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家長一直給自己子女灌輸自己家裡很窮,會導致什麼樣的後果?

用戶3708573353


說個我自己的例子,因為從小生活在農村,所以物質比較匱乏,我爸經常會當著我的面哭窮,所以上大學後我沒再問家裡伸手要過一分錢的生活費,當然家裡經濟不好,也從來沒問過我有沒有生活費,我都是利用課餘時間一點一點掙出來的生活費,當過家教,發過傳單,勤工儉學打掃過學院衛生,食堂幫過灶一年半,當然四年大學生活安排的滿滿當當的,一刻也不敢鬆懈,好在除了日常開銷還有結餘,後來工作後我發現,雖然父母哭窮鍛鍊了我的獨立性,但是在消費觀念方面我有點太過於謹慎節約,跟大多數人消費觀念有點格格不入,也不知道是好事還是壞事?

在到現在我有孩子了,好像潛移默化中被父母傳染了,偶爾也會當著孩子的面哭窮,有一天我問石頭要不要一起去買東西,20個月的寶寶竟然對我說:“媽媽,沒錢呀!”聽到孩子講這句話後我心裡五味陳雜,決定以後再也不當著孩子的面哭窮了。孩子是天真的,你說什麼他就會信什麼,所以沒必要把大人的壓力轉嫁給小孩子,他們應該有自己快樂的生活。


東北石頭媽


有次帶女兒去滑雪,碰到一對父女,那女孩跟我女兒差不多大,八九歲的樣子,別的孩子都花20元租個大輪胎從高處滑到下面,再爬上去滑下來,那位父親文質彬彬,看上去是個很老實的男人,他問女兒要不要滑,女兒說不用了,我就這樣玩挺好的,那個父親又說,沒事,你想玩咱也租一個,結果那女孩的話讓我大跌眼鏡:爸爸我不玩了,花20塊錢回家媽媽又得兇你,還是別租了……

最終那女孩也沒有花錢租輪胎玩……

看著身邊開心瘋玩的女兒,我心中五味雜陳,我也不是有錢人,也並沒有任何瞧不起那個家庭的意思,只是,那位沒有陪女兒來滑雪的媽媽,不知道是怎麼想的,20塊錢,在現在的社會真的不算什麼,但就是這區區的20塊錢,卻讓她女兒說出那樣的話來,可見自小在家就被窮養著,才會有如此畸形的、泯滅孩子天性的懂事!

心疼之餘,不免擔心那個女孩的人生,在精打細算中度過一生,不知道會失去多少快樂,失去多少趣味,一輩子就為過日子活著,多麼悲哀!

我不是有錢人,也不浪費錢,但是會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讓女兒享受生活的美好,旅遊、品嚐美食、買漂亮的衣服……這些很正常的需求的滿足,會讓孩子有個健康的人格,會對生活充滿期待……

窮養的女孩,長大後會是個很沒趣的人,不懂得愛自己,也不懂得愛別人,只會掙錢、攢錢,人生的道路上,萬一遇到損失錢財的事情,就是一個很大的坎……


永遠支持小崔


我就是在“哭窮”聲中長大的孩子。

因此,在我大學畢業以前,我一直覺得我家沒啥錢。那個時候,我特別怕花家裡的錢,想著趕緊工作,快點經濟獨立,那樣就能給父母減輕壓力。

後來有一天,我知道了我親妹高中一年在家的開銷,比

我一個人在外地讀大學的一年所有花銷都多的時候,我瞬間心裡一涼。我想,可能是自己過於懂事了。

最讓我難過的是,我有一學期主動跟我媽說,以後每個月給我800元就好了,我自己省一點也能過過來。有的人說800塊省點也夠了,沒錯,每天緊巴巴地扣扣算算確實能過。那一個學期我基本都是宅在宿舍,哪也不敢去,就怕花錢。

