵两路,接着又选错了进攻的重点,最终将德军精锐活活拖死在了斯大林格勒。其实,

德军完全可以在斯大林格勒采取守势,用少量兵力牵制苏军,然后以重兵进攻高加索地区,切断苏军的石油供给,进而掌握战场的主动权。


关注历史文斋,看更多精彩历史故事!


历史文斋


二战时期,由于开战初期取得的巨大胜利,希特勒元首不仅仅要列宁格勒、莫斯科,还想要斯大林格勒等等城市,结果是一个也没得到。

特别斯大林格勒,因为名字的原因,希特勒更是恨的牙痒痒,想直接摧毁,其实从当时的战场形式来看,不管从哪个角度看,斯大林格勒都是德军应该投入大量兵力夺取的。


从1941年6月22号突袭苏联一年后,德军在苏联战场相对平静下来,对北方的列宁格勒无可奈何,在中部的莫斯科方向被击退200多公里,只有南方稍微好点,在哈尔科夫击退了红军的反击,而这个时候美国已经参战,德国的战场补给线2000多公里长,很多部队都是因为补给跟不上而不得不停止进攻,特别是石油。

而占领斯大林格勒地区,就可以得到石油补给,斯大林格勒也是苏联重要的粮食、煤炭、拖拉机等等工业厂区,斯大林格勒以南的高加索地区就是苏联重要的石油产区,所以占领斯大林格勒,可以切断苏联的工农业补给,德国就可以得到紧缺的石油补给,以支撑战争,甚至打败苏联。


可惜,由于希特勒的分兵错误,导致德军在斯大林格勒城折戟沉沙,如果希特勒让第四装甲军和第六集团军一起进攻的话,斯大林格勒是可以一鼓作气拿下的,一开始斯大林格勒只有9万的守军,因为希特勒的指挥错误,在加上苏联红军发现了希特勒的战略意图,结果在斯大林格勒战役的高峰时期苏联红军竟然有高达250万的部队,反而苏联红军投入大量部队歼灭的德军的第六集团军。

此战德军损失说法不一,有的说损失85万人,有的人说德军损失150万人,占德军东线部队的四分之一,不管怎么说,此战后德军丧失了苏联战场的主动权,库尔斯克战役后,德军更是只能被苏联红军追着打,其实这个时期的希特勒已经疯狂的失去理性了,苏联战场差不多60%的的主帅被他更换,简单说就是他亲自指挥的战役基本上就没有胜利过,厉害的其实是他手下的哪些将军,不过前提是不能让元首亲自指挥。


国光军的奋斗


德国在斯大林格勒和苏联决战到底是不是个错,从今天事后诸葛亮的立场来看,因为它失败了,所以说是一个失败的决策,也不无道理,但是,我觉得,进攻斯大林格勒,也是希特勒不得不为之举,请看下图


我们可以看到,德军基本进攻苏联路线是北(北方集团军群)、中(中央集团军群、南(南方集团军群)),这样的三路进攻模式。北方集团军群,在列宁格勒始终无法突破,只能选择围城,毫无进展。中央集团军群,因为“八月分兵”基辅后来导致莫斯科战役败下阵来,实力大损。北中两路进取无望,而时间又恰恰是德国最大的敌人,一旦让苏联人缓过劲来,兵力捉襟见肘的德国必然全线被动(德国已经没有后备兵力了),南路寻求突破,就成了不二之选,这可以说是一场高风险的赌博。




而且斯大林格勒具有战略意义和精神意义,还是苏联重要的军事、交通、工业中心,斯大林格勒以西、以南是广阔富饶的顿河下游流域、库班河流域和高加索地区,是苏联粮食、石油和煤炭的重要产区,这活脱脱的就是苏联的命脉。一旦斯大林格勒丢失,苏联的战略补给线就会被切断。


面对斯大林格勒这么大的诱惑,北中无力突破的希特勒想到攻斯大林格勒就不足为奇了。我觉得,他的想法没有错,是基于当前形势的正确做法,而且,斯大林格勒是绕不过去的挡路石。只不过,他高估了德军的实力……

