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孔子有一句话:"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大美农村绿水


这句话很有意思,两千多年前,孔子就知道女人难养啊,真是圣人之见!

1 出处

这句话出自《论语 阳货》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阳货:孔子的领导,又叫阳虎,季氏的家臣。 季氏是鲁国政权一把手,阳货是季氏家臣中最有权势的人。

为:判断词,是。养:相处。

逊:谦恭礼让。

2 《史记》 孔子与女人

孔子的事,大多来自《史记 孔子世家》,

关于母亲,“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

父母不合礼仪越轨逾礼的产物,父亲王族之后,母亲平民,不合规矩。

但孔子的母亲应该贤惠知礼,否则教育不出孔子。

没有妻子记载,仅仅三国王肃在《孔子家语》中提及孔子之妻:“至十九,娶于宋之亓官氏,一岁而生伯鱼。”

19岁娶妻,为亓(qi二声)官氏。

亓官氏如何,孔子未提及一字。

好德如好色的故事。

孔子任鲁国大司寇时,齐国人挑选了80名美女,送给鲁定公,使鲁定公无心朝政,孔子气得出走。

还唱着:“彼妇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之谒,可以死败。” (女人的嘴,可以使贤臣出走,接近女人,可以身死名败)

与老板太太会面。

孔子去卫国,卫灵公宠妃南子要见孔子:

“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愿见。”(我愿意赏脸见见你孔老夫子)。

孔子去见时,“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璆然”,孔子也礼节甚恭。

一个多月后,卫灵公出行,南子同车,孔子却坐第二辆车,很是招摇。孔子说了一句:“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重色轻德)

孔子立马也离开了卫国。

可见,孔子连母亲妻子都不提,更不喜与女人打交道,见不得君王好色,红颜祸水。

3 《论语》 孔子说女人

比较出名的,

被子路批评。

《论语·雍也》:“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孔子见南子,子路不高兴,夫子发誓,如果做得不对,天打雷劈。

孔夫子见领导夫人,子路有啥不高兴?

孔子发重誓,唯恐冒天下之大不韪。

师徒都忌讳与女人来往。

流传至今的豪言。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整部《论语》直接评女人的,仅此一句,还沾了小人的光。

与子夏闲扯美女。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

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子夏问女人为何漂亮,孔子说底子好,又加以妆扮,就像先有仁德后有礼仪。

孔子认为女人之美有先天后天之分,只是用来阐述君子之礼。

可见,只有涉及国家大事和君子之道时,孔子才谈及女人。

4 女人与小人

孔子是不是轻视女性呢?孔子崇拜的昰圣人,想做的是君子,最不屑一顾的是小人,

因君子能够“克己复礼为仁”,而小人不行。

相比于小人来说,特别在先秦社会,女人更无才无德,难以理喻,更谈不上什么大道理。

女人无才,小人利己,远不及君子,不值一提,才是孔子真正的意思。

特定的社会与女人的地位,影响了孔子对女性的评价。

孔子也是有思想局限性的。


一绿浮芳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远之则怨,近之则不逊。不说后面的远之则怨,近之则不逊,只看前面的半句,就容易当成孔子歧视女性。

首先必须要说的是,孔子确实歧视女性,这没有问题,因为在那个时代,女性本来社会地位就低,所有人都歧视,包括女性自己。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孔子如果一点歧视都没有,那就不正常了。

但是具体到这句话来说,并不是孔子歧视女性的证据。因为这里的女子是指女人和小孩,和后面的小人并列,小人是相对君子来说的,是说道德品行比较低下的人。当然,在当时,小人也指身份比较卑贱的人,也就是社会地位低下的人。

