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姬昌的大兒子叫伯邑考,二兒子卻叫姬發?

溪茈


古人在二十歲的時候,會有表字,因為這樣就可以不直呼其姓名,而只稱呼其字,比如諸葛亮,字孔明,別人就叫他孔明,或者說諸葛孔明,諸葛亮只有在自稱的時候,才會說亮如何如何。

而一些人的表字的裡面會加伯仲叔季,放在表字裡的第一個字,這樣就可以表示兄弟排名,比如孫堅的四個兒子,分別是長子孫策字伯符,次子孫權字仲謀,三子孫翊字叔弼,四子孫匡字季佐,這個別人一看,就知道哪個排行第幾了。

另外還有叫孟仲叔季,那這個孟與伯又有什麼區別呢?一樣的是兩個都是長子,而伯是嫡長子,而孟是庶長子,比如曹操字孟德,馬超字孟起,都說明他們都是庶長子,另外孔子字仲尼,而他的哥哥字孟皮,是庶長子。

也有人會問,這邊是剛好四個兄弟是這樣稱呼的,那麼如果是兩個兄弟呢?那麼就可以叫伯仲,如果是三個兄弟呢?那麼就沒有叔,而只有伯仲季,或者叫做孟伯季,劉邦原名為劉季,就是指劉三的意思。

那麼五個兄弟呢?就有可能再加個少,或者幼,比如馬氏五常裡面,馬謖是最小的,所以字幼常,而馬良排名第四,所以是字季常。

當然,這個並不是唯一的,對於四個以上的,也有這樣的這樣的排法,第一個叫伯(或者孟),第二個叫仲,最後一個叫季,而其他的都稱之為叔。

那我們再來看看周文王的兒子的情況,長子叫伯邑考,次子是周武王姬發,三子管叔鮮,四子周公旦姬旦,五子蔡叔度,六子曹叔振鐸,七子郕叔武,八子霍叔處,九子衛康叔,十子冉季載,他們都是嫡子,都是太姒的兒子。

他們都是姬姓,所以他們的名字,自然都是姬考,姬發,姬鮮,姬旦這樣的,而伯邑考,中的伯是代表長子排名為老大,邑一般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指世子身份,還有一種是說他擔任了邑這個官職,但不管怎麼樣都是代表身份的,考才是他的名字,他也叫姬考。


歷史簡單說


伯邑考的稱謂是《史記》中就有的,這個稱呼是符合當時習慣的。姬發的稱呼不知道是什麼時候才有,至少《史記》是沒有的,而比較廣為人知的是《封神演義》。伯邑考當然也姓姬,在黃玉郎的《天子傳奇》漫畫裡也稱“姬考”。但是“姬考”“姬發”在當時都是錯誤的稱呼。

因為周人男子一般是以“氏+名”作為稱呼,比如孔子就是孔氏子姓,但我們只會叫他孔子,而不會叫他子子,對吧?女姓的稱呼則一般是以“姓+名”,比如宣太后羋月,雖然名字是虛構的,但稱呼結構並沒有錯。

至於為什麼要區分姓和氏,因為在當時姓和氏就是不同的,姓表示的是父系血緣,氏表示的是身在氏族,可以大致理解為一個是出生地,一個是戶籍地(不完全準確)。因為出生地是不會變的,那麼你父系的姓就是你的姓;但是戶籍地可以隨時變動,所以你最早是父系的氏,然後男子可以自己立氏,女子則從丈夫的氏。

最後再回到“伯邑考”這個名字,這個名字的結構也有些特殊,甚至不一定是人名。伯邑考是長子,“伯”代表排行不必說,“邑考”可能是名,但也可能不是。“考”是什麼意思呢?“生為父,死為考”,更像是對死者的尊稱,而記載“邑考”最早的《逸周書》中恰恰就是把伯邑考作為先人祭祀的,那麼“考”可能就不是名,而只是一個稱謂。

至於“邑”,可能性也非常多。第一種情況,“伯邑”是字,類似“仲尼”;第二種情況,“伯”是排行,“邑(考)”是名;第三種情況,“邑”是諡號或者封邑(氏)。總之,因為稱呼結構的複雜性,我們已經很難知道“邑考”代表什麼,但是可以確定的是,伯邑考肯定是姓姬,但不能稱“姬邑考”或者“姬考”。


林屋公子


為什麼姬昌的大兒子叫伯邑考,二兒子卻叫姬發?

小劉侃封神

看過封神演義,許多小夥伴都會為一件事感覺到疑惑。

姬昌有百子,除了雷震子之外還有九十九子。

而姬昌姓姬,二兒子叫姬發,但姬昌的大兒子伯邑考卻似乎不姓姬。

其實,伯邑考的名字,準確說來,應該是姬伯邑考,當然也可以叫做姬邑考。

伯邑考,姬姓,名考,“伯”是其排行,“邑”一說是表明其世子身份,一說是擔任“邑”這個官職,因此,故稱伯邑考。

伯,代表的是老大的意思。

姬發,有時候也叫做仲發。仲,代表的是老二的意思!

