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中国军队的大口径重炮,是如何立下赫赫战功的?

美到惊动人民


在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人民子弟兵的炮兵部队确实立下了赫赫战功,当时由于空军没有投入战斗,所以炮兵成为了火力支援的主要手段。包括越军方面,也是从柬埔寨抽调了所有的大炮支援战斗。整个作战期间,人民子弟兵由于配备了先进的炮兵雷达,所以效率和命中率都远远高于越军,对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越边境多山地,历朝历代想要征服越南,最难逾越的就是越南北部的山地地形,当年成吉思汗的骑兵就是在这种山地纵横下没了脾气,加上闷热多雨的气候,使得在这种雨林中作战成为了一件非常煎熬的事情。战斗一开始,装甲部队的作用便大打折扣,双方基本都是用步兵在厮杀。

而炮兵就成为攻坚战中的主力,当时中国军队主要装备的是122mm榴弹炮,这种大炮的优势是十分明显的。首先炮弹管够,加上可以运用汽车快速牵引,操作保养也十分简单。在这种残酷的环境下可靠率比一般的要高,加上当时的炮兵雷达配合,真正做到了完完全全的火力压制,狠狠的打击了越军。

不过最厉害的当属中国军队的火箭炮和152mm榴弹炮,这两种武器在攻坚战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初攻打谅山的时候,整整炮击了三天,其中主力就是152mm榴弹炮,这也是越军的噩梦。据说最后谅山攻下来之后,山头矮了三米。而在两山轮战中,子弟兵的炮兵也是全面压制越军。


小司马迁论史


穷则战术开花,达则给老子炸!1979年爆发的对越自卫反击作战,解放军第一次感受到了单方面火力压制的酣畅淋漓,多年的火力不足恐惧症在这一次集中性的大爆发,以前都是被别人压着打,今天给老子全部还回去,炸,使劲炸,炮弹管够!根据战后统计,在这场只有28天的战争中,我军总共发射88万枚各种口径炮弹,消耗弹药达一万多吨,越军91%的伤亡均是我方炮兵的战果,可以说这场战争最后的胜利就是炮兵部队用一颗颗炮弹炸出来的!



火炮数量是越军数倍,口径即正义

在整个对越作战中,我军总共出动多达48个师属地团团,动用火炮达到9399门,其中100毫米以上大口径压制火炮数量达到1188门。而与我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越军极其有限的炮兵兵力,总共参战师属炮兵团只有东线6个和西线3个,火炮数量只有250门左右,而且100毫米口径以上火炮数量不多。所以当时不管是在哪条战线,我军配置的火炮数量最少都能达到敌人五倍以上,在战事激烈的地方,甚至能达到十倍,炮兵在一公里的阵地上往往配属30甚至60门火炮

,简直令人发指。在这样强大的火力威慑下,越军炮兵往往不敢主动开炮攻击,因为每打一发炮弹,面对的就是我军10发甚至100发的回礼,难怪越南俘虏都说:在和美军作战时都从来没遭受过如此猛烈的炮火打击!




战术协作和给老子炸的完美结合

有了强大的炮兵武器,还要有合理的战术配合,不然是无法完美发挥大炸逼的功效的。我军采取炮兵编成分属编制,在远中近进行纵深梯次部署,实施了远程重点打击和伴随炮火支援相结合的战术。在远程炮火准备、步兵火力支援方面我们主要使用的66式152毫米加榴炮和59—1式130毫米加农炮,他们的射程都能达到15公里以上,而且准确度高,威力大,是摧毁越军地面阵地工事,压制越军炮火的有利神器。而在对付集群目标时,我们的19管130毫米火箭炮和12管107毫米火箭炮则充当了急先锋,几十门火箭炮打过去,真的是群群覆盖,目标不在,一片火海,全部歇菜!





而在团、营、连随行火炮方面多是用来打隐蔽反斜面工事的100、82、60毫米迫击炮,还有就是用来直瞄摧毁敌方固定火力点的82毫米无后坐力炮,这门炮可是当年的明星,它由我军著名军工专家吴运铎研制而成,在作战中曾经有神炮手连发14枚炮弹摧毁了越军12火力点的经典战例,好用程度超过40火!


炮兵侦查分队显神威!