远之则怨,就是说这些人,你如果和他们疏远了,他们就会抱怨你,对你态度不够友好。近之则不逊是说,如果你和他们比较亲近,来往比较多了,他们就会对你无礼,不尊重你了。

这其实只是孔子从自己的社会生活中观察得出的结论,恐怕绝大多数人都会有这种经验。比如说,你和小区保安,如果有些人对他们呼来喝去,根本不尊重他们,他们反而对那些人低声下气。而你如果比较尊重他们,他们可能就不把你当回事了。

那么孔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论呢?并不是说他特别歧视这些社会地位比较低下的人,而是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当时是礼法社会,社会秩序是建立在用礼仪区分出来的社会阶层比较明确而且很少流动的基础上的,所以保持这种社会等级基础上的礼仪制度,是保证这个社会的基本秩序和稳定的必要条件。所以既要避免出现怨的状态,又要避免不同社会等级之间的不逊。

第二个原因,因为当时的社会教育还不普及,绝大多数人是没有机会通过学习来获得知识的,也就没有反思自己的能力。孔子在这里说的这些人,基本上都是无法接受教育的,所以会远之则怨,近之则不逊。

从这个角度来说,孔子这里的话也是对他的门人说的,也就是告诉他们,作为受过教育的士君子,应该怎样和那些没有受过教育的人相处,既不能太疏远,也不能太亲近,而要保持必要的距离。这是符合孔子的中庸思想的。


萧武


偏听则废,兼听则明。所以,博学书院先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多名学者关于此观点的看法。

原文: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杨伯峻《译注》:“孔子道:只有女子和小人是难得同他们共处的,亲近了,他会无礼;疏远了,他会怨恨。

刘明武在文章《“女子”非指“女人”》一文中写道:“整个句子应该理解为‘只有你的儿子和小人一样是难以相处的,亲近了就会无礼,离远了就会怨恨。’

在他看来,此中“女子”不应理解为双音合成词,而应理解为两个单音词——

“女”应该理解为第二人称的“你”,“子”应该理解为“儿子”。“女子”应该理解为“你的儿子”。

吴正中和于淮仁在《“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正解》一文中写道——孔子说:“对!您(这位)先生说得对的啊!小人(实在是很难对待、侍候)亲近他吧,他就傲慢不恭,疏远他吧他就怨恨在心。”

可以看出这种解释基于对句读的不同理解——将“唯”理解为“对”,表示肯定语气的应答词,相当于现代口语中“是不是”的“是”;“与”则理解为语气词;“女子”理解为“您这位先生”。


杜维明先生在《武汉大学访谈》中说,孔子的这句话不是性别论说而是政治论说,包括了男人与女人。亦即政治领导人对于没有受过教育的男女,在相处时要特别小心,不能太亲近,又不能太疏远,否则他们就会无礼或怨恨。怎样处理这种复杂关系,不被他们所蛊惑,又要他们帮助你维持行政运作,这是政治艺术。
(见郭齐勇等编:《杜维明文集》第五卷,武汉出版社2002年版。)

陈戍国先生《四书校注》(岳麓书社2004年版)指出,先秦汉语中“女子”的“子”不是词尾,“女子”只能理解为女孩子,不能理解为广大妇女。孔子这样说,可能是跟自家女孩子及仆人(或门人)开玩笑,或者对他们表示不满。

还有人认为这句话的白话译文应该是:
女子跟小人相处是很困难的。亲近了,他会无礼;疏远了,他会怨恨。在这里,“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的“与”不是人们惯常理解的连词“和”,而是介词“跟”。如此看来,孔子不但没有歧视妇女的意思,反而表现出了对女性性格特点的准确把握和对妇女的关怀之情。

还有人认为女子与小人是古代未成年人的合称,所以孔子的原意是:小孩子们真是难于教育啊!做大人的和颜悦色开导,她(他)会不顺从;板起面孔教训,她(他)又会心生怨恨。所以可以认为孔子在隐晦地告诉大家:“你们这些未来要从政的年轻士子们啊,跟着我学道,在乎的应该是我能否把六艺传授给你们,而不是我对你们的态度是‘近之’还是‘远之’,更不应该因此‘不逊’或‘怨’。