比如我們如今所說的前三名,也稱作冠軍、亞軍、季軍!

首相商容,亞相比干!比干的相位,便是排在商容之後!

在商朝,有四大諸侯。

西伯侯姬昌,南伯侯鄂崇禹,北伯侯崇侯虎,東伯侯姜桓楚。

四鎮大諸侯,每一個名字中間都帶了一個‘伯’字!

比如西伯侯姬昌,他就是西邊二百鎮諸侯中的老大。

在封神演義中,之所以沒有把伯邑考叫做姬伯邑考,大概是有作者自己的考慮。

當時姬昌還活著,他有時候的簡稱便是姬伯,意思便是姬家老大。

爹還活著,兒子根本不能做主,也不能代表一家之主的地位,否則便是不敬。

所以,姬伯邑考,便弄了個簡稱,有個‘伯’字,代表他是同級中的老大便可以了。

如果加個‘姬’字,那就成了姬伯邑考,就代表伯邑考成了姬家老大,這不是說姬昌死了嗎?或者說是伯邑考盼著姬昌死呢!

如今我們的稱呼,便很能顯示出這個伯字的意思。

看了九十年代的封神榜,小劉當時就替伯邑考著急,你就從了妲己吧!

我們稱呼自己父親的兄弟,比父親大的稱為伯父,比自己父親小的,稱為叔父。

伯便是大,叔便是小。

伯邑考本來是姬家同輩中的老大,又是世子。所以,他的稱呼便顯得比較慎重了。

就彷彿太子的位置一般,很多人盯著,所以,他的名字可以多一點兒,但是決不能出錯。

姬發是老二,姬是姓,發是名。在伯邑考的光環下,沒人會在意他這個不顯眼的弟弟。

所以,提起姬發,很多人都把他叫做“姬發小兒”,連紂王都是如此稱呼!

可見在他們的眼中,根本瞧不起姬發,覺的他就是歲數又小,個人又沒什麼能力,所能倚仗的無非是姜子牙和姜子牙背後的闡教。

而伯邑考,外貌是一表人才,能力又很強,在姬昌被囚禁羑里城之時,他把西岐治理的井井有條。並且還孝順,到朝歌替父贖罪。最後正直不畏生死,被妲己陷害而死!

小劉侃封神,請關注!


小劉侃封神


周文王可考共17子。 周文王長子伯邑考,次子武王姬發。

古代人男人的成為是姓+氏+名。比如武王就叫做:姬周發,以為他封地起自周原。

古代直接稱呼男人的姓是不禮貌的,所以叫周發。差點就周潤發了。最合理。

那麼來看他的大兒子伯邑考。伯很好理解就是老大,他的大兒子。考是一種尊稱,尤其是對死去的長輩。邑是城邑。如果這樣解釋就是:邑字最可能是他的名字。因為他的大兒子最早被紂王殺害,所以用考。他就叫姬周邑。這是一個說法。

再有一個說法:伯還是老大的意思,考依然是對死去長輩的敬稱。而這個邑就是指周原大城,周文王的兒子只有繼承人不用分封,其他兒子都有分封,並以分封地作為氏。這個伯邑考作為繼承人,所以不用封地,那周原大城就是他未來的居地。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就是老周家的去世的老大。因為文王還在世,作為世子,如果叫姬周伯邑考,那文王還有什麼位置?文王才是真老大。可是這個世子作為人質屈死在商紂。叫伯邑考是大家對他的尊稱。為了區別文王,避免造成誤會和對文王的尊重。就直接叫伯邑考。他不同於一般的文王兒子,是準繼承人身份去世的。

我個人還有一個說法,就是我比較贊同以上的一個說法,不過在具體的字裡,我覺得邑這個字有說法。古代邑字同悒,人心情不好,憂愁多慮。這正符合一個被囚禁的人質身份。所以在武王時期就直接尊稱他的這個大哥:伯邑考了。

綜上所述:伯邑考,古代人叫他:周邑比較合適;現代人叫他:姬邑比較合適。總之這是一個悲情人物。能得到父親和兄弟的認可的一家老大。

所說多有戲談,希望大家多多理解,請點擊紅字“關注”海天玄宇,謝謝!


