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毛笔书法碑帖中,常有一幅作品中同时出现楷、行、草等多种字体的现象,你怎样理解这种现象?

惠风堂love



这种款式的书法在古代的经典作品特别是二王一脉的书法作品中是比较常见。现代书法现代古人书法略少一些,也有一些书法家有意模仿这种章法创作作品的。

我们知道古代书法作品,实际上説是作品,远没有我们现代人的书法作品意识强烈,如王羲之的作品更多都是日常应酬,这种形式非常自由。正是这种没有强烈功利意识的自由书写,因而其书法作品多是无意于佳而佳,一片自然之态,所以书写往往楷行草相杂,怎么顺手,怎么熟就怎么写,没有成规。再者就是非常有助于调整一行之间和行与行之间的节奏,以避免呆板僵化毫无活泼生趣。在一种可能就是一种习惯,熟悉王羲之书法的不难发现,在王羲之的书法中草书部分多是惯用语和自己的签名,如顿首、王羲之、不具等等,由于这些词语在古代的日常生活中应酬中使用概率非常大,因而在书写是也比较其它文字内容熟,所以就熟能生巧草书化了。这种处理方式在二王书法中比较常见,而且处理的非常巧妙自然,自然到我们如果没有高人提醒指点就认识不到王羲之书法中这个楷行草间杂的艺术特点。

这种做法在以后的书法发展过程基本上保留了下来。故而晋唐以后的书法作品中仍然会有这种形式。不过相对而言,现代的楷书行书草书更法度谨严更纯粹一些而已。




翰墨书道


在毛笔书法碑帖中,常有一幅作品中同时出现楷,行,草等多种字体的现象。为什么会这样呢?今天就这种情况给大家谈一谈书法中的书体互杂问题。

今天的书法,是做为艺术品以展示悬挂。最常见的是很少的几个字,如诗词、联句、格言警句、单字等内容为书写形式。加上书协的展览对书写的字体进行分类。要求楷行隶草篆不能混合在一幅作品中。楷书就是楷书,草书就是草书……便于评审。



古人的书法,是实用。我们现在看到的,有很大一部分是他们的书信。书法作为大家互通信息,书信往来,兴之所至,楷行草书一齐来,毫无禁忌,只是一封书信而已。并没有人会在写的时候想到这封书信会流传千古。更没有人会去按着别人的喜好字体去写。他们就按着自己平时的书写字体去写。但如果是写给长辈或是位遵的人,字体就会用比较严谨的字体去写 。这和今天的人大不一样。今天的人写字,要迎合评委老师的口味。他喜欢什么,大家写他喜欢的书法获奖的概率就要大很多。所以现在的书法,展览体便应运而生。为的是献媚于评委。古人没有评委老师们来审评他们的字。他们也不用阿谀奉承地改变自己的心意,能够自由无拘的书写。他们的字,千姿百态,各具自己的面目。



再有,古人的书法,做为装饰悬挂,是在明代晚期以后才出现的。以前的书法作品,是装裱成手卷、册页等拿在手里展看的。书写的内容遍及所有。但“厚德载物”、“天道酬勤”之类的内容是不会作为书写内容出现的。

在古代的书写中,有些词语在书信中十分常用,这些词语往往会采用草书的写法。这是因为对这些词语大家都十分熟悉。如:“顿首、再拜、奈何、不具”等。

而做为正规的文书,古人也是相当认真的,就不会再混搭。



子衿书法


你说的这种情况,是作品在流传过程中,藏家或名仕在上面的题跋。

题跋分几种情况。


一是作品在完成后,三五好友在一起相互题跋,以示欣喜。

二是流传过程中,名家的题跋,相当于今天的证明文件,同时名家在古人上题跋,也算沾了古人的光,流芳后世了。

三是记录流传过程中的一些故事,此类相对少一点。

四是附庸风雅,破坏文物。此类以乾隆居首,喜欢在法帖上乱写乱画乱盖印。据说他有一万多枚印章,把一些国宝级法帖盖得满满当当。



历史上,以多种书体创作且流传下来的经典法帖,只有一件,那就是颜真卿的《裴将军诗帖》,此帖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这种现象,叫做“破体”,这种形式如果追溯起来,有一段历史了!