郭齐勇先生在《中国儒学之精神》(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一书强调:“退一步讲,即使孔子在这里是指的女人,那也只能解释为在男性中心主义的社会,对女人的歧视,是一种通病,是时代的印痕或时代的局限。在西方,耶稣(上帝)骂夏娃,亚里斯多德骂女人,尼采骂女人,非常严峻,其程度大大超过了中国的男性思想家。就是休谟、黑格尔,对女性的歧视也很厉害。儒学、儒家中有对女性不尊重的表现,是需要批评的,但我们要放在时代的背景上加以理解和检讨。”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11年版)以为,孔子的说话对象是有“臣妾”的“君子”:“此小人,亦为仆隶下人也。君子之于臣妾,庄以莅之,慈以蓄之,则无二者之患矣。”

先秦时代,君子通常指社会身份高贵的人,小人通常指社会身分低贱的人。但朱熹所说的“君子”,特指有“臣妾”的“君子”,即诸侯、卿、大夫等至少有家臣的“君子”,其实就是封邦建国时代大大小小的“人主”。朱熹的这一理解无疑是准确的。封邦建国时代所说的“齐家治国”,那个家,并非八口之家、五口之家或三口之家,而是有“臣”有“妾”的“家”,其“家长”既是“人主”,也是“君子”。换句话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的说话对象是“君子”中的“人主”,“女子与小人”不是泛指所有的女性和“小人”,而是特指“人主”身边的“臣妾”,亦即晚明方应祥在他的一篇八股文中所说的

“幸人”―――为“人主”所宠幸的身边人。明万历四十四年丙辰科进士方应祥所作《论语》“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一节题文是在朱熹集注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孔子这句名言的一篇名文,见收于方苞所编《钦定四书文》隆万文卷三。方应祥紧扣“女子与小人”所指展开议论,对孔子的意图有精湛把握。孔子的《论语》收录了孔子的许多言论,这些言论所关涉的,通常不是日常情感,而是国家管理、社会秩序、人类理性等层面。具体到这句名言,孔子强调:“人主”要管理好国、家,务必注意防范和驾驭身边的“女子与小人”。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呢?是因为诸侯、卿、大夫或“人主”身边的“女子”,可以向“人主”吹枕头风,甚至可以窃取“人主”的部分权力或大部分权力,中国历史上的“外戚之祸”指的就是这种情形。诸侯、卿、大夫或“人主”身边的“小人”,特指宦官或与人主关系亲密而身份卑贱的侍从。“小人”虽然身份卑贱,却出入于“人主”的日常生活,有进谗言的方便条件,甚至可以窃取“人主”的部分权力或大部分权力,中国历史上的宦官之祸就是指这种情形。孔子不只是一个教育家,更是一个政治理论家,也是一个在国、家管理方面有着丰富历史经验的人。他对“幸人”的危害极为重视,所以才异常郑重地指出:“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当无知的自己满心鄙夷地嘲笑着孔老夫子的这一“糟粕”思想时,殊不知其实他在警惕我们要注意防范和驾驭好身边的“幸人”啊。


博学书院


鲁昭公九年(公元前533年),孔子十九岁,娶宋国人丌官氏为妻。宋乃殷人聚居之地,孔子娶宋人为妻,也算门当户对。周时女子择偶标准,首选门当户对,其次高大帅气,再次人品稳实,再次父母健在,再次家有余财。男子择偶标准,首选年轻貌美,其次能生能养,再次家有余财。总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周时男女结婚法定年龄,男子三十,女子二十。孔子曾解释这条婚姻法的合理性:女子到了二十岁,就已经学会了针线纺织等家务活;男子到了三十岁,就学会了文章经纶等谋生手段,二人就有能力组建小家庭,上可以侍奉双亲,下可以抚育小孩。孔子不到法定年龄就结了婚,只能说孔老师早熟,知道结婚要趁早,先成家后立业。同时偏证他是块过日子的好料,是个勤奋向上的好青年,从小懂得挣钱娶媳妇。他当时连个正式工作都没有,经济来源全靠种地,农闲给人在婚丧嫁娶的宴会中当个吹鼓手,居然就攒下了娶媳妇的钱,当然这根本不可能。真正原因是他有好多贵族朋友,国君鲁昭公就是其中之一,因此他的结婚彩礼有人赞助是铁板钉钉的事。