海天玄宇


關於周文王姬昌的十個兒子的稱呼,《白虎通 卷八 姓名》:

“文王十子,《詩傳》曰:“伯邑考,武王發,周公旦,管叔鮮,蔡叔鐸,成叔處,霍叔武,康叔封,南季載。””

從上面可以看出,周文王的十個兒子名字有三種類型:

1、諡號+名字。武王發、周公旦。

2、封地+輩分+名字。管叔鮮,蔡叔鐸,成叔處,霍叔武,康叔封,南季載等6人都是這個類型。

3、伯邑考是最特別的類型。

從周公旦、管叔鮮等的類型來看,考應該是名字。伯,似乎是輩分,但又不符合封地在前、輩分在後的規範。但伯邑這個名字,應該也不是諡號。因此,伯邑,既不是封地和輩分的意思,更不是諡號。

個人看法:伯,是伯仲叔季中的輩分意思;邑,指的是古公遷移的岐下,即周邑的意思。伯邑考,即:在周邑時的大伯考。伯邑考這個稱呼就表明了伯邑考及其後人在周武王和周成王的兩次分封中都沒有得到如同周文王的7個兒子一樣得到封地,只得到簡簡單單的一個尊稱:在周邑的大伯。

伯邑考,說明的是伯邑考及其後裔在西周王室中的單薄和淒涼。


為什麼周文王立武王發而非伯邑考

一般有三種說法:

1、被帝辛所殺。傳統的說法,尤其是《風神演義》為代表:周文王被帝辛囚禁後,伯邑考成為質子在殷商,後來被帝辛殺死,做成肉羹給周文王吃。

《史記正義·殷本紀》:

帝王世紀雲。“囚文王,文王之長子曰伯邑考質於殷,為紂御,紂烹為羹,賜文王,曰‘聖人當不食其子羹’。文王食之。紂曰‘誰謂西伯聖者?食其子羹尚不知也’。”

2、遵循殷禮。孔子後裔孔穎達、王國維、閻若璩等認為周文王捨棄伯邑考而立武王發,其實為了遵循殷禮。

《禮記正義·檀弓上》:

正義曰:案文王在殷之世,殷禮:自得舍伯邑考而立武王。而言權者,殷禮若適子死,得立弟也。今伯邑考見在而立武王,故云“權”也。

《史記 周本紀》記錄周人尊重周禮廢長立幼的記錄有兩次:

第一次是周文王。太伯、虞仲讓位給季歷:

“古公曰:“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長子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歷以傳昌,乃二人亡如荊蠻,文身斷髮,以讓季歷。”

第二次就是周武王。周文王捨棄伯邑考而立周武王。

這兩次廢長立幼,其實都是遵從殷歷的立賢不立長。

3、伯邑考早死,兄死弟及。梁玉繩在《史記志疑·卷十九》:

“餘謂史公於下文雲“伯邑考其後不知所封”,蓋微弱久滅失傳耳,不得臆斷其無後不封。而殷道太子死立弟,文王當殷時行殷禮,故伯邑考死,其子雖在,舍之而立武王。”

綜述

伯邑考,這個稱呼之所以特別,就在於他在武王伐商之前就死了,否則不會沒有分封的記錄。當然伯邑考的兒子可能有分封,但沒有什麼影響,以至於沒有記錄留下。

伯邑考,這個稱呼的意思是:在周邑的大伯姬考。由於沒有封地,不能如同管叔鮮等弟弟一樣的封地+輩分+名字。為什麼叫伯邑而不叫邑伯?原因就在於周邑是古公後裔,嚴格來說是周文王後裔共同的祖地。如果叫邑伯,就表示周邑是姬考個人的封地,而非西周王室共同的先祖之地。

從太伯、虞仲讓位給季歷,周文王不立伯邑考而立周武王這兩次立賢不立長的記錄來看,殷商的殷禮對周人的影響還是很大的。當然也不能排除周人以遵從殷禮來取悅殷商的可能。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

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和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發處於同一時代的人物,拿商紂王的稱呼舉例來看:商紂王或殷紂王,“紂”是諡號,這是在死後給予的評價性的稱號。紂王在做商王的時候,按商代的傳統稱呼,稱為“帝辛”。商代的王在稱呼前都有“帝”字。

商紂王在《尚書》裡的稱呼是“商王受”,“今商王受無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而在《呂氏春秋》裡說“紂之同母三人,其長曰微子啟,其次曰中衍,其次曰受德。受德乃紂也,甚少矣。”也就是說紂王的名字叫作“受”或“受德”。

商代王族為“子”姓。但從來沒聽說過對商紂王稱之為“子受”或是“子受德”。在商代連姓帶名地稱呼人這種叫法沒看到過。所以,姬昌、姬發這樣的稱呼在當時也應該是不存在的,這是後人對周文王和周武王的稱呼。