越军虽然实力弱小,在整场战争中几乎都处于被动防守的状态,但却也不是坐吃等死的主,他们拥有着几十年的丰富战争经验,在与美法等侵略者军队的较量中摸索出许多以弱胜强的战术,也深得我军游击战思想的熏陶,在炮兵战术运用上他们颇有心得。越军炮兵经常是占领制高点,以高打低,集中攻击我军重要目标,他们还喜欢隐蔽在马路两旁数百米的高山密林之中,袭击我军运输线,也正是因为他们这种猥琐战术,炮兵阵地经常变化,而且十分擅长利用地形环境隐藏,有时候难以对他们进行准确打击。



作为炮兵的眼睛,侦查兵们就起到了GPS导航定位的作用,他们经常深入敌后,侦查敌方炮兵阵地位置,为我方炮兵提供坐标方位,有时候也执行抓舌头任务,战场突击审讯,获知敌军炮兵位置。正如小平同志说的:我们要用特种兵打垮他们的特种兵!而当时我们的炮兵侦察兵就是不折不扣的特种兵,是他们的行动才让我军炮兵打的稳准狠!在电影《闪电行动》中,讲述的就是一只炮兵侦查分队深入敌后进行阵地侦查的故事,不知道大家看过没?关于对越作战的炮兵故事今天就暂时告一段落,想看更多原创军事内容还请动动小手关注吐槽君的头条号!谢谢支持!


军史吐槽君


题目想问的应该是1979年开始的我国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中国的炮兵立下的赫赫战功,说炮兵兄弟在当时的战役中立下了最大的功劳还真的一点都不过分,因为在整个战争期间,我们对越军优势最大的就是炮兵和装甲部队,而死在我军炮火之下的越南猴子是最多的,空军当时根本就指望不上(本身两国也未动用空军,而且当时我们的空军基本上只能空战,对地打击能力不行),海军亦如此,只能海战,所以,陆军老大哥的各种大中口径火炮就在战场上大显神威了,直接是把处于巅峰、敢不要脸号称世界第三的越南猴子炸上了天(嗯嗯,我们专门摩擦世界第三,前一个这样说的是印度)。

当时我军总共投入了48个师属以上的炮兵团(越军只有9个),并且使用了多种不同类型的大中口径火炮,其中威力最大的是152mm加榴炮,然后还有122mm的榴弹炮,该火炮是师属以上应用最广泛、支援最及时的火炮,其次130mm加农炮、122mm加农炮以及130/107火箭炮也同样在战场上大放异彩,整个战争期间打出的炮弹总数更是超过百万发,可以说正是有炮兵这个“大炸逼”的存在,对我军步兵的作战支援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极有效的杀伤了越南军队的有生力量,而炮兵部队也因此在整个战争期间立下了赫赫战功。

举个例子,广州军区炮兵第1师第52团,在对越打击中先后对越军143个目标进行火力覆盖,总共炮击193次,摧毁了越军的炮兵阵地46个、支撑点25个、指挥所和观察所12个以及暴露越军步兵群7个,战后,该炮兵团全团荣立“集体一等功”,并荣获一面“打得猛,打得准,威震敌胆”的锦旗,类似的例子在战争期间还有不少,可以说越军每向我们打一发炮弹,迎接的将是我们几倍的火力反击,比如3月9日上午越军向友谊关打了20多发炮弹,然后我军就直接反击了200余发,直接把那些越南猴子打的不敢轻易乱开炮,哪怕是在后面撤军了,越南也不敢随意炮击我们的撤退部队,所以,这就是被炸胆寒了的结果!

当然,除了各种重炮以外,团属以下的炮火支援火力也有不少,比如82无、82迫和60迫等,总之,在这短短一个月的战争中,我军消耗的弹药就超过2.38万吨,其中炮弹的数量就超过106万发,子弹5500余万发,越南的谅山省大家应该知道吧,是我军攻势中一道不小的阻碍,然后呢,为了一劳永逸解决这个麻烦,整个谅山省直接被我军的炮火夷为了平地,一间完整的房子都看不见,战后用谅山的面积跟实际的炮弹发数对比,发现是每平方米的土地上就有三发炮弹,这种火力密度绝对越军永远的噩梦!

因此,我们的炮兵在整个对越自卫反击战期间的火力输出是绝对惊人的,立下的功劳也是巨大的,正式由于有了炮兵的火力支持,才有效的降低了步兵的伤亡人数!


