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每月领6000退休金的人,每天到垃圾堆里刨吃的,找饮料瓶卖,是何心态?

醉心创作


福建那边很多这样的老人。

有一次跟朋友一起去公园玩,看到一个老人摆了个地毯卖东西。朋友说那是他房东,房子前两年开发赔了好几套,现在身价至少几百万吧。但是每天五点多就去卖东西了,生活也非常简朴。

前段时间看到一个新闻,郑州的一个清洁工,家里好几套房子,还起早贪黑的工作。他自己说习惯了,不做点什么感觉浑身不束缚。

现在很多老人都是从苦日子熬过来的,过惯了那样的生活,反而不觉得辛苦了,让她们每天坐家里晒太阳,反而觉得没意思。


拾光1991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我身边有两个这样人,我姨也是这样人,她们共同特点是在哪个年代都过过苦日子,姊妹多,吃上顿没下云顿,现在看到年轻人丢的东西她们十分心痛,所以就抑制不住的想捡,过期的燒鸡,长毛的大米,馒头,垃圾箱里时常見到,上了年纪的人看了都不忍心,她们不是缺吃的,就是早年的生活已成为模式,什么隔夜菜,过期东西都不舍得扔,我身边这位已86岁了,四个子女,什么都不缺,小儿子因为她捡破烂,气的手发斗,车都不能开,可她说她要是在家住上几天不出来她就病了,一出来她身上也不疼了,心情也好了,所以孩子们对她也没办法,她正天骑着三轮车走街巷,86岁,腰板直挺,乐呵着呢?另一位,75岁,一个单位的,两个女儿,大女儿局级干部,前些时候在单位转职捡,去年秋老伴去世,她住到女儿家,还捡,为这事正天和女儿吵架,我也劝过她,可就是不行,看見垃圾箱就迈不动腿了,眼晴发出亮光,老是改不掉,门卫保安为这事还找过她女儿,她女儿也真没有办法,她就是这样的人。我想,大概这是她们投胎时向阎王爷要的命吧!



老李说事666


答:退休拿6000元捡破烂的老人,我还是从来没听说过,在我身边倒是有一些企业退休人员,他们这些人的工资一般在2000元左右,甚至,个别人还低一些1000多一点,他们每天都是三更半夜2、3点钟就起来满大街的捡瓶子,捡纸盒,实在是生活无奈,我认识一个老王太太,工资1200元,她每个月平均能捡300元钱,她告诉我说,她原来在一家企业上班,后来下岗,工龄27年,身体一直不好总吃药,捡瓶子的钱基本够她买药的了,如今捡瓶子的人逐渐多了起来,仿佛一夜之间全民都开始捡瓶子了,过去一个月能捡300元钱,现在只能捡180元钱,但老王太太仍然对捡瓶子充满信心!她告诉我说:我今年工资才涨了70多元钱,还不如捡瓶子的收入高哩!


刘年14


习惯中午去爬山,几乎每天都会碰上一个六十出头的阿姨在环山路上快步走。她背着一个大包,经过垃圾桶就翻一翻,把别人丢在里面的矿泉水瓶和饮料瓶捡出来,放到包里带走。

因为经常见,有一次我就跟她点了点头,正往包里塞饮料瓶的阿姨看到我的视线,略带一点尴尬和紧张地说了句:“能卖钱呢!”

这个阿姨穿着打扮还算不错,整齐干净,连她背着的那个大包,款式也不错。有一天下山,我看她开车走,虽然不是什么好车,但也是十几万的家用车。老人能开车,起码说明当年有条件学车,现在也养得起车。这样的情况,即使经济条件不是太好,负担也不会特别重,但她就喜欢每天捡矿泉水瓶和饮料瓶去卖。

有人可能会觉得这位老阿姨勤俭节约,但与许多同代人一样,她选择是过度的得不偿失的方法。

谁也不知道垃圾桶里会有什么,会不会有脏东西,会不会有山间的蛇虫鼠蚁。一旦出了问题,也许是卖多少个瓶子都无法承担的医药费。

由此想到了大多数中国家庭,当年在天涯论坛,不少人吐槽自己家里就像废品站,无数无法使用的东西都舍不得扔,堆到房子里完全放不下。断舍离之风刮起时,不少人也认为这将颠覆中国家庭的物质观念(事实上并没有颠覆)。

很少有中国老人会想到,如果一样东西(比如旧电视)在未来几年内不可能再使用,那么放在家里占地方产生的种种不便,对自己会是巨大的困扰。但如果卖给收废品的,或者直接丢弃,它们都可能帮助到一个穷人家庭,还更环保。

尤其是在物质更新极快的当下,把旧电器留在家里,或者把新的电子产品留起来舍不得用,都是一场灾难,因为你将不可能再用得上。我就见过不少人吐槽,说自己当年买给父母的翻盖机,老人家舍不得用,非要留起来,没过几年,眼下已经成了废品。

当下的中国老人多半经历过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他们的节省已经到了惊人的程度。勤俭节约本也算是美德,但如果不是穷到揭不开锅,只能拾荒度日,那么在垃圾桶里捡破烂这种事情显然过火。另外,过度节约往往是更大的浪费,比如前面提到的有手机不用非要留着过几年用,现在自己用不上,送人也没人要,又是何等浪费?旧电器留在家里,自己用不上,又不拿出去寻求二次利用机会,是不是也是对社会的不负责任?