反倒是“伯邑考”這個稱呼似乎更符合當時的習慣。伯邑考是周文王長子,武王的兄長。伯,是排行,表示兄弟裡的老大,這一點沒有疑問。“邑”應該是個標誌身份的字,不是名字用字,比如說擔任的職位、封地、或者表示文王繼承人的身份等。“考”字也有兩種解讀:一種說“考”是伯邑考兒子對自己父親的稱呼;另一種觀點則說“考”字就是他的名字,按現在的說法應該叫作“姬考”。


沅汰


  

  伯邑考是個歷史人物,是周文王姬昌的長子。

  在正史中,伯邑考姓姬,名考。故此也有人將其成為姬考。伯邑考之名,第一次是出現在《史記》中。所謂伯”是其排行,“邑”是說他是西岐世子。  

類似的稱呼在《史記》中多有出現,比如說孔子又被人成為孔仲尼,這就是因為孔子是家中排行老二,故此被稱為“仲”。

在歷史上,關於伯邑考的死有兩種描述。

一種是說伯邑考是在姬昌被囚禁後,前往朝歌求情,然後被商紂王做成肉餅,送給姬昌吃了。《封神演義》發揮了這個說法。

另一種是說伯邑考早在西岐與商朝發生衝突之前就已經因病去世,因此,西岐在西伯侯姬昌之下,一直是以老二姬發為首。

無論是歷史還是小說中,伯邑考都被描繪得十分仁德,若是不死,憑藉他嫡長子的身份,周朝開國之君的位置還真落不到姬發身上。

再提一句伯邑考的年紀。

作為姬昌長子,伯邑考只比姬昌小十三歲,比二弟姬發大兩歲。

  按照封神演義的說法,姬昌在九十六歲去世。九十五歲逃回到西岐。伯邑考是在姬昌被釋放的同年趕到朝歌,向紂王求情。那麼,當年伯邑考應該是八十二歲高齡!

  可是,《封神演義》的作者卻將伯邑考描繪成一個二十出頭的翩翩少年,一個風流公子。唯有如此改動,才能引發妲己看上伯邑考,調戲伯邑考等等奇葩情節。

  


葉之秋


古人:姓別婚姻,氏別貴賤。

《羋月傳》,想來大家都看過吧,樗裡子是秦惠文王的親弟弟,自然是叫嬴疾,但沒人叫他贏疾,都叫他樗裡子或者樗裡疾,因為

樗裡是他的封地,"子"是尊稱,″疾"是他的名字,所以叫他樗裡子樗裡疾。

屈原是楚王室貴族,楚之同姓,稱屈子也是因氏族為屈氏。

伯邑考是周文王嫡長子,自然姓姬,伯邑考是因為他是長子,長為″伯″,考是他的名字,那麼邑自然是他的封地。



《史記》載:文王正妃曰太姒,長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發,次曰管叔鮮,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次曰曹叔鐸,次曰成叔武,次曰霍叔處,次曰康叔封,次曰冉季載,十兄弟同母。唯發、旦賢,左右輔文王,故文王舍伯邑考而立發為太子。及文王崩而發立,是為武王,伯邑考已前卒矣。

像剛才說的管叔鮮,蔡叔度,曹叔鐸,成叔武,霍叔處,康叔封,冉季載。

管、蔡、曹、成、霍、康、冉就是他們的封地(他們的後人也以此為姓氏),而鮮、度、鐸、武、處、封、季載才是他們的名字。


尋桂子


西伯候姬昌的老婆叫太姒,號稱文母生十個孩子,老大叫伯邑考,老二才是周武王姬發。伯邑考的故事是在讀了《封神演義》小說或看了電視劇才知道的。周文王姬昌被紂王困在羑里,伯邑考為了救父親帶上七香車,醒酒氈和白麵猿猴來到朝歌城。伯邑考是個治世人材,姬昌被囚禁期間,他把西歧治理得井井有條。伯邑孝長得玉樹臨風相當飄亮,妲妃一眼看中百般拉攏不從被餡害治死。還彼剁成肉醬做成肉餅給西伯侯姬昌吃。紂王還說:誰說西伯候是聖人?吃了自己兒子做成的肉餅(羹)尚且自不相知!"那麼問題來了,同是西伯侯姬昌的兒子,為什麼老大叫伯邑考,老二叫姬發呢?伯邑考姓姬是肯定的。伯是老大的意思,比如現在把父親的兄長叫伯父,父親的弟弟叫叔父。邑指都邑,城邑是地名。因此,伯表示兄弟排行,邑指身份,真名叫姬考。也可能伯邑是地名,比如西周時的洛陽叫洛邑。








關東俠客


伯邑考應該也是姓姬的,“姬考”才是他的名字。伯是他的排行,他是姬昌的大兒子,按伯仲叔季的排行取“伯”字,“考”是他的名。而“邑”則存在爭議,一說是他身份的象徵,一說封地在“邑”



總之,伯邑考並不是他的名字,只是大家都這麼稱呼他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