哨兵ZH


在1979年2月开始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越南的山地和丛林的环境大大限制了坦克的快速推进,所以在没有空军直接参战的情况下大口径火炮就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前线配置的主要火炮有:59式130毫米加农炮、54式122毫米榴弹炮、66式152毫米加农榴弹炮、3式107毫米火箭炮、56式160毫米迫击炮。

为了达成炮兵火力优势,我方将炮兵在主攻方向上进行集中使用,其中1979年3月1日谅山战役中,12公里的进攻正面配置26个炮营,再算上团级和营级炮兵配置,我方炮火达到每公里正面60门以上的密度,在3月1日9点30分至10点半小时内向谅山发射了数万发炮弹。而在整个战争期间,我方始终保持5-10:1的炮火优势,将越南方面炮兵死死压制,为取得最终胜利奠定了火力基础。而团营一级也将迫击炮、无后坐力炮进行集中使用,迫击炮攻击反斜面目标,而直瞄火炮则压制工事和火力点,以保证火力的集中和猛烈。

59式130毫米加农炮是我方远程炮兵的主力,仿制于苏联M-46型加农炮,炮口初速达到930米,每秒最大射程达到27公里,属军级炮兵师火力。而59-1式在使用底排弹的情况下射程可以超过30公里,相比于59式,59-1重量由8.45吨降低至6.4吨。在对装甲目标直瞄情况下可以击穿230毫米装甲。在70-80年代中,59式130毫米加农炮和56式85毫米加农炮组成了我军远程压制性炮火主力。

54式122毫米榴弹炮,仿制苏联M30型122榴弹炮,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的主要是1966年定型的54-1型。该炮重量3.6吨,结构简单,便于选择发射阵地,最大射程11.8公里,射速5-6发每分钟。该炮为步兵师和军属炮团炮兵火力。

66式152毫米加农榴炮弹,仿制苏联D20型152毫米加榴炮,战斗全重5.65吨,最大射程17.4公里,直瞄最短射程800米,属于军级炮兵师火力。由于该炮与59-1型130毫米加农炮有60%的零件通用,所以该炮通常与59-1配合使用,对3-25公里范围内具有极强的火力压制能力。

63式107毫米火箭炮,该炮属于轻型山地火箭炮,被称为“游击神器”和“火箭炮中的AK-47”。该炮团级炮兵,战斗全重613公斤,可由骡马拖拽,必要时可以拆解人力运输。在越南山地中使用非常方便,对于营级冲突中具有良好的杀伤效果。

56式160毫米迫击炮,仿制苏联M-160式160毫米迫击炮,战斗全重1.29吨,最大射程8.3公里,最小射程750米。该炮具有威力大的优势,曾在1986年6月30日在八里河动前线出现过1发炮弹炸死40名越南士兵的记录。但是缺点是机动性不足,射程较近的缺点。

除此之外,还有56式85毫米加农炮、70式130毫米火箭炮、81式122毫米火箭炮、64式120毫米迫击炮、71式100毫米迫击炮、67式82毫米迫击炮、63式60毫米迫击炮,这些火炮共同组成了对越自卫反击战和之后的两山轮战我方炮兵主力。有力的压制了越南方面炮火,支援了我方地面部队推进和防守作战。


雏菊西瓜Peterpan



从1979年到1984年两山轮战期间我军主要的大口径火炮就是66式152㎜加榴炮、59式,59–1式130㎜加农炮和54式,54–1式122㎜榴弹炮。这三种火炮构成了我军军师一级的15~25㎞火力压制体系,并且在对越自卫反击战当中充分的发扬炮多、炮兵指战员素质高的优势,一直将战斗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我军66式152㎜加榴炮指战员在战斗间歇研究战法。
66式152㎜加榴炮别看口径比较大,但这个炮重量仅在5.7吨左右,要知道中越边境的交通是非常不便的,基本都是山区简易公路,类似当时西方国家的155㎜榴弹炮战斗重量都在9~10吨左右,这在中越边境地区重量太大道路根本承受不了……而66式152㎜炮重量轻,可由一辆8吨的解放卡或者东风卡牵引到战区的大部分地区,这样在反击的战斗中变得更加灵活!而且152㎜弹装药在7㎏左右,采用直瞄射击法2米厚的钢筋混凝土永备工事“一炮一个”,给越军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到了1984年后,越军只要听到66式的轰鸣,通常情况下都龟缩在工事的更深处隐蔽,不去招惹。

