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如何汉化的?

岳祥聘


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朝代,由少数民族统治的只有元朝和清朝。元朝入主中原不过百年,而清朝却统治了275年之久。究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清朝比元朝汉化得更彻底些,得到汉人支持的基础也更牢固些。若是要在众多大清皇帝中论此功劳大小,毋庸置疑要首推大清朝第一位入主中原的皇帝爱新觉罗·福临。我们看他的施政情况就了解了:

顺治画像

首先,他善待明朝皇族及后人。一是尊崇崇祯皇帝。当时,崇祯皇帝虽然是明朝亡国之君,但在当时仍是汉人的精神领袖,因此福临对他身后之事很重视,他担心后人评价崇祯皇帝是个昏君,特意命人为他立碑撰文。碑中,实事求是地评价崇祯皇帝说他不是个坏皇帝,他是以英敏之资,在国家孽珰煽乱之际,潜德藩邸继膺大统的皇帝。又中肯地分析了明朝亡国的原因,是那些流臣把国家弄废了(原文:帝之失天下也。非失德之故。总由人臣谋国不忠所致)。当然,他也借立碑之事,把自已好好粉饰了一番。说当今大清皇帝之明并同日月、发幽光于几沉,大清朝取代明朝,是历史的选择,是天命不可违。他还让礼部派太监陵户看守明十二陵,每年都叫太常寺差官去祭奠。二是优待明朝皇室。他曾让内院传谕到各个地方,说要是有人到官府说自已是崇祯皇帝的后人,经查实的,朝廷必加以恩养。以上,不管顺治帝是真心还是假意,这番操作下来,能减少不少汉人对大清朝心中的仇意吧。

崇祯帝陵

其次是,优抚明朝官员。一是对于已归降的明朝旧臣,愿意继续做官的,经查不是贪酷犯赃者,都重新安排职务。不愿意的,准其致仕。二是对于负隅顽抗的明朝官员及各陆逆贼能招抚的招抚,不能招抚的坚决剿灭。值得一提的有:张献忠被顺治帝称为逆贼,但仍下诏说“如其审识天时,率众来归,自当优加擢叙世世子孙永享富贵所部将领头目兵丁人等各照次第升赏”;而对于明朝靖海将军郑成功,更是亲自转圜。当时,大清朝臣都认为郑成功多次出兵对沿海清军进行打击,应直接征讨,不必招抚他。顺治帝说“朕思昔年大兵下闽。伊父郑芝龙、首先归顺。其子弟何忍背弃父兄、甘蹈叛逆。此必地方官、不体朕意。行事乖张。郑成功等虽有心向化,无路上达。”并封郑成功为海澄公。但郑成功始终坚持不剃发归顺,顺治帝于是认为他没有归诚的真心,又称他为海贼,派重兵围剿他。

顺治穿汉服像

再次,优待汉民,维护汉民切身利益。他对新纳入版图的地方,以恤民为第一义。一是实施轻徭薄赋,官吏有加耗重收或另外加税的都治以重罪,又免除民众拖欠明朝税费的部分。二是规定自顺治二年六月初一日起至十二月三十日期间,大军经过的地方免征粮一半。归顺的地方,如果不是大军经过的免征三分之一。三是对穷民鳏寡孤独废残疾不能自存的人,命令府州县动用储备仓粮供养。四是维护民间贸易。规定前朝应还应取的照旧还取。

再有,就是重视汉文化。责令各地官吏,用心收集各衙门的图书史册、太常司祭器、及天文仪象地理户口版籍、应用典故文字,不许乘机抽毁。对于散失在民间的书籍,主动交纳到官府的,酌量给予赏赐。

顺治剧照

在其治下,当时汉官甚至晋升的路比满官还要广。就是这样一位汉倾的皇帝,却英年早逝。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二,福临查出染上天花,当夜,年仅二十四岁就与世长辞了。按照福临遗诏,他立八岁的皇三子爱新觉罗·玄烨为皇太子,继承帝位。其实,这份遗诏实际上也是一份罪己诏,罗列了十四条罪过,几乎完全否定了他自己的政绩,其中提到自已不能遵守祖制,渐染汉俗,重用汉官致使满臣无心任事。因为这份遗诏公布前,起草人王熙曾先奏知皇太后,但事后他对此守口如瓶。所以,后世对这份遗诏存疑,认为遗诏是出于太后授意,是母亲责备儿子的话。不管这份遗诏真假如何,不可改变的是,这份遗诏宣布的当天,也就是满臣出头之日了。但顺治皇帝生前对汉族的友好政策也不可能被完全推翻了。


多知事


如果清朝汉化彻底,满、汉无畛域,20世纪初孙中山等革命党人为何打出“民族革命”的旗号,掀起一波接一波的“排满运动”?

如果最后满人、汉人毫无差异,为何清朝衰弱之际,却反而是满人的族群意识高涨之时?

这两个在20世纪初期曾真实发生过的历史现象,与题目所谓的“彻底汉化”是完全矛盾的。

究其原因,很多人对“汉化”(sinicization)都没有提出过一个清晰的定义,只是以较为模糊、宽泛的文化适应(acculturation)作为标准,例如满人的语言、饮食等生活方式、官方层面清朝为迎合儒家道统采用的明朝制度,将这些变化理解为“汉化”——无异于黑人的“一滴血”原则(one drop rule),就像你只要有黑人血统就是有色人种一样,同理满人只要接受一点汉文化就被“汉化”了,汉化的极致就是变成汉人。

如果以此标准衡量,清朝入关之后,强迫所有汉人剃头,以及京畿地区的汉族女性在八旗女性的影响下释放小脚,这些变化又算不算是汉人的“满化”?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而且也根本不会有人这么说。原因在于,汉族男性虽然被迫剃头,部分汉族女性虽然不再缠足,外表上或许与一般的满人没有区别,但是他们并不认为自己是满人,这是主观认同(identity)的问题。反过来也是一样的,满人作为少数族群入主中原,虽然接受了汉人的生活方式,采纳明朝的政治制度,但他们能否维持自己作为满人的族群认同(ethnic identity),才是判别汉化的重要标准。

关于少数民族王朝的对比,可以参考德裔学者魏特夫(Karl A. Wittfogel)的

History of Chinese Society, Liao(辽代中国社会史)一书。他认为辽、金、元和清朝等强势的征服者,对汉文化是可以有选择性的吸收;辽朝之前如北魏等异民族王朝,其创立者或是被强制居住在中原,或是被招徕,或是局部的侵略,它们对中原的侵入方式是缓慢、平和的。不同的创建方式,也就导致对汉文化的反应也就不同。


HuiNanHistory


清朝人的汉化其实是一件很长曲折的故事,从本质上来说,清朝满清八旗是拒绝汉化,所以他在汉化的过程当中有遇到过坚持的情况,比方说留长辫穿的服饰,包括坚持说满语以及一直按照满蒙的习俗来统治汉族阶层,但是最终清朝还是被汉化。


清朝的汉化体现在对于汉族士大夫以及汉族阶层的妥协,我们看到满清后期,真正作为统治阶层的已经变成了清朝的汉族士大夫,士大夫在于清朝统治当中,像曾国藩,左宗棠等一系列的汉族将军和文人,已经成为清朝统治的中坚力量


汉民族的强大文化,最终在于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境,以及多艰难的统治,我们都可以通过潜移默化的文化去影响他们,最终取而代之呢,清朝不例外,鲜卑不例外,契丹和女真等等都不例外,都是被于汉民族潜移默化的所影响所同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