過年回家,聽到我媽抱怨我妹讀個高中一個月的生活費就要一千多,還不包括各種補習費。我當時就笑了,覺得自己真傻。

會主動替父母省錢,懂得換位思考,應該是他們“哭窮”給我帶來最大的影響吧。

記得高中那會,我在高中附近租了個房子住,因為學校離家遠。當時的房租不便宜,我身邊有個女生家裡條件就不怎麼好,所以喜歡撿一些塑料瓶啥的去賣。我看了覺得這行為蠻好的,既環保又能賺點零花錢,也學著收集瓶子

。一個月的時間,就收集了一大堆在客廳裡。對了那時候我一個人住,我父母沒在身邊。

有一天他們來看我,帶著親戚。我那時候在學校,也不知道發生了啥。反正我一回家,我爹就劈頭蓋臉地罵我,說是沒給我生活費嗎,還要去撿垃圾。我真的委屈慘了,但忍著沒哭,現在想想,可能是家裡一堆塑料瓶,讓他們在親戚面前丟面子了,惱羞成怒才罵的我。

“哭窮”讓我變得特別要強。

我和我妹妹不一樣,我天生敏感,心思比較細膩。所以,從小我媽就喜歡找我訴苦哭窮。我就扮演著聽眾,接受她所有的垃圾情緒。這讓我很早就明白了人情世故,也知道該去懂事。

所以,我一旦想要個啥,我媽一不準,我就不會再開口要。長大以後,我也就戒掉了“問人要”的習慣。但是妹妹還會張嘴要東西,有時候我覺得妹妹要的東西太貴了,主動幫爸爸媽媽勸說,

可以換個性價比更高的同類產品。結果我父母總會出乎我意料地覺得可以買,簡直啪啪打我臉。這樣的事經歷多了,以至於我妹現在讀大學要買啥貴的,我再也不插話,免得自己難堪。

說到要強,就舉個比較小的例子吧。

雖然父母會有偏心的存在,但我一直覺得錢是他們的,他們想怎麼花是他們的事,這並不影響我和父母之間的關係。只是長期以往,我真的會玻璃心,像個被傷怕了的小獸一樣,不敢把希望寄託到任何人身上。

比如說,我會跟媽媽撒嬌讓她給我買個小東西啥的,她如果猶豫拒絕了,我會笑著說沒事,我賺錢了自己買。這種話說多了,就真的自我洗腦成功了吧。現在的我,沒有一點張嘴問人要東西的習慣。即便是談戀愛,我也不要求男方的條件要有多好,因為我不需要他給我錢,我滿腦子想的是自己想要啥,就自己去買。

常年的“哭窮”教育,讓我特別反感斤斤計較。

我買東西從來不講價,也討厭去計較小錢。可能我媽太喜歡“哭窮”,我一直把她當做反面教材,從小就告誡自己,長大以後一定不要成為她那樣市井的人

現在在工作中遇到需要討價還價的商業合作,我老闆要求我會砍價,站在公司的立場省錢,可是我總是做不好,也覺得沒有必要為了摳那點小錢浪費大量的時間,甚至還會嫌棄我老闆太小氣。

“哭窮”成了我推脫社交的藉口。

我在我爹媽“哭窮”的事上也看到了一定的好處,比如有朋友要借錢不想借出去,就用“哭窮”這招。我現在對於一些需要聚餐出遊玩耍的邀約,我不想去的時候也會用到這個藉口。

不過這招可能比男生用“妻管炎”的理由還討人嫌棄,反正次數多了,

我朋友也就不再找我了,在她們眼裡,我是個沒啥錢的人,哪也玩不起。

這樣的結果對我來說沒多大影響,畢竟內心確實已經沒有什麼慾望了,就算看電影、旅遊啥的,我倒覺得一個人比一群人更自在,不用去將就別人,只管自己開心。

因為“哭窮”教育,我從小就挺自卑的,甚至和妹妹比較,也覺得自己差了一截。導致人際交往特別被動,理財的意識薄弱,因為一直想著自己賺錢自己花,所以花錢也沒有節制,想買啥就買啥。不過我有一點比較實在,就是務實,不虛榮。在我眼裡,沒錢就是沒錢,沒什麼好丟臉的,我只是很討厭,明明有錢還裝窮的行為。