希特勒的斯大林格勒决战,是实力跟不上规划的一场战略失误。如果非要说错的话,大概从莫斯科战役就开始错了…


那年那兔这些事


除非德军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的占领斯大林格勒,否则将大量德军主力长期投入斯大林格勒附近显然是一个明显又致命的战略错误,因为集中如此数量的德军于斯大林格勒是以削弱其两侧漫长的掩护兵力为代价的,这意味着德军面临着遭遇合围的危险,而且更加危险的德军的后方已经没有任何预备队了,一旦防线被突破德军没有封闭缺口的预备队,苏军可以直冲德军大后方,将战役胜利发展为战略上的胜利。

从斯大林格勒方向上德军B集团军群的部署就可以看出其面临的巨大危机,战斗力最强的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都投入了斯大林格勒地区的战斗,北翼漫长的顿河纵深侧翼保障任务则是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再往西是意大利集团军,再往西是匈牙利集团军,几百公里长的侧翼全部由联军部队来防守;在南翼则是由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负责掩护。而B集团军群和A集团军群之间的高加索的大草原上长达300公里的距离上只有一个摩托化师负责警戒。

联军的战斗力在德军眼里是公认的差劲,仅从他们那些落后破旧的武器装备就可以看出他们的战斗力,可以说他们的掩护简直形同虚设,这是一个巨大的冒险。尤其在收到前线部队不断关于苏军在这些联军部队的正面大量集结部队的报告时,这个冒险就致命了,很明显苏军将发起一场大规模的钳形攻势以合围斯大林格勒的德军。



德军唯一的选择就是在斯大林格勒转入防御,抽调部队加强两翼的防御。尤其是将斯大林格勒的装甲师等机动部队抽出来担任B集团军群的预备队,在联军部队的后方执行机动作战,随时封闭并围歼突入防线的苏军,阻止苏军赢得主动权。


小小狼王


关于德军该不该投入大量点力在斯大林格勒与苏军决战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当参考一个战例:

这就是辽沈战役的绵州战役,计划发起时,解放军对长期围困的长春地区的做了许多姿势,不断在长春附近的解放军驻军宣传攻打长春的口号,实际上,七十万解放军已经做好准备攻打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关键点一锦州,从各个方向汇集的军队采用白天隐蔽,晚上行军,用货运列车隐蔽运兵的方式向锦州进军,这支部队在接近锦州地区先行扫除锦州周边敌军,再适时分出两支打援部队,一支在黑山地区阻击从沈阳方向来援的敌军(当时沈阳有三十多万国民党军),另一支打援部队布置在塔山地区,负责阻止从华北地区方向来来增援的敌军(当时华北地区有六十多万国民党军),解放军集中二十多万攻城部队,用密集的火炮和一个坦克部队进行重武器火力攻击,用近三十个钟的连续的不间断的政击,终于打下了锦州城,歼敌十多万人。

在德军发起斯大林格勒战役时,德军攻城部队是闪电战的精锐部队,机动性比苏军强,数量上比苏军守城部队多,但是德军没有组织打援部队,苏军守城部队在消耗了一些战斗力后始终可以从后方得很䃼给,德军统帅部意识不到运动战变成阵地战后自己暴露的短板,如果德军机械化部队留作战术机动所用,使用仆从国作为攻城部队,不向高加索地区分兵,及时避开冬季到来时的补给困难,德军有机会在苏联南部战役取得成功。

笔者认为德军如果在斯大林格勒战役调整战略思想,动用大量兵力投入並使用得当也有可能取胜的机会。至少可以取得一个战略机动的地方。


大伟140797056


必须投入能投入的所有力量,参加42年下半年开始的东线决战,因为时间对德军来说最最重要(美英的反攻逐渐要体现出威力了),胜最起码能继续保持在东线优势的态势,甚至给苏军致命的一击(由破坏石油生产、提炼、运输产业链造成,继续重创苏军的有生力量,使之更加青黄不接)。败则,东线必将失去胜利的机会,必将迎来顾此失彼的失败前夜。