结婚第二年,孔鲤出生。丌官氏温淑贤良,在家相夫教子。孔子也开始担任管理账目、管理牧业的小官,工作也渐趋稳定,收入逐步增加,领导对他也极为重视,派他去周天下首都洛邑考察学习。孔子深造回国后,以儒家学术带头人的身份开班讲学。他以丰富的教学内容,卓越的口才和实用的教学方法招来大批学生,每人至少收取十条腊肉干的学费不等,经济基础的殷实使得二人的生活如糖似蜜。这些年是他们最幸福的日子。然而幸福的日子是短暂的。鲁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鲁昭公在与三桓的斗争中失利,被迫跑路,避难齐国。孔子作为昭公旧臣,决定跟随前往。夫妻一别就是五年。长期捉襟见肘、入不敷出的生活最容易养成女人愤激偏执的性格,长期的离别也容易造成互相之间的隔膜与不信任。孔子一直混得不如意,妻子孩子的生活可想而知。此所谓“贫贱夫妻百事哀”。

鲁昭公三十年(公元前512年),孔子回来了,日子就变得好过。他虽然不出去做官,但是开办私立学校挣的钱也是蛮多的,此时无论远近,皆有受业者,据说有三千人之多。妻以夫贵,此时的丌官氏,内心的满足不言而喻。 但是安稳的日子没过几天,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孔子在事业达到巅峰时居然要带着自己的团队出去打天下。此时孔子五十六岁,妻子也五十三岁了,孔鲤二十五岁,这正是一家人现世安稳岁月静好的时候,但是孔子却有了志在天下的胸怀。最终他不顾妻子的一再劝阻,还是走了,他走了,丌官氏的心碎了。 丌官氏不想让他走,原因很简单,老了。理想从来都是年轻人的奢侈品。她跟大多数女人一样,想要的是一个刚强温厚的丈夫、一个活泼听话的儿子、一个聪明可爱的女儿、一个和谐完美的家庭。一起吃饭,一起睡觉,一起过着童话般的幸福生活。她想要的,孔子给不了。

于是丌官氏和孔子离了婚,孔子临行发出“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的感叹。这句话被后世无数人诟病,以为孔子不尊重女性。其实这是对小人的误读。小人在孔子时期,专指小孩,晚辈,亦即后生。孔子就常常称呼学生们为小子,亲切而温暖。任何脱离时代,脱离语境而对历史典籍的解读,都可谓对古人的亵渎。这话本是孔子对艰难生活的一句感慨:“养家不容易,妻子孩子不好处。”李泽厚批注道:“貌似女人孩子的确是这个特征,近了就没大没小,远了就抱怨迁怒。”如果你有妻子孩子,我想你会对孔子这句话深深认同。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4年),孔子六十八岁,他经过十四年的漂泊动荡,最终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此时,妻子已在一年前去世。望着妻子坟上的拱木,他的内心沉重而痛惋。

本答案摘录自我的新书《孔子家世》,有删节。


唐风宋月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把女子与小人并列,自然招到诸多非议,但在古代,无论西方还是东方,要说尊重女性是没有的,即使是现代社会的一些国家,仍然对女性有诸多限制和不尊重,要不也就不会有什么女权主义了。不用去过于苛求孔子,这是首先要明确的一点。