大奶兔白糖


哭窮後,是伴隨一生的匱乏


哭窮的父母,不一定真的窮,“哭窮”可能只是他們的一種習慣。有的父母哭窮,本意可能是想讓孩子知道錢得來不易,培養孩子節儉的意識,用窮養來鍛鍊孩子。


可是,父母經常在孩子面前哭窮,抱怨“沒錢沒法過日子”,說“錢不可以買閒玩意兒”,說孩子“敗家”,只能給孩子帶來更多的自卑、無助和匱乏感,沒有安全感。兒童心理學家認為,父母哭窮並不會讓孩子變得更優秀,不會更利於孩子的成長。


有些東西屬於孩子的正常需求,但父母卻總是不讓他們得到,當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需求長期不被滿足,他們自然會覺得自己不被愛,形成內在的深度匱乏。


這種匱乏感,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的幸福。父母在童年記憶裡種下的木馬程序,漸漸地內化為孩子的內在運行模式了。終於等到自己工作可以賺錢了,積壓在孩子心裡的匱乏感容易全面爆發,會想要彌補回童年的那些缺失。

不配得感,影響成年後的親密關係


有的父母明明不缺錢,卻因為消費觀念,只給孩子買廉價的物品。久而久之,孩子會覺得自己不配得高品質的東西,形成關於自身的低價值感。


父母不經意的言行,就像一顆種子,會隨著孩子長大而變大,結出誰也不願意接受的果子。弗洛伊德的“童年陰影”理論,認為人的創傷經歷,特別是童年的創傷經歷會對人的一生都有重要影響。

這種童年陰影就像木馬程序,會進入你的潛意識細胞記憶中,自動變成你人生運行程序。

它反覆循環運行一個不受你控制的過程,佔用你的大部分時間精力。這個木馬會帶給你不配得感、匱乏感、自卑感、焦慮、恐懼、受害者、破壞者、沒有價值等等。


不被滿足的孩子,如何長大


每個人都會有或多或少的童年陰影,父母所說的話,所表現出的行為,都體現著他們自身的觀念。對孩子哭窮的吝嗇父母,養育不出精神富足的孩子。

而在這種環境中成長的孩子,不必一直活在這道陰影之中,你自有自己的人生之路要走:

  • 1.學會對自己負責

東野圭吾在《時生》一書中這樣說:

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無法選擇父母。發給你什麼樣的牌,你就只能儘量打好它。

過去的經歷對我們的影響可能會伴隨我們一生,但是也不應該為我們人生的所有負責。

理解父母,也許,他們也是被哭窮的父母養大,一生對自己吝嗇,不會愛自己,他們,也是既有觀念下的犧牲品,難以幸福。

或許父母用錯誤的方式對待了我們,這時候,我們要做的是不讓這種錯誤的方式內化為我們對待自己的方式。

此時的你,完全可以好好對待自己,不為父母的觀念買單,只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 2.學會正確愛自己

心靈療愈大師羅伊·馬丁納博士認為:

每個人先必須服務自己,把自己照顧得越好,就越有能量,越快樂,也就有更多東西可以給別人。

愛自己是認可自我價值的一種表現,就算全世界都不愛你,你也還有自己,去愛自己。學會愛自己有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

全然地滿足自己,只有滿足自己,匱乏感才不會一直捆綁著你。

捨得給自己花錢、花時間,不要再對所有人大方卻唯獨對自己吝嗇,你值得所有的好東西,你也完全有自主權去做喜歡做的事。

▍第二個層次

每個不被父母好好對待的人,內在都有一個受傷的小孩。

如果想擁有全然主動的人生,你需要去探索內在自我,思考和分析自己現有的人生,試著接納、關愛並且療愈那個不曾被真正看到的受傷的內在小孩。

▍第三個層次

也許小時候,你自身和你的需求,總是不被看到,不被接納,不被欣賞,但現在,你可以看到、接納和欣賞自己,不需要仰仗別人,你可以給自己愛和力量。

現在,你已經長大了,你不再需要依靠父母才能生存,你不再需要滿足任何人的期待,在你的世界裡,沒有人能限制、控制你,就可以毫無芥蒂地愛自己。

露易絲·海說,

“自我感覺好起來,你會發現你的生活中的一切也好了起來。”

所以,跟過去那個匱乏的自己揮手告別,下一站的你,就是全新而幸福的你,自此,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張德芬


這樣很可能只會讓貧窮延續給下一代!