这张照片好像是1979年在越南凉山省拍摄的,我军59–1型130㎜加农炮阻断封锁射击“奇穷河渡口”,将越军在凉山城内的王牌3师(金星师)与后方联系切断……最后该师大部分被我军歼灭!
59式和59–1型130㎜加农炮是我军1960年代研制的“超远程”火炮,59–1型所使用的火箭增程弹甚至可以发射到27㎞之外,这在1960年代初到1980年代中期是非常骇人的!并且由于是加农炮属性,火炮身管长、弹道低伸平直、发射药装量大……等特点炮弹的准确性也非常高!如果采用直瞄射击摧毁敌方坦克不在话下。而且59–1型加农炮与66式加榴炮零件大部分可以互换 ,通用率在60%以上!这样就大大的减少了后勤保障的压力。所以,59–1式与66式是非常高的搭档,它们在一起可以覆盖3~25㎞内的所有目标……。

54式122㎜榴弹炮,与前面介绍的那两种相比是我军更加轻量化的火炮,属师团级压制火力,由于该炮射击仰角达到了80°以上,在其火炮射程以内基本没有任何射击死角,并且由于54式和54–1式榴弹炮重量轻、体积小可以拆卸成几个组件运到高处重新组装后,它的打击覆盖面就更大、更灵活。
将榴弹炮布置在山顶直瞄射击是我军在战争中取得战法,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大炮上刺刀”,试想一下有一门大炮在头顶上时刻的进行火力打击,整天不敢露头、稍有暴露就会招致火力急袭……心理压力是极大的!

总之,66式、59式、54式这三种火炮代表了我国1960年代的火炮制造的最高水平,与当时的世界先进火炮相比没有差距,同时这些火炮的我国自行生产的,理论上可以不受限制的制造,在后续的对越自卫反击战当中,我军火炮发挥了火力优势,在炮与弹供应充足的条件下,充分说服与教育了越军……。


皇家橡树1972


上世纪70年代末,当时国内军队还没有155毫米榴弹炮,所谓的大口径重炮,指的就是66式152毫米加农榴弹炮,说其立下赫赫战功,是1979年初的南疆边境冲突战,包括1984年开始的两山轮战,而并非1978年。

66式152毫米加农榴弹炮,是国内军工仿前苏联D-20式152毫米加农榴弹炮,1966年设计定性,目前为止依然是国内陆军大量装备的重型火炮。

此炮长8.69米,口径152毫米,全重仅5.7吨,最大射速每分钟6-8发,最小射程4.4公里,最大射程17.4公里,采用药筒分装式炮弹,配有杀伤弹、爆破榴弹、穿甲弹、发烟弹、燃烧弹等,由卡车牵引,战斗转化时间仅需3分钟。

其主要特点是身管长、弹道低、初速大、射程远、精度高,既可平射又可曲射,60年代末,此炮开始装备国内陆军军属炮兵和炮兵师,用以压制和歼灭敌有生力量,破坏野战防御工事,击毁敌装甲目标等。

152毫米炮弹,爆炸威力惊人,杀伤弹有效杀伤半径不小于50米,此范围内的人员会被直接震死,落点10余米内尸体都找不到。


爆破弹可摧毁一米厚的混凝土工事,穿甲弹可击穿200毫米以上钢板,如果直接命中的是坦克,坦克立马就失去战斗力,在坦克附近爆炸,气浪也足以把坦克掀翻,里面的人员会被震死。

152毫米炮实弹射击时,如果使用全号装药,尤其是全营齐射或全连齐射时,火炮发射时的声音非常大,如果耳窝中不戴上防震器,耳朵会被震得嗡嗡作响,严重时可把耳朵震聋,所以实弹射击时,要求炮阵地的人员都要戴上防震器。

另外,火炮发射瞬间由于火药的作用,其产生的冲击波,使整个炮阵地硝烟弥漫,尘土飞扬,根本看不见人影,能把空炮弹箱等物品掀翻。

1979年,在南疆边境冲突时,炮1师26团配属162师作战,对敌一个连队守卫的阵地,进行了每门炮12发急速射,36门炮在3分钟内,将432发152毫米大口径炮弹,将近19吨钢铁砸向了敌阵,敌阵地大部分防守人员倾刻间,灰飞烟灭,尸骨无存。