其次,女子,不必为孔子辩白,也就是女人,除了这段话,《论语》中提到女人的,大概还有三处,"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在这里,孔子是尊重南子的,所以去拜见。

还有一处,"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武王说"我有治乱之臣十人",孔子认为不能这样算,因为武王的妻子邑姜虽然才能出众,但是按礼不能算是臣子,所以应当以九人来算,这是从礼法的角度去说的,不存在尊重与否。

另还有段是说君王妻子称谓的:"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这是记录称谓的,也与尊重与否无关。

那么,孔子怎么就冒出一句"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呢?在此不必辩解,先看完整的原话:"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意思是,女人小孩就像小人一样难以伺候,你跟她距离近了,她们就毫无忌惮,不尊重你;疏远她,她心里则会产生幽怨。额,现实生活中,女性情感丰富,注意观察,貌似也是如此。

这里,孔子所表述的更多是一种揶揄,开开玩笑,但也有无奈,孔子处理人际关系温良恭俭让,中规中矩,得到多数人的尊重,但如何处理与女人的关系,如何处理与小人的关系,《论语》除了区分君子小人之外,也没有提出什么好办法,只能是无奈。

孔子这句话错之处在于,《论语》到处都在贬低小人,让人有了小人十恶不赦的印象,这句话却把女子与小人并列,无怪乎被人诟病,也无怪乎女子对《论语》不感冒😔。


幽幽南山客


孔二这句话就是对妇女的岐视,儒x穿凿附会地为孔二开脱,实在是别有用心。分析这句话的意思,不能孤立地看问题,而要以它的言行为背景。

孔二在《论语.泰伯.20》中称:妇人不算人。而且是对中国历史上伟大女姓,周武王之母太姒的评价。

孔二曾休妻,妻死,不准儿哭,可见它对女性多么仇视!

上梁不正下梁歪,在孔二的带领下,孔二之下,三代休妻!

《史记》上说:孔二一生最伟大的政绩,就是使男女"分道而行",这和美国历史上对黑人的岐视毫无二致!

临淄女人多玷足一一史记中的说法和曲阜民间"孔子教女子裹脚"说法不谋而合,这种女人裏小脚的野蛮,残忍的作法,很可能始于孔二。


文刀沐子


这是一句莫名被曲解再曲解的话,其实它讲述的是一个简单的事实。

先说答案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这句话,孔子是说,家庭里的子女,和国家里的百姓一样,教育他们,教化他们都是不易的,太过亲近他们,他们就容易不恭敬,失礼,太过疏远他们,他们就容易心生怨怼。

这里的“女”和《论语》里的其他用法一样,都是通“汝”,“你”的意思,不是“女子”的意思

孔子的这句话,跟歧视女性是完全没有关系的。

一些补充

《论语》是一本以问答形式记载圣人之道的儒家经典。

儒家思想是和三皇之道一脉相承的。

在华夏正统的思想文化看来,人、家、国、天下是同构的,治身、治家、治国、治天下的道理也是相通的。

站在教育的角度上也是如此,家长是一家之主,需要肩负齐家之责,需要教育好自己的子女;圣王是一国之主,肩负治国之责,需要教化好自己的百姓,视百姓为自己的子女。

而家庭中未经教育的子女和国家中未经教化的百姓一样,由于不通人伦之道,不达天伦之理,未成君子,因而会有“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的表现,这就需要家长和圣王具备相应的道德水平、文化水平、教育管理方法去教化他们。

这一点,有孩子的家长应该深有体会。

《论语》里的“女”

在整部《论语》里,“女”通“汝”,指代“你”,这一句中的“女”也是如此。

《论语·为政》:

“子曰:’由,诲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八佾》: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论语·公冶长》: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子谓子贡曰:’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弗如也!‘”

《论语·雍也》:

“子谓子夏曰:’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等等。。


平凡2850


盗墓去吧,把孔老二揪出来,讨个究竟。缘何留下悬念困惑后世好事者?为名是高大上实为蛋疼发问。

要知鱼意找鱼问,非得问其他海鲜,岂不是发问者癫狂众生捧月复合!