其實,真正使人貧窮的不是狀態,而是心態。為人父母,如果不能給自己的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而只是不斷的灌輸貧窮思想。雖然,這樣確實能免去子女不必要的“索求”,有助於培養子女的節儉意識。但與此同時,也很容易扼殺了子女的志氣和眼界。

首先,家裡經濟條件確實不好,父母確實是應該從小就讓子女明白家裡的實際情況。但這只是告訴他們,自家是物質條件匱乏,希望他們能夠養成勤儉節約的品質而已。

其次,父母在讓子女明白家中條件不好的同時,更應該不斷灌輸努力奮鬥可以改變命運的思想,培養子女的骨氣和價值觀。要讓子女知道,物質上的貧窮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思想上的貧窮,這樣才不至於將上一代的失敗全部流傳到下一代去。

如果父母只是一味的哭窮,而不懂得開導,不懂得激勵上進。很可能只會給子女帶來自卑感和無助感,讓子女失去奮鬥的信心和勇氣。最終只會葬送子女的未來!

(個人愚見)


這些歷史要讀


小時候,我家的經濟條件就不是很好,父母要養活我和弟弟、妹妹三個人,壓力很大,每次學校收取各種費用,媽媽都免不了嘮叨幾句,說家裡有多麼困難。 都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每當我聽到媽媽嘮叨時,心裡都十分難受,從小養成了勤儉節約的好習慣,不亂花一分錢,有時也會感到有壓力,每每學校要錢,我都不知道如何張口跟父母要。

我幼年時的經歷,影響了我成年後的金錢觀,當然,這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好的一面就是會計劃著過日子,不亂花錢,不好的一面就是對金錢沒有安全感,不知道賺多少錢,心裡才不發慌,不敢輕易將錢拿去投資,以至於錯過了不少投資機會。

現在回想起來,其實家裡窮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灌輸的窮人思維,以及悲觀心理,有的人家裡雖然不富裕,但是樂觀的心態卻能給孩子帶來一生的好運,總能讓孩子在面對困難時,心中有一米陽光,照亮前行的路,帶著快樂過好生活,這才是父母送給 孩子最好的禮物。


沛澤媽讀心理


其實我就是這樣,影響就是到現在唯一知道衣服好的牌子就是阿迪耐克!以前小時候跟父母出去看衣服。看到自己喜歡的卻被媽媽拉住說!這種店看都不準看,你怎麼能有這種想法,你難道不知道我們什麼家庭嗎?小時候特別饞麥當勞只想吃一次嚐嚐味道,卻被告知這不是屬於我可以吃的東西。後來朋友們都有手機了!我卻只能不過早存錢給自己買了一個按鍵諾基亞,還被沒收了說影響學習。每次跟他們說我的同學誰買了新手機誰買了很好的手錶,跟我說這些都是身外之物不需要這些東西。還要我不要攀比,看看山區的孩子再看看我是不是很幸福。還不要我跟有錢家的孩子玩,說觀念搞壞了,我說你怎麼不拿我跟王思聰比。我爸媽說他們只有這個能力讓我知足。現在要我找女朋友,我說家裡窮別人看不上。我爸卻跟我說孩子咱們家條件可以啊,又不是很差,別人要求的條件咱家基本可以滿足啊!喜歡別人就追啊!我:呵呵😊!等我以後有孩子,我要把我最好的給他,我知道被灌輸這種思想的孩子在外面闖蕩是有多麼的自卑和不安


6到打滑


因為本人閱歷不是很豐富,所以見解可能不是很到位,希望大家可以指正批評。在下感激不盡!