炮火完毕后,步兵一个冲锋,就拿下敌主阵地,抓到的俘虏说,中国佬大炮太厉害了,比美国佬的B52轰炸机还厉害,无处躲藏,炸死了我们很多人。

当时,66式152毫米加农榴弹炮,是国内口径最大的地面火炮,具备威力巨大,精度可靠,射速快捷等优势,对方只装备有122毫米榴弹炮,而且数量又非常少,在双方发生的炮战中,打得对手毫无还手之力,打得Y军魂飞魄散,在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本文由“国平军史”发布,图片均下载网络,特此声明。


国平军史


79年炮三师十二团7连二十四发炮弹消灭越军一个炮连 荣应集体一等功 七连使用的是I30加浓炮 此炮是前苏联进口的 射击精度较高 此炮射击初速93O米/秒 弹丸重 33.4公斤 射程 27150米 火炮全重6.3吨 每分钟射速6--8发 使用增程弹可打到40公里 顺便说一下 全团九个连队 只有七连火炮是前苏联进口的火炮 其它八个连队火炮都是国产的 每年实弹射击 七连打的最准 有一次打夜间目标 首发炮弹就把目标区马灯打灭


我1287291


70年代末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越双方投入兵力比是3:1,火力比高达10:1,尤其是火炮。受地形地貌和技术条件影响,飞机、导弹这些现代化兵器基本没有出现在战场上,坦克、装甲车作用也相对有限,因此大口径火炮成了双方最有效的杀人武器。

战争中中国军队先后投入48个炮兵团进入战场,动用的大口径加农炮、榴弹炮近3000门,而越南军队能与之对抗的仅9个炮兵团,约300门大口径火炮。中国军队发射的82毫米以上的炮弹达90万枚,日均发射量超过朝鲜战争中的6倍!而越南人回击的同样炮弹可能连1/10都不到。

越南人唯一的优势是步兵,刚刚打完越南战争的越军步兵在单兵素质上确实超过因大动乱而军力受损的中国士兵。越军的小口径火炮也拥有数量上的优势,但由于通讯落后,弹药补给困难,部队过早分散,所以也没有发挥出数量上的优势。中国军队铺天盖地的炮火让一线的越军部队守不住任何一个要点,也使二线的越南部队根本不能给一线提供有效的支援,被迫分散的越军到后来也成为分散配置的中国大口径火炮的靶子。中国军队在炮火方面的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免除了其步兵的战斗,如果没有炮兵的有力支持,中国比朝鲜战争中素质低得多的步兵面对越南兵自然会十分吃力。


大将军威武8


不请自来,W君说下。

题主问:“1978年中国军队的大口径重炮,是如何立夏赫赫战功的?”

W君答:“没有的事儿!哪有什么战功啊。。。”



对越反击战是1979年,差了一年,掉坑里的答主们请举手。。。哈哈


1979年的对越反击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从1927年建立起来(之前叫中国工农革命军、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次能够奢侈的打仗。在站前中国军队为了这次“惩罚战争”做了将近半年的准备,在1979年2月17日开始了作战。

至3月3日,东线广西军区独立师攻歼了广宁省横模地区越军。西线11军31师攻占封土,50军149师占领越南黄连山省重要避暑胜地沙坝,14军攻占铺楼、郭参。东线,42军124师攻占茶岭,54军161师攻占脱朗。

3月4日,东线55军打过淇穷江,当天攻占谅山南市区,最远向淇穷江以南推进了5公里,与攻占迷迈山的43军127师共同形成了威逼河内的态势。

3月5日,东线42军126师攻占下琅,广西军区独立师攻占广宁省高巴岭。当日晚,中国宣布已达到惩罚作战目的,开始从越南撤军。稍晚几个小时后,越南才宣布全国总动员令,表示要抵抗到底。

从3月6日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交替掩护撤退,到3月16日完全撤军完毕。


在整一个月的时间内,中国军队将近打到越南首都河内。在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共消耗弹药2.38万吨,其中炮弹106万发。