破体这个词语,最初是唐代的徐浩提出来的,他说:

钟擅真书,张称草圣,右军行法,大令破体,皆一时之妙。

王献之有破体书法代表作《十二月帖》,这个影响了颜真卿,他也写了一篇《裴将军诗》,再到后来元代的杨维桢,明代的赵宧光,傅山,清代的郑板桥,高凤翰,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吴昌硕等,都有破体书作传世。



我们不妨为它做一个定义,破体,是打破字体雨笔法的界限,用以创作的新形式!



可以尝试,如果玩不好,就成了不伦不类了,慎之啊!


飞鸿踏雪


附上几张古人的字,看是否也符合诸位的审美取向。





读书耕田人王七


在一份书法作品中同时出现楷、行、草多种书体的现象,需从不同的角度去看。

1、主体和落款书体不同。这在古今书法作品中几乎都是一样的,主要是出于整体审美的考量,一般按书体发展顺序—篆,隶,草,楷,行,来选择落款字体。即选用相对正文晚的字体落款都是可以的。

2、正文古今书体参杂情况不同。古代较优秀的书法作品是很少参杂多种字体的,现代有一些所谓的书法家由于学养不够,出现随意参杂现象,实为对书法的不尊重。

3、书体在历史演变过程中,有一些对书体的定义不尽相同。




文化小易


一幅作品中同时出现楷、行、草多种字体,这是有规律、有章可循的,其主要目的是打破正文单一的寂寞,为作品增添色彩,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一幅作品出现多种字体现象,这就涉及到题款、落款、正文三个问题,人们往往习惯把题与款混为一谈,这是不准确的,题款,意思就变成了“落款”,即“题写个款”。落款是作品章法重要组成部分,在书法作品中具重要作用和意义。

“题款”的“题”,就是正文之前的文字,作为正文评价或说明,在后为款“落款”,中为正文。

作品中的多文现象,增加了作品的审美内涵。


水天一色梅竹雙清


毛主席是伟大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老人家,在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过程中,高瞻远注,大气谤勃,胸怀坦荡,智慧深髓。他的书法笔墨

,所写出的诗词歌赋文章,是在不同的革命历史结段中和历史时刻,对革命情怀的抒发,对自已胸襟的示放。他老人家在书法过程中不是为写书法而书法,而是在特定条件下对革命事业情感的描述速写,是有感而发,是随机,随时局,时空奔放出来的书法,是不拘一格的书法,而且他的书法功底很深,是不用深思就会从筆尖上变换无穷的流淌出来了。这样一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人,在一篇作品中出現多种书法字形太正常了,这才是天人合一的书法真品


安然29366147


据我所知,在一幅书法作品中同时出现楷、行、草几种不同的字体大致有以下两种情况:一,作品除正文和落款外,后人不断加跋加序,从而造成了一幅多体。这种情况很多,特别是古代流传下来的法帖多是如此。如陆机草隶《平复帖》,有楷、行、草不同字体的跋达七个之多。这些不同字体交相互映,动静结合,更增添了原帖美的韵味和特色。

二,在一个人书写的同幅作品中用楷、行、草多种字体。如祝允明的《杂诗卷》,就是用楷、行、草三种字体书写的自作诗。这幅作品楷法精严,行书爽畅,草书飞动,体现了书者诸体皆能的艺术造诣,使作品庄重而不呆板,灵动而有节度,更好地表达了诗人闲散逸致的心情。历史上在一幅作品同时用三种以上字体书写的很多,这是因为书者所用诸体皆精。一幅多体,笔法灵动,新鲜活泼。但通常情况下,书者为了做到动静结合而又不零乱,在一幅作品中只用两种。落款多用行书体,正文可以用篆、隶、楷、行、草任何一种字体。但如果本人想在一幅作品中同时用几种字体,它的先决条件是,一是几种字体一定都要写得好。二是,正文和落款各用什么体要安排恰当。按照书法的惯例,一般正文的字比落款的字产生的年代要早。总之,用得好,相互映衬,相得益彰;用不好则动静不一,杂乱无章。


76651703812笑抒心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