好啦,言歸正傳!如果父母一味的給孩子灌輸家裡很窮的觀念,會導致兩種後果。

不利: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如果家長一味的哭窮,孩子可能會產生一種過分節儉的心態,這裡的節儉不是我們誇讚的節儉,其實是一種摳,如果這種心態一旦形成,那麼很難戒掉!然後在日常生活中很不利於人際交往。



也會使其產生一種自卑心理,會使其性格內向,可能會很不開心。不願與人交流

同時也會讓他產生一種斤斤計較的毛病,有點不太好。

如果這種人一旦有錢,會有點找不到北的感覺,會瘋狂剁手彌補以前,但其實他一點都不快樂!


我覺得有利的方面就是:他自己知道自身條件,不會亂花錢,或許還會產生一種奮發圖強的精神。


以上言論沒有針對任何人,我就按照自己的見解隨便說了說,可能不是很符合,但請湊合看。


曉風攬月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父母也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就像鏡子一樣,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

父母一定要記住,在同類人群中,你並不是最優秀的,永遠不要把自己的思想,強行向孩子灌輸。你本意肯定是好的,但並非肯定正確,比如一直給自己子女灌輸自己家裡很窮的觀念。

因為這可能有幾種結果。比如,孩子理解家裡的難處,從而發憤圖強,認真學習,努力工作,為改變家裡的狀況盡心盡力;比如,體諒父母、心疼父母,關心父母、孝順父母。但也可能膽小自卑、沉默寡言,也可能自暴自棄、破罐子破摔。

所以,最好不要這樣做。我認為,還是要體現一個“愛”字、一個“嚴”字,在關心、關愛孩子的同時,讓孩子能夠自我嚴格要求,自覺自願地奮發向上。為此,要向孩子講明,家裡的條件並不好,但父母有足夠的愛和能力,讓孩子健康、快樂成長,只要合理的要求,即使家裡再困難,也一定能保證孩子的需要。同時還要讓孩子看到家長的不易,不可任性而為,而是要主動為家裡分擔。這樣的話,你的孩子會很懂事的。

孩子是家長上輩子欠的賬,永遠是還不完的,怎麼愛都不過分,怎麼關心都不過份,但一定要講究方式方法。雖然,這並不容易。


W老王同志W


大多數學生的家長都在從中國發展比較困難的時候過來的,因此作風都很簡樸,老一輩更不用說了,五六十年代的中國是什麼樣子,我們大多都從歷史書上了解了。所以導致現在有的家長會一直給孩子灌輸家裡很窮的觀念,希望能夠讓自己的孩子學會勤儉節約,這個想法出發點固然是好的,但是帶來的後果真的就如我們期盼的一樣嗎?

事物都有兩面性,這種做法也會有兩種可能的結果,一種是子女自卑纏身抬不起頭,另一種是自強不息努力奮鬥。

這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其原因在於家長灌輸“窮”的重點。

第一種,重點是哭窮,消極情緒是主要內容

從自己的孩子還小的時候,剛剛開始對這個世界有自己的認知,就對他灌輸家裡很窮的觀念,然後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無論孩子想要買什麼好玩的,好吃的,也不考慮這東西對孩子是否有好處,一律以家裡很窮作為藉口打發。長此以往下去,只會讓自己的孩子在同學,朋友面前越來越自卑,甚至不敢與別人交流,因為人家有的東西,他都沒有。況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虛榮心也會增長,你讓他們怎麼面對在最虛榮的年紀卻一無所有的窘境。

第二種,重點是改變現狀的決心,對未來的信心,對現狀的不甘心等等

用這種方式讓孩子戒驕戒躁,從小養成百折不撓的勇氣十分重要。如果是這種,尚且還值得肯定,至少能夠讓自己的孩子養成一個好的品性,對未來也有壯志,知道應該去改變這種現狀。

總的來說,是要拿捏好方式和度,挫折教育必不可少,從小什麼都是伸手就要還能得到的孩子,太過嬌生慣養,而從小什麼都得不到的孩子則很可能會自卑。告訴TA奮鬥的作用,沒有的可以自己賺,已經有了則應照顧他人的感受不去炫耀,這樣才能培養出一個人格獨立健康的孩子。


您對此還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您的點贊、評論、轉發,都是對我的鼓勵,支持我輸出更多內容。

看問題換一種角度,講觀點升一個高度,牆裂後是磚,我是專門引玉的拋磚人——牆笑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