由于希特勒对当年8月英加在法国的一次失败的登陆战,而产生对美英战略的严重误判,导致在法国滞留了大量的部队,而此时正是东线斯大林格勒地区和高加索地区战役的关键时刻,急需在各个地方给予一定的增援,而这些增援从理论上讲是能够做到的。

如果有增援斯大林格勒地区的部队,不应该用于对斯大林格勒城区的攻击,德军在9月对斯大林格勒城区的大规模攻势失败后,就应该停止再次发动攻势,而采取守势。增援部队的攻势应该在顿河、伏尔加河之间的陆桥地带展开(即第六集团军第14装甲军防守的科特鲁班区域)。

与第14装甲军对峙的苏军三个虚弱的集团军,至9月为支援、策应斯大林格勒的苏军,已三次发动了大规模的攻势,被第14装甲军较轻松化解并给予重创。德军如这里发起攻击,时间可选在9月底~10月中旬,必定能势如破竹,在重创苏军的同时,可极大改善德军沿顿河的防线,并破坏后来11月苏军攻势集结区域。这里的攻势胜算相当大,所需增援在2个装甲师+2个步兵师左右,另得到14装甲军配合,2个装甲师由斯大林格勒城区的第48装甲军抽调14、24装甲师(甚至是29摩步师),步兵师可由第8军调出79和305步兵师。如有来自欧洲的生力军,则获胜可能更大。

瞎砍了二句,望探讨。


探测卫星A


不应该,斯大林格勒是一个无底洞,投进去多少都得没。德军的主要兵力应当向西,把英国彻底收拾了,把整个西欧都纳入进来,再经过一百年的同化,有了凝聚力,这时候才能与苏联这种级别的大国交战,胜负还不一定。


苏联乃至前身俄罗斯帝国,俄罗斯沙皇国,莫斯科大公国,是经过了几百年兼并战,才夺得这么广阔的领土,并且还有一个金帐汗国为它打了个好底子,莫斯科大公国完全以金帐汗国大管家身份兼并。并且俄罗斯帝国还打败了三个当时与自己实力相等的敌人,瑞典、波兰立陶宛联邦、奥斯曼土耳其。


德国可没有这得天独厚的优势。仅靠闪击夺得一部分领土,终究是站不住脚的,只有把自身也扩大到那个级别,才有充分的人口后援顶上。


博古又通今


希特勒在攻打苏联前夕应该重点考虑战线后备补给问题,德军以闪电战而著名并不是拉据战。不应该攻打斯大林格勒,因为成本太大后备不足,可以有新式武器解决调那个巨无霸巨炮来解决,只要三到五发炮弹就象解决波兰首都华沙那样解决斯大林格勒,然后特种部队跟进解决苏军残余,火焰喷射器开道打扫战场。


血染的功勋


斯大林格勒之战不应该发起,德国已经得到了乌克兰产粮区,莫斯科会战的失败是速胜论观念的终结,那么,高加索地区的油田就成为苏联的又一根绞索,德国又一大助力。拥有乌克兰的粮食,矿藏,仇视苏联的兵源,再加上高加索对苏联的离心和反感(今天的车臣、印古什)就又有了一支铁杆同盟和石油,这样,苏联只剩下美国来造血了,这种造血功能虽大,确不能根本改变战局,德国在物资、地域上、兵源上,对苏就会有根本性的改变。


大卫思想


当然不应该了,在斯大林格勒浪费了大量兵力,最后还没彻底拿下他。忘记闪电战的宗旨了,就是暂时拿不下的地方,可以派部分兵力牵制,反正对方也出不来,其余的向其他需要的地方投入。如果将增援斯大林格勒的德军派到格罗兹尼的话就拿下高加索了!苏军敢不敢合围斯大林格勒还不好说呢!因为这样的话A集团军群就解脱出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