最猛烈的一次炮战发生在3月1日对凉山的作战行动中,55军集中了19个炮兵营的306门火炮,对谅山市内33个重要目标进行了猛烈的火力急袭。30分钟内发射炮弹9900多发,谅山市区的主要建筑物、军政设施被打得千疮百孔,谅山对外的通信中断、交通中断、供电中断,整个城市陷于瘫痪。凉山越军用无线电明话向河内总参报告说:“敌人从上午8时30分开始炮击,火力非常厉害,简直不可想象,炮声隆隆,从未见过这样猛烈的炮火,炮弹一直不停地轰,数不清有多少发,所有的道路都被他们封锁了,我们简直无法抵挡,要撤退只有爬山。


当时进攻凉山的主要就是这种152mm榴弹炮。


这就是大家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的炮战了。其实——也不算太辉煌的事情。

是不是有答主又掉到坑里面了呢?


其实很多人描述的大规模的对越炮战并不是发生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的,而是发生在随后的两山作战,中国人民解放军撤军后,越南军队又相继占领了中越边境许多骑线点,并占领了老山、者阴山等地区,在中国边境频繁活动。在此之后的十多年里中越边境线的冲突不断。而大家耳熟能详的猫耳洞、炮战、狙击手等等的故事其实是发生在这十年里的。


刚刚提到整个对越反击战中中国解放军的炮弹消耗是106万发,这些炮弹包括152mm榴弹炮、160mm迫击炮、107毫米火箭炮、甚至包括了60mm迫击炮。


但在两山战役中,最大的炮战发生在1984年4月对老山地区的饱和炮击,从4月2日开始至4月28日连续轰了老山26天。炮击最猛烈的一天打出170万发152mm大口径榴弹。这样的规模是整个自卫反击战消耗的一倍半。

之前秘密囤积在山洞里面的炮弹经过26天全数打光,老山被直接削平。


这样才是中国最猛烈的炮火覆盖。但距离79年的自卫反击战则又晚了5年多。


就写到这里吧。


另外一个小知识,中国炮兵人数其实远大于步兵。在1965年开始,中国不断扩大的炮兵人数就已经超过了普通拿枪的步兵人数了,因此中国才可以在战争中发挥这么猛烈的炮兵攻击;同时也能解释为啥我们的95式步枪设计的不怎么样了吧——和中国打仗,中国士兵更喜欢用大炮肛敌人。枪只是装饰。


军武数据库


在朝鲜战争的时候,当时美国人自己作出断言说朝鲜多山的地形不适合装甲集群的大规模作战,越南战场上面当时越南多山的地形,再加上热带雨林带来的气候所携带着大量的植被,使得美国的空军也失去了它应有的作战能力。

大家试想一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在没有大规模装甲集群和空军的威胁情况之下,大炮就是真正的火力之神,战争之神。

斯大林说过。火炮是战争之神,没有在战场上面挨过炮轰的人是不理解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中国当时装备的是六六式152mm口径火炮,而当时越南战场上面装备的是122mm,在战场上面口径就是正义,口径越大的火炮射程越远,投送弹药的能力也越强,你对其他的人暴打这一点也是无可厚非的事情,火炮打不中我,但是我的火炮可以根据你的工事还有火力点进行挨个点名。

同时对越反击作战的时候,由于双方的空军力量和。装甲集群力量仍然还不是占流主体的地位,双方的作战仍然还是路上传统力量,也就是火炮和火枪之间的对决。

短兵相接,越南方面是有自己的心理准备,还有作战准备的,为什么在越南战场上面越南人就是通过复杂的地下工事,(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还有就是越南人的那种抵抗勇气,把美国人打的愣是连北都找不到。

如果说当时的中国军队与越南方面短兵相接,进入战壕之间你争我夺,那种生死战的话,对于中国军队来讲,就完全不占优势。

火炮这个东西就可以搬的出来为什么我们有比你更加雄厚的资本,我们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去生产这种大口径的火炮,跟你对着干,跟你耗,你能耗的过我?同时,这种火炮也可以避免步兵与步兵之间的短兵相接。与此同时,利用破炮射程和威力上的优势,又可以干掉你数量稀少的炮兵!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对越反击作战行动中,我方虽然在空军和装甲集群中占有优势,但是真正大显神威的是中国六六式152mm口径火炮,以常规并且大量部署,而且还能够保证对于敌人的火力进行压制,与此同时,你引以为傲的单兵作战能力又够不到我的火力点,就问你气不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