吃一粒药丸💊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

【女人几乎过于感性、矫情,就像是没长大的孩提,缺少理性,男人离她近了,她觉得你特别黏糊,跟个女人似的没有男子汉的气质。如果离得远了,她又觉得你冷落她,对你心生怨恨,十分难把握分寸【用现在话就是女人的心思你别猜】。

小人呢,指无德性之人,小人做事无人之秉性、无德性,无公序良俗,狭隘,……更是容易出现这种远近不得的局面】




畅游虚空


这句话的原文是:“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这里最有争议的是,“女”是指女人还是“汝”的意思。

如果是第一种意思,也讲得通。也符合实际情况,因为许多女人过于感性,就像是没长大的小孩。对于缺少理性的女性群体,离得近了,她觉得你没有礼貌,冲撞了她。如果离得远了,她又觉得你冷落她,对你心生怨恨。小人呢,指无德之人,无德之人做事无理性、无公正心,更是容易出现这种远近不得的局面。

第二种是,汝,汝通女。意思指,“你的”。意思是,只有你的孩子与无德之人难以相处,离得近了就嫌你没礼貌;远了就怨恨你。这个说法,也是符合《论语》的特点。论语是孔子的弟子记录其言行的一部作品。孔子重视教育,收弟子三千,那么,他的所言所行围绕子女教育是非常正常的。

很久以来,人们更认同第一种说法,因而,造成很多误解,以为孔圣人“歧视”妇女。孰不知,在古代,太太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她担负着相夫教子的重任。有人说,“太”是“大”的意思。妻子的妻,是“齐”的意思。所以,丈夫与妻子是同等地位的,只是,社会和家庭分工不同。第二种说法,渐渐为人所认同。本来,孩子教育就是一种“远近不是”的微妙复杂的工作,孔子如此说,更引人共鸣。


老照片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要弄清孔子所谓的“女子”与“小人”这两个概念。这里的“女子”和“小人”都是特指家庭成员。古代所谓“家”,特指卿大夫统治的地方,家中成员包括父母长辈、本族成员、妻妾子女、还有依附在统治区域内的家臣庶民等,家的概念比现在的小家庭要宽泛得多。古代贵族实行一妻多妾制,而且众多的小妾还有不同的等级。这里的“女子”与“小人”主要指妻妾和幼小的孩子。我们熟悉的《红楼梦》中,就有这种家庭关系的影子,赵姨娘就是贾政比较宠爱的妾,贾环就是家中的小孩,当然已不再称之为“小人”,但在孔子时代,却称小孩为“小人”或“小子”,并无贬义。从赵姨娘和贾环身上,我们就可以领悟到什么叫“不逊”。古代家庭成员关系复杂,妻妾争宠,妾妾争宠,孩子之间嫡庶争宠等现象是常态,所以家庭关系较现在不容易处理。作为一家之长的君子,如果对妻妾子女过于亲近,他们就会行为不逊,《易·家人卦》所谓“妇子嘻嘻,失家节也。”如果对妻妾子女过于严苛,他们又都会心生怨尤,《易·家人卦》所谓“家人嗃嗃,悔厉。”故孔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不孙,远之则怨。”要把握这个不远不近的尺度,难矣!《红楼梦》中的贾政,对待正妻失之于远,对待宝玉又失之于过严。而对妾赵姨娘和庶子贾环则又失之于近,失之于宽。而贾珍就完全失了君子之德,家庭关系更是一团糟。

孔子所谓“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这是对当时家庭关系客观情况的直白,丝毫没有歧视妇女儿童的主观意思,后人不究当时历史状况,以今非古,多有误会孔圣人之处。

欲正家风,还是要深谙《易·家人卦》之道。《家人卦·彖传》曰:“家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此可谓至理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