顺便说一句,因为过于勤俭,中国老人往往对消费观念有一种极度苛刻的执念。其实,一个能让你花钱的社会,也许才是让你过得更舒服的社会,因为它也意味着有更多的赚钱机会。你能不能挣到钱是另一回事,但机会肯定摆在那里。社会的进步也因为消费,没有不断的消费和物质创造,就没有进步。

如果老人不相信这个,那么想想自己年轻的时候,那个大家都没钱,而且有钱也没地方花的年代,就会明白了。


叶克飞


说说我们这里哈,两个真实事件。家靠景区附近,每天晚饭后会出来散步,经常能碰到一个70大几的老奶奶拦住过往的游客讨钱😂😂。最开始我还同情心泛滥给了几次,后来去路边店里买饮料的时候听老板说,这个老奶奶家里很有钱的,自己有2000多一个月的退休工资,两套房,而且子女都有钱。当时觉得心里有句mmp,不知当讲不当讲。

还有一个是这样的,一个外地老爷爷哈,具体哪里的不太记得了,记得也不能说,不然会有喷子说啥地域攻击的😂。老爷爷也是70多岁,垮省来我们这儿专职乞讨,跪天桥上讨,据说收入感人。2008年湖南冰灾,然后老爷子舍不得花钱住旅社,后来发现被冻死了,身上的大衣里面还绑着十几万现金😂😂。这事是听本地一个的哥说的


鱼鱼吃熊







每月能领6000元退休金的老人,在北上广深也算是中等偏上水平,套职称应该是中级职称,论职位也就是个科長吧,大型国企垄断行业也是蓝领中的高级技师级别、算得工人贵族!

這样的老人,家庭供他读书,参加工作不容易;家中兄弟姐妹不会少,他是个孝顺、孝悌之良心人,为家人付出不会少;他一生生活节俭、工作勤奋刻苦,他不忘初衷,是传统型好人!

他退休金不低、整天刨垃圾、這是他的爱好与消遣!说明他节俭与善良,说明他本份与廉洁,说明他是个闲不住,也不愿合污之人,人说明他是个好丈夫、好父亲、是个孝顺的好儿子!

别人不应指责他、他有何错?我祝他快乐!祝他健康長寿!


海海147035523


我身边就有这些老人,主要有三种情况:

一.生活太无聊。儿孙大了,不需要自己管。又不喜欢打麻将、下棋、跳广场舞这些活动。生活太无聊,没事出去转时,捡点吃的喂喂狗,找点废纸饮料瓶去卖,卖点钱送给孙子或穷困人家。也是图个乐,发挥余热。

二.节俭惯了,总觉得生活开销大,万一有个天灾人祸什么的,在能动弹的时候,多攒点钱。心里踏实,也有完全感。

三.没办法,这个原因极具有中国特色。小儿子在大城市买房了,工资低钱太少,不买房生活没办法继续,儿媳要分手,孙子也没办法上当地好学校学习。花了几百万交了首付,儿子手里没钱了,老爹没办法,退休金基本全给儿子交房贷了,一个月给自己留几百生活费。每天捡点废品瓶子挣点钱,在超市买点儿特价菜,生活品质一降再降。可心头高兴,一张口特别骄傲,儿子房子800万!让人不知说什么好,不知该做什么表情了,悲哀?羡慕?




与君相逢处


我也是五十年代过来的人,在过去生活艰苦,到如今也沒忘记,现在生活提高了,虽然钱不多,仅够生活费,也一直舍不得花,虽己至此,生活差一些,也不至于上垃圾桶捡吃的,即然想会过,拾个饮料瓶,纸箱,烂塑料买也比描述的强,可以断言是纯属“精神失常"。


老年之光


本单位有一位副总工,年近八十,工资也有近6000元,也同样去检垃圾卖,很多同事背后指指点点,想不通。还有另一件事,有一次单位职工在打门球,因为小事争吵不休,他老兄倒地睡在门球场内,你说好笑还是好气?对这两件事,我的看法如下:他是解放后读书的农村大学生,参加工作后,农村勤俭影响很大。后有一政策副总工以上职称,家属是农村户口的,可以转为城市户口吃国家粮,而有条件的单位,还可安排一位家属参加工作,因他爱人年龄过大,又无文化,没有被安排,相比安排了爱人工作的,他是太吃亏了的!再加上三个子女,儿子脑子有些问题,到了参加工作的年龄,也久久没有安排,后老伴走了,儿子安排了搞卫生工作,他也就没有再检垃圾了。另一个问题,人们常说:老小老小,倒睡在门球场上要懒,就是老小心态,请多多理解老年人的心态。我们都会老,有一天不知自己怎么样。多一些理解,小一些埋怨,社会更合谐。


李泗甲


其实这也是一个人的爱好,只是各人的爱好不好理解罢了。比如有人喜欢姜昆,正能量,给人以快乐的同时又叫人体会很多的知识,每到过年看一场春晚,和家人吃着团圆饭觉得这才是过年。但也有的人专门喜欢地摊里卖杂货的,能吹,能骂呀,所以说社会之大什么人都有,拿六千元的工资你说你什么投资不行,非要和那些没工资弱能人去抢瓶子,说白了,拿六千的还去捡瓶子的人也就是捡瓶子的水平,喜欢那个什么自吹超过侯宝林,马季,姜昆的所谓相声演员的人我觉得纹身骂人的因该是很多,因为正能量的东西这些观众听不懂,你叫一个文盲去听大学的东西能懂吗,国家需要知识,需要文明,每个人的爱好是需要知识的多少而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